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加工技术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乳制品加工技术 ppt课件

酸奶的发酵是利用乳糖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 随着乳酸的形成,溶液的pH 值逐渐达到酪蛋白的等电 点(pH 值为4.6~4.7),使酪蛋白聚集沉降,从而形成 半固体状态的凝胶体物质。
ppt课件
12
(一)传统用菌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thilus) 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明串珠菌(Leuconostoc) 双乙酰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iacetilactis) 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ilbrueckii)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活菌真正对人体起作用的 是其乳发酵产物和底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内,可以促 进体内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起到整肠及 抗菌作用。
ppt课件
17
双歧杆菌
ppt课件
18
双歧杆菌的营养作用:
双歧杆菌在人体肠内发酵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 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 双歧杆菌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 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 双歧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B1、B2、B6、B12及丙氨酸、 缬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 于人体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营养作用。
(1)酸乳的概念
酸乳(奶)是指在乳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 球菌,经过乳酸发酵而成的凝乳状产品,成品中必须 含有大量相应的活菌。
酸奶有几种类型?
ppt课件
5
(2)酸乳的分类
按照成品的组织形态,酸乳分为凝固型酸乳和搅 拌型酸乳两大类。 ① 凝固型酸乳:其发酵过程在包装容器中进行,从而 使成品因发酵而保留其凝乳状态。 ② 搅拌型酸乳:发酵后的酸乳在灌装前搅拌呈粘稠状 组织状态。 什么样的酸奶是搅拌型呢?
ppt课件
12
(一)传统用菌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thilus) 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明串珠菌(Leuconostoc) 双乙酰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iacetilactis) 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ilbrueckii)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活菌真正对人体起作用的 是其乳发酵产物和底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内,可以促 进体内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起到整肠及 抗菌作用。
ppt课件
17
双歧杆菌
ppt课件
18
双歧杆菌的营养作用:
双歧杆菌在人体肠内发酵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 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 双歧杆菌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 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 双歧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B1、B2、B6、B12及丙氨酸、 缬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 于人体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营养作用。
(1)酸乳的概念
