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人教版)9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教部编版四年级语⽂下册第9课《短诗三⾸》优秀教案9 短诗三⾸【教学⽬标】1.认识“漫、涛”这2个⽣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正确读写“繁星”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

3.能联系⾃⾝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课⽂,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

难点:能联系⾃⾝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课件展⽰星空图⽚。

师:同学们,当你仰望星空,看着满天的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往事、回忆、周围的事……)冰⼼奶奶就将⾃⼰的情感、回忆化作满天繁星,在诗歌的天空闪闪发光。

今天,我们就⼀起⾛进《短诗三⾸》。

⼆、学习⽣字1.学⽣朗读诗歌,找出不认识的字,⾃主学习。

2.课件出⽰⽣字。

教师指导学⽣认读⽣字,讲解⽣字字义。

可以结合图⽚、采⽤组词的⽅式进⾏讲解。

⽣字:繁漫灭藤萝膝涛躲3.指导学⽣书写⽣字。

教师⽰范笔顺,强调书写规范。

提⽰易错字:“膝”读“xī”,不读“qī”。

三、学习《繁星》(七⼀)1.课件展⽰作者简介。

2.学⽣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3.理解“⽉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学⽣反复诵读,交流感受。

(2)想象画⾯,⼊境感受:这⼏句描绘了⼀幅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皎洁的⽉光洒在园中,藤萝从枝上垂下来,花⾹随着夜风送出很远。

孩⼦趴在母亲膝头,感受她温柔的抚摸,听她述说那遥远的故事。

)(3)从这⼏句你体会到什么?(童年的美好、宁静;家的温馨;母亲的温柔、慈爱……)4.结合“永不漫灭的回忆”,体会诗⼈情感。

(对童年、母亲、家的怀恋与热爱)5.感情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第⼆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繁星》(⼀三⼀)1.学⽣⾃由朗读,初步感知。

2.明确写法,体会感情。

出⽰:哪⼀颗星没有光?哪⼀朵花没有⾹?哪⼀次我的思潮⾥/没有你波涛的清响?(1)反复朗读,⾃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2)理解写法,体会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9.短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9.短诗三首教案+反思

9.短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 P36~37 内容。

【教学目标】1. 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感悟“诗”的整体特点,比较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教学重点】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诗”的整体特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朗诵导入1. 教师朗诵《短诗三首》。

2. 让学生体会这三首诗和第一单元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 教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三首诗,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字1.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停顿与节奏。

2. 学生自学生字,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通字词,了解字义。

3. 同桌互读,正音。

4. 检查反馈。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学习词语,造句理解。

5. 书写练习。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知大意1. 学生朗读诗歌,说一说,每首短诗写的都是什么?2.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一首诗写了诗人对母亲、童年往事的回忆;第二首诗写了诗人对大海的感受和赞叹;第三首诗写了母亲对诗人的爱护,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诗歌1. 指名朗读,要求:把控节奏,注意感情基调。

2. 想一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句型?(指名回答)3. 教师明确:四句话;一个感叹句,三个反问句。

4.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诗人认为大海是什么样的?5. 同学们,这首诗歌通过星光、花香来衬托大海,表明大海波涛的清响一直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影响着诗人的思潮,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

五、课堂小结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每首诗歌的大意,并学习了第二首诗歌,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2. 布置作业:写生字,完成相应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一、复习旧知1. 学生齐读诗歌。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9《短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9《短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9《短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本节课共包括三首诗歌:《春水》、《小鱼》和《花牛》。

这三首诗歌都具有简洁、生动、富有想象力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和美好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仍需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美感。

2.难点:感悟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讨论,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插图和重点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自然、生命等方面的图片或视频。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角色形象。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美好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9《短诗三首(繁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9《短诗三首(繁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9《短诗三首(繁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式,感受诗歌的美感;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意,发掘诗歌的深层含义;2.辨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繁星》顽强地撒播着希望的种子:让苍穹织就了万点璀璨的星空。

