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明: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状况、原因及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分析(一)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分析(一)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分析(一)摘要: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因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文章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粮食生产;波动;综述一、引言我国人均耕地较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有限,粮食生产条件不够优越,经济实力有限,扩大粮食生产能力的边际成本递增迅速,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超前的发展粮食生产代价高昂。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安全问题又特别突出,解决“吃饭”问题又必须立足于国内,为了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粮食生产必须持续稳定的发展。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实质上是国内需求拉动型,是由人口增长、居民购买力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决定的,粮食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向上的递增趋势。

同时,粮食经济运行体制的变更、相关政策的变化、价格的变动等,必然给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上相应的“烙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学研究、相关新技术的发明与推广,经常出现阵发性的冲击,这些冲击也必然在粮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即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又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粮食生产活动,虽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仍会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实际历程充满了波动和曲折。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原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很有必要分解并识别我国粮食产量的基本变化趋势以及各种相关类型的波动。

笔者就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进行归纳综述,将其归纳为以粮食政策、粮食价格和自然灾害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存在其它若干辅助次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粮食生产增长不是一个稳定的变化过程,我们将粮食生产过程中这种年际间起伏变动定义为粮食生产波动。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知道,在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

(一)粮食政策我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的头等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与生产的一个关键的主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多次的变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了解影响粮食生产因素很重要。

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我国粮食生产函数,我们会发现粮食播种、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引言众所周知,粮食是我们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没有粮食这个重要基础,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

回顾我国粮食的生产情况,我们会发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从整体来讲我国粮食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在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粮食产量非常缓慢增长,一直都在30000万吨以下。

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一路疯狂走高,粮食生产得到飞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

在1997年总产量首次跨上50000万吨的大难关,达到了50453万吨,增长率为8.13%。

但在2004年开始出现了几年的连续减产的现象,曾一路降到43069万吨的局面,一下子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让人更加担忧。

从2004年以来的5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产。

在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60193.8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一直是我国最关心的问题,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减少定购数量,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走高。

1980—2010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粮食价格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增长了7.8%。

1979年粮食产量继续增长8.9%,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飞速增长。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粮食生产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包括自然资源、政策导向、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潜在问题。

在文章的结构上,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将逐一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具体作用,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农业政策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明确各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方向。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推广策略提供支撑。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状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在政策的引导、科技的推动以及农民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总体上,中国粮食生产的状况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产量上看,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长,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粮食作物,如杂交水稻、优质小麦等,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粮食生产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逐步由传统的以口粮为主向多元化、优质化转变。

在粮食生产的布局上,中国形成了多个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中国粮食安全为何发生重大变动

中国粮食安全为何发生重大变动

中国粮食安全为何发生重大变动1、农业产品质量下降,农产品受到制约受非农业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

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其中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

耕地面积的缩减再加上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农业产量受到不利影响。

2、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导致粮食消费量大幅度增加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同时我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

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

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4、农村科技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

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

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摘要:通过时1990一2021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分析,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诸多原因中选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粮食产量情况进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与作用,最后,在此根底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建议一、研究意义粮食平安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 它影响到经济的开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尽管我国粮食总体上虽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 但大豆进口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超过70%的大豆依赖进口! 而其中30%以上进口自美国$当前的形势提醒我们!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平安问题的重视$ 而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 粮食供应必须首先立足于国生产$ 随着我国粮食需求日益增长! 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大量资源不断流向城市! 农业可耕地面积日益萎缩! 使得粮食生产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粮食生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就会给我国的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制约和冲击粮食是人民生存之本、经济开展之柱,对稳定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更影响到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

近几年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围浮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大起大落更使我们重新审视起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同时只有抓住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改府才能正确的做出举措来将粮食生产引向安康合理的开展路线并且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文献回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粮食生产问题.于法稳选择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等5个指标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这5个因素进展了分析,指出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最主要因素;肖海峰将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选择为粮食播种面积、其他物质费用、成灾面积、劳动力和化肥费用,通过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证实了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最重要的因素;熊华等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和C一D生产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化肥施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均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xinagL采用粗糙集理论,建平、Yunzhang和WuY 等人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又加人了农村用电量、地膜覆盖面积、水电建立投资和支农支出等因素,从多种角度验证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作者:黄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波动。

从政策、农民、科技、生产条件等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组织创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与水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生产科技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65-03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不少加强粮食地位的政策。

2008年11月13日,国家公布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绘制了1978—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见图1)。

从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 477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 53 082 万吨。