酸乳(奶)是指在乳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 球菌,经过乳酸发酵而成的凝乳状产品,成品中必须 含有大量相应的活菌。
酸奶有几种类型?
ppt课件
5
(2)酸乳的分类
按照成品的组织形态,酸乳分为凝固型酸乳和搅 拌型酸乳两大类。 ① 凝固型酸乳:其发酵过程在包装容器中进行,从而 使成品因发酵而保留其凝乳状态。 ② 搅拌型酸乳:发酵后的酸乳在灌装前搅拌呈粘稠状 组织状态。 什么样的酸奶是搅拌型呢?
发酵乳的加工—搅拌型酸乳的加工(乳制品加工技术课件)

(2)具有优良的风味,不得有腐败味、苦味、 饲料味和酵母味等异味。
一、发酵剂的种类、作用及选择制备
发酵剂的质量要求b (3)若将凝块完全粉碎后,质地均匀,细腻
滑润,略带粘性,不含块状物。 (4)按规定方法接种后,在规定时间内产生
凝固,无延长凝固的现象。测定活力(酸度) 时符合规定指标要求。
为了不影响生产发酵剂要提前制备, 可在低温条件下短时间贮藏。
二、果味搅拌型酸乳的工艺要点
2.标准化
⑴脂肪:酸乳的含脂率范围可以在0~10%的范围内,而 0.5~3.5%的含脂率是最常见的,根据FAO/WHO的要求:全 脂酸乳最小含脂率3%;部分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3%,最小 含脂率>0.5%;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0.5%。 ⑵干物质:根据FAO/WHO标准,要求最小非脂乳固体含量 为8.2%。总干物质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质和乳清蛋白比例的 增加,将使酸乳凝固得更结实,乳清也不容易析出。对干物 质的标准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有蒸发(经常蒸发掉占牛乳体积 的10~20%水分)、添加脱脂乳粉(通常为3% 以上)、添 加炼乳、添加脱脂乳的超滤剩余物。
三、搅拌型酸乳的工艺要点
2.标准化
⑴脂肪:酸乳的含脂率范围可以在0~10%的范围内,而 0.5~3.5%的含脂率是最常见的,根据FAO/WHO的要求:全 脂酸乳最小含脂率3%;部分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3%,最小 含脂率>0.5%;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0.5%。 ⑵干物质:根据FAO/WHO标准,要求最小非脂乳固体含量 为8.2%。总干物质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质和乳清蛋白比例的 增加,将使酸乳凝固得更结实,乳清也不容易析出。对干物 质的标准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有蒸发(经常蒸发掉占牛乳体积 的10~20%水分)、添加脱脂乳粉(通常为3% 以上)、添 加炼乳、添加脱脂乳的超滤剩余物。
一、发酵剂的种类、作用及选择制备
发酵剂的质量要求b (3)若将凝块完全粉碎后,质地均匀,细腻
滑润,略带粘性,不含块状物。 (4)按规定方法接种后,在规定时间内产生
凝固,无延长凝固的现象。测定活力(酸度) 时符合规定指标要求。
为了不影响生产发酵剂要提前制备, 可在低温条件下短时间贮藏。
二、果味搅拌型酸乳的工艺要点
2.标准化
⑴脂肪:酸乳的含脂率范围可以在0~10%的范围内,而 0.5~3.5%的含脂率是最常见的,根据FAO/WHO的要求:全 脂酸乳最小含脂率3%;部分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3%,最小 含脂率>0.5%;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0.5%。 ⑵干物质:根据FAO/WHO标准,要求最小非脂乳固体含量 为8.2%。总干物质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质和乳清蛋白比例的 增加,将使酸乳凝固得更结实,乳清也不容易析出。对干物 质的标准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有蒸发(经常蒸发掉占牛乳体积 的10~20%水分)、添加脱脂乳粉(通常为3% 以上)、添 加炼乳、添加脱脂乳的超滤剩余物。
三、搅拌型酸乳的工艺要点
2.标准化
⑴脂肪:酸乳的含脂率范围可以在0~10%的范围内,而 0.5~3.5%的含脂率是最常见的,根据FAO/WHO的要求:全 脂酸乳最小含脂率3%;部分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3%,最小 含脂率>0.5%;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0.5%。 ⑵干物质:根据FAO/WHO标准,要求最小非脂乳固体含量 为8.2%。总干物质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质和乳清蛋白比例的 增加,将使酸乳凝固得更结实,乳清也不容易析出。对干物 质的标准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有蒸发(经常蒸发掉占牛乳体积 的10~20%水分)、添加脱脂乳粉(通常为3% 以上)、添 加炼乳、添加脱脂乳的超滤剩余物。
