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合集下载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十多年前,程宝书教授曾经对我说过:近现代中医著作,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值得一读。

我当即购书回来,可惜诊务繁忙,竞然一直未能读完。

这次疫情,居家七十余日,终于将这本巨著(110多万字)通读一遍,并且作了详细的笔记。

感悟颇多。

择其要者,与读者分享。

衷中参西,意在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本源,参考学习西方文化。

就医学而言,就是以中医为本,参考学习西医。

这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际,国内绝大部分文化人的共同选择。

张锡纯的夫人曾经留学日本,张师本人也略通英文,担仼过代数和几何学教师,所以他的思想并不保守。

他还积极学习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大胆尝试中西结合,中西并用。

阿司匹林,安知必林(乙酰苯胺)、非那西汀、奎宁、乌洛托品、稀盐酸、硫酸镁、甘汞、水合氯醛、几阿苏、胃蛋白酶,碘酒、导尿法…他都经常使用。

可以说,张锡纯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对于西方文化,还有另外两种态度,一派是全盘西化,对于传统的一律打倒。

这一派社会影响不大,可以不论。

另一派是坚决拒绝,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且越古老,越优秀。

这一派往往打着民粹的旗号,在社会上颇有市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就中医学而言,我个人赞同衷中参西。

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考虑哪种方法最适合患者。

如果中医的方法好,就去中医;如果西医的方法好,就去西医。

毕竟很少有极端的人绝对认为中医不好或者西医不好。

什么病要用中医治疗,什么病要用西医治疗,什么时候治疗好(或者什么时候用西医治疗好),医生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好方法。

中西医有很多思想可以互相借鉴。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体思维、动中施治、三因制宜、顾护胃气、中病则止、药简力专、以平为期、以人为本、攻心为上”等等。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朝末年名医张锡纯代表着作;此书是张老一生研究祖国医学的结晶;它开创了中国医药学与西洋医学结合的先河;建立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所列处方全系临床体验所得..张老临床用药灵活多变;其中很多药方来源于食物;张老云: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疾;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用食物来治疗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达到邪去病安之效;是谓大医..珠玉二宝粥:山药薏米柿饼霜;三味药均为日常生活食品;但捣渣煮烂熟;随意服之;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近代学者对珠玉二宝粥对脾虚型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珠玉二宝粥可延缓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趋势、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还能改善哮喘患者脾虚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此方不仅口感不错;效果良好;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在张老的方里;山药柿饼霜核桃仁龙眼肉黑芝麻花椒小茴香枸杞······均为常用之药..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可见食疗在战国时代已经作药物来治病;现代人们都意识到食疗的作用;大力推崇..张老对服药方法也非常重视;徐灵胎说过;“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张老书中用了多种服药方法;对于上焦有热之证;张老有时采用嚼服的方法;如:对咽喉肿痛闻药气呕吐者;张老用鲜梨片蘸生石膏末嚼咽;用清脑黄连膏即黄连二钱为细末;香油调成糊;常以鼻嗅之;治因热而眼疾者;张老认为目系神经连于脑脑部因热生炎;病及神经;必生眼疾;故借鼻窍之捷径;直达于脑部;对于婴幼儿疾病;难以服药;张老用药末至于乳房上让婴儿乳食;如:定风丹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阴津亏虚之证又不耐服药者;张老用薯蓣粥煎茶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张老又善用饼剂治疗疾病;又是一大创新;如:用益脾饼治疗脾虚中寒泄泻;用期颐饼治疗气虚痰盛胸满肋痛之病等..此书张老对西医解剖、生理、西药理论也有所讲解;虽然有些内容过于片面和肤浅;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能有这样思想的着作;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此书张老对于肺结核的治疗;采用中药参麦汤和西药阿斯匹林;对于西药的服用方法及治疗周期描述的非常详尽;是现代中西医治疗模式的雏形;可见张老对西医有所研究;思想比较前卫..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古人言:“医诚艺也”中医多与艺术相似;重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治疗决策个体化、技艺化;非物化;非规范化;开出的方药如艺术作品;又明显的个人风格或流派;这些对于规范化的西医是不可想象的..西医主要靠逻辑与规范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替补性;方法简明直接..医学衷中参西录既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理、法、方、药之根本;又能触类旁通;撰古人言外之旨;体现了张老医学思想的先进性..在当代祖国的医学模式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掘一条成熟的中西医之路..用我们的热情去激发潜能;做一个有效行动力的祖国医学发展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难得的温病推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难得的温病推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难得的温病推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的自信(四)——伤寒与温病的桥梁(特别特别特别强调阴阳观,尤其是营卫的阴阳观)【目的】1.构建伤寒与温病的桥梁,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2.继前三篇构建的完整的阴阳观体系,从理论过渡到临床。