同时,我们从图1得知,我国粮食产量总体呈曲线增长趋势,波动比较频繁,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

1980—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由1980年的32 056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40 731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4%,增长幅度较大。

其原因主要有: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的变革,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成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1979—1982年国家连续3年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980—1984年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累,为体制改革后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供给反应模型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供给反应模型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供给反应模型李光泗;李全根;曹宝明【摘要】实现粮食稳定增长一直是我国粮食政策的核心目标,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粮食生产波动引起广泛关注.粮食生产波动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农户供给行为、自然条件、技术进步、农业政策等等.从农户生产行为来说,农户粮食供给行为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当外部生产环境发生变化时,农户必将对粮食价格、政策调整等外部冲击做出反应.为此,本文利用粮食供给反应模型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减少粮食生产波动、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建议.【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7页(P31-37)【关键词】粮食生产;波动;供给反应模型【作者】李光泗;李全根;曹宝明【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多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我国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满足了全国十几亿人的吃饭和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为我国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了6000亿斤、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等多个台阶。

我国粮食生产由 1978年的 6000亿斤增长至 2007年的10000亿斤,粮食总产量增长 4.4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 3%以上。

经过 60年的发展,中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解决了 13亿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内粮食安全。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保持了较长期的增长,但是,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也较大。

尤其是近年来,粮食波动性更加剧烈,其中2000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 924亿斤,减幅达9.1%;2001年粮食产量又比上年减产 191亿斤,减幅为 2.1%;2003年,粮食产量再次大幅下降,仅为 8600亿斤左右。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

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

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

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

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

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年份粮食产量(万吨)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受灾面积(千公顷)Y X1 X2 X3 X4 X5 1978 30476.50 11749.90 44965.00 884.00 120587.20 50807 1979 33211.50 13379.50 45003.13 1086.30 119262.70 39367 1980 32055.50 14745.75 44888.07 1269.40 117234.27 50025 1981 32502.00 15680.10 44573.80 1334.90 114957.67 39786 1982 35450.00 16614.21 44176.87 1513.40 113462.40 33133 1983 38727.50 18021.90 44644.07 1659.80 114047.20 347131984 40730.50 19497.22 44453.00 1739.80 112883.93 31887 1985 37910.80 20912.55 44035.93 1775.80 108845.13 44365 1986 39151.20 22950.00 44225.80 1930.60 110932.60 471351987 40297.70 24836.0044403.00 1999.30 111267.77420861988 39408.10 26575.00 44375.91 2141.50 110122.60 50874 1989 40754.90 28067.00 44917.20 2357.10 112204.67 46991 1990 44624.30 28707.70 47403.07 2590.30 113465.87 38474 1991 43529.30 29388.60 47822.07 2805.10 112313.60 55472 1992 44265.80 30308.40 48590.10 2930.20 110559.70 51332 1993 45648.80 31816.60 48727.90 3151.80 110508.70 48827 1994 44510.10 33802.50 48759.10 3317.90 109543.70 55046 1995 46661.80 36118.05 49281.60 3593.70 110060.40 45824 1996 50453.50 38546.90 50381.60 3827.90 112547.92 46991 1997 49417.10 42015.60 51238.50 3980.70 112912.10 53427 1998 51229.53 45207.71 52295.60 4083.69 113787.40 50145 1999 50838.58 48996.12 53158.41 4124.32 113160.98 49980 2000 46217.52 52573.61 53820.33 4146.41 108462.54 54688 2001 45263.67 55172.10 54249.39 4253.76 106080.03 52215 2002 45705.75 57929.85 54354.85 4339.39 103890.83 46946 2003 43069.53 60386.54 54014.23 4411.56 99410.37 54506 2004 46946.95 64027.91 54478.42 4636.58 101606.03 37106 2005 48402.19 68397.85 55029.34 4766.22 104278.38 38818 2006 49804.23 72522.12 55750.50 4927.69 104957.70 41091 2007 50160.28 76589.56 56518.34 5107.83 105638.36 48992 2008 52870.92 82190.41 58471.68 5239.02 106792.65 39990 2009 53082.08 87496.10 59261.45 5404.35 108985.75 47214 2010 54647.71 92780.48 60347.70 5561.68 109876.09 37426 2011 57120.85 97734.66 61681.56 5704.24 110573.02 32471三、模型设定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2、X3、X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genr x1=log(x1)genr x2=log(x2)genr x3=log(x3)genr x4=log(x4)genr x5=log(x5)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54321128441.0461565.1401626.0603457.0078124.0408078.2X X X X X Y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一)经济意义检验由经济分析可知,粮食产量(Y )与农业机械总动力(X1)、有效灌溉面积(X2)、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X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4)应成正相关关系,与受灾面积(X5)应成负相关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宝明: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状况、原因及影响分析[内容提要]1949~199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七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其中1989~1993年尚未能够确定为一完整周期。

