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一、名词说明: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气象要素说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要紧有温度、湿度、大气经理静力稳固度3、温室效应指大气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二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某一地区短时刻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某地或某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区别:天气是一地短时刻内的大气状况极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刻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临时的冷热条件,气候那么是指一样情形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要紧天气状况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一些永久气体、水汽、雾滴、冰晶、尘埃等物质混合组成。

一样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要紧特点?分层:〔由下至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对流层特点:P14第二章一、名词说明:1、辐射通量密度:指自然界物体在单位时刻、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取的辐射能量。

2、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3、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4、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5、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叫光合有效辐射。

6、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延长光照时刻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7、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缩短光照时刻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8、光能利用率:把单位面积上作物收成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叫光能利用率。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下面将对农业气象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做解释。

1. 气象因素:指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阳光辐射、风速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合适的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3.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在地面降下的形式,包括雨、雪、露、雾等。

降水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水源,同时也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产生影响。

4. 光照:是指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上的能量。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5. 大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适宜的大气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6. 风速: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

适宜的风速有利于农作物的通风散热和水分蒸发,但过大的风速会对农作物造成风害。

7. 蒸发散发:指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

农业生产中,正确估算蒸发散发量对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灌溉和农作物生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8. 冷害:是指农作物由于低温而引发的生理、形态和产量的损害。

冷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9. 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壤含水量不足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

干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0. 病虫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农作物疾病和害虫。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作物生长、产量、质量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随着气候变化趋势明显,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农业气象学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降雨变化、极端天气和干旱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产力造成影响。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气象学家积极探索新的作物种植模式,并研究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能够稳定发展。

二、土壤与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土壤和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作物生产有着显著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气象因素如降雨、温度等也会影响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和生物活动。

通过研究土壤与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农业生产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进行。

三、研究水稻种植技术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作物之一。

农业气象学家们研究水稻的种植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同时,研究水稻的生长规律和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可以减少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

四、作物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农作物损失的主要原因。

农业气象学家通过对气象因素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开发了一些有效的预测和控制方法,如病虫害监测系统、生物防治技术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作物病虫害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保障农作物的健康和稳定生产。

五、智能农业的发展智能农业是近年来的一项新型技术,是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气象学是智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通过对气象和作物生长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智能农业可以实现精准种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和病虫害预防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气候有别于天气,天气是短时间尺度(一天或数天)高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数年,30年)低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联系: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是气候观测的基础,气候是天气观测的概括总结。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

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臭氧作用1、使得在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高;2、对在地面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在大气中的自然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具有很强的吸收、放射长波辐射的能量,参与温室效应。

固态和液态微粒集中在低层大气中。

1、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

3、产生霞光的光学现象。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气象现象和大气系统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气象要素、气象变化规律、天气预报等等。

在农业生产中,气象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能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气象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天气与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比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因素都会对作物生长和生育产生影响。

此外,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气象学中,天气预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时间长度以及预报的实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天气依据,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农业损失。

同时,对于各种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农业气象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具体应用1. 气象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象因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温度、降水、风和光照等气象因素都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生育的主要因素。

例如,一些蔬菜类作物,比如白菜、大白菜等,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比较高,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产生影响。

另外,光照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一些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有些却不能暴晒。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需要根据其生长环境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条件,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2.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天气依据,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天气情况不好时,农民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及时采取防雨、防风等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安全。

3. 预防和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以求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

农业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本身的特性,而且与气象条件这个最活跃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光、热、水、气等气象条件及其不同的组合,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也构成了重要的外界条件,显著地影响着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整个生产过程。

因而,农业气象学涉及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及它们的相关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属应用气象学中重要的分支。

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A.太阳辐射指太阳发射的电磁波辐射。

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净辐射几种。

太阳辐射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影响到农业生物的地域分布、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

太阳辐射也是农业小气候形成的能量基础,光能和它的热效应直接影响动植物体的热量平衡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太阳光谱太阳辐射光谱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几个波谱范围,如图所示。

在地球大气上界,太阳总辐射能量中,波长小于400纳米的紫外辐射约占9%,波长在400~760纳米的可见光区的辐射约占45.5%,波长超过760纳米的红外辐射约占44.5%。

太阳光谱中能量密度最大值出现在475纳米处。

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言,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范围在380~710纳米。

光合有效辐射对估算植物的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

2.感光性植物发育速度对光照长度反应的特性。

植物的发育,尤其是开花,受昼夜光照与黑暗交替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不同植物按光周期的类型分为三类:长日性植物,在一定发育时期,只有日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缩短日照长度,则可能延迟,甚至不开花;短日性植物情况相反;光期纯感植物,开花与否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讲解