乳品科学和技术-PPT课件

• 目前分离乳铁蛋白的方法有很多种,如 吸附色谱法、超滤法,其中超滤法操作 简单,费用相对较低,易于形成工业化 规模,但纯度较低。
• 3.牛初乳中的刺激生长因子 牛初乳中 含有很多种肽类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 生生长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转移 生长因子等,而常乳中则没有。这些生 长因子与动物生长、代谢和营养素的吸 收密切相关。
• 目前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分为色谱法和超滤 法。
• 2.乳中的乳铁蛋白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 有两种分子形态,分子量分别为 86000 和 82000 ,其主要差别在于它们所含糖 类不同。乳铁蛋白可以结合2个Fe3+,或 2个Cu2+。乳铁蛋白对铁的结合,促进了 铁的吸收,避免了人体内-OH 这种有害 物质的的生成。另外,乳铁蛋白还有抑 菌、免疫激活的作用,并是双岐杆菌和 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因子。
• 从牛初乳成分变化可知,泌乳第四天已 趋于常乳,一般每头牛分娩后前3d所产 初乳为 43.5kg ,其中若犊牛消耗 11kg , 则每头母牛有 32.5kg 初乳剩余,可以加 以利用。牛初乳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 成分,近年来其活性物质方面倍受重视,
• 如牛初乳中的乳铁蛋白含量高,其铁吸 收率达50%~70%,是补铁剂中吸收率 最高的,由于它有较强的铁结合能力, 故有抑制各种病原菌的能力,牛初乳中 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对常见病 原菌如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 金黄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效果,
• 这些活性蛋白的功能特性如下: • 1.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一 般 分 为 IgG1 、 IgG2 、 IgA 、 IgD 、 和 IgM 五大类,人乳以 IgA 为主,牛乳则 主要以 IgG 含量最高。免疫球蛋白的生 物学功能主要是活化补体、溶解细胞、 中和细菌酶素,通过凝集反应防止微生 物对细胞的侵蚀。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发酵乳制品是一个综合名称。包括诸 如:酸奶,开菲尔,发酵酪乳,酸奶油, 乳酒(以马奶为主)等。发酵乳的名称是 由于牛奶中添加了发酵剂,使部分乳糖转 化成乳酸而来的。在发酵过程中还形成 CO2、醋酸、丁二酮、乙醛和其它物质。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4℃ 。 此 时 生 产 发 酵 剂 的 活 菌 数 达
1×108~1×109cfumL-1。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制取生产发酵剂的培养基最好与成品 的原料相同,以使菌种的生活环境不致 急剧改变而影响菌种的活力。
•
生产发酵剂的量为发酵乳的 1%~
2% , 为 了 缩 短 生 产 周 期 可 加 大 到 3% ~
菌混合发酵而成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2)嗜温菌发酵乳
• ①经乳酸发酵而成的产品 • 这种发酵乳中常用的菌有:乳酸链球
菌属及其亚属、肠膜状明串珠菌和干酪 乳杆菌。 • ②经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而成的产品 如 酸牛乳酒、酸马奶酒。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二、酸乳生产
• 酸乳工艺流程如下:
{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二)酸乳的种类 • 通常根据成品的组织状态、口味、原料
中乳脂肪含量、生产工艺和菌种的组成 可以将酸乳分成不同类别。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1.按成品的组织状态分类
• ①凝固型酸奶(Set yoghurt)
– 其发酵过程在包装容器中进行,从而使成 品因发酵而保留其凝乳状态。
• ②搅拌型酸奶(Stirred yoghurt)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2.辅料
• (1)脱脂乳粉 (全脂奶粉) • 用作发酵乳的脱脂乳粉质量必须高,
• 发酵乳制品是一个综合名称。包括诸 如:酸奶,开菲尔,发酵酪乳,酸奶油, 乳酒(以马奶为主)等。发酵乳的名称是 由于牛奶中添加了发酵剂,使部分乳糖转 化成乳酸而来的。在发酵过程中还形成 CO2、醋酸、丁二酮、乙醛和其它物质。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4℃ 。 此 时 生 产 发 酵 剂 的 活 菌 数 达
