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湖畔派诗人: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湖畔派诗人起初同情法国革命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为浪漫主义奠基之作.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2.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作品,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诗人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叫“拜伦式英雄”.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们个个热情勇敢、追求个人自由、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德拉.3..多余人: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又不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名称来自于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多余人的形象包括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4.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彼得堡故事深化了普希金描写小人物的主题,代表作是外套狂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则使这一主题又有新发展.5.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陀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小说具有对话性.6.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7.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20世纪在欧美广泛流行,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8.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尔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动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心灵冲动.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对其他现在主义流派产生了影响.其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斯特林堡.9.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度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具有以下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梦幻记录法”,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魂现实主义都有影响.代表作家布勒东、阿拉贡.10.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里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以后被现代主义作家广泛采用,成了现在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代表:乔伊斯尤利西斯.11.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先出现在法国,而后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其基本观点: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倡导人们通过“自由选择”去面对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12.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波及欧美的反传统戏剧流派,是寻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中的表现,由马丁.艾思林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13.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以表面的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其实是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代表作有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万有引力之虹.14.魔幻现实主义:形成于拉丁美洲60年代取得辉煌成绩.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基本主题都来自现实生活,但被作家改变了本来面目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但他们在小说中变现实为魔幻却有不失其真.深刻的寓意,非凡的艺术造诣,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使它做到了高雅和大众化的结合.代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5.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美国,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对社会公认的一切都抱背道而驰的态度.基本特征: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影响;艺术上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结构无拘无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俗甚至粗鄙.虽然有大量不健康因素,但通过他们的眼光可以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理解,粗犷自然的风格在当代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影响.代表:凯鲁亚克在路上金斯堡嚎叫.16.约克纳塔法世系: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都设在这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中,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17.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18.忏悔贵族:“忏悔贵族”的共性在于孜孜不倦地探索生活意义,愤愤不平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的残酷无情,苦苦思考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寻找贵族出路,寻求接近人民的图景,具有道德感情的纯洁性.这些人物无不打上俄国社会发展印记,同时也包含了作家本人思想探索过程.19.梅塘集团: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20.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中国文学理论界一直争辩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实主义在过去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基本是奠定了整个文学精神的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巨大动荡,尤其是文革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显得十分避讳。受到政治的干扰,文学成为斗争的工具。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就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是,到了80年代开始,随着文革的结束,社会涌现了巨大的思潮。文学从反思中得到了的发展,很多引人瞩目的文学争论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深入。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去寻找其根源。
其次,就是中国的美学、哲学和西方的差异。哲学是所有思想的基础。中国缺少西方灵肉二元的哲学基础,更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基础;我们从最初的孔子所追求的美,社会理想,到后来的程朱理学,再到王守仁的心学,到后来的近代思想,三民主义等等,都蕴含着我们民族本身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有着巨大的不同,中国人重视日常伦理的和谐,重视心性的平静,偏于现世成功的价值取向,追求中庸之道,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不过分不偏激。中国人崇想像,尚美善,近感受,不太愿意多作哲理的思考。所有这些,大致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能产生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理解这个“后现代主义”?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础,是必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的,是必须坚持的。同时现代主义也无法成为主流,但是可以提供借鉴。那么后现代主义呢?我们又要如何界定其在文学中的作用,给出其历史定位?
首先是我们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后现代主义,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棘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并且认为这种众说纷纭是合理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多元的,是反中心的,如果有一种统一的认识,那本身就与后现代主义相悖,因此是不能对它作任何的归纳。因此我们可以综合西方学者众多的言论,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那样的有明确涵义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实际上仅属于一种散漫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学术思想现象,人们大致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但不能明确地指明它是什么。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显得十分的复杂和困难。我们只能从一些基本的特征给出判断。后现代主义既然在中国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我们若要谈论它,最核心的东西,就得要说明它是什么,怎么样,已经怎么办。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喻微小但致命的缺陷。

“阿喀琉斯的脚踵”体现了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辩证认识和深沉思考。

古希腊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但对由此引发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本位思想也忧心忡忡。

2.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主要人物有赫尔德尔、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3.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主要艺术法则,即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

作为戏剧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剧本结构更趋集中、严谨,但对剧本创作是一种严重束缚,18世纪以后逐渐被冲破。

4.巴洛克文学:流行于十七世纪欧洲的贵族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

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风格华丽纤巧,表达了一种怀疑主义、悲观主义情绪。

主要作家有贡戈拉和卡尔德隆。

5.拜伦式英雄:1813-1816年间,拜伦创作了东方故事诗系列,中心人物都是叛逆者,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为捍卫个人权利、追求个人自由、解放而与社会对抗,同时孤僻高傲、刚愎自用。

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6.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侧重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就取代了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坛占据主导地位。

7.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8.文艺复兴:十四至十七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促使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和文化运动的崛起——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20世纪艺术、文化和思想领域中的重要潮流,它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追求独创性、超越性和反传统性,对人类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和“个性”。

