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完整(课堂PPT)
合集下载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夫( fú )
●
遂( suì )
●
淡泊(dàn bó)
●●
穷庐( lú )
●
淫慢( yín )
●
险躁( zào )
●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字词释义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首,表夫示君发端子。之操行守,、品静德以。 修身,俭以养德。非内心淡恬泊淡,无不以慕名明利志。 ,
《诫子书》PPT-完美版
16 诫子书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 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疾行,指迅速逝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今义:丈夫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称 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 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 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 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诫子书》PPT-完美版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夫( fú )
●
遂( suì )
●
淡泊(dàn bó)
●●
穷庐( lú )
●
淫慢( yín )
●
险躁( zào )
●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字词释义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首,表夫示君发端子。之操行守,、品静德以。 修身,俭以养德。非内心淡恬泊淡,无不以慕名明利志。 ,
《诫子书》PPT-完美版
16 诫子书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 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疾行,指迅速逝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今义:丈夫
《诫子书》PPT-完美版
《诫子书》PPT-完美版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称 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 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 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 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
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 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 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 阐 述 “ 静 ” 与 “ 学 习 ”“ 明
4句)
志”“成才”的关系。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的良好品质。(重点)
必备知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 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 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 书局2012年版)。《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 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 国,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 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 封家书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诫外生书》)
书信篇目
共同 劝诫 话题 对象Fra bibliotek写信目的《诫子书》
儿子 希望儿子立志成才,宁静淡
立志、
泊以修身养性,惜时勤学。
学习
希望外甥以先贤为榜样,树
《诫外生书》
外甥 立远大理想,胸怀宽广,虚
心学习,立志成才。
成语积累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志存高远
(一)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 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 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 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 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 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
遂( suì )
语文第15课《诫子书》(30张PPT)

A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4、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分)
有德行(品德)的人都是由勤俭(而)培养来的(获得的),勤俭就可以减少欲望(欲求)。
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对“侈”带来的坏处进行论述。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诸葛亮不仅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正式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探讨:《诫子书》对我们现代生活,学习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上: 修身养德,培养节俭习惯,提升品德修养。内心宁静,专注自我,在快节奏生活中不迷失。珍惜时光,不虚度人生。
学习上:淡泊明志,确定目标,为学习提供动力。静心专注,排除干扰,提高学习效率。勤奋学习,增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猜猜这首诗写的是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诫子书》简介
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在他晚年,深感时日无多,为了劝勉儿子诸葛瞻修身立志,遂写下这封家书。此时,诸葛亮已到暮年,对人生、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希望通过此信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儿子。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静)
修身:(躁)
( 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静-学 才-学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淫慢-不励精 ( 面)险躁-不治性
诫子书
反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4、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分)
有德行(品德)的人都是由勤俭(而)培养来的(获得的),勤俭就可以减少欲望(欲求)。
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对“侈”带来的坏处进行论述。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诸葛亮不仅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正式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探讨:《诫子书》对我们现代生活,学习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上: 修身养德,培养节俭习惯,提升品德修养。内心宁静,专注自我,在快节奏生活中不迷失。珍惜时光,不虚度人生。
学习上:淡泊明志,确定目标,为学习提供动力。静心专注,排除干扰,提高学习效率。勤奋学习,增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猜猜这首诗写的是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诫子书》简介
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在他晚年,深感时日无多,为了劝勉儿子诸葛瞻修身立志,遂写下这封家书。此时,诸葛亮已到暮年,对人生、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希望通过此信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儿子。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静)
修身:(躁)
( 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静-学 才-学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淫慢-不励精 ( 面)险躁-不治性
诫子书
反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诫子书》课件(48张PPT)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 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一读,议一议,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译文:
摒除杂念与干扰, 宁静专一 操守,品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朴节约
思考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
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积累名言
放声朗读,找出文中你最 喜欢文章的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一起分享吧!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 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 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 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 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 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1)解释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②非志无以成学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④年与时驰 ( )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诫
谆 谆
子
分析观点
父
书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语文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 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 书信告诫诸葛瞻。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 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 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 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课堂延展
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 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 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 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亮的个人修养与品行
关于淡泊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的隆中 “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是一个非常适合修身养性的 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抚平 了父母早逝给他带来的心灵 创伤,也益于他养成淡泊宁 静的胸怀气度。
诫子书
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
教学目标
文高解借结 的阅文助合 能读章工课 力浅大具下 。易意书注
文,,释 言提理并
子体把理反 的会握解复 谆诸文课诵 谆葛章文读 教亮主内课 诲对旨容文 。儿,,,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 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 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 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 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 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 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 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 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告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用的人。
35
36
37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2
木牛流马
3
w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2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 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 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3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
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不能治性
干 扰
学
之 道
学习
治成
客观:环境安静
静 主观: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淡泊
学 才 立志 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而 安 宁 专 一 的 精 神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状 态
勤奋 多不接世
。20
3、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 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 懈怠,懒惰
12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须学也:(要想有)才能就必须学习。 译文:
学习必须安静,专心致志, 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 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13
第四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则: 就 译文:
17
课文理解
18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本文诸葛亮劝勉儿子
