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美洲原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烟草等,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逐渐传播至全球,其中包括中国。
这些作物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食物供应,同时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人口分布、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美洲原产作物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回顾美洲原产作物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其传播路径、时间节点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分布情况。
接着,本文将分析这些作物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作物种植结构等。
本文还将探讨美洲原产作物对中国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了中国内部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除了上述方面,本文还将关注美洲原产作物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作物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方面。
本文还将讨论美洲原产作物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如它们如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全面研究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更多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美洲原产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并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过程起始于明朝末期,伴随着航海家们的探险和海外贸易的兴起,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开始逐渐进入中国。
初期,这些新引进的作物主要在沿海地区种植,由于它们的产量高、适应性强,很快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
随后,随着这些作物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它们开始向内陆地区扩散。
到了清代,美洲原产作物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播过程中,美洲原产作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这些作物的广泛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对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对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作者:刘爱香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4期【摘要】明朝中后期,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刺激了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环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
【关键词】美洲农作物;明清之际;人口;经济;社会我国现行的农作物,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
随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
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砂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这些农作物多以果树和蔬菜为主,鲜有粮食作物。
随着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隆和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联系的加强,明清之际,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农作物传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玉米在16世纪中叶之前传入中国闽浙沿海,由南到北传入长江流域、华北地区。
因其根系发达,耐瘠抗旱能力强,能在丘陵山地生长,所以玉米的种植大致经历了先丘陵山地后平原的过程。
如道光《遵义府志》谈到“平地居民只知种稻,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
19世纪初期,种植范围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植物名实图考·卷一》亦说:“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到19世纪中期,玉米已在大江南北普遍种植。
番薯在17世纪传入中国,它适宜疏松的土壤,所以能在低山和丘陵地区得到推广。
最初在福建、广东种植,逐渐向长江流域及其江浙地区扩展,18世纪向黄河流域扩展。
(明)苏琰所撰《朱蓣疏》亦谈及万历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将番薯从海上传至晋江。
万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带发生饥荒,“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知识点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概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粮食作物(1)在欧洲的传播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在中国的传播①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③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蔬菜作物(1)番茄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③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辣椒①15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图示历史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这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
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概况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前言二十五年前,就是新中国宣布要实现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年,我下了决心开始研究中国近古和近代人口的历史。
无疑义地人口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弱的最基本因素。
为研究明清人口,必须先搞清传统人口调查,一些基本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例如明初担负无偿劳役十六至六十岁的“丁”,到了清初早已变成了纳税单位,与壮丁和人口已毫无关系),更必须从多类史料,尤其是北美各馆共有近四千种的地方志,去研究传统官方土地统计数字的性质,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各省区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自然灾害,人为变乱,以及政治和制度上有关人口消长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相当长时期的研究过程中,最有趣的问题之一,就是新大陆几种农作物引进的经过,四百余年间在我国传播的概况,和对我国土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的长期影响。
