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与实践》第五章临床研究评价标准(研究生)
循证医学:第五章 循证医学实践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第一节 证据的资料的质量判断
五、精确度分析(2)
二、样本含量
1.如果设计科学合理,样本含量越大结论越真实可靠,但是,临床研究 中样本量有限(也是统计学存在的意义)。因此,要判断被引证的研究设 计中,样本含量是否合适,要重点考察最小效应量及Ⅰ、Ⅱ类错误的水平。
2.样本含量可以用公式估算。
第二节 描述指标及可信区间
二、分类资料的统计指标:率的95%CI
一.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1.查表法:n较小,率接近0或者1 2.正态近视法:n较大,p、1-p,均不太小,如n*p,n*(1-p)均大 于5。
率的95%CI:p±1.96sp,sp=
s ,s 二、率差的95%CI:(p1-p2)±1.96 p1-p2 p1-p2=
➢ 一个冷笑话: 莎士比亚的故事
误用实例:
误用实例:
循证医学实践中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 第一节 证据资料的质量判断 ➢ 第二节 描述指标及可信区间 ➢ 第三节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抉择 ➢ 第四节 证据的临床意义及统计学意义
第一节 证据的资料的质量判断
第一节 证据的资料的质量判断
当在循证医学实践中拟采用某一证据时, 无论采用何种最佳设计方案,甚至被誉为 “最佳证据”,亦不能盲从。重要的是分析 证据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否可靠,以及质量的 高低。
描述离 散程度 的指标
方差与标准差 四分位数间距 变异系数 极差
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偏态分布、分布未知、两端无界 几组资料间的变异大小比较 观察例数相近的计量资料
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
第二节 描述指标及可信区间
二、分类资料的统计指标:率和比
(一)率:是一个具有时期概念的指标,说明在某一时间段内 某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内容探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内容探析
1、循证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循证医学的基本定义、发展历程、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核心理念、循证医学对医学实践的影响等。
2、研究设计与统计学:研究设计是循证医学的基石,包括随机对照
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等基本研究设计;
统计学是循证医学分析数据的基本工具,包括常用统计指标、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3、文献检索与评价:包括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策略
的制定、检索结果的筛选与评价,以及如何评价和解读临床研究的质量和
可信度。
4、临床实践指南与医学决策:包括如何制定和使用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与应用,以及如何对医学证据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
支持医学决策的制定。
5、循证医学教育与实践:包括如何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医
学教育中,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
6、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包括如何设计和执行循证医学研究、如何
解读和应用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以及如何撰写和发表循证医学研究的科
学论文。
以上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内容的大致框架。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临床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
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和能
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对循证医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制度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疗行业的标准,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疗科室、诊疗单元以及相关的医疗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订立、推广和实施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引导医院内医疗人员的临床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基于系统评价和分析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而订立的临床实践指南。
本制度所称的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是经过医院内的专家组织编制、审批和发布的医疗操作规程。
第五条医院将建立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订立、更新和执行机制,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第二章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订立第六条医院将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订立和更新工作。
第七条专家委员会必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基础知识,并保持对最新研究证据的关注。
第八条指南编制的过程必需严格依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包含问题确实定、文献的检索、研究的评价和证据的分级等步骤。
第九条每个专家委员会应当由医院内相关临床科室的专家构成,确保指南的跨学科和多专业参加。
第十条订立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必需充分考虑国情和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指南的订立过程应与医院的实际需求相契合。