1×108~1×109cfumL-1。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制取生产发酵剂的培养基最好与成品 的原料相同,以使菌种的生活环境不致 急剧改变而影响菌种的活力。
•
生产发酵剂的量为发酵乳的 1%~
2% , 为 了 缩 短 生 产 周 期 可 加 大 到 3% ~
菌混合发酵而成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2)嗜温菌发酵乳
• ①经乳酸发酵而成的产品 • 这种发酵乳中常用的菌有:乳酸链球
菌属及其亚属、肠膜状明串珠菌和干酪 乳杆菌。 • ②经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而成的产品 如 酸牛乳酒、酸马奶酒。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二、酸乳生产
• 酸乳工艺流程如下:
{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二)酸乳的种类 • 通常根据成品的组织状态、口味、原料
中乳脂肪含量、生产工艺和菌种的组成 可以将酸乳分成不同类别。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1.按成品的组织状态分类
• ①凝固型酸奶(Set yoghurt)
– 其发酵过程在包装容器中进行,从而使成 品因发酵而保留其凝乳状态。
• ②搅拌型酸奶(Stirred yoghurt)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2.辅料
• (1)脱脂乳粉 (全脂奶粉) • 用作发酵乳的脱脂乳粉质量必须高,
发酵乳的加工—凝固型酸乳的加工(乳制品加工技术课件)

二、凝固性酸奶的工艺要点
4 接种
为使乳酸菌体从凝乳块中分散出来,应在接种前将发 酵剂进行充分搅拌,达到完全破坏凝乳的程度。接种量可 按培养时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发酵剂的产酸能力灵活处理。 一般接种量为2%~3%。制作酸乳常用的发酵剂为保加利 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菌种,其比例通常为1∶1。也 可用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乳酸链球菌1:4搭配,由于菌种生 产单位不同,其杆菌与球菌的活力也不同,在使用时其搭 配比应灵活掌握;混合发酵剂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共生作用, 促进发酵。
一、凝固性差
(二)发酵温度和时间 发酵温度依所采用乳酸种类不同而异。若发酵温度低
于或高于乳酸菌最适生长温度,则乳酸菌活力下降, 凝乳能力降低,使酸乳凝固性降低。发酵时间短,也 会造成酸乳凝固性降低。此外,发酵室温度不稳定也 是造成酸乳凝固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实际生 产中,应尽可能保持发酵室的温度恒定,并控制发酵 温度和时间。
二、乳清析出
(一)原料乳热处理不当
热处理温度偏低或时间不够,就不能使 大量乳清蛋白变性,变性乳清 蛋白可与酪蛋白形成复合物,能容纳更多的水分,并且具有最小的脱 水收缩作用。据研究,要保证酸乳吸收大量水分和不发生脱水收缩作 用,至少要使75%的乳清蛋白变性,这就要求85℃,20—30分钟或 90℃,5—10分钟的热处理;UHT加热(135—150℃,2—4s)处 理虽能达到灭菌效果,但不能达到75%的乳清蛋白变性,所以乳酸 生产不宜用UHT加热处理。
▪ 另一方面在地面上应设置足够的、有一定 坡度(防止积水)的地漏,保证每个工段 的地面便于清洗和消毒,同时应具备防止 反气、防止小动物进入的功能。
一、地面
▪ 地漏排水管的污水走向应从洁净度高的 工段流向洁净度低的工段,不得与化验 室、卫生间共用主管路,防止微生物通 过管路传播。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在CIP 间做局部耐强酸强碱地面, 防止地面因 被酸碱腐蚀而滞留污水。
发酵乳制品PPT课件

4、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1)长货架期酸乳:保质期比较长
措施:a、气体充填
b、添加防腐剂
2020/12/30
c、灭菌处理
7
2)冷冻酸乳:类似于目前市场上的酸乳冰淇淋。
类型:软质、硬质
生产过程:以硬质冷冻酸乳为例:
a、原料混合并在70度下进行均质处理
b、在板式热交换器中加热到90度,保温3分钟
c、冷却到43度,泵入发酵罐。
4)选育耐酸和耐胆汁的益生菌菌株以保证它们 能够在人的胃酸和肠道的胆汁中生存;
5)选育在高温下产酸快同时在低温下基本不产 酸或产酸甚微的生产菌株以解决酸奶后酸化问题;
6)选育产粘菌株以增加产品粘度; 7)选育产香菌株以提高产品风味质量; 8)选育抗噬菌体菌株以解决噬菌体污染难题
2020/12/30
9
2020/12/30
10
3、发酵乳制品包装的差异化:
