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件之_气体和溶液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气体和溶液

无机化学-气体和溶液

b —— 体积常数。
(2)实际气体分子间有作用力。因此理想压强P为分子碰撞器 壁产生的压强P实际和内层分子作用力产生的压强P内之和。
热力学推导:
令比例系数为a
a —— 引力常数。分子不同时,相互吸引力不同,a不同。
1
范德华方程: ( p+a n2 )(V - nb)=nRT V2
注:范德华方程仍然是近似的
2、道尔顿分压定律:
∑ p总= p1+ p2+ p3 ⋅⋅ ⋅⋅ ⋅ ⋅= pi
§1.2 溶液
§1.2.1 溶液的概念 §1.2.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1.2.3 胶体溶液
2
§1.2.1 溶液的概念
相: 物理、化学性质均相同的一部分物质,称为一个相。
一个相
纯物质 (同一状态) 以分子、离子、原子形式均匀混合的混合物
在此假想状态下,描述气体性质的物理量 p、V、T、n 之间服从下列关系式: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其中: p — 压强(Pa,kPa, atm,mmHg), T — 温度(K) V — 体积(m3、cm3、L,ml), n — 物质的量(mol) R —— 气体常数。
在标准状况下,p =101325Pa, T=273.15K n=1.0 mol时, Vm=22.414L=22.414×10-3m3
∆p = p* - p = p* - p*xB = p*xA
p* — 纯溶剂蒸气压; p — 溶液蒸气压; xA — 溶质的摩尔分数
稀溶液中,nA << nB , ∆p = p*xA≈ p*×MB/1000×bA=KbA
当溶剂一定时,MB、p*一定,故p* ⋅MB/1000为一个常数,用K表示。

简明无机化学第一章 气体和稀溶液课件

简明无机化学第一章    气体和稀溶液课件
则 n mol 分子的体积 V分 = n b dm3
而理想气体的体积 V =(m - n b) dm3
如图实际气体的体积 V实 = m dm3
V = (m - n b)dm3 V分 = n b dm3
一般关系式为 V = V实 - nb
(2)
p = p实 + (a n )2 (1)
V
V = V实 - nb
则 R = 8.314 J•mol-1•K-1
从式
R=
pV nT

R = 8.314 J•mol-1•K-1
看出 pV 乘积的物理学单位 为 焦耳 (J)
p
Pa N•m-2
V
m3
所以 pV 的单位为 N•m-2•m 3
= N•m
=J
从物理学单位上看 pV 是一种功。
pV R = nT
若压力用 Pa
混合气体的总压为 3 105 Pa
亦有
p总 = pN2 + pO2
道尔顿(Dalton)进行了大量 实验,提出了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 气体的分压之和
p总 = pi i
此即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理想气体混合时,由于分子间无 相互作用,故碰撞器壁产生的压力, 与独立存在时是相同的。亦即在混合 气体中,组分气体是各自独立的。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在 一起,组成的体系,称为混合气体。
组成混合气体的每种气体,都 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显然,空气是混合气体,其中 的 O2,N2,CO2 等,均为空气这 种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2. 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组分气体 i 的物质的量用 ni 表 示,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用 n 表示,

