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高中语文 高考备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0高考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考情分析]1.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题目为3道,共9分。
往年题干总是采用选误的形式,2017年高考则打破了这种稳定的模式,这说明论述类文本的设题形式变得更加灵活。
2.选择的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7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在2017年高考中第一次单独出现,在以后复习中要重视这一考点。
1.洞悉命题九大陷阱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陷阱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应用体验][对比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 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结合首尾段 及中间段落的重点句子概括得出。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注 意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理解,有的选项涉及课 内知识,考生可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来解答。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 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 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 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
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
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
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 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
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区别。
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论观念。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
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
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
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1)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2)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答案】(1)①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②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都有影响。
(2)①影响(改变)人生方向;②影响判断力。
(3)①要慎重;②要融进自己对人生最宝贵和个性化的体验;③尽可能全面呈现人性的善恶。
【解析】【分析】(1)第一段说“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第二段说“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导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
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好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
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
《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
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
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
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
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
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
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
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
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
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时将各选择项与原文1/2段关于“清言”的内容进行比对,可见A项与“‘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表意一致,B项与“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表意一致,C 项与“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表意一致,而D项与“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比较,显然强加了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D
2.下列关于《菜根谭》的意境和唐诗的意境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菜根谭》的意境审美由于明代文人的独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的意境媲美。
B.《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唐诗是用自然去澄澈人心。
C.《菜根谭》的意境,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有追求和设计之美。
D.《菜根谭》的意境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富魅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时从原文中找出与选择项对应的文字,可见A、C、D项与原文相关句子意思相符,而由原文第三段中的“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第二段末句“‘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可见“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应是唐诗的特色,“用自然去澄澈人心”应是《菜根谭》的特色,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参考答案】
B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偶然的。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的理解和分析在原文第一、二两段可找到依据,故正确。
B项对原文“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理解有误,原文是转折关系,倒过来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C项说《菜根谭》“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但从原文“《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可见它应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从原文看,作者认为《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都是必然的,而不是D项说的“也许是偶然的”。
【参考答案】
A
4.作者认为《菜根谭》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空谷般”的意境,其依据是什么呢?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作者说《菜根谭》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空谷般”的意境,是在原文的第三段,可以由此搜寻此言的依据。
原文中有阐释文字:“所以《菜根谭》的意
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
”提取其要点,即可获得答案。
【参考答案】
《菜根谭》追求和设计的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