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合集下载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章节分析:第一至三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第四至六段,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第七至九段,探讨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 章节分析:(2)分析第四至六段,通过对比手法,探讨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七至九段,理解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清兵卫与葫芦》2. 板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2)清兵卫性格特点(3)葫芦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谈谈你对清兵卫性格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学生对个体差异和个性尊重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清兵卫与葫芦》全文。

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2.2 教学重点: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面临的困境。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艺术品,引起学生对葫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标记重要句子和段落。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清兵卫和葫芦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的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展示对情节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合作和表演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的表演。

4.2 评价方法:阅读日志: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小组表演: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清兵卫与葫芦》原著。

5.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设备、阅读日志表格、角色扮演道具等。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个性解放和儿童天性的关注,认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自主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内容介绍。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碰撞思维火花。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2)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表扬优秀学生。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清兵卫与葫芦》,举例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2.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3. 选取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体会执着追求梦想的可贵。

(2)认识现实生活中挫折与困难,学会勇敢面对,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联系,体会执着追求梦想的可贵。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清兵卫的经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态度。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清兵卫的经历,讨论其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品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兵卫的执着追求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展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解释其对故事主题的作用。

3. 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对清兵卫执着追求梦想的看法,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困难的应对态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清兵卫与葫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

详细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讨论、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寓言的寓意。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资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友谊的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解寓言的寓意。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故事情节概括。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寓言寓意、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语言通顺,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故事情节: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相识、相交、相知过程,突出友谊的珍贵。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小说的情节与人物”。

详细内容主要分析小说《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分析其合理性。

2. 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及意义。

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小说《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小说《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讲解与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其合理性。

b.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讲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及意义。

c. 深入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会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小说情节与人物分析的例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情节结构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解读。

3. 中间部分:例题及答案、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结合自身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第三册第六单元《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二篇。

2. 课文内容:讲述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年轻人,因酷爱葫芦而惹上官司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 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反思人性、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实物,引发学生对葫芦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思路。

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2)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突出其特点。

2. 答案:(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清兵卫酷爱葫芦,葫芦成为他生活的寄托。

但在故事中,葫芦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通过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2)描写人物:示例:我的朋友小张,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能洞察别人的心思。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目标】1.紧扣线索,梳理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章的双线交织之美。

2.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抓住冲突,赏析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从细节、情节的突发事件和危机爆发入手探讨文章主题。

2.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文章的深刻主题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细节品读法。

【课例实录】一、导语引入,创造学习氛围(课前准备:由于大赛规定,学生进场时并不知道自己将上哪篇课文,教师请一个学生在黑板正中画一个大葫芦。

)师: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大人往往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孩子。

”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就曾经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因人生追求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而与父亲断绝了关系,他深深苦痛于父子的隔膜,于是,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着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人的尊严和意志的捍卫。

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日本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二、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师: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其实,小说还有一条暗线,是“大人与葫芦”的故事。

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扣住“清兵卫与葫芦”和“大人与葫芦”的线索,用含有“葫芦”的短语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点文段,梳理情节线索。

)生1:老师,我读完了,想发言!(评委、在场老师和学生笑了)这篇文章讲了清兵卫热衷葫芦的故事。

(师在黑板上葫芦图形的中间板书:热衷)师: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生1:清兵卫喜欢买了葫芦来玩,走在海边心里依然想着葫芦,上街的时候喜欢看葫芦。

有一次买到了一个葫芦,因为上课忍不住,偷偷藏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

师:热衷葫芦的清兵卫最后怎么样了?生1:他的葫芦被老师没收了,被父亲砸碎了,最后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热衷于绘画去了。

师:从你的叙述里,我们听到了清兵卫与葫芦之间起伏跌宕的故事,清兵卫玩葫芦、想葫芦、看葫芦、买葫芦,以致于最终舍弃了对葫芦的热衷。

(教师在画的葫芦左侧竖条板书:清兵卫玩想看买舍)师:大人和葫芦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生2:教员没收了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