1.气体和溶液

1.气体和溶液

1、溶胶的动力性质
布朗运动
在超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胶体微粒处于 不 停顿的无规则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称为溶胶 粒子的布朗运动。
原因:由于周围分散剂的分子不均匀的撞击
胶体离子,使其不断改变方向、改变速度作
无规则运动。
2、溶液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效应
一束会聚的强光胶体垂直方向看到一条发亮的光 柱,这是由于胶体离子对光的散射而形成的。
例题
将2.76g甘油溶于200g水中,计算溶液的凝 固点约为多少? (甘油分子量为92,水的凝固点为273.00K) 解:查Kf(水)= 1.86
2.76 92 △T f K f bB 1.86 1000 200 1.86 0.15 0.279 K
Tf 273.000 0.279 272.721K
ΔTb = Kb b
测定出溶液的沸点升高,可计算出 溶质 的摩尔质量:
b = nA/mB = (mA / MA)/mB = ΔTb /Kb
MA = Kb mA /mBΔTb
例题
64.8g的蔗糖(C12H22O11,M=342)溶于1000g水中, 求该溶液的沸点Tb。 [Tb(H2O)=373.0K(100℃ )]
二、道尔顿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在一起, 组成的体系 组分气体:组成混合气体的每种气体
道尔顿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P=∑ Pi
总压:混合气体所具有的压强(P) 分压:当某组分气体单独存在, 且占有总体积时, 其具有 的压强,(Pi ) 总体积:混合气体所占有的体积(V) 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 ni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 n
解:经查表得 Kb=0.52 (Kb是与溶剂有关的值)

无机化学:Chapter 1 气体和溶液

无机化学:Chapter 1 气体和溶液

O2 6dm3
9MPa
N2 12dm3
3MPa
PO2=3MPa,PN2=2MPa;VO2=10.8dm3,VN2=7.2dm3
练习
1.在298K10.0L的容器中含有 1.00molN2和3.00molH2,设气体为理想气 体,试求容器中的总压和两气体的分压。
991.7,248.0、743.7kPa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即克拉— 伯珑方程(Clapeyron)]
PV nRT
R 8.314Pa m3 mol1 K 1 8.314KPa L mol1 K 1 8.314J mol1 K 1
R(Molar gas constant)
PV m RT 或 PM ρ RT M
3.不同状态下气体导出公式
水分子 溶质分子
xB
xA
纯水蒸气压 pB*
溶液蒸气压 p
原因:形成溶剂化分子;部分表面被占据。
dell: dell:
3.拉乌尔(Raoult)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的质量 摩尔浓度b(B)成正比。
即 ΔP K ×b(B)
P=P*·xA, ΔP=P*·xB 例:植物的抗旱、干燥剂的干燥作用
①从P1、V1、T1到P2、V2、T2 则 P1V1 T1 P2V2 T2 ②P一定,从V1、T1到V2、T2,则 V1 V2 T1 T2
③V一定,从P1、T1到P2、T2, 则 P1 P2 T1 T2 ④T一定,从P1、V1到P2、V2 则 P1V1= P2V2
二.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 (Law of partial pressure)
§1-4 胶体溶液( sol Solution )
一.分散度与比表面(dispersed degree and specific surface) 1.S0=A/V, S0比表面,A表面积,V总体积

无机化学-气体和溶液

无机化学-气体和溶液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gas and solution)
1-1 气体
一、理想气体(ideal gas)的状态方程:
(1)分子本身不占体积,分子是具有质量的几何点, (2)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 (3)分子之间、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碰撞不造成动能损
失(完全弹性碰撞)。
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于273K)、低压(低于数百 kPa)条件下,许多实际气体很接近理想气体。
可见光波长400-700 nm,溶胶直径1-100nm,发生散射。 每一个胶体粒子变成一个小光源,向四周发射与入射 光波长相同的光波。
真溶液粒子太小,光散射微弱,显示不出丁达尔现象。 可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别溶胶和真溶液。
3)电学性质:电泳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Tb = Kb·b
II = bRT
来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只有对摩尔 质量特别大的物质(如血红素等生物 大分子)才采用渗透压法。
●配制等渗透液:渗透现象在许多生 物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特别 是人体静脉输液所用的营养液(如葡 萄糖液等)都需要经过细心调节以使 之与血液具有同样的渗透压(约 780kPa),否则血红细胞将遭到破坏。
五、胶体的稳定性与聚沉(coagulation) 1)稳定性: 溶胶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总是有自发聚集成更大颗粒,降低表面能的倾向,
因此,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胶体具有相对稳定性。 溶胶相对稳定的原因: 1)布朗运动, 2)胶粒带电, 3)溶剂化作用(扩散层和吸附层离子都水合)——起保护作用。 可用来衡量溶胶的稳定性: 越大,胶粒带电量越多,扩散层厚,溶剂化层也厚,溶胶就越稳定。 2)聚沉: 聚沉:溶胶失去稳定性,相互碰撞导致颗粒变大,最后以沉淀形式析出。
p总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课件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课件

