俗语谚语的特点

合集下载

歇后语俗语谚语

歇后语俗语谚语

古诗名句
• • • • •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近乡情更法,不敢问来人。
• • • • • • • • • • •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 • • • • • • •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竹篮打水-一场空 兔子尾巴-长不了
• • • • • •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2、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3、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谚语
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6、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歇 后 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言简 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它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 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 映深刻的道理,内容富有教 育意义。
• • • • • • • •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1、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2、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5、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6、习语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俗语和谚语的概念

俗语和谚语的概念

俗语和谚语的概念
俗语和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经验总结和智慧概括,以简洁、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

它们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通常由于广泛流传而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俗语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带有警句性质的短语,通过简短而生动的语言表述,传达一定的观念、道德准则或经验教训。

俗语往往由于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写作中。

谚语是一种富有象征性质的、经过长期发展并经全体人民认同的警句,它通过简短而形象的语言表达,传递某种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或生活智慧。

谚语往往由于饱含哲理和丰富的意象,能够生动地揭示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发人们对生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俗语和谚语共同具有以下特点:
1. 语言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生动地传递一定的观念、准则或智慧;
3. 由于流传广泛,成为民间文化中普遍接受和使用的表达方式;
4. 通过使用俗语和谚语,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生活经验、道德准则和智慧,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歇后语和谚语有什么区别

歇后语和谚语有什么区别

歇后语和谚语有什么区别11、基本概念不同。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许多谚语揭示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总结了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误砍柴工等。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俗语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则有口语的气息。

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如:八字没一撇、成者王侯败者贼。

2、概念阐释不同: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一般是集体创造,言简意赅且较为定型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外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俗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发展时间不同:谚语用得较多,流传时间较长,更文学化,更精炼,一般用于口头;俗语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述某一种观点的话,另外,歇后语也算俗语的一种。

这里要特别指出,我们日常用的惯用语如中国南海惯用南中国海,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歇后语和谚语有什么区别2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

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俚语、谚语、歇后语、俗语

俚语、谚语、歇后语、俗语

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 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 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 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 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
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的特点:
• 易懂,通常不正式,用词口语化,夹杂方 言。同时反应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生活哲理。
•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含义 单纯,是俗语的主要特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者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 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 《鸿门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 宰割的地位。 《鸿门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 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鸿门宴》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鸿门宴》
什么是俚语?
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 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 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 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 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 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 新的说法。
• 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 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 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 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 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 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 白动——别动 • 天树杆——甘蔗 • 墩儿——板凳 • 阿(a音或e音)渣——龌龊 • 摆置——收拾 • 乌拉——形容说话不清楚 • 毒气——狠的意思 幺火, • 协活——喊 • 短——说谁谁短,应该是不仗义的意思 • 水货——东西不是正版的,人也不地道 • 清倒切——早晨 • 老渣皮——不时髦 • 马几妞——知了

什么是谚语和俗语

什么是谚语和俗语

什么是谚语和俗语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这拳头还未打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地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一推,使阿Q跃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地走了。

阿Q眼看就要大吃苦头,“好汉不吃眼前亏”,便设法避免遭皮肉之苦,竟然说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句话当做挡箭牌,这句话从阿Q的嘴说出来也显得很滑稽。

“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句谚语,这是句就连阿Q都可以张口就来的谚语。

汉语里面有很多的谚语,并且是自古就有的。

《史记》里面就有很多古谚,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

能够说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发出来的,是在它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凝练,而且广泛地流行开来,能够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句。

它们具体来源于何时何地,是什么人创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们之间互相口耳相传,历久不衰,它们是相对稳定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一个谚语常常有好几个说法。

谚语常常又叫俗语,像《红楼梦》中的两段:紫鹃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说,还得自己开解着些。

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是‘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况这里自老太太、太太起,那个不疼姑娘?”(82回)那刘姥姥先听很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第6回)所说的“俗话说的”实际上也就是谚语。

有很多人认为谚语和俗语有异,应有一些区别。

即使有些区别,那其实也是大同小异。

拿具体的一句话而说,还很难定个界限,说哪个就是谚语,哪个就一定是俗语,像“这山望着那山高”、“人怕出名猪怕壮”、“淹死都是会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等等。

古代谚语俗语俗语和谚语的区别

古代谚语俗语俗语和谚语的区别

古代谚语俗语俗语和谚语的区别
古代谚语和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交叉和重叠,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起源和历史:古代谚语通常有明确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能够追溯到特定的时期和文
化背景。