( 勤学励志 )、( 修身养德 ),
要从 淡泊
宁静
“( )”“(
)”
中下功淫夫慢 ,最忌 险躁
“( )”“(
)”。
19
淡泊 明志 正面:
屏 除
修养 静
宁静
身德 修 身 治
俭
淫慢 反面:
险躁
致远 不能励精
对比
杂 念 名 利
的
31
1、 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
2、从哪几方面论述:治学、修身 对比论证
3、 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4、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
5 、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6
背书下注释
7
原文翻译
8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连词,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之行: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
修身: 修养身心。
俭: 节俭。 养德: 培养自己的品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屏除杂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关于字音:
夫(fú) 淡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5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bó)/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A就(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修身还是治学,作者都强调一个
“( 静 )”字,修身要静,治学要静,获 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 )” 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 效果。 本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4
6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要(立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2)要(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也就是(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 静修身,以学广才,以志成学,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 养道德,所以造就人才,必须从“(静 )”和 俭 “( )”的修养开始。品德修养保是障成才的( )。
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
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
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34
讲一讲
1.我要修身养性,生活俭朴,做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
2.做一个淡泊名利,有远大目标的人。 3.做一个刻苦学习,有才干,有成就的
人。 4.不做一个放纵享乐,冒失急躁的人。 5.做一个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对社会
您生活愉快!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16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屏除 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 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 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 必须安静,专心致志,(要想有)才能就必 须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 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 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 失,于是就成了枯枝落叶,大多对社会没有 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 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 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 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 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 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 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 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 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 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
的品德。
10
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译文: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11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作者资料我清楚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
擒孟获 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唐•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宋•陆游)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25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 用( 对偶)句,( 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 ),所以文章用语简明, 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 ( 双重否定 )句加强语气
26
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21
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 观点是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 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3)阐述“学”、“志”、“才”之间 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35
36
37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2
木牛流马
3
w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2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 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 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3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
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不能治性
干 扰
学
之 道
学习
治成
客观:环境安静
静 主观: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淡泊
学 才 立志 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而 安 宁 专 一 的 精 神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状 态
勤奋 多不接世
。20
3、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 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 懈怠,懒惰
12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须学也:(要想有)才能就必须学习。 译文:
学习必须安静,专心致志, 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 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13
第四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则: 就 译文:
17
课文理解
18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本文诸葛亮劝勉儿子
( 勤学励志 )、( 修身养德 ),
要从 淡泊
宁静
“( )”“(
)”
中下功淫夫慢 ,最忌 险躁
“( )”“(
)”。
19
淡泊 明志 正面:
屏 除
修养 静
宁静
身德 修 身 治
俭
淫慢 反面:
险躁
致远 不能励精
对比
杂 念 名 利
的
31
1、 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
2、从哪几方面论述:治学、修身 对比论证
3、 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4、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
5 、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6
背书下注释
7
原文翻译
8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连词,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之行: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
修身: 修养身心。
俭: 节俭。 养德: 培养自己的品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屏除杂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关于字音:
夫(fú) 淡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5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bó)/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A就(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修身还是治学,作者都强调一个
“( 静 )”字,修身要静,治学要静,获 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 )” 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 效果。 本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4
6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要(立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2)要(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也就是(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 静修身,以学广才,以志成学,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 养道德,所以造就人才,必须从“(静 )”和 俭 “( )”的修养开始。品德修养保是障成才的( )。
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
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
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34
讲一讲
1.我要修身养性,生活俭朴,做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
2.做一个淡泊名利,有远大目标的人。 3.做一个刻苦学习,有才干,有成就的
人。 4.不做一个放纵享乐,冒失急躁的人。 5.做一个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对社会
您生活愉快!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16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屏除 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 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 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 必须安静,专心致志,(要想有)才能就必 须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 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 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 失,于是就成了枯枝落叶,大多对社会没有 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 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 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 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 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 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 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 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 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 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
的品德。
10
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译文: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11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作者资料我清楚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
擒孟获 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唐•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宋•陆游)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25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 用( 对偶)句,( 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 ),所以文章用语简明, 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 ( 双重否定 )句加强语气
26
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21
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 观点是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 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3)阐述“学”、“志”、“才”之间 关系的句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