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及附件散热量的计算

合集下载

关于工业工程中设备散热量的确定

关于工业工程中设备散热量的确定

关于工业工程中设备散热量的确定在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9.1.4设备散热量的确定”中,指出设备散热量主要与散热设备及管道外表面面积,外表面与室内空气温差及室内空气流速有关。

单位面积法设备散热量Q按下式计算:Q=∑A aΔt其中:a=11.63+7v式中:A:设备及管道外表面面积,㎡a:设备及管道外表面面积的传热系数,W/(㎡×℃)V:室内空气流速,m/s,在计算中可认为V≈0.就该公式来讲,传热系数a是一个不确定数值。

因为与室内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虽然在关于V的描述中明确指出计算时可认为V≈0.但在工业厂房及散热量较大车间,由于排风等因素,室内素的不可能等于0,且在局部室内空气流动速度能高达3m/s。

因次,对a的定义不够严谨。

另外:A为设备及管道表面积,在实际中,由于散热量较大的设备多数安装了散热翅片,且设备外形极不规则,因次,对于该表面积的确定在实际中很难把握。

而设备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值更难把握,对于变频及间歇型工作的设备来讲,表面温度是变化的,且由于热惰性的影响,表面温度与工作时间并不成线性关系,因次,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差值实在很难确定。

综上,该公式可以认为是一个废弃公式,在实验室或其他特殊场合或许能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将暖通设计新手带入误区,因此建议将该公式优化,或者删除。

在9.3.5散热量计算章节中,第二条对于电动设备散热量Q(Kw)的描述中,从在以下问题:工艺设备及电机同时在室内时:原公式:Q=n1×n2×n3×N/η式中:N:电动设备的安装功率KWn1:电机容量利用系数。

电动设备最大实耗功率与安装功率之比,一般为0.7-0.9.n2:负荷系数。

电动设备每小时的实耗功率与设计最大实耗功率之比,应根据工艺资料定,一般为0.5-0.8;n3:同时使用系数。

根据工艺资料定,一般为:0.5-1.η:电动机效率,与电机型号、负荷情况有关,可查电机产品样本。

暖气散热量计算方法

暖气散热量计算方法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首先,我们要了解,暖气片的购买单位是组,它是由多少片暖气片组成的,大多数暖气片厂 家都可以定制。

其次了解暖气片的高度,市面上常见的一般有 670mm、1500mm、1800mm 三种,不同高度的暖气片散热量也不一样,高度越高散热量越大。

暖气片片数需要根据房间面积来计算的。

首先选择一款性价比最高的暖气片,记住它每片的 散热量,用这个【散热量】除以 100 就得到【每平米需要的片数】,然后用【房间面积】 除以【每平米需要的片数】,就得到这个房间需要的【总片数】。

举个例子:小编客厅面积 为 20 平米,选中鲁本斯塞尚大水道 1800 高的暖气片,每片的散热量是 260W,算法是: 用散热量 260W 除以 100 等于 2.6(每平米需要的片数),(房间面积)20 除以 2.6 等于 7.7,所以 20 平房间需要 8 片一组的暖气片。

最后,建议房屋密封性不好的买家在此算法的基础上多买一到两片,这样能达到更好的采暖 效果。

1)影响散热量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散热器本身的特点,如它的材料、形状、壁厚、焊接质量 和表面处理等;二是它的使用条件,也就是外界条件,如流过散热器的热媒种类、温度、流量,进出水的 方式,房间里的空气温度和流速,四周墙面的颜色和温度,散热器的安装方式,组装片数等。

因此,不仅 不同的散热器散热性能不同,而且同一片或同一组散热器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散热性能也不相同。

散热器的散热量可用下式表示: Qs=KsFs(tp-tn)式中 Qs——散热器的散热量(W); Ks——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Fs——散热器的散热面积(m2); tp——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 tn——散热器所在室内的空气温度(℃)。

由式中可见,温差 tp-tn 越大,散热量也越大。

如果它们成直线关系变化,则 Ks 就应该是常数。

电伴热计算

电伴热计算

25
1 -1/4 32
1 -1/2 40
2
50
2-1/2 65
3
80
3-1/2 95
4
100
4-1/2 115
5
130
6
150
8
200
10 250
12 300
14 350
16 400
18 450
20 500
24 600
保温层厚度(mm/in)
10
15 25
1/2 3/4 1
8.86 6.73 5.74
35 1-1/2 4.59
10.34 12.31 14.77 17.06 19.69 23.13 27.56 31.01 34.45 37.90 41.83 49.22 63.16 77.76 91.70 100.40 114.2 128.1 141.9 169.6
7.87 9.02 10.83 12.30 14.11 16.57 19.36 21.82 24.12 26.41 29.04 33.96 43.15 52.99 62.18 68.08 77.27 86.46 95.81 114.2
C
---------
E -----
管道材料修正系数 安全系数
例 : 管 径 80mm, 管 道 长 度 100m, 管 材 为 碳 钢 , 介 质 为 原 油 , 维 持
温 度 50℃ , 环 境 最 低 温 度 -10℃ , 保 温 材 料 岩 棉 , 保 温 层 厚 度
25mm, 计 算 每 米 管 道 热 损 失 。
C1 = 1 E = 1.2
(查 表 三 “ 管 道 材 料 修 正 系 数 ” ) ( 一 般 取 值 为 1.2)

