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社会第四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一、人类的起源1、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时间大约在300万年前。

2、19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

2、原始人群时期(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黄河流域)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头部还保留着猿的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木棒,几十个人群居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使用天然火,有了简单的语言。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黄河流域)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懂得人工取火。

都属于氏族村落遗址。

氏族的特点是:土地、房屋等归氏族共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夏、商、周—青铜时代)一、 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意义: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标志着奴隶社会的产生)灭亡:最后一个国王暴君--桀。

(桀骑人石砖画)二、商朝(殷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今河南商丘)中兴: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纣(酒池肉林)三、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著名战役:牧野之战目的: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分封制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诸侯:卫、齐、鲁、晋、宋、燕1、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制度作用:2、扩大了统治范围;3、加速了全国经济发展。

定义: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才有资格继承。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复习历史与社会提纲有利于提高七年级学生听课的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一)1、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有的镜子是良师,有的是益友他有的起不到正面作用。

(2)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

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3)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成长,用好镜子。

当别人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一致时,我们要正确的对待。

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

善于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学校;我们的第三个家是社区。

除此之外,还有“虚拟社区”。

5、在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中,有哪些是与生俱来的,有哪些是社会规定的,有哪些是自己期望扮演的?与生俱来的角色:性别、人种、民族、儿女,肤色;社会规定的角色:观众、学生、游客、乘客、顾客、参观者、居民、班长;自己期望的角色:警察、老师、科学家、歌星、董事长。

6、尊重平等与尊老爱幼是矛盾的吗?不矛盾。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尊重与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应该相互平等,平等相待。

但这与尊老爱幼并不矛盾,尊老爱幼,关怀弱者,如关爱老人,小孩,残疾人等,也正是尊重与平等待人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7、学生的本分是学习,但是,是否学习好,我们就可以不管其他的社会角色呢?初中生不仅要承担学生的角色,还应学会扮演自己承担的其它的社会角色。

历史与社会7下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7下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下复习提纲第五单元走进社会各知识点梳理:[1]、在社会中成长①、狼孩的启示: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

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②、在社会中成长(社会是一面镜子,在别人的评价和与他人比较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选择未来。

)镜子是指学校中的老师、社区中的成员、家庭中的父母等。

③、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的应对措施: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对待各种评价,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但又不盲从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云亦云。

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弱项、劣势,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强项、优势,全面地、正确地看待自己。

④家庭: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紧密、最难于分割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轨迹。

⑤学校: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⑥社区: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虚拟社区也需要健康生活,正确对待网络生活。

[2]、社会舞台中的角色①、生活需要沟通与理解(与同龄人、长辈、老师)。

离我们最近的人群是同龄群体和长辈,学会在沟通中相互理解。

代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晚辈会对长辈产生距离感和隔膜,我们通常称之为“代沟”。

这是由于两代人生长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等原因造成的。

而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消除代沟。

②、学会沟通与理解(开放自我,学会与别人交流;待人真诚坦率、主动倾听、积极思维、重视信任他人、换位思考、互相帮助等),有利于社会的融洽和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发展中的中国》复习提纲沪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发展中的中国》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四单元发展中的中国1、造成地域间自然环境差别的主要原由是:纬度地点、海拔高度、海陆散布等自然地理因素。

2、依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种类,我国大概可分为四大地区:北方地域、南方地域、西北地域、青藏地域。

在地图中找出每一个地域的一级行政区和主要城市以及主要地形的散布状况。

3、南北地域的分界限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与一月0℃等温线和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青藏地域和其余地域的分界限与第一、二阶梯的分界限重合。

4、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备。

但优良资源比重偏小,人均据有量少,且后备自然资源广泛不足。

5、东南沿海是指广东、福建、海南三省。

6、在地图中找出:中国最早设置的 4 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7、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地域是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这里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地。

长江流域的经济重心在长江三角洲,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家产基地。

8、珠江三角洲地域最大的城市是广州。

珠海是中国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之一。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

( 1)20 世纪 90 年月前,依赖地点优势和低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2) 20 世纪 90 年月后,二次创业,与内陆结合,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9、在地图中找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它位于中国南北沿海海运航线和长江航线的交汇处,是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城市,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20 世纪 90 年月以来,国家要点开发浦东,上海正努力成为“世界城市”。

10、中国西部地域是少量民族聚居之地,五个自治区均位于西部。

这里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差别巨大。

2000 年,国家正式启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争取10 年内获得打破性的进展。