教 程
p(H2) = 0.10×600kPa = 60 kPa
§1.2 稀溶液的依数性

机 化
1.2.1 溶液的浓度

基 础
1.2.2 稀溶液的依数性


1.2.1 溶液的浓度
1. 物质的量浓度
cB

nB V
,单位:mol L1
无 机 化
2.
质量摩尔浓度
bB

nB mA
,单位:mol kg 1
1.1.2 气体的分压定 律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
无 做组分气体。

化 分压:


组分气体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
础 教
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
程 组分气体B的分压。
pB

nBRT V
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
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p = p1 + p2 +
化 5 0.8719 40 7.3754 80 47.3798 学 10 1.2279 50 12.3336 90 70.1365

础 20 2.3385 60 19.9183 100 101.3247

程 * 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蒸气压增大 。
* 相同温度下,不同液体蒸气压不同;

1. 乙


pB p

xB

VB V
B
,
pB B p
例1-3:某一煤气罐在27℃时气体
的压力为600 kPa ,经实验测得其中CO和H2
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60和0.10。计算CO和H2

无机及分析化学气体和溶液 PPT

无机及分析化学气体和溶液 PPT

S0 (比表面)
S (总表面积) V (总体积)
2、表面能和表面吸附(自学) 物质的表面分子的能量比内部分子的能量高,高出的这 部分能量称为表面能。体系的分散度越大,表面积越大 ,表面能也越大,因而容易产生表面吸附。
•吸附:一种物质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自动聚集到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其中,具 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 为吸附质。
•酸碱反应中,选择得失一个质子(H+)对应的粒子组合或 化学式为基本单元,如碳酸钠常选(1/2 Na2CO3)、硫酸 常选(1/2 H2SO4)作基本单元;氧化还原反应中常选得失 一个电子的微粒组合或化学式为基本单元,如1mol K2Cr2O7还原为Cr3+要得到6 mol电子,故选(1/6 K2Cr2O7)作基本单元。
其基本单元,而不能用文字、
例如:
1mol(H2)或n(H2) = 1mol表示基本单元是H2的物质 的量是1mol,即6、02 × 1023个H2;1mol (H)或n(H)
= 1mol表示基本单元是H的物质的量是1mol,即6、 02 × 1023个H。
•基本单元的确定 依照反应方程式确定基本单元。
aA + bB = cC + dD 若各物质的基本单元分别为aA、bB、cC、
dD,则 n (aA) = n (bB) = n (cC) = n (dD)
•基本单元能够是分子、离子、原子、电子、光子及其 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使用摩尔时必须在其单
位符号(mol)或量符号(n)后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指明
3、 渗透压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渗透压:是为了在半透膜两边维持渗透平衡而需要施加 的压力,或为了阻止溶剂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所施加于溶 液液面上的最小额外压力。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

无 机 化
2. 质量摩尔浓度
bBm nB A,单位m: oklg1

基 3. 质量分数

wB

mB m
,单位: 1

程 4. 摩尔分数
xB

nB n
,单位: 1
5. 质量浓度 Bm V B,单位 gL 1或 : mL g 1
1.2.2 稀溶液的依数性
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液体的蒸气压

p = p1 + p2 + 或 p = pB

化 学 基
p 1n 1 V R,T p 2 n 2 V R,T
础 教 程
pn 1 V R T n 2 V R T n 1n 2 R VT
n =n1+ n2+
p

nRT V
分压的求解:
pB

nBRT V

无机化学



主教材:无机化学基础教程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1 气体定律




§1.2 稀溶液的依数性


§1.1 气体定律
无 机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基 础
1.1.2 气体的分压定律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R——摩尔气体常数
无 在STP下,p =101.325 kPa, T=273.15 K