农业气象学讲解

一、绪论●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

●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做预测预报的科学。

二、大气1、干洁大气定义: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

组成成分: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其它微量等。

2、干洁大气在环境中的作用(1)氮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大气中的氮元素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大气放电过程及生物固氮。

b、大气中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稀释氧浓度,稳定大气的组成及结构,保护生物体的生存。

(2)氧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b、氧气主要起氧化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3)臭氧:吸收中短波紫外线;杀菌消毒;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4)二氧化碳:a、温室效应。

b、光合原材料3、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地表潮湿物体的蒸发蒸腾,并随气流向周围扩散。

分布:高温潮湿地区含量高,低温干燥地区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

在大气中的作用:a、水汽是大气中常温常压下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b、水汽是大气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载体;c、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

4、大气中的杂质组成:灰尘、烟粒、盐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悬浮的液滴、冰晶等。

来源:自然源与人工源。

在环境中的作用:a、吸收、阻挡太阳辐射;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参与水汽凝结,为其凝结核;d、对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大危害;5、大气的污染定义:污染:某些物质的增加使得环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称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造成污染的物质称污染物。

种类:含C类、含N类、含S类、含Cl类、粉尘、各类有机物、重金属颗粒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a、对农业的影响:SO2、HF、NOx、Cl2、HCl等;b、酸雨与酸雾;c、温室效应:CO2、CH4、NOx等。

6、大气的分层厚度:a、物理上界: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约1200Km。

农学二级学科

农学二级学科

农学二级学科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气象要素、气象变化规律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农业气象学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灾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因素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土壤水分的蒸发与补给等农业生产过程。

例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降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了解气象因素的变化规律、预测气候变化以及提前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成为农业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农业气象学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气象灾害的预测与防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温、光照、水分等的需求进行研究,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种植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通过对气象灾害的研究,可以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减少农业损失。

此外,还需要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三、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通过气象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减少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气象灾害的预测与防控,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可以指导农民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以应对环境变化。

四、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前景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农业气象学将进一步深化与气象学、农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样化和精准化,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I = Io exp(-kF)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

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

.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光能利用率是投身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交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三基点温度与受害、致死温度:不论对于哪种温度,仅就其生理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点,即通常所说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或称为下限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

对于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是指在一定低温影响的一定时间内,作物不能继续生长,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上限温度是指作物处于一定高温的一定时间内,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受伤害的温度。

就某一项生理过程而言,也有三基点温度。

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存在三基点温度,一般地说,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对呼吸作用,则分别为-10℃、36-40℃、50℃。

不同作物及品种,作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变化,而,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会影响三基点温度值的大小。

如果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或低于下限温度,作物就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此时称为受害高温或受害低温,温度进一步升高或降低,则会使作物受害致死,称为致死高温或致死低温,结合上面所讲的三基点温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基点温度或七基点温度。

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温度是农业界限温度,又叫指标温度。

它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的,农业气候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日期):0℃、3-5℃、10℃、15℃、20℃。

0℃:土壤冻结和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生长,春季开始生长。

春季0℃至秋季0℃之间的时段即为农耕期。

3-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多数树木开始生长。

春季3(5)℃至秋季3(5)℃之间时段为冬作物或早春作物的生长期。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

开始大于10℃至开始小l0℃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初日为水稻适宜移栽期,棉苗开始生长期,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期。

初终日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20℃:初日为热带作物开始生长期,水稻分蘖迅速增长,终日对水稻抽穗开花开始有影响,往往导致空壳。

初终日之间的时段为热带作物的生长期,也是双季稻的生长季节。

积温学说:●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

●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问题。

●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积温的定义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单位为℃。

活动积温是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是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可根据该时期内日平均温度计算。

作物的感温性:热量条件随各地的纬度、经度、拔海高度、地形、和栽培季节不同而变化。

温度是作物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作物、品种对湿度的与反应不同,品种受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发育速度不同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某品种在高温下能显著表现出缩短抽穗日数,则该品种感温性强,反之则弱,前者可称为对温度反应敏感,后者不敏感。

有些作物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低温环境或低温刺激,否则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如小麦,这是作物感温效应的另一特点。

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1)积温学说的假定a.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b.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它条件适宜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

(2)作物本性的影响a.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的问题;b.作物的个体差异;c.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对温度条件的适应能力;因此,积温应当有一个幅度,而不应该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常数。

(3)人为造成的误差a.作物发育期的观测误差;b.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及作物发育期观测的代表性问题,离温度测站的远近问题;c.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的上下限温度的差异;d.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