(在黑板画的葫芦的右侧竖条板书:大人没收砸碎)师:还有哪些大人和葫芦发生了关系?生2:客人和父亲谈到了葫芦,校役和古董店老板卖掉了葫芦。

(板书:谈论卖掉)师:清兵卫和大人之间因葫芦发生了冲突,说到底,这原来是清兵卫与大人的故事。

文章两条线索由分而合,交织冲突,使情节斗折蛇行,有摇曳之美。

请大家将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将板书的明暗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以理清文章内容,再次熟悉课文。

)三、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情感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

思考:哪些细节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请大家选择片段朗读,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读一读你选的细节,把你圈出的词语用重音传达出来。

生3:我想说说“玩葫芦”这一段。

师: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得重一点?能不能融入重音读一读?生3:“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师:我听到你把“常常”“已”“十来个”“能够自己”“不停地”等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生3:这些词显出了清兵卫玩葫芦的水平很高。

师:清兵卫的“玩”葫芦,让我们看到他制作葫芦技巧的高超,他可是玩出了葫芦之“道”的!生4:我觉得清兵卫“想葫芦”一段能让人看到他对葫芦的热衷,他竟然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太有意思了!师:“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怎么会被错看成葫芦?生4:因为清兵卫太喜欢葫芦了,老头子的秃脑袋是“光彩奕奕”的,而清兵卫玩葫芦常常“不停地把表面擦亮”,太相似了。

师: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笑,大家也来齐读一遍,看有没有同感。

(学生齐读,教师观察学生表情,读完后点一位满面笑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师:我看到你笑了,你笑什么?生5:清兵卫看葫芦看得太专心了,结果看错了,他自己后来都觉得好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小说连用了四个“笑”,像在湖面投入了一枚小石子,让情节泛起了阵阵涟漪,也荡起了我们心里的笑意。

生6:文章4、5、6 段反复写清兵卫“看葫芦”,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到了痴迷的程度。

师:文章五次写到“看葫芦”,请大家把这五“看”画出来,体味一下每次“看”突出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6:“呆呆地站在门前望”,“呆呆”说明他看得非常专心。

师:这是指专注的程度。

生6:“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常常”可见他经常看。

师:看的频率,这是看的频繁度。

生6:“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迫不及待。

师:这是看的急切度。

生6:“永远不倦地看”,这是看的时间长度;“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这是看的数量多。

师:看的广度。

师:作者放慢笔速,把一个“看”字,描摹得浓墨重彩,回环往复,情节出现了微波荡漾之美。

生7:我来读一读“买葫芦”。

(此生读“买葫芦”,重读词句有“一个一个仔细把玩”“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跑回家去”“红着脸”“喘着气跑回来”“跑着回去了”。

)生7:读到这里,我也生怕葫芦被别人买走了,清兵卫那么急地跑来跑去,能看出他对葫芦的痴迷。

师: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喘着气”,三个“跑”,一波接一波,使情节走向了激动急切,摇摆的幅度渐渐加强了。

师: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是盲目的吗?你们看出清兵卫痴迷的是什么样的葫芦了吗?生8:模样看起来很普通的葫芦,约五寸高。

师:可就是这种葫芦后来竟然被卖了高价。

瞧,清兵卫不仅制作葫芦的技巧高,而且他对葫芦的热衷是有独到的审美标准的,和茶道一样,清兵卫也有自己的“葫芦道”。

四、研读冲突,理解小说主题师:对葫芦爱之有道的清兵卫,大人却不懂他,以至于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情节横生波澜。

我们转个身,走进“大人与葫芦”的故事,看看清兵卫与大人的矛盾是在哪个情节生发的?由什么突发事件激化?又在哪个情节爆发?生9:“谈论葫芦”是矛盾生发,“没收葫芦”是矛盾激化,“砸碎葫芦”是危机爆发。

师:清兵卫和大人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亲、客人、教员各自的代表意义是什么?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围绕这两个问题探讨。

第一组探讨“谈论葫芦”,第二组探讨“没收葫芦”,第三组探讨“砸碎葫芦”。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分角色朗读“谈论葫芦”一节。

师:谁来说说父亲、客人和清兵卫对葫芦的看法分别是怎么样的?生10:父亲很不高兴,说“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而客人说“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父亲和客人喜欢马琴那样的“又大又长”而且“奇特点”的葫芦,而清兵卫喜欢形状“很周正的平凡”的葫芦。

