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妙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言行, 分析人物的特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 联系上下文, 学生探讨沟通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其次课时〖教学思路〗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拟充分地阅读全文,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适当参加自己的褒贬看法;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爱好或不懂的问题, 通过老师梳理, 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 供学生探讨。
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终总结全文时,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 谁情愿告知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特性的褒贬看法等方面答复, 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表达、描写来说, 同时参加自己的看法。
2、鼓舞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我们大家协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教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 去深化了解和相识这些特性显明的历史人物呢?二、看录相〔完璧归赵〕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沟通, 质疑问难, 发表见解, 鼓舞提出自己感爱好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解并描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见机行事揭穿了秦王的骗局, 奇妙的要回和氏璧, 机灵英勇的和秦王斗争, 作到了完璧归赵, 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不畏强暴。
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自告奋勇”看出廉颇很英勇。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答复:1、不是的, 因为蔺相如容许赵王, 假如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 就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相和2. 板书内容:(1)课文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2)故事情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蔺相如叫秦王为赵王,后果是“负荆请罪”的前因是,后果是(2)用“~~~”画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其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3)将相之间和好的原因是什么?3、全班交流反馈。
预习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预习2:【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的?(拼)②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①认识“瑟”和“缶”。
(课件出示“瑟”和“缶”,借助图片和字理析字词。
再说出带有“缶”的字,并组词。
指导书写“缶”。
)②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所以蔺相如很生气,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
㈠第2~3自然段
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
(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
㈡第4~7自然段
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
听4~7自然段录音
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生齐读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
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3、我们以前学过,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⑴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现出机智勇敢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
⑵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
②“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③“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
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句式训练: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⑷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
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㈢第8~9自然段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
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