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归纳

专题五伴性遗传
(1)概念: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类型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具有交叉遗传现象。
例如:人类红绿色盲症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例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3)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
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
1
例如:外耳道多毛症
3.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芦花鸡性别的判定
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芦花)是由Z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控制的。
从早期的雏鸡就可根据羽毛的特征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
1.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以X、Y染色体为例)
(1)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的遗传
①X、Y染色体
②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也有
差别。
(2)X、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的遗传
2
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二)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
3。
高一必修二伴性遗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伴性遗传知识点高中生物课程中,必修二部分涵盖了一系列的遗传学知识,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一种基因传递方式,与常染色体遗传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高一必修二中与伴性遗传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伴性遗传的定义与特点伴性遗传是指遗传性状不仅与性别有关,而且此类遗传物质定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方式。
一般来说,伴性遗传主要与X染色体相关,因为Y染色体上的基因较少。
伴性遗传通常表现为一种基因在同一性别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另一性别中出现的频率较低的现象。
二、伴性遗传的经典案例——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遗传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它是伴性遗传的典型案例之一。
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负责血液凝固的过程。
而当这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就会导致凝血因子缺乏,从而引发血友病。
由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男性很容易受到该病的影响,而女性则常常是健康的基因携带者。
三、伴性遗传的概率计算要了解伴性遗传的概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正常基因、突变基因、杂合子和纯合子等。
正常基因是指没有突变的基因,而突变基因则是发生了突变的基因。
杂合子指在同一基因位点上有一对不同的等位基因,而纯合子则是在同一基因位点上有一对相同的等位基因。
在伴性遗传中,女性通常是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因为她们有两个X染色体。
而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如果他们携带突变基因,就会表现出相应的遗传疾病。
四、伴性遗传的其他案例和知识点除了血友病外,伴性遗传还涉及到其他疾病,如色盲、肌肉萎缩症和多发性鳞状疣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也与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关。
此外,在伴性遗传中,女性有时也可能表现出某些遗传疾病,这是因为突变基因发生在她们两个X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伴性遗传的临床意义和研究进展伴性遗传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与伴性遗传相关的疾病,还能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伴性遗传的机制,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伴性遗传总结归纳

伴性遗传总结归纳伴性遗传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染色体连锁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它与常染色体遗传略有不同,常染色体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的传输与配对无关,而伴性遗传则与性别染色体的传输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伴性遗传作一个综述,总结并归纳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伴性遗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伴性遗传常见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因为Y染色体上较少存在基因,故较少参与伴性遗传。
2. 伴性遗传一般表现为在一代中雄性突变的现象,而雌性则通常是正常表达基因。
3. 由于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一旦携带了有问题的伴性基因,就会表现出相应的遗传疾病。
4. 雌性因为拥有两个X染色体,所以即使一个染色体携带了不正常的基因,另一个染色体上正常的基因可以起到补偿作用。
二、常见的伴性遗传疾病1.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伴性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导致患者出血时间延长及出血量增加。
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
3. 艾尔综合征:艾尔综合征又称间质性精索结节性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内脏器官异常、生长发育异常以及智力低下等症状。
4. 艾迪森病:艾迪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全身各种代谢功能受到影响。
5. 艾文氏综合征:艾文氏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发育异常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为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智力低下。
三、伴性遗传的诊断和治疗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通常通过患者的家族史以及对相关基因的检测来确定。
对于携带伴性遗传基因的人群,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咨询进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 遗传咨询:对于容易遗传伴性基因的夫妻,应该在结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相关的风险和预后,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孕前筛查:对怀孕计划的夫妻,可以通过孕前筛查来了解是否携带有伴性遗传疾病的基因,避免遗传给下一代。
3. 人工辅助生殖:对于携带伴性遗传基因的夫妻,可以选择通过人工受精、胚胎筛查等方法来降低下一代患病的风险。
“伴性遗传”知识梳理及考点详析

