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法国人民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的一个小镇上,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2.课文朗读与感知(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a.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课文中的小弗朗士有哪些特点?c.阿尔萨斯人为什么那么热爱法语?3.课文分析与讨论a.小弗朗士: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成长的?b.韩麦尔先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品质?c.阿尔萨斯人:他们为什么那么热爱法语?(2)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法国人民对失去祖国的痛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语言特色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并进行赏析。

(2)讨论:课文的语言特色有哪些?这些特色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情感?5.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国人民在失去祖国时的痛苦,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3)我们学习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一课’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课》讲述了一段特殊的经历。

在这节课里,我们将一起走进法国小镇,感受那里的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在一个特别的早晨发生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家作品⑵掌握生字词音、形、义⑶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句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⑵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

二、教学重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爱国不一定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俗、风情、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1、作家及作品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A、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最后一课》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身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身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预习情况四.深入探讨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段(1—7)上课前(故事的开端)第二段(7—23)上课时(故事的发展)第三段(24—29)下课时(故事的高潮和结局)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一)字词(课件展示)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课件: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四、深入探讨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默读课文。

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

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时间。

四、阅读导引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法语课,爱国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感情更强烈)2、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7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重点)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磨坊书简》《小东西》等。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资料《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不久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

《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3.体裁简介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4.字音字形膝.头(xī)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踱.步(duó) 惩.罚(chéng) 祈祷..(qí dǎo)郝叟..(hǎo sǒu)5.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或“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第二个阶段(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上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上课中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二)人物赏析1.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明确: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但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学生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明确: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重点进行了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分析韩麦尔的形象。

(1)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后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阿尔萨斯人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以及失去祖国后他的痛苦心情。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总之,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是因内心悲愤而“惨白”,“我”是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他充满热爱崇敬而觉得他高大。

(2)请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明确: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四、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五、课外拓展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示例:下课了,我背着满载法语书的书包,踌躇地离开了学校。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得如此的慢,好像腿上绑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

我拖着脚步,一步三回头地向学校告别,向韩麦尔先生告别,不,是诀别。

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能和韩麦尔先生再见面了。

我停在了布告牌前。

我好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回去吧,孩子,别再想什么了,只要记得我们都是法兰西的子民。

法兰西万岁!”郝叟老头儿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旁。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普鲁士人退出了阿尔萨斯,我看到了街上人潮汹涌,我还看到了人群中有韩麦尔先生,说着一句话——“法兰西万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的写法。

(难点)3.理解作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除了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哪些艺术魅力呢?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都德的《最后一课》,感受那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爱国主义深情吧!二、自主探究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又.出了什么事啦?”“又”表现出了什么内容?(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明确:(1)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2)“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法语,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它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明确: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存在向心力,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由鸽子的叫声联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写出了小弗郎士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他对敌人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三、合作探究(一)环境描写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了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说说“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这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的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的祖国语言的难舍。

(二)写法探究1.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了第几人称?用这种人称叙事有何作用?明确:第一人称。

“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引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绘“我”的心理,来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给读者更亲切、真实的感觉。

2.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沦陷区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

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明确: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感情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3.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举一处并说明其作用?明确:郝叟老头和镇上的人及韩麦尔先生前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阿尔萨斯人民对过去自己行为的懊悔和失去国土的悲愤之情。

四、课外拓展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20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侵略者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略。

(开放性题,不设统一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