实验表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
机 沸点升高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0g
例题: 可以用亚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方法制 取纯氮气。反应如下: NH4NO2(s) 2H2O(g) + N2(g) 如果在19℃、97.8kPa下,以排水集气法 在水面上收集到的氮气体积为4.16L,计算消 耗掉的亚硝酸铵的质量。 解: T =(273+19)K = 292K p=97.8kPa V=4.16L
nB RT pB V
道尔顿分压定律
:H2(1)
: O2(2) : N2(3)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 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V
p(总压力) + = p1
p2
+
p3
或 p pB
V
V
V
n1 RT p1 , V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2 RT p 2 , V
n1 RT n2 RT RT p n1 n2 V V V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
§ 1 物质的状态 § 1-1 气体 § 1-2 液体 § 1-3 固体 § 1-4 等离子态(了解) § 2 溶液
§ 1 物质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等离子体 (Plasma)
分子间作用力:
减弱 密度: 降低 (有例外) (分子本身所占体积的比例)
§ 1-1 气体
盐酸 氢气 + 水蒸气
p
p(总压) p


例题: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 气体的混合物。取样分析后,其中 n(NH3)=0.320mol,n(O2)=0.180mol, n(N2)=0.700mol。混合气体的总压 p=133.0kPa。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n= n(NH3)+n(O2)+n(N2) =0.320mol+0.180mol+0.700mol =1.200mol
Mr (Zn)=65.39
(98.70 3.17)kPa 2.50L n(H2) = 8.314J K -1 mol-1 298K
=0.0964mol
Zn(s) + 2HCl ZnCl2 + H2(g) 65.39g 1mol m(Zn)=? 0.0964mol
65.39g 0.0964mol m(Zn) = 1mol
nB RT VB p
nB RT VB p
V = V1 + V2 +

V VB
B
n1 RT n2 RT V p p
nRT RT n1 n2 p p VB nB B—称为B的体积分数 V n pB VB xB B , pB B p p V
§ 1-3 固体
1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点
(a)可压性和扩散性均不同
(b)晶体有固定的外形,非晶体没有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d)晶体有各向异性,非晶体则是各向同性的
2 晶体类型:
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3 晶体的外形-- 七大晶系
4 晶体的内部结构
(1)十四种晶格
分子的 动能:
红色:大 黑色:中 蓝色:低
a
b
完全 蒸发 干涸
吸热过程
2. 液体的气化:蒸发 与 沸腾
• 蒸发: 密闭容器 恒温 蒸发 凝聚 “动态平衡”
b a
分子的 动能:
红色:大 黑色:中 蓝色:低
饱和蒸气压:与液相处于动态平衡 的这种气体叫饱和蒸气,它的压力 叫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饱和蒸气压的特点: 1. 温度恒定时,为 定值; 2. 气液共存时,不 受量的变化; 3. 不同的物质有不 同的数值。
292K 时,p(H2O)=2.20kPa Mr (NH4NO2)=64.04
(97.8 2.20)kPa 4.16L n(N2) = -1 -1 8.314J K mol 292K
=0.164mol
NH4NO2(s) 2H2O(g) + N2(g) 64.04g 1mol m(NH4NO2)=? 0.164mol
5 12 6 14
临界现象
Tb (沸点) < 室温 Tc < 室温, 室温下加压不能 液化
Tb < 室温, Tc > 室温, 室温下加压可以 液化 Tb > 室温 Tc > 室温, 在常温常压下为 液体
几个临界常数:
• 临界温度 Tc: 每种气体液化时,各有一个特定 温度叫临界温度。 在Tc 以上,无论怎样加大压 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 • 临界压力 Pc: 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 最低压力叫临界压力。 • 临界体积 Vc: 在Tc 和 Pc 条件下,1 mol 气体 所占的体积叫临界体积。 临界常数主要与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质量有关。
三斜P
单斜P
单斜C
正交P
正交C
正交I
正交F
四方P
四方F
三方P
六方P
立方P
立方I
立方F
§ 2 溶液
一、溶液的基础知识回顾
溶液的定义及其浓度表示方法
二、溶解度原理
溶解度原理及其一般规律
三、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1 依数性的定义及其适用范围 2 蒸气压下降-拉乌尔(Raoult)定律 3 沸点升高 4 凝固点下降 5 渗透压 6 依数性的应用
1. 气体的最基本特征
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2. 理想气体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pV=nRT的 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分子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力 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壁之间发生的碰撞 不造成动能损失 ----弹性碰撞
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nRT
适用于:温度较高、压力较低时的稀薄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
在STP下,p =101.325kPa, T=273.15K
n=1.0 mol时, Vm=22.414L=22.414×10-3m3
Pa 22.414 10 m pV 101325 R nT 1.0mol 273.15K
n =n1+ n2+
nRT p V
混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仍有效
分压的求解:
nB RT nRT p pB V V pB nB xB p n
nB pB p xB p n
x B B的摩尔分数
混合气体分压定律的应用
思考题:在20 °C、 99 kPa 下,用排水取气法收集 1.5 dm3 的O2, 问:需多少克 KClO3 分解? 2 KClO3 = 2 KCl + 3 O2 (查水(20 °C)的蒸气压为 2.34 kPa )
例1 A、B两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容器中 混合,混合后下面表达式是否正确?
1 2 3 4 5 6
PAVA = nART P V = nART PVA = nART PAV = nART PA (VA +VB) = nART (PA+PB) VA = nART