“伴性遗传”知识梳理及考点详析“伴性遗传”是高考高频考点,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生物的性别决定特别提醒:①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性别之分,如大部分的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没有性别之分。
②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是性别决定的主要方式,此外还有其它方式,如蜜蜂是由染色体组数目决定性别的。
例1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故A错;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染色体的遗传而遗传,故B对;生殖细胞既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都选择性地表达,故C错;X和Y 染色体是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在减Ⅰ时X和Y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有的只含X染色体,有的只含Y染色体,故D错。
答案:B二、伴性遗传的类型及规律1. X、Y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及其基因分布高等生物如人类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小得多,大部分不是同源区段。
下图为X、Y不同区段上分布的基因遗传都与性别相联系,都是伴性遗传。
又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中,则遗传为伴Y遗传(也叫限雄遗传)。
这种情况判断起来很简单,即,相关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在基因型的书写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需标明其位于常染色体上(即只须写基因符号),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需将性染色体及其上基因一同写出,基因符号写在“Y”的右上角,“X”的右上角不需要写,一般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写在前,性染色体及其上基因写在后,如AAXY b。
②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则遗传为伴X遗传。
这种情况就是教材上介绍的诸如人类红绿色盲等性状的遗传,属于考试考查得最多的一种情形。
相关性状在雌、雄性个体中均有出现。
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

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第一节:伴性遗传的概述伴性遗传是指某些特定特征在遗传过程中与性别有关。
一般来说,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X染色体上。
本节将介绍一些与伴性遗传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男性染色体在人类细胞中,男性拥有一对性染色体,分别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
在生殖过程中,男性可以将X或Y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
第三节:女性染色体相比之下,女性拥有两对X染色体,即XX。
在生殖过程中,女性只能将X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
第四节:伴性遗传的性别差异由于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当其携带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后代表现出该特征的概率会相对较高。
而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因此她们需要两个突变的X染色体才会表现出某一特征。
第五节:伴性遗传的示例1. 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是一种与伴性遗传相关的疾病。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男性身上,因为只需一个突变的X染色体就能引发该病。
2. 血友病:血友病也是一种与伴性遗传相关的遗传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在男性身上,因为只需一个突变的X染色体就能引发该病。
女性只有在两个X染色体都突变时才会表现出血友病的症状。
第六节:伴性遗传的机制伴性遗传中的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当一个母亲携带这样的突变基因时,她的男性后代有50%的几率携带该基因,而女性后代有50%的几率成为携带者。
第七节:携带者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女性携带者不表现出伴性遗传疾病的症状,因为她们拥有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正常的X染色体可以抵消突变基因的影响。
然而,她们仍承担着将该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风险。
第八节:诊断和预防基因检测可以用于确定一个人是否携带伴性遗传疾病的突变基因。
在诊断出携带者后,家庭成员可以进行遗传咨询,以了解如何降低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风险。
结论伴性遗传是一种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现象,可导致一些特定特征和疾病在男性中更常见,并对携带者的后代有一定的遗传风险。
通过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伴性遗传的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关于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

关于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伴性遗传是指与一对常染色体相关的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具有的性别差异相关的一种遗传方式。
在伴性遗传中,一般男性是表现型而雌性是隐性携带者。
下面是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的知识点。
1.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决定-人类的性染色体由一对X和Y染色体组成。
-男性的性别决定是由于他们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被称为XY型。
-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被称为XX型。
-此外,Y染色体上有少数决定男性性别的基因。
2.X连锁遗传-X连锁遗传是指那些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因为X染色体中还有一部分基因位点,可以与Y染色体的对应基因位点匹配。
-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位于这个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直接影响物种表现型。
-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如果一些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中有一个是突变的,则另一个正常的等位基因可以补偿这一不良效应,女性通常是携带者。
3.伴性基因和常见的性连锁遗传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主要影响男性,女性多数是隐性携带者。
-血友病:男性患者由于X染色体携带有突变基因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大多数女性为隐性携带者。
-迪伦菲尔氏综合症:男性患者由于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而在骨骼和其他器官中出现异常,女性通常是携带者。
4.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一些X连锁遗传疾病可以以显性方式表现,并且常常影响男性。
-这些疾病的特征是,患者的母亲通常是受影响的,而患者的父亲通常是正常的,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
5.良性X连锁顶叶癫痫-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主要影响男性。
-主要特征是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
-患者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开始出现症状。
总之,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的知识点有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决定、X 连锁遗传、伴性基因和常见的性连锁遗传疾病、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以及良性X连锁顶叶癫痫等。
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遗传学和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都非常重要。
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