温度条件订正依据:温度的高低(即温度强度的大小),对作物发育速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夜间温度的高低及日较差的大小等,也会影响到积温的稳定性。

a.有效积温变量基于温度的三基点理论及温度的有效性,有人提出一种温度因素对作物发育速度影响的非线性模式,以替代积温公式中的线性假设。

温度与作物发育速度的非线性模式为:式中,1/n 为发育速度,T 为日平均气温,M 、B 为作物发育速度等于零时的上、下限温度,K 、P 和Q 为大于零的经验参数。

在非线性模式中,令: 则上式变为:式中,A(T) 称为有效积温变量。

用实测资料可以验证,A(T)值与有效积温的实际值十分接近。

而从A(T)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A(T)是温度的函数,即温度不同对作物发育速度并非等效。

b.当量积温在有效温度(或温度当量)的基础上,可以用当量积温改进活动积温,即:Σθ = K (T )﹡ΣT式中,Σθ为当量积温,ΣT = Aa 为活动积温,K(T)为温强系数,上式建立了当量积温与活动积温的联系。

K(T)的计算公式为:式中,n0为发育速度最快(温度为T0)时的发育期天数。

K(T)可以根据实验资料并按照上式确定。

可见,温强系数是温度对作物发育有效性的度量,当量积温则反映出积温累积期间平均温度的有效性,其稳定性也较好(见P111表)。

不利温度条件造成的灾害1、分类● 低温危害,主要包括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等。

● 高温危害,主要包括热害、暖冬害等。

2、低温危害1)冷害冷害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在 0℃以上,有时甚至在20℃左右的条件下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

发生冷害时,作物形态一般无明显变化,有“哑巴灾”之称。

根据农作物受害情况可将冷害分成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冷害。

(2)寒害寒害是指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作物在冬季遭受0℃以上(有时稍低于0℃)的低温危害的现象。

它是热带作物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危害的作物有橡胶、椰子、咖啡、可可、胡椒和剑麻等。

根据寒害发生的天气条件,可以将其分为平流型、辐射型和混合型寒害。

热量平衡方程R0 = QS + P + C + LE式中,R0是作用面的热量收支;QS 是作用面和土壤下层热量交换 ;P 是作用面与空气层的热量交换;C 是冷空气平流的冷却作用或其它加热作用、空气垂直混合所增加的热量等;LE 是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所消耗的热量或水汽凝结所释放的热量。

从式中可以看出,任一分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热量平衡方程的变动,导致土壤温度和近地气层温度的变动。

Q P K n T M B T ++--=1111)()()1()()()(Q P T M B T K T A +----=nB T T A -∑=)(T T n T K ∑=00)(调节和控制田间热状况的根本途径,便是从调节和控制上述方程各个分量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大受光面、减少反射、减少长波辐射增加土层热量传输能力,达到温度调控的目的。

1)覆盖主要通过改变地面反射或吸收能力来增温。

覆盖物主要有作物秸杆、塑料薄膜、风障、积雪、土面增温剂和染色剂等。

试验表明黑色覆盖物增温效果好,白色覆盖物则相反。

覆膜、塑料大棚和太阳能温室能更有效地增温,并能形成特定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灌溉改变农田热状况的原因:●降低地面反射率,提高空气湿度,增加热量平衡;●增加土壤热容量,保温效果好。

夏季灌溉可以降温,冬季灌溉可以增温,且日较差小。

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技术1、热量平衡方程R0 = QS + P + C + LE式中,R0是作用面的热量收支;QS是作用面和土壤下层热量交换;P是作用面与空气层的热量交换;C是冷空气平流的冷却作用或其它加热作用、空气垂直混合所增加的热量等;LE 是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所消耗的热量或水汽凝结所释放的热量。

从式中可以看出,任一分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热量平衡方程的变动,导致土壤温度和近地气层温度的变动。

调节和控制田间热状况的根本途径,便是从调节和控制上述方程各个分量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大受光面、减少反射、减少长波辐射增加土层热量传输能力,达到温度调控的目的。

(1)覆盖主要通过改变地面反射或吸收能力来增温。

覆盖物主要有作物秸杆、塑料薄膜、风障、积雪、土面增温剂和染色剂等。

试验表明黑色覆盖物增温效果好,白色覆盖物则相反。

覆膜、塑料大棚和太阳能温室能更有效地增温,并能形成特定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温度过低对农业生物的危害:一般可把低温危害分成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四种类型。

寒害类型:依寒害发生时的农业天气条件,一般可将寒害分成:(1)、平流型寒害,指平流型降温引起的寒害。

(2)、辐射型寒害:指在冷高压控制下,夜间晴朗无风,植物表面强烈辐射降温而发生的霜冻,又称为“静霜”或“晴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