第十一条订立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过程中,应充分敬重医患双方的权益,加强沟通与合作,确保指南的适合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二条订立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过程需进行公开和外部质疑,接受同行专家的评审和审查,并依据看法进行必需的修改。
第十三条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最终版本必需经过医院内相关部门的审批,并得到医院领导的批准后方可发布和执行。
第三章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执行第十四条医院将建立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执行机制,确保指南的有效实施。
第十五条全部医疗人员在参加临床工作过程中必需严格遵守医院发布的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指南。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评价与分级体系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评价与分级体系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针对针灸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问题,以系统研究的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价值观,制定的针对性指导文件。
在编制这些指南时,需要进行证据评价和分级,以确保其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一、证据评价1. 研究设计的评价在对相关研究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考虑研究设计的质量。
在循证医学中,随机对照实验(RCT)是最具权威性的研究设计。
其次是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
对于采用非随机、无对照组或横断面研究设计的文章,应慎重评价其证据价值。
2. 样本量和统计学分析的评价在评价一篇研究的证据推断时,需要考虑样本量的大小和统计学分析的可靠性。
样本量过小会导致结果不可靠,而统计学分析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3. 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在证据评价中要考虑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趋势一致,那么其证据强度会得到提升。
相反,如果存在矛盾的结果,那么需要进一步考虑研究的质量和方法学问题。
二、分级体系循证针灸的临床实践指南通常采用分级体系,将证据按照可信度和推荐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级体系包括:1. GRADE方法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是循证医学领域中广泛采用的分级体系。
它将证据分为高、中、低和极低四个等级,同时对推荐程度进行分级,包括强烈推荐、推荐、条件推荐和不推荐。
2. SORT方法SORT(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Taxonomy)方法是美国家庭医学会制定的一种分级体系。
它将证据分为A、B、C三个等级,同时对推荐程度进行分类。
A级证据为优质证据,B级为中等证据,C级为不足证据。
3. 针灸专业分级体系在循证针灸领域,也有单独的分级体系用于评价针灸的证据。
这些分级体系通常将证据分为高、中、低和没有证据四个等级,同时还会对推荐程度进行分类。
循证医学与实践第五章临床研究评价标准

循证医学与实践第五章临床研究评价标准循证医学作为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实践方法,不仅致力于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临床决策,还提供了一套临床研究评价标准,以确保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进行临床研究时,缺乏良好的评价标准会导致研究结果的误导或不可靠。
因此,循证医学提供了一套严格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医学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首先,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是评价一个临床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项研究的设计应当能够回答既定的研究问题,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常见的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同时,研究的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也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也是评价一个临床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
循证医学强调研究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数据收集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研究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推断。
此外,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可推广性也是评价一个临床研究的标准之一。
一项研究的结果应当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并能够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同时,研究结果应当考虑到不同人群和环境的差异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
最后,研究的伦理性和科学性也值得考虑。
一项临床研究应当遵守伦理准则,并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
此外,研究的科学性也需要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循证医学与实践的第五章临床研究评价标准提供了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以确保临床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可靠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准确的结果解释以及伦理和科学的合规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临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为医学实践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因此,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在进行研究和决策时,应当遵循循证医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的质量。