由于传统的束缚,包括宗教、道德、规则等,对于个体的限制过多,使得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的需求愈发强烈。

现代主义主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是沿袭先辈们的传统观念和规定。

在文学领域,现代主义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采用了各种创新的手法和形式。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以意识流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将人物内心的思想直接呈现给读者,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

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至灵之路》则以主观意识和时间的错综复杂为特点,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多样性和混乱性。

在绘画和雕塑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摒弃了传统的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注重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艺术作品将事物的多个角度同步展示在画布上,反映了他对于空间和物体的解构和重新构造。

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将梦幻与现实结合,打破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的认知。

在建筑领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等。

他们拒绝了传统的装饰性建筑,注重功能性和简约性。

密斯的“凡·德罗玻璃屋”以开放性和透明性为特点,将室内和室外空间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与自然环境交流的新方式。

而赖特的独特设计理念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有机结合,摒弃了传统的封闭式房屋,以自由流动的空间和光线为特点。

现代主义的影响还延伸到音乐、电影和舞蹈等领域。

音乐家克劳德·德彪西和阿诺德·勋伯格等人通过创新的音乐元素和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和旋律规则,创造了全新的音乐语言。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欧美文学共分七个时期,古代文学、中古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1、含泪的讽刺。

鲁迅称其为“含泪的笑”,是“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果戈理自己的说法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历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

”(语出《死魂灵》)分明的笑,即以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肖像描写等,突出人物外表和内心的矛盾,刻划人物的性格;不分明的泪则是作者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对地主的无聊的堕落,表示同情和哀惋,并对理想的地主社会充满幻想。

2、《狄康卡近乡夜话》散记式的故事集。

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假托养蜂人鲁德·潘柯讲述出。

劳动者的智慧﹑勇敢﹑酷爱自由,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有绚烂如画的夏日原野,有幽静朦胧的南国月夜,有被白雪封盖的童话般的冬日黄昏,也有瞬息万变﹑雄伟浩荡的第聂伯河的奇景。

3、自然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创新。

“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的贬称,别林斯基接过它,经过多次理论上的阐述,赋予新的含意,并热情地肯定了自然派批判现实的倾向。

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

4、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

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5、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小说创作,内容是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题材是超脱的,具有描绘主体的意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世纪西方文学中占主导性的文学现象,它们此消彼长、异彩纷呈,既相互不能替代,又各具强健的生命力。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世纪西方文学发生、发展中的表现大体有几种比较典型的状态。

其一,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此起彼伏,相互交错。

这是英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美国评论家戴维洛奇将其称之为摆锤状运动。

其二,现代主义逐渐发展壮大,呈现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灿烂景观,现实主义却保持极其平缓的延续状态。

这是法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其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始终多元并存,相互交融、碰撞,共同编织出了异彩纷呈的景象。

或者说“极端多元化在世纪的美国文学中显而易见,没有一种单一的文学倾向可以独领时代的风骚”。

这是美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们姑且以上述三种典型状态作为考察分析的出发点,从中不难看出,在世纪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确比现实主义显示了更为内涵丰厚、风格庞杂的艺术成就,但是现实主义之流也从来没有中断和消逝,它只是拉长了,变细了,某些时候还会突然迸射出耀眼的光辉。

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世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界定、生命律动及远景展望的研究,获得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审美启迪。

世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关于学现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理论界定。

世纪中其一,现实主义既可以指一种审美倾向,比如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的洗礼,在后期达到高峰的西方古典文学倾向,也可以指具体的文学艺术思潮、流派,比如世纪中后期的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从哲学意识角度看,现实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的宇宙观、认识论、实践意识及其价值选择为其深层次的思想基础。

具体而言,西方世纪以前一直以理社会在性主义宇宙观、社会历史观作为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也被规定了坚信宇宙规律、世界秩序、历史目的的文化语境,并同时由于其文化语境而具备了亘古久远的文学艺术生命力。

西方社会在世纪以前还一直以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作为其文化实践工具和目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也被置放于这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上下文中,担当着相应的历史角色派定并履行其文化使命,从而获得发生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而广阔的描绘了现实生活,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细节真实与典型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他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狄更斯、果戈理、马克·吐温。

(2)宪章派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

(3)新人:19世纪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3、古典主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流行欧洲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因其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为典范而得名。

作为法国专制王权的产物,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维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在艺术上提倡摹仿古典,重视规则,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

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4、三一律──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制定的戏剧创作法规,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即一个剧本的时间只能限制在24小时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一个中事件。

三一律可以便戏剧的情节高度集中,结构紧凑,矛盾突出;但到了后来则成了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终于被浪漫主义赶下历史舞台。

(“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巴罗克文学──又称“矫饰文学”,流行于17•世纪欧洲的表现贵族阶级思想情趣的形式主义文学流派,如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冈果拉诗派”等。

巴罗克文学追求虚无混乱的思想感情、艰涩的词藻和神秘隐晦的诗风。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