1)容量差异化:从适合儿童使用的50g到 满足家庭需要的1000g不等,
2)材质多样化:塑料、纸和玻璃, 3)形态多种多样:各种形状的杯、盒、瓶、 袋;新颖的字母杯和上下装等。
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2020/12/30
11
发酵乳制品 的定义及分类
后来在上海也出现了手工制做酸奶的奶 店,1919年,上海某公司从国外引进菌种, 并开始机械化生产酸奶。
2020/12/30
5
60年代,天津、哈尔滨等地用手工方式制做 酸奶;
70年代初天津、北京等地用半机械化方式生 产酸奶 ;
进入80年代,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西安、 哈尔滨等地都建起了现代化的酸奶生产线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他有益菌如:双 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等菌群在 人体肠道的存在及其特殊性功能也逐渐被人 们所认识,从而引发了发酵乳制品的第三次革 命。
乳制品加工工艺技术

@—CH2—COO天冬:Asp,D
**碱性
@
CH2
*组:His,H HN
NH
婴儿必需
NH3+ || @—CH2—CH2—CH2—NH—C—NH2 精:Arg,R
@—CH2—CH2—CH2—CH2—NH3+ **赖:Lys,K
第一章 乳的概念及乳的形成
一、乳的概念: 《一》牛乳:
1、水分:88%(87.5~88.5%); 2、干物质:12%(11.5%~12.5%): (1)乳脂肪:3.4%(甘油三酸酯(真脂),类脂 (磷脂、甾醇),脂溶性维生素); (2)含氮物:3.2%(酪蛋白(2.0~3.2%),白蛋 白(0.5~0.7%),球蛋白(0.1%),其他含氮物 (0.02~0.1%));
6、色泽呈白色或稍带微黄,不得呈红色、绿色或 显著的黄色:乳房炎乳、乳头内出血、红色细菌-》红色乳,初乳--》浓黄色,细菌滋长--》黄绿色 、黄色;
7、酸度(总酸度)不得超过20T度,通常:生产乳 粉以20T度为标准,炼乳以18T度为准,奶油20T度 ,大于25T度用于次等奶油、工业粉、干酪素; 8、成分要求:脂肪>=3.2%,物质干物质>=8.5%; 9、不得加入防腐剂:H2O2,抗生素,苯甲酸,水 杨酸,甲醛;
4、混入杂质和风味异常乳:特征:牛毛、饲草、灰 尘,金属味乳、苦味乳、腐败乳、奶牛味、日照味 、青草味、氧化味; 产生原因: 金属味乳:金属碎片混入(如镀锡层脱落); 苦味乳:乳中解脂酶分解脂肪形成酪酸或微生物分 解蛋白质产生多肽,而呈苦味; 腐败味:真菌的生长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乳由偏 酸性变为中性或弱碱性,使腐败微生物更利于繁殖 (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荧光杆菌等),它们促使 乳蛋白分解,乳变为澄清的液体,带有刺激性变质 气味;
乳制品加工技术(ppt 104页)

加入WTO后,一方面要调整乳的风味, 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乳业要推广 HACCP、GMP、ISO9000 等 质 量 管 理 体 系,以及乳制品标准也要完善和修订。
2、生产装备及设备制造技术方面
发达国家原料奶的挤奶、冷却运输集中, 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槽车运奶在发 达国家占收奶总量的70%。
二、乳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乳脂肪: 乳脂肪(Milk Fat or Butter Fat)是牛乳的
主要成分之一,对牛乳风味起重要的作 用,在乳中的含量一般为3%~5%。乳 脂肪不溶于水,呈微细球状分散于乳中, 形成乳浊液。
全国成年母牛头均年产奶量为3516千 克,只相当于世界平均产量(5500千 克)的2/3。
另外,国外已采用BST(即牛生 长激素),提高乳牛的产奶量是近 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生物 技术。
2、奶牛饲养规模
从饲养方式看,中国的原料奶主要由个体 养殖户生产。
据统计,1996年户养奶牛占全国奶牛总头数的 76.8%,养奶牛户平均饲养规模不到7.4头, 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大型奶牛场主要分布在大城 市郊区。
弗莱希曼(Fleschmann)将乳的比重、 含脂率和干物质含量之间建立起关系。 由此计算出干物质和无脂干物质的含量,
下面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公式:
T=O.25L+1.2F±K
式中:T---干物质%
F---脂肪%
L---牛乳比重计读数
K---系数(根据各地情况试验求得,中 国轻工业部标准规定为0.14)
绪论
我国乳品加工业生产现状、技 术创新趋势与发展战略。
一、国内外乳品加工业生产现状
(一)原料奶生产
1992年到2001年,中国原料奶产量由563.9万 吨增长到1029万吨,年均增长幅度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