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章节分析:第一至三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第四至六段,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第七至九段,探讨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 章节分析:(2)分析第四至六段,通过对比手法,探讨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七至九段,理解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清兵卫与葫芦》2. 板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2)清兵卫性格特点(3)葫芦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谈谈你对清兵卫性格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ppt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清兵卫与葫芦》背景介绍•《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与人物•《清兵卫与葫芦》的艺术特色•《清兵卫与葫芦》的社会意义•《清兵卫与葫芦》的鉴赏与解读方法•《清兵卫与葫芦》的学术研究现状目录01《清兵卫与葫芦》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23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被视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日本宫城县石卷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参与过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并加入了日本共产党。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志贺直哉在小说中通过一个平凡的“葫芦事件”展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
创作背景01《清兵卫与葫芦》写于1910年,是志贺直哉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小说。
02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日本,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作品影响01《清兵卫与葫芦》被视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02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清兵卫的刻画,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摧残,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关注。
03志贺直哉在小说中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客观现实,开创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与人物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主人公清兵卫热衷于葫芦,但遭到家人和社会的反对。
故事背景发展高潮结局清兵卫收集、制作葫芦,但他的爱好被父亲发现,遭到责骂。
清兵卫将父亲珍藏的古董葫芦以廉价卖给了一个老头子,父亲发现后愤怒不已。
清兵卫放弃了这个爱好,父亲也最终理解了他的心情。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对葫芦有着浓厚的兴趣,性格内向。
清兵卫一个传统的中年人,对清兵卫的爱好并不支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8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教材分析:“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这个话题下的一个小话题。
在这个话题之下,编者选用了《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作为经典阅读篇目。
小说讲述了热爱葫芦的清兵卫在父亲与教员的双重打压下被迫放弃葫芦选择绘画的故事。
作者志贺直哉作为日本小说之神,用其生动细致的细节刻画,让整篇小说的情节丰满、充实了起来。
学情分析:笔者执教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单元时,对外国小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课前预习的反馈,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但是,这仅仅停留在情节本身,如何通过对小说细节的品读玩味儿,能够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去感受美,去体悟小说的张力,并且用此方法去鉴赏同类型主题的小说,值得同学们去深入探究。
而这也是执教者如何达到“浅文深交”目的的意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写作背景以及刻画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过程与方法】通过品鉴小说细节,锻炼自行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类型主题的小说阅读,能够理解“清兵卫”的“葫芦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鉴赏小说细节,感受其在体现小说张力,表现小说主题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品鉴,能够理解清兵卫审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同类型主题小说的阅读,理解本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也是《风筝》中热爱风筝的弟弟,也是《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中对绳索充满好奇的胡安,也是《静流》中热爱音乐的弟弟......这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故事。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哪些细节表现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同时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3.你有过清兵卫类似的经历吗?本篇小说引发了你哪些思考?4.请阅读《风筝》《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静流》三篇小说,请思考:这几篇小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觉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跟清兵卫相似吗?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
《清兵卫与葫芦》

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就是中国能出一百个爱因斯坦,有五十 个在小时侯就被家庭教育给干掉了,另外的 五十个又被接下来的学校教育给一锅端了, 所以中国没能出现爱因斯坦。
六、体验感悟:
1.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 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 律的清兵卫?
2. 你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六、体验感悟:
小结: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 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 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 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 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 健康成长。
五、探讨交流 分析主题
1. 清兵卫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了
什么?“0.1元∞50元∞ 600元”, 这个结果
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 样的态度?
3. 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 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 了什么?
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 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是 “白桦派”主要代表 。
他的作品主张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 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一、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 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的故事。采用 倒叙 的叙述方式,以 葫芦 为线索,首尾呼应,故事的情节是: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
《清兵卫与葫芦》解析