11、在地图中找出有关城市的地点: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城市是西部地域的工业重镇;克拉玛依已发展成为一其中等规模的石油城市,四川攀枝花是新兴钢铁工业基地;绵阳是新兴电子城。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文明探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文明探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西方的上帝造人 中国的女娲造人 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 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长期进化而来。 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科学论断。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古人类遗址发掘现场
研究历 史,认识人 类起源的一 个重要途径:
古人类遗
址的发掘
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 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
第一展厅——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猿人!
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
“北京古人人”类头考盖古骨档化案石一: 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地点:周口店龙骨山洞穴
北京人的模样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制造
工具
前额低平 眉脊骨粗壮 颧骨高突 嘴巴前伸 没有明显的下颌
保留了某些 猿类特征
北京人像猿(动物), 为什 么说他是人?
基本 与现 代人 一样
磨制 石器 (骨
针)
天 原始 然 火 群居
人工 氏族 取火
智力冲关我最棒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29年, 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 在周口 店的山洞里, 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 石。此后,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 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 还 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此外,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 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 大量的朴树籽……”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远古人类名称是什么? (2)该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 (3)你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钻木取火
与北京人相比, 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这种进步 说明了什么?
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图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面部有什么不同 主要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 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主要原因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劳动起十分重要作用。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1节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一、古人类遗址作用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人类已经有 ,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三、北京人的生活原因:在北京人生活 的时代,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2)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 人类认识自己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 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

成果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考古学家根据遗址, 二、旧石器时代 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生 活环境,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

1.特点:制造和使用 物块根。

打制石器。

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 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2•时间:如果以制造 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 已有 百万年的历史了。

3 •含义:使用打制石 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4 .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444-吉卜曰 带就是 个经典场景。

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距今时间:距今约 70万一20万年。

生活地区:北京周 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食物来源: 北京人 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 来获得食物。

生产工具: 艰苦的斗争。

他们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社会组织: 过着群居生活。

6 .火的使用(1) 用火情况:在北京人 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灰烬堆。

灰烬堆 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

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2) 火的作用:有了火, 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人类可以用火 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

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 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 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北京人与山顶洞 人的比较第2节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1)时间:大约一万年前(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期末总复习知识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期末总复习知识提纲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期末总复习知识提纲概述:一、 本册教材总体思路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 第五单元:个人与社会关系(角色责任)• 第六单元:个人与经济生活• 第七单元:个人与精神生活• 第八单元:个人与历史变迁(记录历史)二、我们要掌握的是:知道自己来自社会,我们是社会一员,扮演着不同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行事,还要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作为一个消费者角色,要懂得正确合理消费。

懂得基本创业知识和投资增收技巧,有了钱还要会理财,为家为国理财。

要知道社会发展是多文明共同进步的,除物质文明外,还有精神文明的力量,我们要善于学习,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推动发展。

要担负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努力探究,立志成才。

任何事物都有历史,个人也有历史,知道如何记录历史,知道学习历史的意义,为今后学好历史做好准备第五单元:走进社会本单元关键词:个人与社会 角色与规则一、在社会中成长(一)、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和成长 1,人区别动物的重要原因是人在社会中成长,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2,狼孩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离开社会。

3,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义务,我们要端正角色,承担责任,选择未来。

(二)、社会是人生的最大舞台:家庭学校社区(虚拟社区要文明健康)人生第一所学校第二个家,第一个小社会第三个家,也是一个小社会良好的家庭环境促 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和 生活能力,培养我们 的思想和志向为我们提供我们良好的社区公 共服务。

同理:在工厂单位里, 提供施展才华工作,,二、在社会中的角色 (一),社会角色是变化着的1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社会角色是怎么来的? 2,社会角色是变化的可以转换的是有联系的。

最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中图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中图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麻纤维造纸,在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这种纸也被叫做“蔡侯纸”。

(传播:)蔡侯纸发明不久就流传到西域、朝鲜和日本,8世纪时造纸术西传到阿拉伯,11世纪以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引发了世界书写材料的巨大变革。

3、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

元朝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4、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期,人们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

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

5、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广泛使用,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粉末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突火枪是近代枪炮的前身。

6第2课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1、万里长城: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后,在原秦、燕、赵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明朝建立后,修建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

2、明长城与秦长城的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

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长城是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一万二千余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秦长城是用夯土法修筑的;明长城东半部大都是用砖石砌成的,西半部仍是夯土法筑的。

3、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有近1400年的历史,成为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1节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一、古人类遗址1.作用(1)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人类认识自己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

2.成果(1)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2)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生活环境,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

二、旧石器时代1.特点: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

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含义: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4.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

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人类已经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三、北京人的生活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生活地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3.食物来源: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来获得食物。

4.生产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5.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

(1)原因: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2)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6.火的使用(1)用火情况: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灰烬堆。

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

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2)火的作用: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

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第2节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1)时间:大约一万年前。

(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

(4)意义: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2.新石器时代(1)出现原因: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

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磨光。

(2)新石器特点:这样制成的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

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

(3)新石器出现意义:磨制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新石器时代含义:这种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5)新、旧石器时代生产特点的比较: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而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的聚落。

3.陶器的出现(1)出现的直接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

(2)用途:为了储存和烹煮食物。

4.农业聚落(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①出现地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9 000年前的农业聚落。