而俗语则更偏向于民间生活中的口头传承,缺乏明确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教训和教育意义:古代谚语通常蕴含着深刻的教训和教育意义,带有一定的道德和
哲理。

它们通过简洁而富有启示性的语言表达出智慧和人生经验。

俗语则更加注重实
用性,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智慧和人们的经验总结。

3. 文字表达:古代谚语通常以四言、五言或七言的形式出现,语言简练且韵味深厚,
有时可用作诗句。

俗语则更加灵活,不拘泥于特定的文字形式,常以短语或简短的句
子形式流传。

4. 使用场景:古代谚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修辞用语或对话中的引用,其语言较为正式。

而俗语则更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民间传说、歌谣、笑话等场景中,其
语言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总的来说,古代谚语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智慧,更偏向于教育和启发人们思考;俗语
则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和释放情感。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古代谚语和俗语并
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常常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学会运用谚语与俗语讲故事

学会运用谚语与俗语讲故事

学会运用谚语与俗语讲故事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在语文教学中,谚语与俗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谚语与俗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谚语与俗语讲故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谚语与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生活和思考的结果。

它们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谚语与俗语具有以下特点:1. 简洁明了:谚语与俗语通常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容易理解和记忆。

2. 形象生动:谚语与俗语常常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

3. 丰富多样:谚语与俗语的形式多样,有直接的比喻、对偶、排比等,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

二、谚语与俗语在故事中的运用1. 增强故事的表达力:谚语与俗语的运用可以增强故事的表达力,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通过谚语“井底之蛙”来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只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一亩三分地,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的心态和局限性。

2. 引导故事的发展:谚语与俗语可以作为故事情节的引子,引导故事的发展。

例如,通过谚语“害群之马”来引出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从而展开一段关于责任和团队合作的故事。

3. 提炼故事的主题:谚语与俗语可以提炼故事的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例如,通过谚语“一失足成千古恨”来引出一个人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悔恨和后悔,从而让学生明白冲动是需要控制的。

三、谚语与俗语讲故事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在讲述故事之前,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谚语与俗语的运用。

例如,通过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相关的谚语与俗语。

2. 合理安排故事结构: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合理安排故事的结构,使谚语与俗语的运用更加自然流畅。

例如,在故事的开头引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然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适时运用谚语与俗语,最后通过故事的结尾来强化谚语与俗语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谚语的特点
导读:本文是关于俗语谚语的特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心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2、吃啥喝啥汤,强似开药方。

3、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4、邻居好,赛金宝。

5、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6、正月十五雪打灯,当年多是好收成。

7、儿多娘受累,母壮子健康。

8、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9、七里传到八里,鞋子穿到袜里。

10、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11、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12、只可逼力,不可逼吃。

13、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4、一日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15、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6、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7、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害怕瞎铺张。

18、练武不练功,老来一场空。

19、二郎山戴帽,长工睡觉。

20、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

21、眼睛花,羊做猪。

22、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3、一家囡百家求,一家成功九十九家休。

24、种田人,靠天公。

25、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26、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27、有田不种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28、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29、冬走十里不黑,夏走十里不明。

30、乌龟教鳖,越教越瘪。

31、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

32、节约好比针挑土,浪费如同水推沙。

33、好人不留种,坏人白白动。

34、夏季少除一窝草,秋季半天锄不了。

35、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呼噜下白雨。

36、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7、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38、宁伸扶人手,不张陷人口。

39、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40、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41、旱田改水田,一年顶三年。

42、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43、冬季积堆草,春来就是宝。

44、家有三百柳,烧柴不用愁。

4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46、若要猪牛不生病,做到窝干食草净。

47、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4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9、饱备粮,晴备伞,丰收还要备歉年。

50、过了惊蛰节,犁地不用歇。

51、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就到。

52、种子壮,苗儿胖。

53、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54、春挖一个蛹,夏少万头蝇。

55、麦黄看芒,豆黄看荚。

56、立秋不见耙,误了来年夏。

57、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呼雷大白雨。

58、春雨虽小湿衣裳,酒杯虽小败家当。

59、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60、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61、九月响雷,倒旱一百八。

62、七阴八下九不晴,初十晒得脑子疼。

63、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64、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6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66、瓮根石头潮,雨水不久到。

67、一堵防风墙,十年丰收粮。

68、猫洗脸,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69、冬耕深一寸,春天省堆粪。

70、物离乡则贵,人离乡则贱。

7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72、剃头洗脚,强似吃药。

73、月儿背弓,必定刮风;月儿背圈,水到河滩。

74、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75、活着孝顺吃一口,胜过死后献一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