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
整,客人吃惊地說:“这孩子真了不
英国瓦特创造了
起!"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 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 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你很优秀,真的!
——妈妈,我 想要跳到月亮 上去。
——好啊,不 过一定要记得 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 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 姆斯特朗
关于“父亲” 教员的家访让清兵卫紧张害怕后又“透了一口大
气”,但葫芦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父亲的魔爪。我们来 看看父亲在得知情况后的所作所为。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父 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 亲爱不爱他?为什么?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 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 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 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 孩子的个性。
再举例: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第2、5段和第4、6段其
实是有承接关系的。作者把最基本的信息放在最前面,
然后写如何收拾葫芦,随后跟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 息(第3段),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 但是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 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2段进行补充,然后才以“大 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的信 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 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 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 健康成长。
张扬个性 尊重他人 学会沟通 永不放弃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天上掉下个宝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故事复述:天上掉下个宝葫芦
校役小泉一郎自述
“哈哈,五十块,发财了发财了......”我可以挺直身板了,因为手里攥着的不是一点点钱,那是用一个葫芦换来的相当于我四个月薪水的钱!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葫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一个同行与级任教员关系较好,他知道葫芦的来龙去脉。
据说情况是这样的:咱们学校有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他非常喜爱葫芦,家里的墙边挂满了一个个精致的葫芦,简直是爱不释手。
有一次清兵卫在级任教员上修身课时在桌子底下摩擦刚从橘子阿婆那里花了一毛钱挑的最好的那一个葫芦。
级任教员本就不喜欢葫芦,可这孩子偏偏在他的课上弄这玩意儿,势必要没收了这东西。
当然,作为级任教员的他怎可能如此草草了事。
果不其然,那天傍晚级任教员就出现在清兵卫的家里,与其父母商量要清兵卫改掉喜爱葫芦的嗜好并让他们好好地严加看管。
在级任教员走后不久,清兵卫的父亲不仅把清兵卫揍了一顿还把挂在墙上的葫芦一个一个当着清兵卫的面狠狠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教员最后把那没收来的葫芦扔给了我,叫我扔垃圾堆去。
我近来手头紧,正愁没钱花,我也知道镇里很多人在做葫芦买卖,于是拿这个葫芦去当了钱,没想到换来了四个月的薪水。
我这心里呀,美得不要不要的。
这件事还是不要告诉教员和清兵卫了。
或许我可以再去橘子阿婆那里再多买几个葫芦,说不定下辈子就不愁吃喝了。
【本文作者:黄冰冰】。
《清兵卫与葫芦》

摇摆技巧之巧设悬念法
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利用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 件的动态表示强烈期待或关切的心理状态,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揭示谜底。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一开始就写到女主人公德拉数钱,准备给 她的丈夫杰姆买一件精美、珍贵而真正有价值的圣诞礼物。但哪来的钱呢? 要买什么样的礼物才算精致、珍贵而真正有价值呢?杰姆收到礼物会怎样 呢?这些疑问都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使读者想尽快知道结果,起到了引人 入胜的效果。
“摇摆”小结
写法:通常不用一气呵成的顺序,而用插叙、补叙等。
作用: 1、引起读者的兴趣 2、使情节跌宕起伏 3、有利于刻画人物 4、有利于深化主题
说说《清兵卫与葫芦》中的“摇摆” 1、教员看到清兵卫上课玩葫芦,按理应当责骂并没收葫芦, 然而作者却介绍起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 2、教员家访,清兵卫难逃责罚,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3、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没有注意到。 4、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不仅把清兵卫责打 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清兵卫与葫芦》写的是小学生清兵卫热衷于收藏葫芦,并 且对葫芦的鉴赏和收藏有着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 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二、《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结构
开端: 喜欢葫芦 痴迷葫芦 发展: 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 没收葫芦 砸碎葫芦 高价转卖
结局: 清兵卫改变爱好
倒叙:设置悬 念,引起读者关注 ,激起阅读兴趣, 增加文章曲折,使 文章波澜起伏。
【 日 本 】
葫芦 文化
单元 话题
志 贺 直 哉
葫芦文化——中国篇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 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 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 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 的美感;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 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葫芦还用作除病之用,挂在病者的床边,可以 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如果是健康人,则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气,提 升运势;葫芦挂在大门外,则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 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 的喜爱和珍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痴迷)
卖葫芦部分: 5元
50元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 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 •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并没有注意到。 •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 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结尾言短意长,既象征着主 人公寻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口, 又蕴含了新矛盾,埋下了新的悲 剧种子,留待读者去想象。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呢?小说围绕这个还讲述了哪些故事?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 的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 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 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 ——“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 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高兴 人买去 担心太贵 庆幸不贵 担心被别 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对葫芦的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感情:紧张—— 放松 —— 极度紧张
摇摆
“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找一找
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 (第2段) 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 (第3段) 呆看葫芦 (第4段) 收拾葫芦的过程 (第5段) 看过所有的葫芦 (第6段) 清兵卫沉默了 (第20段) 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第27段) 连哭也没哭一声 (第29段)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 发生
爱好痴迷葫芦 发现独特葫芦 没收砸碎葫芦 没收葫芦增值 改爱好迷绘画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的结局
• 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好看。 • 揭示真相,点明升华主旨。
表达了对家长与老师粗暴扼 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批评,呼吁 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个性自由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