分析表明:(1)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长度一般为5~6年,且波幅较大;(2)引致波动的原因除了一般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政策和体制的偏差;(3)粮食产量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有着极强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4)未来几年里我国粮食产量将可能出现滑坡,最好的结果是波谷在今后的5年内出现,最坏的结果是波谷在今后的1~2年内出现。

粮食种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由于多种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频繁的波动,尤其是在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的粮食产量又出现了非平稳增长的势态,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对中国粮食产量波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探讨粮食产量波动的内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粮食产量平稳增长的对策[(1)],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949~1993年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状况[(2)](一)分析方法描述粮食产量波动通常使用总产量指标或总产量增长率指标,但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缺点,本项研究引入了“粮食总产量残差百分比”这一新指标,并作为描述粮食产量波动状况的主要手段。

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回归方程:Y[,t]=Q[,0]X(1+r)[t],其中t 为年份,Y[,t]为t年的粮食总产量,r为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

第二步:计算t年的粮食总产量趋势值Y[,t]。

第三步:计算t年的粮食总产量残差百分比d:d=Y[*][,t]-Y[,t]/Y[,t]×100%,其中Y[*][,t]为t年的粮食总产量实际值。

该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技术进步导致的粮食总产量长期增长趋势,从而便利于更深入地研究波动的原因,而且可以同时用来研究古典型波动和增长型波动。

其缺点是在确立回归方程时,时期的长度选定较为困难而且计算繁琐;尽管如此,这一方法仍然不失为迄今为止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分析方法。

(二)波动状况1.波动周期。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通过对1952~1984年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得出下列粮食总产量趋势增长函数:Y[,t]=12456.84×(1+3%)[t],t[,1949]=1依据这函数方程,我们将1949~1993年的粮食产量波动划分为8个周期:①1949~1954年,1952年波峰,1954年波谷,6年;②1955~1961年,1956年波峰,1961年波谷,7年;③1962~1968年,1966年波峰,1968年波谷,7年;④1969~1972年,1971年波峰,1972年波谷,4年;⑤1973~1977年,1975年波峰,1977年波谷,5年;⑥1978~1981年,1979年波峰,1981年波谷,4年;⑦1982~1988年,1984年波峰,1988年波谷,7年;⑧1989~1993年,1990年波峰,波谷可能属于1992年或1993年之后的某一年,尚不能最后确定。

2.波动特点。

第一,周期长度比较规则。

在无法确定1989~1993年是否为一完整周期的情况下,仅从1949~1988年之间的七个周期来看,最长的周期为7年,最短的周期为4年,平均周期长度5.57年,周期长度离差1.294年,波长变异系数0.232。

由此可见:(1)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长度变异不很大;(2)我国粮食产量波动一般以5~6年为一个周期。

第二,扩张期稍长于收缩期。

在经济周期理论中,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此我们将粮食产量波动的复苏、繁荣阶段合并称为扩张期,而将衰退、萧条阶段合并称为收缩期。

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扩张期平均为3年,离差为0.926年,变异系数为0.309;收缩期平均为2.57年,离差为1.294年,变异系数为0.503。

由此可见:(1)我国的粮食产量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滑坡,即由衰退转入萧条,从而显示出粮食产量的滑坡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2)我国的粮食产量在由复苏转向繁荣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它同时说明两个问题,即粮食产量一旦滑坡,那么从低谷上升到一个新的增长高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而粮食产量一旦出现恢复性的增长,那么就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趋势,若不居安思危,繁荣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衰退。

第三,粮食波动的周期幅度大。

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落差(波峰与波谷的垂直距离),最高为41.52%,平均为19.04%;但从时间序列上看,则有波幅逐渐减小的趋势,这说明政府对粮食生产调控力量的逐渐增强。

二、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一)分析方法粮食产量是粮食生产者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成果,因此要分析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必须寻找到粮食生产者所面对的以宏观经济为背景的、从生产要素供给开始直至粮食产出过程结束为止的经济传递链条,并以这一链条为基础,分别从要素供给阶段、要素配置阶段和粮食产出阶段来探寻引致粮食产量波动原因的方法可称之为“经济传递链条分析法”。