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
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
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人类或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
表现为特殊的Y连锁(或W连锁)遗传。
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二:怎么判断一种性状的准确遗传方式呢?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性染色体显性X性染色体隐性Y染色体遗传细胞质遗传1.首先确定显隐性:①“无中生有为隐性”②“有中生无为显性”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③“母病子病,女病父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④“父病女病,子病母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3.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时存在的处理方法:当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性状遗传时: 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规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高一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三:遗传性疾病通常可分为三类:1、染色体疾病主要是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又分为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
前者如21-三体综合征,即比正常人多了第21条染色体;后者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即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应该为XX,而这种病人是XO,缺少了一个X 染色体。
2、单基因遗传病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其中的1个或2个发生异常,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三种: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双方之一带有常染色体的病理性基因是显性的,那么只要有一个这样的病理性基因传给子女,子女就会出现和父母同一种的疾病。
高二伴性遗传生物知识点

高二伴性遗传生物知识点
高二伴性遗传生物知识点
伴性遗传生物知识点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二、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2)连续遗传现象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2016高考几类遗传规律试题的解题技巧遗传规律历来都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该部分考查内容多变、形式多样,其中主要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规律中的“特殊”类型、遗传概率的计算和系谱图的分析推断等。
这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题目的信息量大,信息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有些试题信息隐蔽,这些特点使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度,同时也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充分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特点。
这类遗传规律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不仅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和理解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考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一、基因自由组合类试题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于亲本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由于每对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因此,对于基因自由组合类问题的分析,可以分两步进行:先简化为几个基因分离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各自分析的结果组合相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分解组合相乘法”)。
【方法点拨】常见的基因自由组合类试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顺推型,即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解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子代中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情况。
这类题型,按照上述方法可以比较简捷地解答。
另一种是逆推型,这类试题一般告知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以及子代各种表现型的数量或比例,要求求解亲本的基因型。
对于逆推型自由组合类试题,也可以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先单独进行分析,但对分析的结果不是组合相乘,而是综合各个分析结果最终得出亲本的基因型,其一般解题思路是:先对子代每对相对性状按照基因分离定律单独进行分析,确定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再利用表现型的比例关系推知亲本的基因型,最后将各个分析结果进行综合。
二、几类“特殊”遗传规律试题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如Aa)自交,后代中会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3∶1。
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如AaBb)自交,后代中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然而,上述性状遗传规律只是在比较纯粹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完全显性、没有致死现象、一对基因只控制一对相对性状而且一对相对性状也只由一对基因控制,基因之间互不影响。
但如果情况与上述不符合,后代中将不会出现3∶1或9∶3∶3∶1等一些常见的比例关系,这类遗传称为遗传规律中的“特殊”类型,现分类列举如下。
(一)9∶3∶3∶1的变式试题【方法点拨】(1)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只有在每对基因分别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下,后代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但如果一对基因决定两对相对性状,或者一对相对性状受到两对基因的控制或影响,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将是9∶3∶3∶1的变式。
9∶3∶3∶1的变式有9∶7、9∶3∶4、12∶3∶1、9∶6∶1等一些类型。
(2)充分利用“拆分法”解题:运用“拆分”法解答9∶3∶3∶1变式类试题,可以使复杂的/16)、aaB_(3/16)、aabb(1/16)个体;9∶6∶1可以拆分成9∶(3+3)∶1,由此说明占9/16的是A_B_个体,占6/16的是A_bb、aaB_个体,占1/16的是aabb 个体。
(3)如果已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某种变式,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②亲本具有两对等位基因(即AaBb类型);③后代中有如下几种基因类型:A_B_(9/16)、A_bb(3/16)、aaB_(3/16)、aabb(1/16)。
(二)致死基因遗传试题【方法点拨】(1)致死基因可以导致某种配子死亡(称为配子致死),也可以导致胚胎、幼体或成体死亡(称为合子致死),从而使后代中性状分离比发生变化。