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

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

冀州市冀暖北方暖气片厂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3147—1975(E)《热交换器—供水或蒸汽主环路的热平衡实验原理和试验方法》、ISO3148—1975《用空气冷却闭式小室确定辐射散热器、对流散热器和类似设备散热量的试验方法》、ISO3149—1975《用液体冷却闭式小室确定辐射散热器、对流散热器和类似设备散热量的试验方法》、ISO3150—1975(E)《辐射散热器、对流散热器和类似设备—散热量计算和结果的表达式》。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闭式小室内测试采暖散热器(简称散热器,暖气片)单位时间散热量(简称散热量)的原理、装置、方法、要求和数据的整理。

本标准适用于以热水或蒸汽为热媒的采暖散热器。

2、术语2.1辐射散热器在采暖散热器中,部分靠辐射放热的称辐射散热器。

2.2对流散热器在采暖散热器中,几乎完全靠自然对流放热的称对流散热器。

3、测试原理3.1散热器的散热量散热器的散热量应由下式求得:Q=Gp(h1—h2) 式中:Q——散热器的散热量,W;Gp——热媒的平均流量,Kg/s;h1——散热器进口处热媒的焓,J/Kg;h2——散热器出口处热媒的焓,J/Kg。

注:h1、h2的数值系根据被测散热器进出口热媒的温度和压力,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供暖通风设计手册》中查得。

3.2热媒参数的测量3.2.1热媒为热水时,当热水温度低于大气压力下水的沸点温度时,应测量散热器进口和出口处的水温,或测量其中一处水温及散热器进出口的热水温差;当热水温度高于大气压力下水的沸点温度时,则应测量散热器进口和出口处的水温和压力,或测量其中一处水温及散热器进出口的热水温差和压力差。

3.2.2热媒为蒸汽时,应测量散热器进出口处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散热器进口处的蒸汽应有2~5℃的过热度,测试时被测散热器流出的应仅为凝结水,凝结水温度与散热器进口处蒸汽压力下饱和温度之差不得超过1℃。

3.2.3热媒温度系指散热器进出口处的温度。

保温伴热(电伴热)

保温伴热(电伴热)
C:管道附件用伴热电缆长度
管道附件的热损失可换算成一定长度相同管径管道的热损失,所需电缆应敷设在相应附件上。
管道附件所需伴热电缆长度 = 附件散热系数×每米管道所需同种电缆长度
1) 每个阀门所需电缆长度Lf,为:
Lf=kf×Lg………………………………………………………(9)
式中,kf为阀门散热系数
2)熔断器、空气开关要选择适中,要考虑大于全线起动电流。
3)易燃易爆地区必须采用专用的电源接线盒,中间接线盒和终端等专用附件。
4 ) 根据电源容量、电压、电网平衡状态,确定采用单相供电或三相供电及电压等级。
5 ) 管道周围环境是否便于电缆安装,确定电伴热带,采用直线敷设还是螺旋敷设。
四:电伴热系统图
或设备散热量(QP)见附表二
根据查得的QB或QP按下式计算出实际的散热量
管道QTB==f×QB
平壁设备QTP=f×QP
式中:TM--需要伴热的维持温度(℃)
TA--极端平均最低温度(℃),室内有空调的按室内空调最低温度计算
QTB--管道实际需要伴热热量(W/m)
QTP--平壁实际需要伴热热量(W/m)
2. 电伴热工程建议应在供货方的指导下进行安装施工,并做好详细的工程进展记录表.
3. 电伴热防冻系统设计原理:利用电热来补充输水或贮水过程中所散失的热量,以维持水温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保温和防冻的目的,所以电伴热仍需要有绝热层、防潮层和保护层。
4. 电伴热防冻系统总体设计旨在经济的满足管道流体(如:水)系统防冻(降粘及防堵),从功能性、可实现性、经济性的角度出发,达到防冻(降粘及防堵)的效果。
阀门散热系数
阀门品种 闸 阀 蝶 阀 球 阀 球心阀
散热系数 1.5 0.9 1.0 1.4