3.继续借助阴阳观,帮大家纠正一些对中医的模糊认识:(1)《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方是麻黄汤,而不是桂枝汤。

(推荐《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2)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中的温病”的第一方;桂枝汤是调节阴阳的代表方,但不是调节阴阳的全部,只是一部分,有其适用条件。

(3)继续强调表证不能含糊地用营卫失调、营卫不和、正邪相争则发热、传经化热等来解释,来糊里糊涂地认识。

4.继续强调阴阳整体观的重要性,治病必求于本,即本于阴阳。

要想充分践行这句古训,就必须首先将理法的高度提高到阴阳的层面,用阴阳观来理解中医现象。

气血津液精、四象、五行、六气、六经、经络等,都是阴阳的量变与质变的结果。

前三篇,说来说去都在围绕阴阳来讲,突出阴阳互根互用互存且互相制约的特点,突出见阴不忘阳,见阳不忘阴的观点,十多万字,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前言】(1)伤寒与温病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可谓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极其重要的里程碑(2)自医圣创《伤寒杂病论》后,中医正式由发源的多系统杂合的纯理论医学(实可统一为一体),过渡到理法方药一体的临床实践中,进而形成了以医圣为中心的经方大家庭,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注入了一道又一道的生机(3)在温病还未被认识前,还未被认可前,其发展可谓是一波三万折,甚至一波三亿折啊(故意用的),洋洋洒洒千年呀,千年呀(4)古人自古遵经,绝不能有一丝逾越,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重视继承,勤求古训。

同时,中医也由起初的四大经典,作为主干与根基,发展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教会我们要敢于发展,敢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但我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遵经但不局限于经经典是源头活水,但经典也不总是都是对的,其实是对的,只是它有它特定的条件但从中医的发展史来看,这点是很难被充分认识的。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萸肉解(一)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萸肉解(一)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山萸肉解(一)说在前面在我看来,《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醉花窗医案》与市场上其他中医书籍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以致用”。

书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的场景化案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让我们学到方法论,《医学衷中参西录》、《醉花窗医案》让我们能理解该方法的适用背景和限制条件,不至于落入“照猫画虎”的窘境。

有必要提醒一下才叔的读者,微文只是我读书的个人阶段性解读,既不可能准确无误,更不可能达到作者的认知高度。

另外,向书本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理解真经不易,在自己的临床中用好更难。

因此,敬请诸君且看且批判,万不可使用“拿来主义”。

人怎么活都是一辈子,生命的长度我帮您延长,生命的厚度您自己拓展。

向张锡纯学习之山萸肉解张锡纯说山萸肉味酸性温,能够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有聚精敛神的作用。

山萸肉除了收敛作用外,还具有疏通的功效,能够通利全身上下内外,流通血脉,可用于治疗肝虚引起的诸多病证:包括自汗、胁痛、腰痛、头痛眩晕。

这个叫双向调节,收发自如。

而且最关键的是,山萸肉的收敛作用,跟其他酸敛的药物不同,山萸肉它敛正气不敛邪气,这不得了,这说明,山萸肉是补药,但是,它只补正气,不补邪气,即使有邪气,照例可以使用,所以《本经》说山萸肉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这个就是山萸肉的绝对优势。

收敛作用和疏通作用并存,而且敛正气不敛邪气。

这就是山萸肉。

张锡纯还说,山茱萸的核仁与果肉药性相反,用山萸肉必须将核仁去除干净,我们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经常看到“净萸肉”,原因就在这儿。

不过当时有医疗卫生的报纸报道,山茱萸的核仁味道涩的,也具有收敛特性,如果长期吃,会出现小便困难。

张锡纯用锤子把山茱萸的内核敲破后,自己尝里面核仁,的确涩涩的,所以张锡纯认为报纸所说是对的,可信。

后面张锡纯用大量病例来进一步说明山萸肉的作用。

第一个病例,张锡纯的朋友,毛仙阁的儿子毛印棠,二十多岁。

在农历十月患伤寒病,经过治疗十多天,具体怎么治的没写,治疗十多天后,说表里证都解除了,看起来都好啦。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由中国医学家黄春秋编写的一本《医学衷中参考书》,成书于
元朝。

它以古今西方医学的理论渊博,堪称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让我深刻地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黄春秋所涉及的西
方医学理论,极具教育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护身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了西方自然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在当代,这
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书中也提到了西方伦理学、哲学知识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拓国际视野,增长知识面。