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题中所给出的这类信息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物个体性状分离比的变化。
(2)致死基因对后代性状分离比的影响可以有不同的情况,与亲本基因型和致死类型有关,现以两亲本基因型均为Aa分析如下:①父本或母本中一方产生的配子含隐性基因时配子致死,后代中会出现AA、Aa两种基因型,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无性状分离;②父本或母本中一方产生的配子含显性基因时配子致死,后代中会出现Aa、aa两种基因型,性状分离比为1∶1;③父本和母本产生的配子含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时配子致死,后代中只有AA或aa基因型,均无性状分离;④合子致死类型中可能会出现AA、Aa、aa三种致死情况,三种情况下后代显隐性分离比分别为2∶1、1∶1、全为显性。
三、遗传概率计算试题在生物的有性生殖中,生物相交常见的有杂交(测交实际上属于杂交范畴)和自交两种方式。
求解杂交或自交后代中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概率也是遗传规律题中一种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两亲本概率都为1时的计算,另一种是两亲本概率都不为1(或其中之一不为1)时的计算。
对于第一种类型,根据遗传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如Aa和aa杂交后代中aa出现的概率为1/2。
第二种类型的计算则比较复杂。
【方法点拨】(1)当两亲本出现的概率不为1(或其中之一不为1)时,求解杂交后代中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应分两步进行:①先不考虑亲本出现的概率或把亲本出现的概率当做1,运用交叉线法、棋盘法或分解组合相乘法,求出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②把第一步求出的结果与亲本出现的概率相乘,最终得出结果。
(2)当亲本出现的概率不为1时,自交后代概率的计算方法与杂交类似,也分两步进行。
但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二者计算时的区别:当两个杂交亲本出现的概率都不为1时,需要将两个亲本出现的概率都考虑进去相乘,而在自交中,亲本不为1的概率只能考虑一次(即相乘一次),这是因为自交中父本和母本都是同一植株,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则母本的基因型一定也是Aa。
(3)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概率不为1时杂交和自交两类计算方法归纳如下:①杂交后代概率的计算:假设两个亲本出现的概率分别为c和d,杂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②自交后代概率的计算:假设某亲本出现的概率为a,其自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在不考虑亲本出现的概率时(或把亲本出现的概率当做1时)的概率为b,则实际上自交后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b×a。
四、遗传系谱图试题遗传系谱图试题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一类遗传规律题,它具有信息量大、信息隐蔽、综合性强和形式多变的特点,因此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不仅需要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及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图文转换和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遗传系谱图试题经常考查的是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方法点拨】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遗传病的类型时可以分“三步”进行:(1)先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如果系谱图中只有男性患者,且患病男性的父亲和儿子也都是患者,则很有可能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
如果已经确定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则不需要进一步推断,反之,则尚需要按照下述思路做进一步推断。
(2)确定致病基因的类型:可以利用系谱图中的典型特征来推断:①如果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征,则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属于隐性遗传;②如果具有“有中生无”的特征,则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属于显性遗传。
如果系谱图不具有上述典型特征,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类型时可以采用“假设法”,即假设为某种类型,在假设的前提下,依据系谱图分析假设是否成立。
如不成立,说明是假设的相反面,但如果成立,一般还要进一步分析另外一种情况,因为有时会出现显性和隐性都有可能的情况。
(3)确定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在确定致病基因的类型之后,进一步确定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类型时,一般采用“假设法”,即假设基因在某种染色体上,然后根据假设,同时依据系谱图和(或)文字信息,分析假设是否成立。
采用“假设法”时通常是先假设基因在X染色体上,如果是显性遗传病,再以患病男性为中心,“上看下看”,观察其母亲和女儿的患病情况,如果母亲和女儿均正常,则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即“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同时也说明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如果是隐性遗传病,再以患病女性为中心,观察其父亲和儿子的患病情况,如果父亲和儿子均正常,则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即“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同时也说明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染色体形成受精卵时独立性,完整性形态结构稳定存在形式配子只有成对的一个配子成对的一条体细胞成对存在体细胞成对存在体细胞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形成配子非等位基因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运用方法:类比推理法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三节伴性遗传伴性遗传: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道尔顿症)伴X隐形遗传伴X隐性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男→X b→女→X b→男)③.隔代遗传(1.3代患病,2代正常)④.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类型:果蝇白眼,血友病,红绿色盲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显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代代遗传,连续遗传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类型:钟摆型眼球震颤、抗维生素D佝偻病三.伴Y染色体遗传特点:①:全是男性患者②:父传子,子传孙类型:外耳道多毛症四.家系图特注:色盲男孩:后代中色盲的男孩男孩色盲:男孩中找色盲口诀:无中生有为隐形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女病母女患病为伴性.伴性遗传——判断先判断显隐性:双亲正常子女有病就叫:无中生有是隐性,双亲有病子女正常就叫:有中生无是显性。
先排除Y染色体遗传:不管显隐性,Y染色体遗传的特征都是:传男不传女然后用排除法判断基因的位置(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在显性前提下看男性病人:如果他的女儿是正常的(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传给女儿)就可排除X 染色体的遗传,这就叫“父病女不病”是常显。
如果他的母亲是正常的(儿子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就可排除X染色体的遗传,这就叫“子病母不病”是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