2. 诗歌赏析这首诗歌通过对繁星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希望,传递了对明天的憧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观看星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星星,并提出问题:你看见过繁星吗?你对繁星有什么样的感受?2.学习诗歌:学生跟读诗歌《繁星》,教师解释生词和诗句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朗诵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围绕“希望”这一主题,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请学生朗读诗歌《繁星》,并与上节课的朗诵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有进步。

2.诗歌分析:讨论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创作表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繁星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4.展示交流: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共同欣赏和学习。

六、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朗诵、诗歌创作和情感表达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星空展览或参加夜间观星活动,增强对繁星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版画或手工制作,以繁星作为主题,创作自己的作品,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八、课后作业1.背诵《繁星》这首诗歌;2.完成诗歌朗诵的练习;3.思考并记录对繁星的感受和理解,准备分享。

以上是本次《短诗三首(繁星)》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短诗三首》,使学生理解短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短诗,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选取了三首简短而意境深远的诗歌,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

这些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以及寻找隐士的足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鉴赏,使学生理解并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春晓》,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春晓》,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5. 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美景,引入《静夜思》。

6.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静夜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7.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静夜思》,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9. 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寻找隐士的足迹,引入《寻隐者不遇》。

10.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寻隐者不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11.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六、板书设计1. 《春晓》:春天美景、热爱春天2. 《静夜思》:夜晚宁静、思念家乡3. 《寻隐者不遇》:寻找隐士、向往隐士生活七、作业设计1. 熟读《短诗三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并录制成小视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短诗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三首短诗:《静夜思》、《春晓》、《渔歌子》。

通过对这三首短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三首短诗,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短诗的朗读、理解和鉴赏。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感受,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月夜的宁静。

过程二:教师讲解《静夜思》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过程三: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对《春晓》和《渔歌子》的理解。

过程四: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意境等方面对三首短诗进行鉴赏。

2.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仿写一首短诗。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三首2. 内容:《静夜思》:月夜、思乡《春晓》:春天、生机《渔歌子》:山水、渔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短诗。

(2)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短诗,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不少于100字。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对生字词的掌握。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9 短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

–能够准确朗读和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诗歌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能够听懂他人朗读的诗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朗读,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唱歌或者朗诵一首与《9 短诗三首》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一首诗《春晓》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述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纠正发音和语调。

3.分组小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春晓》的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思。

2.针对生字词设计游戏或者练习,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4.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二首诗《秋思》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表达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让学生分组演绎《秋思》的情感表达。

5. 创作小诗(20分钟)1.引导学生参考前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相互分享创作,欢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6.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三首诗《钓鱼》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写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钓鱼》的情景。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继续接触并学习诗歌,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9 短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2.仿写一首关于自己生活的小诗。

3.练习相关生字词的书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针对《9 短诗三首》进行了分析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9《短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9《短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着“现代诗”这一主题,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歌都有着浓浓的意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短诗三首》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

《绿》是对春天的赞美,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白桦》歌颂了白桦的高洁之美。

《在天晴了的时候》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主题。

9短诗三首【教材分析】《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

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在富于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生字不多,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啊、膝”等字的音变和易误读的字,指导“繁、藤”等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理解“永不漫灭、思潮”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3.表达运用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繁星》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根据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背景介绍《短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重要文学教材之一。

这三首短诗分别是《青青的河边草》、《窗前的小草》和《秋天的风》。

这些短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自然风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短诗三首》,让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帮助学生掌握短诗的基本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第一课时:《青青的河边草》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组讨论:诗中描述的河边草给你什么感觉?河边草的形象与学生身边的植物有何异同?3.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幅描绘河边草的图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几句描写。

4.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第二课时:《窗前的小草》1.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小草的生长环境与态度。

2.小组活动:讨论小草的生长条件及它的坚强意志。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加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4.布置作业:学生写一篇《我眼中的小草》的短文,从自己的角度描述小草的形象与意义。