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主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拉辛与莎士比亚》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

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因循守旧,认为现实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

他提出“文艺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人物再现法又称人物复现法。

是巴尔扎克艺术上的独创。

他认为, 一个人物的一生在一部小说中往往难以表现完整, 仅仅是某个生活阶段或一个侧面的显示。

因此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

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3、私人生活场景《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场景是巴尔扎克描写风俗研究的一个内容,它描写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来展现《人间喜剧》一些人的生活。

4、风俗研究: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把90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利用分类整理法将其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这三大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并又分为六大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

5、小人物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

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6、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贵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厌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但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

最后既不能投身革命接近人民,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只能成为多余的人,例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7、宪章派诗歌宪章派文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之一。

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主要成就就是诗歌。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和林顿。

8、威塞克斯小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这些小说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

9、性格和环境小说:这是哈代对自己的小说的分类,性格和环境小说是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和行动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并且利用对环境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10、自然派自然派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

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

在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

11、复调结构指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结构。

复调结构中主人公并不是作家的传声筒,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涉,共同奏成交响曲。

12、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它包括:不经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精神。

13、心灵的辩证法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特征之一,即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心灵的辩证法。

托尔斯泰注意感情和思想的演变,注意心理活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有机性。

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意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逼真。

14、社会问题剧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造的一种戏剧类型。

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在剧本结尾没有任何直接结论,甚至没有任何暗示,这样的剧本称为“社会问题剧”。

戏剧采用“追溯法”,戏剧开幕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接近了总爆发的时刻,通过追溯把矛盾交代清楚。

情节集中、精炼。

把“讨论”带进戏剧,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讨论的展开过程。

15、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自然主义”一词本身来自绘画艺术领域。

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

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代表作家有左拉、莫泊桑。

16、梅塘集团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以左拉为代表的六人创作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

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他们的一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着自然主义的烙印。

17、《萌芽》是自然主义实践者左拉的作品,它是《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第13部作品。

它展示了法国煤矿地区人民矿工的悲惨生活。

《萌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问题。

18、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

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

代表人物是王尔德。

19、帕纳斯派是19世纪的典型唯美主义艺术思潮中的一派。

1866年出版的一本诗集取名《现代帕纳斯》,在诗集中发表作品的诗人当时便被称作帕纳斯派。

帕纳斯派诗人的共同特点是,师宗戈蒂耶,信奉“为艺术而艺术”,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反对浪漫派的滥情主义和艺术形式上的“自由主义”,提倡不动感情的描写和冷隽雕琢的诗风。

20、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

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分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

21、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

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格雷厄姆格林的《风流情了》被看做是元小说的前身。

代表作品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22、愤怒的青年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崛起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这个流派的作者是一批年轻人,是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曾参加过二战。

面对战后英国的一片萧条以及矛盾重重的现实,大为失望。

他们愤世嫉俗,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现实。

这一流派由于阿伦保罗写了一部自传性作品《愤怒的青年》而得名。

作品中的形象多是反英雄形象,代表作品是约翰韦恩的《大学后的漂泊》与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

23、长河小说长河小说的名称来源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意为线条明晰,如长河一般绵长的小说。

多卷组成的系列小说,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

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

即便是由多卷组成的"长河小说",其每一部作品的篇幅也大都比较适中。

代表作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24、黑幕文学:盛行于美国19世纪的一种小说类别。

这类小说根据真实事件完成重在揭示社会生活的阴暗面。

这类小说多采用新闻式的体裁进行写作。

代表性的人物有斯蒂芬克莱恩,厄普顿辛克莱。

25、贝娄式风格:即一种具有自我嘲讽的喜剧性风格。

它的特点是既富于同情,又带着嘲讽,喜剧性的嘲笑和严肃的思考相结合,滑稽中流露悲怆,诚恳中蕴含玩世不恭,痛苦中蕴含着幽默讽刺的意蕴。

代表作是《洪堡的礼物》26、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是一战后产生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

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

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27、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

他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大限度地隐含于作品中,使其感情深厚都隐而不露,思想阴沉而含而不露。

28、硬汉子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被称之为“硬汉子形象”。

29、解冻文学苏联作家爱伦堡20世纪五十年代的小说《解冻》,反映的是“关心人”、“爱护人”这一主题,很富有时代性,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快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引人注目的作品。

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学潮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

“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30、回归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苏重要文学现象,长时间来苏联国内作家由于作品暴露性非常明显而被禁止出版;侨民作家在国外发表的作品,由于对苏联制度和国情作了否定性描写,同样无法进入苏联读书界。

这些作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回归苏联文坛,评论界称之为“回归文学”。

重要作品有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等31、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在作品的情节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特征,在艺术手法上,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

现代派文学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32、魔幻现实主义:是指流行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将拉丁美洲的种种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相结合,为作品批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广泛地取本民族的生活的真实场景,关注本民族人民的生存现状,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