美洲作物传华的问题,我虽已用英文发表了研究的结果①,但英文写法偏重分析综合,比较简练,大量有趣的史料都未征译。
近年曾三访祖国,对祖国人口持续性的“爆炸”,使我非常关切,早有撰文讨论之志。
今承邀撰文,百忙之中,翻捡旧荚,勉为此文。
以为香港《大公报》寿,为关心祖国国计民生者参考,并为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奠定部分的历史基础。
此文讨论四种美洲作物——落花生、甘薯、玉蜀黍、马铃薯——的方式不尽相同。
前三者方志中记录较多,玉蜀黍尤甚,两三周内完全按时代和地区将所有已搜纪录尽行排列是决不可能的。
即使将二十余年前割记中的相关资料都征引出来也还是不免很大的漏洞。
由于海外的中国方志,连近十余年内香港、台湾影印的计算在内,也不过四千种左右,而国立北京图书馆就有七千种以上。
惟有希望退休之后能在北京补看三千余种前此未曾过目的方志以后,才敢试写“定稿”。
在这篇“未定稿”中,对前三种作物的传播仅作概括式的讨论,只详于俗名的列举。
马铃薯的资料较少,已搜集的传播记录将全部罗列,志书编者们的观察和案语也择要抄录,因为从这些方志编者的观察和案语中,我们最能了解当时土地、食粮、人口之间的矛盾。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一、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重要性二、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三、人们对于美洲作物的认知和利用变迁四、美洲作物的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五、美洲作物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关系1. 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重要性美洲作物是指源于南和中美洲的作物,现在已经广泛种植并食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美洲作物也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餐桌。
其中最早传播到中国的美洲作物有玉米、土豆、甜菜、辣椒等。
这些作物不仅为中国食品产业增色,同时还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首先,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谷物,能够直接食用或制成各种淀粉制品,同时也能用于制作乳制品,如牛奶、酸奶等,因此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在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而土豆不仅App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还拥有防癌、降压、降血糖等保健功效,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除此之外,像甜菜、辣椒等美洲作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广受欢迎的食材。
2. 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美洲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对中国的饮食原料生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肉类的消费量在中国不断提高,使得大豆油制品成为了当今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
随着美洲黄草的引进,大豆的产量成倍增长。
可以说,大豆种植的火热,很多得益于美洲作物的推广。
此外,相比蔬菜水果等其它食材,美洲作物在产量、耐病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能够解决一部分我国饮食产业的需求。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和健康饮食观念的不断关注,逐渐有更多的美洲作物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例如莓类、柿子椒等。
这些食材的特色和营养价值,为中国的食品生产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 人们对于美洲作物的认知和利用变迁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幻,人们对美洲作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变迁。
从早期仅仅是将玉米制成粥或馒头等基本食品使用,到日益多样化的美食和饮品,以及更加精细化的制品,美洲作物的应用正变得更加宽泛和多元。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doc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摘;要]美洲作物之引种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
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美洲作物;传播;饮食原料;农业生产Introduction;of;the;American-originated;Crops;and;Its;Infl uenceon;the;Chinese;Food;Raw;Materials[Abstract]It;is;widely;agreed;that;the;American-originated ;crops;were;introduced;into;China;during;the;Ming;and;Qing; dynasties,;amongthere;are;not;only;grain;crops;like;maize,;sweet;potato;and ;potato oil;crops;like;peanut;and;sunflowerbut;also;vegetables;and;fruits;like;tomato,;capsicum hobby;crop;like;tobaccoand;the;crop;for;textile;use;like;upland;cotton,;exceeding; 20;in;total.;Though;they;were;brought;into;China;from;diffe rent;routes;and;at;different;time,;they;were;fast;expanded; and;have;occupied;an;important;position;in;Chinese;agricult ural;production.reason;for;such;a;rapid;development;might;be;due;to;the;dra matic;increase;of;the;population;and;the;booming;of;market; economy;during;this;period.;The;development;of;the;American ;crops;not;only;helped;meet;the;demand;of;the;increasing;po pulation,;it;also;gave;a;lot;of;help;to;raise;the;agricultural;productivity;by;a;more;reasonable;use;of;the;land. 毕业论文二、美洲作物的及其动因美洲作物的引种和传播是明清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成就。
美洲农作物影响中国饮食文化

随着海道大通,美洲很多农作物陆续传入中国,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玉米美洲玉米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有三条途径,一是由西北路,即经波斯、中亚西亚传入陕甘地区;一是由西南陆路经缅甸传入云南;一是由海路从南洋群岛先传入福建等沿海地区,然后传入内地。
史籍中关于玉米的记载,最早见于十六世纪初,说明陆路传入早于海路。