循证医学知识点整理

《循证医学》第一章【绪论】一、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措施。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
1.核心思想:医务人员在所有的临床医疗实践中,都应该遵循和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使对病人的诊治决策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之上。
2.基本原则:1)证据必须分级以指导临床决策2)仅有证据不足以作出临床决策3.循证医学的特点:①证据及其质量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证据:科学和真实系统和量化动态和更新共享和实用分类和分级肯定、否定和不确定②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③充分考虑病人的期望和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二、如何实践循证医学?①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②参照医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检查病人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临床资料③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④医疗环境四、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1、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高质量的最佳研究证据——指真实、可靠、实用的临床研究证据。
3、临床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4、患者的参与5、现代医疗基本设施与条件五、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型(类别)1.提供证据: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人员为“证据提供者”。
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家、临床各专业专家、医学统计学专家、医学信息工作者等。
2.应用证据: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人员为“证据应用者”。
包括:从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各领域的医学专业人员。
六、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和方法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把对临床信息的需要转变为能回答的问题,包括:临床表现-任何正确获得和解决从病史和体检中得到的发现;病因-任何确定疾病的原因鉴别诊断-精确性、正确性、可接受性、费用、安全性预后-可能产生的临床过程和并发症治疗-选择、费用预防-确定和改变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发生机会2.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全面收集证据搜索、跟踪最好的证据——①教科书、专著、专业杂志②电子出版物或数据库③图书检索、会议资料、专家通信3.严格的文献评价,找出最佳证据——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适用性严格评价收集到的证据。
临床实践指南循证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分析

临床实践指南循证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分析临床实践指南是临床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医生、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可能存在偏见或不准确的建议,因此循证评价成为评估临床实践指南质量的方法之一。
循证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估和综合科学证据,以评估临床实践指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为了提高循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
在临床实践指南循证评价中,常用的标准包括:1. 指南开发的透明度:指南应该明确地描述指南开发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指南制定的目标、制定流程、循证证据的收集和评估过程等。
2. 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指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循证评价的关键目标。
循证评价可以通过评估指南的命题环境、推荐建议的质量和证据支持的程度等来评估指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利益冲突的披露:指南的开发者应披露潜在的利益冲突,以减少潜在的偏见对指南推荐的影响。
4. 更新机制:指南应该设立明确的更新机制,以及指南的有效期限,及时更新指南,保证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除了以上标准外,循证评价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评估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
1. 系统性文献回顾:根据预先设定的研究目标和标准,全面检索相关的循证文献,进行筛选、评估和汇总,以评估指南的循证证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2. GRADE方法: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方法用于评估指南推荐建议的质量和证据支持程度,从而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指南。
3. Delphi法:Delphi法是一种专家咨询方法,通过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多轮问卷调查和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应用于指南制定的关键环节,提高指南的准确性。