否 是 是 是 是
P总V分 = P分V总 = n分RT
解度大;与气体溶质近似分子间力的溶剂为较佳溶剂。
溶解度-温度曲线
三、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 液体的气化:蒸发 与 沸腾
• 蒸发: 气化现象发生在液体表面。 • 沸腾:气化即发生在液体表面也发生在液体 内部。 蒸发的两个条件: 1、运动速率(动能)足够大。 2、运动方向指向液体表面。
2. 液体的气化:蒸发 与 沸腾
• 蒸发: 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叫蒸发(evaporation)。 敞口容器
pM 计算气体密度: RT
m V
m pV RT M
M
RT
p


mAr=0.7990g,T=16℃,p=111.46kPa, V=0.4314L,求a) 1摩尔Ar的质量; b) 在标准状态下Ar的密度。 解:a)∵PV=m/M×RT , ∴ M=mRT/pV =0.799×8.315×289.15/ (111.46×103×0.4314×10-3) =39.95g/mol
n NH 3 p (NH 3 ) p n
0.320 133.0kPa 35.5kPa 1.200
n(O 2 ) p (O 2 ) p n
0.180 133.0kPa 20.0kPa 1.200
p(N2)= p- p(NH3) - p(O2)
=(133.0-35.5-20.0)kPa
mB wB m
质量摩尔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摩尔分数:
nB xB n
nB bB mA
nB cB V
溶液浓度 之间的相 互换算: 通过密度
二、溶解度原理
溶解度原理及其一般规律
1) 原理: 只是经验理论“相似着相溶”,其中“相似者”是指溶质与 溶剂在结构或极性上的相似。 2) 经验规律: a 液-液相溶:如含有OH的液体易溶于水,但如有机醇随 着碳链增加,越难溶于水。 b 固-液溶解:非极性或弱极性固态物质难溶于强极性溶剂 (水);同溶剂中,低熔点的固体比类似结构的高熔点物质 易溶解。 c 气-液溶解:同溶剂中,高沸点的气体比低沸点的气体溶
一、溶液的基础知识回顾
1 溶液的定义及其分类
1) 溶液: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另一种
物质中所构成的均匀而又稳定的体系。
2) 分类:a 气态溶液;b 液态溶液;c 固态溶液。
其中液态溶液常用(溶质+溶剂)
注意:酒精溶于水,液体的总体积减小(常识
积累--开心词典)。
2. 溶液浓度表示法
质量分数:
b) p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