玉米传入中国,一开始并没有被广泛种植,由于稀少,最初仅作为孩童果品和待客珍品。
直到清乾嘉年间,玉米得到迅速传播,在各地开始大面积种植,仅次于稻麦而居杂粮之首,成了中国人民的主粮之一。
甘薯甘薯,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在秘鲁发现有8000年前的甘薯块根遗物,是古代印加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甘薯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也经由海陆两路,其中从海上引入的路线记载明确,有证可查。
甘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晚于玉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玉米携带方便,易于引种。
而甘薯用藤蔓栽种,不便携带和保存。
所以,把甘薯从海外引入,福建、广东自然成了主要传播中心,然后又由东南沿海一带逐步向西北而传播到全国各地。
这种作物在广大地区迅速传播,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救荒粮和辅助食物之一。
现今,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之首,成为甘薯第一生产大国。
花生花生在两千多年前由南美印第安人所栽培。
这种作物何时、经何地传入中国?文献上有不同记载,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于十六世纪早期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入。
因花生是地内结果实,中国文献中最早是把花生归为芋类,称之为“香芋”。
辣椒辣椒发源于南美热带地区,但最早给这种茄科植物取名辣椒的,说是墨西哥阿兹特克人。
由哥伦布带到欧洲的辣椒,又从欧洲沿着古老丝绸之路,于明代传入中国。
初时仅供观赏之用,后来由花作蔬,又由蔬而当作调味品,以它的特殊魅力风靡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二十五年前,就是新中国宣布要实现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年,我下了决心开始研究中国近古和近代人口的历史。
无疑义地人口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弱的最基本因素。
为研究明清人口,必须先搞清传统人口调查,一些基本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例如明初担负无偿劳役十六至六十岁的“丁”,到了清初早已变成了纳税单位,与壮丁和人口已毫无关系),更必须从多类史料,尤其是北美各馆共有近四千种的地方志,去研究传统官方土地统计数字的性质,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各省区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自然灾害,人为变乱,以及政治和制度上有关人口消长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相当长时期的研究过程中,最有趣的问题之一,就是新大陆几种农作物引进的经过,四百余年间在我国传播的概况,和对我国土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的长期影响。
美洲作物传华的问题,我虽已用英文发表了研究的结果,但英文写法偏重分析综合,比较简练,大量有趣的史料都未征译。
近年曾三访祖国,对祖国人口持续性的“爆炸”,使我非常关切,早有撰文讨论之志。
今承邀撰文,百忙之中,翻捡旧荚,勉为此文。
以为香港《大公报》寿,为关心祖国国计民生者参考,并为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奠定部分的历史基础。
此文讨论四种美洲作物——落花生、甘薯、玉蜀黍、马铃薯——的方式不尽相同。
前三者方志中记录较多,玉蜀黍尤甚,两三周内完全按时代和地区将所有已搜纪录尽行排列是决不可能的。
即使将二十余年前割记中的相关资料都征引出来也还是不免很大的漏洞。
由于海外的中国方志,连近十余年内香港、台湾影印的计算在内,也不过四千种左右,而国立北京图书馆就有七千种以上。
惟有希望退休之后能在北京补看三千余种前此未曾过目的方志以后,才敢试写“定稿”。
在这篇“未定稿”中,对前三种作物的传播仅作概括式的讨论,只详于俗名的列举。
马铃薯的资料较少,已搜集的传播记录将全部罗列,志书编者们的观察和案语也择要抄录,因为从这些方志编者的观察和案语中,我们最能了解当时土地、食粮、人口之间的矛盾。
(一)落花生
落花生早经植物学家证明是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世纪两位西方汉学家都根据万历戊申年版浙江台州内陆的《仙居县志》而断定落花生的传华就是在年左右。
事实上,苏州学人黄省曾(—年)在他所著《种芋法》中已经提到:
“又有皮黄肉白,甘美可食,茎叶如扁豆而细,谓之香芋。
又有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曰落花生。
皆嘉定有之。
”
福州王世懋的《学圃杂疏》,原序撰于万历丁亥年,也有叙述:
“香芋、落花生产嘉定。
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
”
具有确定年份的证据是嘉靖戊戌年的《常熟县志》的物产之中已经列有落花生。
最初引进落花生的地区,应该稍加讨论。
虽然年《仙居县志》和康熙辛卯年的《衢州府志》都是说浙江落花生的种子,是来自福建,但为研究引进的最早阶段,这两种志书都失之过晚。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佛郎机》:
“佛郎机,近满剌加。
正德中,据满剌加地,逐其王。
十三年(年)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始如其名。
诏给方物之直,遣还。
其人久留不去,剽劫行旅,至掠小儿为食。
已而夤缘镇守中贵,许入京。
武宗南巡,其使火者亚三( )因江彬侍帝左右,帝时学其语以为戏。
……亚三侍帝骄甚,从驾入都,居会同馆。
……明年,武宗崩,亚三下吏,……乃伏法。
”
从《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武宗亲讨宁王宸濠,于正德十四年冬十二月丙戌(年月日)至十五年闰八月丁酉(年月日)足足八个月都下驻南京。
落花生非常可能就是年亚三等人带到江南一带的。
只有这样解释,才能符合嘉定、常熟等最早利植的地区和《常熟县志》及黄省曾的年代。
但这不等于说落花生在历史上仅仅向江南引进一次。
葡萄牙人于年被驱逐出广州之后,便在漳州、泉州和宁波三港非法通商。
既然可以交换物资,落花生也一定向漳、泉、宁波输入。
因此,明末清初确有不少人相信落花生最早传人福建,清代浙江方志很有几种明白地指出“落花生……向自闽广来”。
终明清两代,浙江的花生大都自福建引进,与花生最初由葡人引进到江苏南部并不冲突。
事实上,新作物的引进往往不只一次。
我们都相清楚,世纪解放以前,西方传教士不知向中国内地引进过多少次不同的马铃薯种。
世纪前半期葡人一再把花生传进闽南,较后还有沿海华商主动从日本再引进花生的。
例如乾隆丁卯年的《福清县志》卷二页十八下:“落花生,康熙初年,僧应元自扶桑携归。
”
从植物学史和人类学史的观点看,不同文化接触时,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和兵器往往是自始即行交换的。
这当然不是客观规律,但对研究早期中葡关系却甚允当。
这是因为葡萄牙人在拓殖初期极端重视武器和食粮,而世纪初叶的明廷也对欧洲的进步武器非常重视。
因此,除了花生和其它作物外,早在年,也就是葡人抵达广东沿海的后六年,相当数量的“佛郎机铳”已经传进了福建。
官方对新武器一向注意,对新作物往往忽视。
幸而由于落花生植物形状特殊,味美而富于营养,很快地就引起少数江南士子的注意,引进十余年内,即见于著录。
传统中国有关某些植物或作物的文献的质和量,是值得历史学界和植物学界称道的。
有关花生的早期记载是别值得称道的。
但是花生引进以后在中国各省区传播的历史,方志中漏洞很多。
这是因为方志的编纂者大都受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毒素的士大夫,多半墨守成规,注重乡土掌故,忽视生产技术方面的新生事物。
关于落花生传播记载的遗漏,最显著的例子之一就是徽州。
清初上海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页十三下至十四上:“万寿果,一名长生果,向出徽州。
”万寿果、长生果就是落花生。
叶是非常留心世务的,“向出徽州”一语说明徽州在明代必已早就种植花生。
由于徽商足迹遍天下,有些徽商很早就把花生带回徽属各县。
但是嘉靖年、康熙年、年和道光年各版的《徽州府志》的“物产”卷,对所有新大陆传来的三种重要作物完全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