4. 单指南评价方法:通过使用单指南评价方法,可以系统地评估指南在关键领域的质量、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发现指南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改进点。
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循证医学是基于大量临床试验和系统性回顾等高质量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价值观念,制定一套合理的临床决策方案。
临床实践指南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它是系统评价医学证据后,制定出来的对医疗诊疗过程中一系列关键问题所需采取的措施的指南,旨在提供医生和患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临床实践的标准化。
通过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误诊、漏诊和不必要的治疗,提供更精确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临床实践指南:循证医学将大量的医学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和综合,根据不同患者群体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实践指南将医学证据、临床经验、患者偏好等因素综合考虑,使医生能够根据最新的医学证据和专业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促进医疗决策的科学化:循证医学基于大量的医学证据,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循证医学的产物,减少了医生主观经验和个人偏好对医疗决策的影响,提高了医生决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提高医疗质量:循证医学的应用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实践指南通过提供科学的、一致的治疗方案,能够减少医疗错误和不必要的治疗,提高医疗效果。
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建议可以帮助医生避免常见的错误和误区,减少医疗意外和并发症。
4. 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医疗决策的参考依据,可以帮助医生与患者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
患者可以根据临床实践指南了解到最新的医学证据和治疗方案,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参与决策过程。
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评估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临床效果评估:通过对循证医学应用临床实践指南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比较其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二、评价指标及意义
(一)敏感度(sensitivity,Sen) 为采用金指标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 诊断性试验检测为阳性例数的比例。真阳 性例数愈多,则敏感度愈高,漏诊率愈低。 (二)特异度(specificity, Spe) 为采用金指标诊断“无病”的例数中,诊 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比例。真阴性例数愈 多,则特异度愈高,误诊率愈低。
2015/10/20 5
(三)样本大小的估算
样本量大小的估算与下列因素有关: 显著性水平α ,一般α =0.05 允许误差δ ,δ 越大,所需样本越小, 一般取0.05或0.01 诊断试验的敏感度P:决定病例组的数量 诊断性试验的特异度P要求,决定对照组 的数量
n=Uα *P*(1-P)/δ
1、敏感度高的试验主要用于排除无病的对象,此 时阴性结果最有意义。主要包括:
疾病漏诊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在几个诊断需要鉴别时,可用于排除某一或某些诊断; 对于发病率低的某个疾病,用于筛选无症状病人。
2、特异度高的试验主要用于确诊有病的对象,此 时阳性结果最有意义。其主要包括:
假阳性结果可能导致病人严重的身心伤害; 用于临床肯定诊断。
18
(九)实 例 示 范
(1) 在360例疑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 胸痛患者中,230例经金指标证实为急性心 肌梗死,130例无此病,在起病后12~24小 时测定血清肌酸磷脂激酶(CPK)的水平 结果呈现四格表:
2015/10/20
19
CPK ≧ 80υ ﹤ 80υ 合计
CPK在诊断AMI中的结果四格表 金指标诊断 AMI 非AMI
2015/10/20 12
(七)、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又称受试者工作 曲线
在诊断性试验中,通过多次连续分组测定的 数据进行制图,用于正常值临界点的正确选择。 制图时以该试验敏感度为纵坐标,以1-特异度为 横坐标,依据连续分组测定所得数据,分别计算 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标入图中,联成曲线,即为 ROC曲线。
2015/10/20 10
(四)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V) 诊断试验中检测的全部阳性例数中, “有病” 例数(真阳性例数)所占的比 例。 (五)、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PV) 诊断试验中检测的全部阴性例数中, 2015/10/20 “无病” 例数(真阴性例数)所占的比
(三)研究对象的来源是否正确叙述
患病率对诊断性试验的预测值等最后分析结 果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对象不同的来源,即各级 医院就诊患者不同的结构组成,势必出现研究对 象某疾病的患病率的不同,最后对研究结果产生 较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应正确叙述研究对象的来源, 以增加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论证强度。
2015/10/20 24
诊断性试验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对象是不同 时期、不同程度、不同治疗情况以及易混淆的非 该疾病的患者,但不论任何情况下,诊断性试验 都要能准确地区分有病和无病。因此,在进行诊 断性研究时,纳入的研究对象应包括各型病例 (轻、中、重、治疗、未治疗)以及极易混淆的 病例,使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
2015/10/20 23
2015/10/20
21
三、诊断性研究的评价原则
(一)是否将研究的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 进行了盲法比较