光排管散热器散热量计算公式

光排管散热器散热量计算公式

光排管散热器散热量计算公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文将重点介绍光排管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公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散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参数,我们将对散热器的原理、设计参数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散热量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散热器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将探讨散热器散热量计算公式的重要性,以及散热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光排管散热器的散热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正文2.1 光排管散热器的原理光排管散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散热器类型,它利用光排管的高导热性和高散热效率来实现散热的目的。

光排管散热器通常由外壳、内部散热片和散热管组成,通过高速气流或液流将散热片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管,再通过排管的散热效果将热量散发出去。

光排管散热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热源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片传导至散热管,再通过散热管传导至排管,最终散发到外界环境中。

在高速气流或液流的作用下,热量被带走,实现热量的传导和散热效果。

部分热量通过辐射传热的方式被排除。

光排管散热器的设计参数包括散热器的尺寸、材质、散热片形状、散热管数量和排管的结构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量。

在设计光排管散热器时需要考虑这些参数,并根据具体的散热需求进行优化设计。

光排管散热器利用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原理来实现散热效果。

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并根据散热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和优化,可以提高散热器的性能和散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光排管散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电子产品、汽车、航空航天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散热器的设计参数散热器的设计参数包括散热器的材料、大小、形状、结构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散热器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散热器会选用具有良好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的金属材料,如铝、铜或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从散热器表面传导出去,提高散热效果。

热负荷及散热量计算..

热负荷及散热量计算..

热负荷及散热量计算所谓热负荷是指维持室内一定热湿环境所需要的在单位时间向室内补充的热量。

所谓得热量是指进入建筑物的总量,它们以导热、对流、辐射、空气间热交换等方式进入建筑。

系统热负荷应根据房间得、失热量的平衡进行计算,即 房间热负荷=房间失热量总和-房间得热量总和 房间的失热量包括: 1)围护结构传热量Q1;2)加热油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Q2;3)加热油门、孔洞和其他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Q3; 4)加热由外部运入的冷物料和运输工具的耗热量Q4; 5)水分蒸发的耗热量Q5;6)加热由于通风进入室内冷空气的耗热量Q6; 7)通过其他途径散失的热量Q7; 房间的得热量包括:1)太阳辐射进入房间的热量Q8;2)非供暖系统的管道和其他热表面的散热量Q9; 3)热物料的散热量Q10;4)生产车间最小负荷班的工艺设备散热量Q11; 5)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散热量Q12; 1.1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a t t KF q w n )(''-= 式中 'q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F —围护结构的面积,㎡; w t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n t—冬季室内计算温度,℃;a —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

整个建筑物的基本耗热量等于各个部分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的总和:)(Q '''1w n t t KF q -==∑∑1.2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在实际中,气象条件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都会影响基本耗热量使其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对基本耗热量加以修正,这些修正耗热量称为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

附加耗热量主要有朝向修正,风力附加和高度附加耗热量。

1.2.1朝向修正耗热量朝向修正耗热量是太阳辐射对建筑围护耗热量的修正。

表1-1朝向修正率朝向 修正率 朝向 修正率 北 0 西 -5% 东-5%南20%1.2.2风力附加耗热量《暖通规范》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风力附加。

电伴热-设计与安装

电伴热-设计与安装
6、电伴热带敷设方法 管道单位长度的散热量(热损失)大于电伴热带额定功率时,即比值>1时,按下述方法敷设:
a. 当比值大于1.5时,采用平行敷设方式,电伴热带长度为管道长度 × 电伴热带根数; b. 当比值1.1~1.5之间时,可采用缠绕敷设方式,缠绕节距见表三,电伴热带长度为管道长度 × 比值。
电伴热带缠绕节距
3.9 地面以下管道 3.10 闸阀
3.11 球阀
3.12 止回阀 3.13 外壳泵
3.15 过滤器
3.16 水位开关仪
3.17 压力表
3.18 管道托架
3.19 双向电源接线盒
参考价格
自 限 温
恒功率
名称 低温基本型 低温防爆型 低温防爆防腐型 中温基本型 中温防爆型 中温防爆防腐型 恒功率并联单相 恒功率并联单相加强型 恒功率并联单相 恒功率并联单相加强型 恒功率并联三相 恒功率并联三相加强型 恒功率串联
Q ----- 每米管道的散热量 (W/m) q ----- 管道的散热量(1℃/m时) TW ----- 维持温度 TH ----- 环境最低温度
Δt ---- TW –TH K -----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C --------- 管道材料修正系数
E ----- 安全系数 径80mm,管道长度100m,管材为碳钢,介质为原油,维持温度50℃,环境最低温度 -10℃,保温材料岩棉, 保温层厚度25mm,计算每
60
75
100
热损失q
74.8 49. 37. 25.1 18.6
14.9 12.
9.3
77
6
注:导热系数为0.25以上热损失基于10%的设计余量,导热系数为0.25
3.1 电伴热带安装位置
3.2 缠绕安装 3.3 管道支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道及附件散热量的计算-电伴热
电加热是利用电伴热热产品所产生的热量来补偿被伴热的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所散耗的热量,以维持其相应的介质温度来满足工艺要求。