第三课时:《秋天的风》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对秋天的描绘。

2.分组朗读诗歌,配合动作和情感表达。

3.聆听音乐:选择与秋天相关的音乐,让学生用心感受风的意义。

4.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秋天风的小诗,并互相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短诗三首》的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感悟和表达,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五、总结《短诗三首》这一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适合小学语文教学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包括《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能够背诵these poems. The unit 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意境和表达。

However, they may st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se poems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them.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helping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these poems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an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三. 教学目标1.Knowledge objectives:–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the three poems.–Students can recite the three poems.2.Ability objectives:–Students can analyze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se poems through reading and discussion.–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thoughts about these poems in their own words.3.Emotional objective:–Students can develop interest and appreciation for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四. 教学重难点1.Key point:–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the three poems.2.Difficult point:–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these poems and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them.五. 教学方法1.Approach:–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Context-based teaching: Use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phrases.–Cultural education: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2.Teaching ds:–Multimedia teaching resources: Use pictures, videos, and music to create an immer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Handouts: Provide students with printed copies of the poems for easy reading and recitation.六. 教学准备1.Prepare teaching materials:–Print out the three poems for students to read and recite.–Prepare handouts with analysis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topics.2.Prepare teaching equipment:–Projector and computer for multimedia teaching resources.–Whiteboard and markers for writing and presenting.七. 教学过程1.Introduction (5 minutes)–teachers will use a short video or picture to introduce the topic of “spring” and lead into the three poems.2.Presentation (10 minutes)–teachers will read the three poems aloud to the students, emphasizing the rhythm and rhyme.–teachers will expln the meaning of some difficult words and phrases, using the context-based teaching approach.3.Practice (10 minutes)–students will read the three poems aloud, following theteacher’s lead.–students will answer some analysis questions about the poem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e teacher.4.Consolidation (10 minutes)–students will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background behind these poems.–each group will choose one poem and present their findings to the class.5.Extension (10 minutes)–students will write a short essay about their favorite poem, explning why they like it and what it means to them.6.Summary (5 minutes)–teachers will summarize the mn points of the class and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ppreci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7.Homework (5 minutes)–students will be asked to practice reciting the three poems and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ets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behind the poems.8.Blackboard (5 minutes)–teachers will write the three poems on the blackboard, along with their authors and the publication dates.This detled teaching design takes into account the knowledge, abilities, and emo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uses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d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回顾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出示《繁星(一五九)》。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表达出作
者对母亲的依赖,母亲的怀抱是永远的避风港湾。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童年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在诗人的记忆深处,成了诗人无法挥去的眷恋情结。带着我们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二)学习《繁星(一三一)》。
1.生自由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哪些具体的诗句让你产生这种感受?
设计意图:
学习《繁星(一五九)》,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繁星》里面的三首诗歌,那么你们发现这三首诗歌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能抒发出现代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设计意图: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四、小结:学生谈收获。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
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写母亲的诗歌,要写到“鸟儿”呢?文中两次出现的“风雨”含义相同吗?
同桌互相讨论后汇报: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保护和关爱。第一个“风雨”是自然界中的风雨,第二个“风雨”则是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3.抽学生朗诵,全班齐诵,要读出对母爱的赞ຫໍສະໝຸດ 与感激之情。并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繁星(一五九)》,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2.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冰心写的两首现代诗,谁能把它背诵下来呢?
2.抽学生背诵。
3.这节课我们学习《繁星(一五九)》。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二、学习《繁星(一五九)》。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学习《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
谈收获,再次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班级举行一次《繁星》朗诵会。
设计意图:
通过诗歌朗诵会,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增加累积。
【板书设计】
9短 诗 三 首
繁星(七一)回忆往事
繁星(一三一)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繁星(一五九)歌颂母爱
9短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生自由读后汇报。
2.课件出示:“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品味诗句,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诗歌的方法。同时在多次的诵读中,进一步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