一般来说,对任一特定周期的粮食产量波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原因:1.要素供给阶段的影响因素A.影响土地供给的因素。

从表面上看,影响粮食生产土地供给的因素是其他生产项目或产业与粮食竞争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但其背后还存在着更为深层的因素:(1)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2)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发展政策;(3)土地由粮食种植业转向其他生产项目或产业的制度约束程度;(4)新垦土地的潜力及能力。

B.影响资金供给的因素。

从国家投资来说,有两方面的因素:(1)财政状况;(2)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的背后是收入再分配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政策的总体目标和结构性目标。

就集体及企业投资而言,其主要方式即所谓的“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2)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的联系方式以及地方政府对发展农业的偏好程度;(3)乡镇企业支持农业对乡镇企业及其有关负责人可能带来的利益大小。

而农户对农业投资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粮食的纯收入和比较收益;(2)农户的积累和储蓄水平;(3)农户的经营习惯和技术优势程度。

C.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主要因素有:(1)人口增长因素;(2)城乡就业政策,特别是与之相联的户口与身份制度;(3)粮食与其他生产项目和产业的收入差异程度;(4)粮食以外的农业生产项目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4)农户的经营习惯以及年龄、技术的影响。

D.影响技术及管理供给的因素。

一般而言,管理可以归属于技术范畴,即技术进步也包含着管理技术的进步。

技术供给的直接影响因素是:(1)农业科研;(2)农业推广;(3)农业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间接影响因素是:(1)农业科研及推广体制;(2)农业教育体制。

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1)科技管理与投资体制;(2)一般教育体系及其管理体制;(3)农业中的就业与身份制度;(4)农业中的技术需求。

2.要素配置阶段的影响因素要素配置从两方面决定粮食的最终产出:一是要素配置状况;二是劳动的有效程度。

首先,要素配置状况表现为数量比例、结合程度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粮食生产项目中的分配,其影响因素有:(1)要素供给状况,它决定了配置要素的总量、结构、质量等,并且由于通常存在的劳动力过量供给而带来了劳动力与其他要素结合程度的降低,即劳动力的边际报酬MRL 0;(2)不同粮食生产项目的机会成本与比较收益,其核算指标是会计成本、经济成本与市场价格,它影响着既定的粮食生产要素在不同粮食生产项目之间的分配。

这又与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合理与规范程度相联系。

其次,劳动的有效程度是决定粮食生产要素生产率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能否使粮食产出最大化,除去自然因素外,最关键的就是劳动要素的利益偏好。

而影响劳动有效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又可分解为:(1)生产组织与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微观生产组织规范等;(2)流通组织制度,包括粮食价格制度、流通管理制度、粮食流通企业制度等;(3)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与保护程度,包括风险基金制度、粮食储备制度、价格补贴制度、农业信贷制度等。

3.粮食产出阶段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影响粮食生产要素供给和要素配置的因素必然同时又是影响粮食产出的因素;另一方面,在粮食产出阶段,又存在着几种特定因素的影响:(1)自然灾害因素;(2)产后损失因素。

这两大因素有时具有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与投资能力之下,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有一技术合理程度,但这种技术合理程度是通常难以达到的;此外,一定的价格水平代表着粮食作为财富的稀缺程度,从而也就影响着粮食产后损失的数量及比例。

(二)1982~1988年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1.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由表一可知,1982~1988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84年的扩张阶段和1985~1988年的收缩阶段。

这两个阶段在8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因为1982~1984年通常被称为“高速增长阶段”,而1985~1988年通常被称为“增长停滞阶段”,正是由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存在,才有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样,正是由于增长停滞阶段即连续四年徘徊阶段的存在,才有了人们对我国粮食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1985~1988年也正是中国经济改革难以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时期。

表一1982~1988年的粮食生产(附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阶段1:1982~1984,产量扩张的原因Ⅰ、要素供给原因A、土地供给减少。

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82年减少了868万亩,削减了5‰,幅度较小。

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是政策性的。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粮食产量的高速增长不是由土地供给增加带来的。

B、资金供给略有增加。

这一阶段的资金供给存在结构上的差异:(1)国家和集体投资减少,由于这两部分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对近期的粮食生产影响不是很大;(2)农户投资增加,农户投资主要表现为流动资产投资,因此对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减少农业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政策的非农化导向;集体减少农业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和集体力量的削弱以及农村非农产业起步阶段资金积累的要求;农户增加农业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以联系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初步完善了农业收入分配制度,既使农民增加了储蓄,也调动了农民在非农产业尚不发达情况下的农业投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