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人教部编(统编版).doc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人教部编(统编版).doc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准备]负荆请罪的图片、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将相和》教学设计一、任务驱动,引发探究: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心里很不服气,嫉妒。

3、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些什么?4、小结:5、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的矛盾可能会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6、小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1、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怎样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2、提供学习支架:(投影幻灯)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教育人们要诚实、谦虚、勇于改正错误。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故事进行分析。

但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案例教学法:以故事中的将相和为例,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战国时期的兵器、服装等图片,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故事中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更好地表现故事中的情感。

4.巩固(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如:“赵奢和赵括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 教案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小学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抓住关键字词提高阅读速度。

这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学生已经通过《搭石》,初步学习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加深加快对于课文的理解,做到不回读。

教学目标: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连词成句地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史记》是我国西汉司马迁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跟老师书空“廉颇”、“蔺相如”。

2、三个小故事“将相和”是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明白《将相和》选自哪本书,通过解题知道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快速阅读,。

1、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学生翻开课文,教师设定时间,让学生试试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完课文,读完记录时间,然后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扫除字词障碍。

(1)出示词语: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2)学生试读,教师正音。

3.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体会。

(1)说说自己读完课文的时间,是怎么阅读的?(2)教师出示文中的一段话: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 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 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 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 他们的爱国思想。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 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 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 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我廉颇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居功自傲)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很不服气)
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准备报复)
• 合作交流
•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 见面的?
•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 的?
•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 (4) 最后廉颇又是怎么做的呢?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 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 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 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大勇
•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这句话暗示了在渑池之会中廉颇也是功不可没的。来自将师相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6. 将相和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 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课前热身:(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段,记下所用的时间。

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2.多媒体出示片段: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荣获“共和国勋彰”。

(解释:耄耋一词的意思。

)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二、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师:在上节课的阅读检测中,我发现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有些同学对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印象不深。

下面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2.主要内容: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

秦王也想得到这块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过了几年,离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商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

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最后廉颇和荫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熟用策略。

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

2.师生共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1)运用学过的方法,限时5分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每个故事里“将”“相”分别做了些什么?(2)选择你喜欢的图表方式画出主要情节图或人物表现图,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 学生详细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1)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根据表格的提示,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2)同桌汇报展示“讲故事”时,当讲得不清楚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大家一起评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
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
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
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
“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
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
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
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
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
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
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
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
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
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
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
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
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
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
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
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
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
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
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