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教案 新人教版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较为陌生。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4.小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个学派吗?它们分别是哪些?”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呈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各个学派的特点和影响。
《百家争鸣》教案4(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4(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家思想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载体,深入剖析各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教学内容,准备典型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故事,引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家主要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孔子和百家争鸣》精品课件

墨家的代表人物
“兼爱”“非攻”,反对 兼爱”“非攻” ”“非攻 不正义的战争 。 提倡节俭,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浪费。 浪费。 墨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 提出“民贵君轻” 的思想,实行“仁政” 的思想,实行“仁政” 减轻刑罚、减少税收, 减轻刑罚、减少税收, 反对兼并战争。 反对兼并战争。
孔子和百家争鸣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年鲁国人, 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的政治思想 .
主张实行“仁政”,体察民情、爱惜民 主张实行“仁政” 体察民情、 力反对苛政和暴力。 力反对苛政和暴力。
背景: 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 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 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 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 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争霸战争的进行, 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 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 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 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 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 “仁” 。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 因此,孔子提出了“ 的学说, “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 爱人”主张, 序。
2.孔子的教育成就 .
创办学校,打破贵族的垄断教育 创办学校, 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采取“因材施教” 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 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 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 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 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且, 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且, 各学派之间还互相辩论,出现了“ 各学派之间还互相辩论,出现了“百家争 的局面。 鸣”的局面。
七年级上历史第11课教案

城南中学
审稿人
预设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代表人物及主张:
(1)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要求人们( ),(
)。
(2)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议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要( )治国,轻徭薄赋。
板书设计
一.孔子
1.思想主张
2.文化成就
3.教育成就
二.百家争鸣
1.儒家
2.墨家
3、道家
4、法家
5、兵家
五、训练巩固
《基础训练》的迁移提升
附:知识链接
1.《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2、道家学派指的是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学派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
(3)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他认为人不能( ),对人生采取乐安天命的态度。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他认为应根据需要进行( )。他提出建立( )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教学设计】《百家争鸣》(人教)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d6020bc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f.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网权威发布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更多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
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
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
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石家庄81中倪艳静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及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继承”,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家、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争鸣史实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敢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意见的宽容精神。
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百家争鸣。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避免死记硬背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视频《祭孔大典》导入新课同学们,为什么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人们还会如此祭拜孔子呢?在两千五百年前,世界各主要文明的文化开创者几乎在不同地区同时出现:古希腊的苏格垃底、亚里士多德,中东的耶酥,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中国的孔子。
尤其是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一大批思想巨匠灿若星河,照亮了中华文明黎明前的夜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板书课题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二.教学内容:一、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走近第一位圣贤,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刚刚学完了《论语十则》我们已对孔子及其思想有所了解。
想一想;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孔子呢?学生回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大影响提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吗?1.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孔子等思想家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
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
(板书)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板书)一、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
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
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
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
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
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59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
(板书)①创办私学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板书)二、百家争鸣
(板书)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
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