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字词解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不懂的字词,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和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3.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短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总之,今天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既要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朗读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义,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诗歌赏析: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作实践:模仿诗歌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短诗。
举例: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调、停顿等技巧表达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理解环节,强调对生字词的掌握,如“萧瑟”表示凄凉、冷落的意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诗中有画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领悟诗中有画的境界。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意绘画或写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诗歌意境,进行创意绘画或写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书写、创意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朗读、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诗人简介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描绘的场景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结合诗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析诗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3.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代入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2.探讨古代文人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1、注音 2、理解诗意 3、熟读课后三首
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可是到了中唐时期,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让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关于安史之乱,有这样几句描写:(学生读)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哀王孙》
这是杜甫《哀王孙》中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出,即使是王孙贵族,在安史之乱之后,也成为了流民、四处流窜,因生活困苦甚至愿意卖身为奴。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在亲友的帮助下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走近杜甫这个人!
老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因此,诵读未尝不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好的方法。

一、老师展示初读幻灯片。

首先,老师要检验一下大家的字音是否读准。

(读一个展示一个)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音节和意义划分节奏。

那怎么划分呢?大家可以看到这一句:
例子:茅飞/渡江/洒江郊茅飞/渡江/洒/江郊
(这里从音节来划分就是古诗常见的二二三,而另一个“江郊”二字相当于是“洒”这个动作呈现的结果,需要重点突出来。

是按照意义来划分的。

所以,两个划分都是对的。


好了!(1)接下来就根据老师刚刚的提示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

(2)画好之后读给同桌听一听【学生活动时间 2分钟】
有同学愿意读一下吗?谁先来?此处,请两位同学展示
老师:注意:读的时候,其余同学注意听一听他的节奏和读音对不对。

(展示两节,若有不到位的教师应该指出然后全班齐读,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接下来“全班齐读一下这首诗,注意把握读音和节奏”
二、通过刚刚的朗读,大家对于这首诗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在理解诗意
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比如:第一部分:那怎么读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风怒号”三字,写风大,如同咆哮一般,是关键词需要重读。

是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也应该重读强调。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这些动词进一步描写风大,受害之严重,是本节中的关键词应该重读。

整节诗中虽然没有杜甫的心理描写,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面对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愁苦与无奈。

所以整个第一节应该读出他对大风破屋的无奈和愁苦之情。

教师范读这一节
(1)接下来,剩下的三节。

根据老师的提示,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抓关键词。

读懂诗意、读出情感。

注意:声音洪亮
学生读时,老师放出这个幻灯片【面对大风破屋的:无奈、愁苦】
(2)现在读给小组同学听听,读完后说一说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我从“归来倚杖自叹息”读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学生活动5分钟】注意:评价时语言简洁,重要的才引导。

【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选择第二节的同学请举手!你认为第二节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你的依据是什么?那你试着读一读!
请学生点评:你来评价一下!(读得好就过,由全班齐读: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齐读第二节。

若没有读好,则由其余同学修正或者由老师纠正范读,老师:所以,这一节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PPT展示【面对群童抱茅的:愤怒、无奈】带着这样的情感再齐读。


接下来同上,第三节【面对夜雨屋漏的:悲苦、痛苦】
第四节【迫切祈求广厦的:坚定,期盼】
第二部分:“欺”“老”重读,而且应该读出无奈的语气。

“忍”“盗贼”是作者的愤怒之词,应该重读并且读出愤怒的语气。

“公然”应该是有一些指责,“呼不得”应该是无奈的。

“自叹息”情绪低落,应该读出哀叹的语气。

第三部分:“云墨色”、“天昏黑”渲染了暗淡、阴冷的氛围,应该重读。

“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如麻未断绝”“少睡眠”都是诗人在描写夜晚茅屋漏雨之严重,给诗人以及家人造成的痛苦,所以应该重读并且读出痛苦的语气。

而“长夜沾湿何由彻”是诗人的询问也是诗人的感叹,所以应该读出疑问、感叹的语气。

第四部分:“安得”读出问的语气。

“广厦千万间”是诗人的意愿,需要强调重读,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胸怀和理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气魄是多么大,胸怀是多么宽广。

全句应该声音洪亮、节奏铿锵有力。

这是诗人最大的愿望。

“风雨不动安如山”对比茅屋的轻易破损,不动、安如山就应该强调,
重读。

“呜呼”是诗人在感叹。

何时应该是问的语气。

“见此屋”重读,这是作者梦寐以求的。

“独破”“受冻”“死亦足”是诗人的极端表达,令人动容,应该强调重读。

三、读懂诗人: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

(老师:从刚刚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就整首诗而言,整体的基调是沉郁的。

在最后一部分诗人表达心声的时候语调高昂。

其实,一个人的作品未尝不是这个人的人生体验或者内心世界的折射,那么纵观这整首诗,你感知到了杜甫怎样的思想和情怀,为什么?(讨论)
【学生讨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1、“少睡眠”表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诗人由己及人,忧国忧民。

2、“广厦千万间”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的理想,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声音洪亮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博大胸怀。

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诗人面对当前困境的极端表达,让人动容。

诗人的忧国忧民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

教师总结:这就是杜甫,他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况下,在长期因为战乱而缺少安稳睡眠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生活极度困顿的情况下。

担忧的却是天下的百姓,希望天下百姓能够有一个栖身之所。

如果百姓们能够拥有广厦,哪怕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杜甫,一个生活困顿却依然忧国忧民的人,一个人生不得意却依然拥有博大胸襟,心忧天下的人。

带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齐读这首诗。

【学生活动】配乐朗读(声音调大)
拓展
最后,让我们根据今天所学的方法,选择下面任意一首诗读一读,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1、字音、节奏
2、关键词重读
3、情感
【学生活动】自由读,明确节奏,抓关键词读出情感(3分钟)
小组相互听读,注意:听的时候应该明确他是否读出了诗的韵律,读出了诗的情感。

是否个别展示,评价。

(根据时间来进行,灵活处理)
教师总结:同学们,古诗在中国文化中独具魅力,我们学习古诗,尤其是唐诗,就是在品中国千年文化之精髓。

读一首诗,就是在读诗人。

或许我们还能在诗中读出自己,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那就真的是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诗人,也读懂了自己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