正确计算出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的散热量,对准确维持介质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1. 工艺参数的确定为确保计算的准
电加热是利用电伴热热产品所产生的热量来补偿被伴热的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所散耗的热量,以维持其相应的介质温度来满足工艺要求。

正确计算出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的散热量,对准确维持介质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1. 工艺参数的确定
为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前应正确确定各项参数:他们是管道、容器、罐体等介质要求维持的温度 T。

管道的直径d或容器的表面积S。

保温材料的品种及厚σ、环境温度(最低平均温度)TH、敷设环境(室内或室外、地面或埋地)。

并计算维持温度TW与环境温度TH之差。

2. 管道散热量的计算
Q=f x e x h x q
Q—实际需要的伴热量
q—基准情况下单位长度管道的散热量q(根据工艺参数查表得到)
f—保温材料系数(查表5-1)
e—管材系数(金属为1,非金属为0.6-0.9)
h—环境系数(室外为1,室内为0.9)
例1:某厂有一金属管线,管径为1/2 ,保温材料是硅酸钙,厚度10mm,管道中介质的维持温度10℃,冬季最低平均气温是℃(室外)。

求管道每米热损失。

管道及附件散热量的计算-电伴热(2)
时间:2010-09-25 08:56 来源:沈阳瑞华特种电缆有限公司作者:郭莹莹点击: 311次
一:T=T w -T H =10℃-(-25℃)=35℃ 二:查表5-1,管径1/2,10mm保温层,因表中无T=35℃需采用插入法计算T 1 =30℃时,q 1 =11.0W/m T 2 =40℃时,q 2 =14.9W/m T=30℃时,q=q 1 +(q 2 -q 1 )/(T 2 -T 1 )x(T-T 1
一:ΔT=T
w -T
H
=10℃-(-25℃)=35℃
二:查表5-1,管径1/2,10mm保温层,因表中无ΔT=35℃需采用插入法计算
ΔT
1=30℃时,q
1
=11.0W/m
ΔT
2=40℃时,q
2
=14.9W/m
ΔT=30℃时,
q=q
1+(q
2
-q
1
)/(ΔT
2
-ΔT
1
)x(ΔT-ΔT
1
)=11.0+(14.9-11.0)/(40-30)x5=12.95W/m
三:保温层采用硅酸钙,查”表5-1“ f=1.5 e=1 h=1
四:所需伴热量:Q=1.5x1x1x12.95=19.425(W/m)
自限式电热带应选用维持温度下的功率大于等于所需半热量的型号。

表-1
时间:2010-09-25 08:56 来源:沈阳瑞华特种电缆有限公司作者:郭莹莹点击: 312次
3. 管道阀体散热量的计算闸阀散热量通常是相连口径管道每米热损失1.22倍;球阀为0.7倍蝶型阀(节流阀)为0.5倍浮式球阀为0.6倍
4. 确定电加热电缆的功率及长度根据散热量及介质维持温选择相应的电加热电缆,其
3. 管道阀体散热量的计算
闸阀散热量通常是相连口径管道每米热损失1.22倍;
球阀为0.7倍
蝶型阀(节流阀)为0.5倍
浮式球阀为0.6倍
4. 确定电加热电缆的功率及长度
根据散热量及介质维持温选择相应的电加热电缆,其最高维持温度必须高于介质温度,单位长度热损失大于电加热电缆额定功率时(即比值大于1时),用以下方法来修正:
A. 当比值大于1.5时,采用两条或更多的平行电加热电缆敷设,电加热电缆长度为管首长度x根数。

B. 当比值在1.1-1.5之间时,可采用卷绕法,如图所示。

方法为根据热损失与电加热电缆功率的比值。

查表5-2,得到卷绕的节距,并按此敷设,电加热电缆长度为管首长度x比值。

C. 修改保温材料或厚度。

另外还应考虑法兰、弯头及和管道金属托架散热损失所需的电加热电缆长度及预留供电源接线用的长度,预留供中间接线盒接线长度。

法兰一般加上2倍的管径长度;弯头加上1.5倍的管径长度;管道金属托架上3-5倍的管径长度。

预留电源接线长度一般约为1米,其总和即整个系统所需电加热电缆的总长度。

时间:2010-09-25 08:56 来源:沈阳瑞华特种电缆有限公司作者:郭莹莹点击: 313次
表-2 管径每米管线所需功率与电加热电缆米功率之比 1.1 1.2 1.3 1.4 1.5 1 250 170 140 110 100 11/4 310 210 170 140 130 11/2 350 240 190 160 140 2 430 300 240 200 180 21/2 520 360 290 240 210 3 630 430 3
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