②特点:聚落中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居民使用从外地输入的石斧、石镰和弓箭。

为了安全,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厚实的围墙。

(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①时间:距今9000年前后。

②地点: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以及辽河流域。

③特点:这里典型的聚落通常由一道壕沟环绕保护起来,内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房子的附近散布着一些贮藏物品的窖穴,有的还有牲畜圈栏、陶窑设施,布置得井然有序。

(3)农业聚落出现的意义:农业聚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

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聚落犹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大地上,为人类迈向文明社会积蓄着力量。

直到200多年前,以农业聚落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第1节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1.大河文明的比较随着定居生活的拓展,在亚洲和非洲的大河流域,各自形成了几个早期文明区域。

2.两河流域(1)地理范围:在亚洲西部,并行奔流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经的地区被称为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在地理范围上,两河流域大致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

(2)城市出现:原始农业出现之后,两河流域有了农业聚落。

后来,一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人类早期的城市。

(3)文明出现①国家形成:当农夫收获的谷物远远超过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后,社会上慢慢形成了依靠农夫养活的手工业者、商人、祭司和书吏等阶层,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和新的社会秩序也初露端倪。

②发明文字:他们最初发明的文字是图画文字,后来演变为楔形文字。

(见右图)相同点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我国的人类遗址;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都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都会建造房屋,建立了农业聚落3.尼罗河流域(1)地理位置:有一条河流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自南向北经埃及境内注入地中海,它就是全长6 600多千米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

就是这条河流,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2)农业发达①成因:尼罗河每年7-10月定期泛滥。

泛滥的河水携带着上游的泥沙滚滚而下,淹没了河岸堤坝两旁的大片田野;洪水消退,泥沙沉积,在原来田野的土层上便形成一层厚厚的淤泥,为河谷耕地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

每当河水退却,古埃及人就开渠筑坝,兴修水利,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

②影响: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聚落,人口不断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3)文明出现①国家的出现和统一:距今5 500年前后,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小国;距今5 000年前后,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②文字的发明:大约在5 000多年前,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见右图)。

古埃及大部分文学作品是写在纸草卷上并流传至今的。

4.印度河与恒河流域(1)地理位置:在南亚地区,印度河与恒河奔流入海。

(2)自然条件:每到夏季,上游的高山积雪融化,河水泛滥,滋润着两岸的土地。

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3)当时地位:是整个南亚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4)文明出现①出现标志:距今4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②生产情况: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修筑堤坝,引水灌溉农田,种植棉花,还通过海路与其他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

③城镇规模:当时,印度河流域有100多座城镇,其中,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摩亨佐·达罗城,规模庞大,遗址保存完整。

5.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也孕育出灿烂的文明。

(2)文明出现:大约4000年前,夏王朝的建立,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序曲。

第2节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文明的曙光并非只眷顾大河流域,爱琴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区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1.克里特文明(1)地理位置: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克里特岛是其中的一个大岛,也是今天希腊的第一大岛。

(2)经济发展:远古时期,克里特岛东部平原适于农耕,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此外还盛产橄榄油。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克里特岛成为地中海周边地区的贸易中转站。

(3)文明出现①距今4 000年前后,文明的曙光就已投射到克里特岛上。

②在克里特文明之后,爱琴海地区又出现了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约800年。

它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

2.中美洲文明(1)地理位置:中美洲是指从墨西哥南部到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中部地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是一片狭长的陆地。

(2)居民:新石器时代,中美洲的丛林里就生活着古老的印第安人。

(3)农业发展情况:古老的印第安人学会了种植玉米等作物,一些农业聚落逐渐形成。

(4)文明出现:3000多年前,这里的农业聚落发展成了中美洲地区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

3.早期文明的特点和标志(1)特点: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各自独立产生,交相辉映。

(2)标志(共同现象):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这些都是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节中华文明的曙光1.农业的发展(1)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

(2)表现: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

①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大量种植喜湿的水稻。

(3)影响: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2.手工业的兴起(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2)表现: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①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

②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3.阶级分化(1)原因:生产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这一切打破了原始聚落的宁静生活。

(2)表现①生产关系: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私有制出现了。

②社会关系: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4.古代城市出现(1)原因: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原始聚落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

(2)时间:在黄河流域就发现了一些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

(3)特点: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的管理边界,也是城市的防御设施。

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的痕迹。

5.宗教信仰的萌芽(1)宗教: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师专门负责宗教活动。

(2)祭祀: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祭坛、神庙。

(3)龙的信仰则突出了中华文明的特点。

第 2 节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1.传说时代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

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 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

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大多功业显赫,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 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与发明。

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着炎 帝和黄帝的故事。

2.炎帝、黄帝的贡献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炎帝(神农氏)的贡献:发明耒耜,教人农耕,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轩辕氏)的贡献: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 法、算术和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