父亲、客人和清兵卫对葫芦的审美标准不同。

师:原来大人们也有自己的“葫芦道”的!从马琴的葫芦“有名”可以知道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而清兵卫却有独到的眼光。

不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把父亲的话换一种语气读一读,好吗?(生笑,再读。

)师:“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师范读)言外之意是父亲觉得小孩子该喜欢什么?生(齐):学习。

师:我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父亲和客人称呼葫芦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从这个不同里可以看出父亲和清兵卫的矛盾的原因还有什么?生11:客人说的是“这种葫芦”,客人和清兵卫的矛盾是彼此的审美标准不一样。

而父亲改成了“这种玩意”,父亲还可能认为葫芦不过是“玩意”,也就是玩的东西,小孩子玩葫芦是浪费时间。

师:“这种玩意”!在父亲看来,小孩子玩葫芦就是玩物丧志,正像志贺直哉的父亲认为志贺直哉写作是不务正业一样。

父亲与清兵卫发生冲突的原因重在担心他的前程。

师:父亲还有一句话,跟朱德庸说的很相似,“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到底是谁“不懂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生12:清兵卫的葫芦后来被转卖了六百块,可见懂的是清兵卫,不懂的是父亲。

师:你觉得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为什么会被转卖到“六百块”?生12:形状“很周正”,表面“擦得很亮”“光彩奕奕”“带皮”,这种葫芦外形应该是自然的,线条和谐,看起来很美。

师:清兵卫的审美标准在当时是富有个性的,是与众不同的,展现了一个小孩子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在黑板葫芦图形中间板书:个性)而父亲因为自己对清兵卫爱好的无知和对清兵卫前途的担心而反对他喜欢葫芦,这场谈论以清兵卫的沉默告终。

清兵卫会放弃对“这种玩意”的热衷和痴迷吗?我们请第二小组展示自己交流的结果。

生13: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教员喜欢的武士道和清兵卫喜欢的葫芦道发生了矛盾冲突。

师:大家了解武士道吗?它和清兵卫喜欢的葫芦道到底有什么不同?生14:以前听说日本武士失败了就要剖腹自杀,觉得很残酷,“武士道”是不是强调绝对服从国家、民族、集体的精神?而清兵卫喜欢的是富有个性的葫芦,他们的思想不一样。

师:武士道借用了儒家的忠义思想,哪怕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也要捍卫集体的利益,绚烂地生,壮烈地死。

日本人常用樱花比喻武士道,一朵樱花是美的,但一树一树的就更美,武士道就像成片的樱花一样强调集体和共性。

课文里的“名伶云右卫门”就是表演歌颂武士道精神的节目的演员。

“他倒要去听三天”,可见教员喜欢宣扬武士道精神的戏;按道理来说,“学生在操场里唱戏”比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本身错误应该更大,但是教员“也不会怎么生气”,而清兵卫上课玩葫芦他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

可知教员气愤的真正原因是“武士道”和“葫芦道”的冲突,是教员与清兵卫人生价值观的冲突。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讨论的是“砸碎葫芦”一部分。

父亲“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能不能换成“就全部砸碎了”?生15:不能。

每砸碎一个,就砸到清兵卫的心里去了,粗暴地伤害了清兵卫的心灵。

师:父亲砸碎葫芦的动作有哪些?对清兵卫造成了什么伤害?生15:父亲的动作是“立刻抓”“使劲揍”“骂”“一个一个地砸碎”,像疾风暴雨一样,对清兵卫身体和精神造成了双重伤害。

师:父亲、客人、教员代表了什么力量?生15: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师:文章里的校役、古董店老板和当地富家能不能删掉?生15:我认为不能删掉。

证明清兵卫爱葫芦有道,有鉴赏力;也能看出先前大人们的无知和粗暴扼杀了孩子的个性;“终究没有人知道”“隐瞒到底”“当然不会告诉”反复强调,说明清兵卫对自己喜欢的葫芦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不了解,使故事多了悲剧的味道。

五、对话人物,体会现实意义师:清兵卫喜欢绘画去了,此时,你想对清兵卫或者清兵卫的父亲说些什么呢?生16:清兵卫,坚守你的梦想,让它开出绚烂的花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