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评定主要是与金指标 比较而言。为了消除人为偏倚,应用盲法对 比则更为科学。 因此,被研究的诊断性试验在临床应用 之前,应与金指标进行盲法比较 。
2015/10/20 22
(二)研究中纳入病例的选择是否有代表性
34
研究中采取的干预措施可能产生的效益以及 预期达到的目标有较准确和真实的估计;
注 意 事 项
对研究中采取的干预措施技术上及经济上的 可行性充分估计; 要对措施的药理、毒理、药效学等生物学依 据,以及临床一期试验的可靠的科学资料有 详细的了解,以证明研究中干预措施的安全 性; 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程度、不同的治疗反应, 充分估计其达到的治疗有效水平,估计过高 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研究及治疗的质量。
2015/10/20
29
第二节 治疗性研究方法和评估
治疗性研究的意义 治疗性研究的特点 治疗性研究的步骤 治疗性研究的设计 影响治疗性研究结果的主要因素 评价治疗性研究的参考标准
30
2015/10/20
一、治疗性研究的意义
临床医学的基本目的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 逐步主动地采取干预措施 改善和防止疾病的不利结果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降低疾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疾病治疗性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五章 临床研究评价标准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李杏莉 副教授
主要内容
诊断研究评价标准 治疗研究评价标诊断研究及评价标准
诊断研究 评价指标及其意义 诊断研究的评价原则
2015/10/20
3
一、诊断性研究的步骤与研究设计
(一)确定金指标
2015/10/20
32
三、治疗性研究的步骤
(一)
治疗性研究的选题
治疗性研究的核心是选题。 选题即是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新的 想法,而且必须有一定的创意和新颖性。 往往来源于临床医师在工作中敏锐的观察和 大胆的设想。 具备有对疾病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的深入了 解。
2015/10/20 33
2015/10/20 31
二、治疗性研究特点
真实性(validity)
研究的结果接近事物本身的真相,不受各种偏倚因
素的干扰。
可靠性或重复性(reproducibility)
研究的结果能被他人引用,可以重复验证其有效性。
利大于弊原则
研究中的治疗措施在应用于临床时,一定是坚持治 疗效益大于不利的一面,否则就没有研究和应用的 价值。
2015/10/20
35
(二) 治疗性研究的基本原则
治疗性研究通常是实验性研究,为确保研究 结果不受已知的或未知的偏倚因素的影响, 使得研究结果真实可靠,能真正的指导临床 实践,在研究设计时一定要遵循随机化、设 立对照、盲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2015/10/20 8
(三)准确性(accuracy, Acc) 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真阴性在总检例 数中的比例。 准确性反映诊断性试验的敏感度和特 异度,不能反映敏感度和特异度单方面 的特性。准确性愈高,说明试验的假阳 性和假阴性(即漏诊和误诊)之和愈低。
2015/10/20 9
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意义
2015/10/20
27
(七)诊断性试验的操作方法是否仔细叙述 为使被研究的诊断性试验得以临床应 用,应对其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仔细地叙 述,包括操作步骤、使用仪器及试剂规格、 试验前后被检者有何安排或限制(如饮食、 药物等限制)以及结果评判方法等。
2015/10/20 28
(八)诊断性试验的临床实用性如何 综合评定被研究的诊断性试验的临床实 用性,包括临床应用是否方便、对病人有无 伤害、准确度是否高、结果是否容易判断 以及成本效益是否好。
金指标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疾病最 可靠的方法,也称为诊断标准,它能正确区分 “有病”与“无病”。临床诊断常用的金指标, 包括病原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外科手术发现、 特殊的影象学诊断、临床综合性诊断标准、长期 临床随访所得出的肯定结果也可作为金指标,
2015/10/20
4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诊断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 用金指标确定“有病”的患者,应包括各类; 用金指标证实“无病”的患者; 其中,所谓 “无病”的患者,是指没有金指 标 诊断的目标疾病,而不是完全无病的正常人, 有一些类似症状的病人更好。
2015/10/20
17
2)序列试验
为提高临床诊断的特异度,设计一系列的诊断 试验,决定前后顺序进行,结果必须一系列试验 均为阳性,才能作出患病的诊断。 序列试验提高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但同时 降低了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即临床上序列试验 降低了误诊率,却也可能增加了漏诊机会。
2015/10/20
215 15 230 16 114 130
合 计 231 129 360
20
2015/10/20
(2)结果计算:
Sen = a/(a+c) = 215/(215+15) = 93.5% Spe = d/ (b+d) = 114/(16+114) = 87% Acc = (a+d)/ (a+b+c+d) = (215+114)/360 = 91% +PV = a/ (a+b) = 215/(215+16) = 0.93 -PV = d/ (c+d) = 114/ (15+114) = 0.89
2015/10/20
13
(八)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1、选择适当的患病人群应用
对于某一诊断性试验,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是 相对固定的,而我们更注重的是诊断试验的阳性 预测值,希望通过诊断性试验能提高对疾病诊断 的预测。由于患病率对疾病的预测值将产生较大 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当患病率的人群是临床医 师提高诊断性试验效率的关键之一。
11
(六)患病率(prevalence, Prev) 诊断试验全部例数中,真正“有病”例数 所占的比例。 当诊断试验用于患病率很低的人群时,即 使敏感度很高,阳性预测值也不会很高, 即在阳性结果中可能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同样,当用于患病率很高的人群时,即使 特异度很高的诊断试验,阴性结果中仍然 会有不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