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情节分析

痴迷)
卖葫芦部分: 5元
50元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 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 •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并没有注意到。 •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 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结尾言短意长,既象征着主 人公寻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口, 又蕴含了新矛盾,埋下了新的悲 剧种子,留待读者去想象。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呢?小说围绕这个还讲述了哪些故事?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 的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 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 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 ——“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 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高兴 人买去 担心太贵 庆幸不贵 担心被别 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对葫芦的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感情:紧张—— 放松 —— 极度紧张
摇摆
“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找一找
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 (第2段) 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 (第3段) 呆看葫芦 (第4段) 收拾葫芦的过程 (第5段) 看过所有的葫芦 (第6段) 清兵卫沉默了 (第20段) 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第27段) 连哭也没哭一声 (第29段)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X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X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故事以江户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武士与忍者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感悟颇多。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清兵卫和葫芦都是非常有个性的角色。
清兵卫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武士,他有着过人的武艺和决断力,但在面对心爱之人时却显得有些羞涩和笨拙。
而葫芦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忍者,她精通各种武艺和谋略,能够化险为夷,解决各种困难。
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却在面对敌人时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战斗,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充满了悬疑和惊险。
作者通过对武士和忍者之间的斗争和角逐的描写,展现了江户时代的风貌和武士的生活。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无法停下阅读的步伐。
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爱情元素,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感情线也让人为之动容。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故事中,清兵卫和葫芦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他们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战斗。
小说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人感叹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珍视,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综上所述,《清兵卫与葫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它不仅有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和平与爱情的向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及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及答案《清兵卫与葫芦》阅读及答案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
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
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葫芦;收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子里,又把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1.用一句话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段为什么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3.选文第四段具体描写清兵卫对葫芦“永远不倦”的句子是。
[来源:学。
科。
网]4.你认为清兵卫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作葫芦的细节可信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记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
2.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是为了表现清兵卫高超的技艺,联系下文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3.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葫芦;收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子里,又把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ppt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清兵卫与葫芦》背景介绍•《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与人物•《清兵卫与葫芦》的艺术特色•《清兵卫与葫芦》的社会意义•《清兵卫与葫芦》的鉴赏与解读方法•《清兵卫与葫芦》的学术研究现状目录01《清兵卫与葫芦》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23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被视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日本宫城县石卷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参与过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并加入了日本共产党。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志贺直哉在小说中通过一个平凡的“葫芦事件”展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
创作背景01《清兵卫与葫芦》写于1910年,是志贺直哉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小说。
02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日本,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作品影响01《清兵卫与葫芦》被视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02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清兵卫的刻画,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摧残,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关注。
03志贺直哉在小说中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客观现实,开创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与人物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主人公清兵卫热衷于葫芦,但遭到家人和社会的反对。
故事背景发展高潮结局清兵卫收集、制作葫芦,但他的爱好被父亲发现,遭到责骂。
清兵卫将父亲珍藏的古董葫芦以廉价卖给了一个老头子,父亲发现后愤怒不已。
清兵卫放弃了这个爱好,父亲也最终理解了他的心情。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对葫芦有着浓厚的兴趣,性格内向。
清兵卫一个传统的中年人,对清兵卫的爱好并不支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提倡人道主 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 是二战中少数有良知、 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 旗呐喊的日本作家。 郁达夫曾给他很高的 评价,甚至认为他 “大可以比得中国的 鲁迅”。
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
一: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开端 清兵卫痴迷葫芦 2、发展 清兵卫买到宝葫芦,爱不释手
一、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一般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示例:《祝福》情节结构: 序幕:鲁镇年底; 结局: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抢被卖; 高潮: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1883~1971),日本 著名小说家,日本“白 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 说之神”。他的作品早 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鲁 迅、周作人、楼适夷等 人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 来,对中国现代文学和 当代文学都产生过一定 的影响。
• 本文的情节一波三折,“摇摆”生姿, 举例说说有哪些“摇摆”,并分析 “摇摆”的作用。
故事高潮部分多次摇摆 清兵卫玩葫芦
教员发现
摇摆的作用:
①使情节曲折起 伏,吸引读者。
教员的爱好 父亲不在家
②控制节奏,使 教员没收葫芦 情节张弛有度。
③每一个摇摆为 教员家访 下一个情节作铺垫。
担心葫芦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篇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的东西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 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妈妈,我 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 过一定要记得回来 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 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 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 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清兵卫与葫芦》解析

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
整,客人吃惊地說:“这孩子真了不
英国瓦特创造了
起!"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 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 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你很优秀,真的!
——妈妈,我 想要跳到月亮 上去。
——好啊,不 过一定要记得 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 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 姆斯特朗
关于“父亲” 教员的家访让清兵卫紧张害怕后又“透了一口大
气”,但葫芦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父亲的魔爪。我们来 看看父亲在得知情况后的所作所为。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父 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 亲爱不爱他?为什么?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 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 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 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 孩子的个性。
再举例: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第2、5段和第4、6段其
实是有承接关系的。作者把最基本的信息放在最前面,
然后写如何收拾葫芦,随后跟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 息(第3段),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 但是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 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2段进行补充,然后才以“大 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的信 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 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 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 健康成长。
张扬个性 尊重他人 学会沟通 永不放弃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
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 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 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 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
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说一说
文章中还有哪些摇摆?
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
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 ——“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 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结尾言短意长,既象征着主 人公寻找到了个性解放的新出口, 又蕴含了新矛盾,埋下了新的悲 剧种子,留待读者去想象。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呢?小说围绕这个还讲述了哪些故事?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 的葫芦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爱好痴迷葫芦
发现独特葫芦 没收砸碎葫芦 没收葫芦增值 改爱好迷绘画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的结局
• 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好看。 • 揭示真相,点明升华主旨。
表达了对家长与老师粗暴扼 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批评,呼吁 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个性自由 发展。
•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 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感情:紧张—— 放松 —— 极度紧张
摇摆
“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找一找
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
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
(第2段)
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
高兴 担心太贵 庆幸不贵 担心被别
人买去 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对葫芦的 痴迷)
卖葫芦分: 5元
50元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 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
•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
并没有注意到。
(第3段)
呆看葫芦
(第4段)
收拾葫芦的过程
(第5段)
看过所有的葫芦
(第6段)
清兵卫沉默了
(第20段)
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第27段)
连哭也没哭一声
(第29段)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