总之,黄春秋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表现的智慧,让我深深敬佩,也让我感谢西
班牙文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既非科班学子,又无庭训督导,对于我这样一个彷徨于医门外多年的中医求学青年,怎么会想到读《衷中参西录》呢?窃以为学医不求名利,但至少要有成为一名熟谙医理之明医的理想。

因此多了解当代名老中医都看了哪些书,多学习人家的治学风格和行医品范在所必然。

必翻开厚重的《名老中医之路》,中年学医,毫无家学渊源,完全以勤奋苦学为伴,无师自通,终成一代大家的岳美中老先生,其治学自述跃然卷首。

在岳老早年的自学书目中就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

而岳老的文章,正是促使我想读一读此书的增上缘之一。

除上述之助缘外,还曾在《任之堂跟诊日记》读过张大师《衷中参西录》的序言,一句“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不可谓没也。

”读罢久久萦绕在心头,是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汇中西之医学,兴庠序之教化,创医院之先河,竟古人未竟之事业,令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寿甫先生之志不可谓不高远。

然志圣而圣,志贤而贤,后世吾侪,虽根性愚钝,亦当有迎难而上之决心也!这应该算是触动我内心,决定一定要拜读一下这本这本当世第一可法之书的亲因缘了。

记得曾经听徐文兵老师在讲解《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时说过,古人往往会把传世之作藏在金匮里,后世的读书人想要看这样的经典,也会非常郑重的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宁神定志,一则出于发自内心的恭敬,一则企求神明加持能真正读懂先贤的奥义。

《衷中参西录》虽然不能堪比《内经》,但我却把它视为指引我通往医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在决定开启阅读的那个清晨,我也仿造古代读书人的样子,起床洗漱完毕后,先跪诵 7 遍《心经》,然后默念三次自己的发愿文,终于在善根、福德、因缘等资粮都具足的情况下,打开了这部沉甸甸的著作。

《衷中参西录》全书一共分为七期,前三期为内科杂病,第四期为药物讲义,第五期是各种医论和往来信函,第六期是医案及诗集,第七期为《伤寒论》讲义。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

医学中衷参西录读后感《〈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真的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医学之旅,一路收获满满。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医学宝库。

书中那些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阐述让我受益良多。

读到作者在用药经验部分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

作者对中药和西药各自特性的把握以及如何在临床中去巧妙配合使用,特别的精妙。

比如说作者对于石膏药性的见解,以前我就只知道石膏是清热泻火之用,但作者详细解读了石膏与不同病症搭配时量的把控以及和西药退烧药配合时的考量,这就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让我想起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高热不退的病人,当时我就只想着单一地用退烧药或者清热解毒的中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要是当时能像作者这样深入了解这些药物的特性并且进行中西药的合理搭配,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还有书中讲述的医案部分也很精彩。

这些医案让我很清晰地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中运用的。

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些疑惑的地方。

有些方剂里几种药物的配伍组合非常复杂,作者的阐释很深入,但我一下子难以完全理解。

我只能反复地研读,并参考一些其他的医书来试图弄明白。

后来我明白了,这正是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它复杂并且细腻。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中西医结合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医学思维的融合。

把中医那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和西医精确的病理分析、高效的治疗手段相结合。

当时读到气血相关的论述时,特别触动我的是作者对气血关系从生理到病理的详细解读。

这对于我理解很多慢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和调理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启发我,未来在自己的医学学习和实践道路上,一定要多从不同医学体系的角度去分析病情,不能墨守成规。

无论是中医经典学说,还是西医现代研究成果,都要善于吸收为我所用。

对了还想说,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医学界的前辈随时在身边指导自己一样,每一页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智慧与实践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朝末年名医张锡纯代表着作,此书是张老一生研究祖国医学的结晶,它开创了中国医药学与西洋医学结合的先河,建立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所列处方全系临床体验所得。

张老临床用药灵活多变,其中很多药方来源于食物,张老云: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疾,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用食物来治疗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达到邪去病安之效,是谓大医。

珠玉二宝粥:山药薏米柿饼霜,三味药均为日常生活食品,但捣渣煮烂熟,随意服之,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近代学者对珠玉二宝粥对脾虚型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珠玉二宝粥可延缓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趋势、改善呼吸困难症状,还能改善哮喘患者脾虚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

此方不仅口感不错,效果良好,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在张老的方里,山药柿饼霜核桃仁龙眼肉黑芝麻花椒小茴香枸杞······均为常用之药。

《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可见食疗在战国时代已经作药物来治病,现代人们都意识到食疗的作用,大力推崇。

张老对服药方法也非常重视,徐灵胎说过,“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

”张老书中用了多种服药方法,对于上焦有热之证,张老有时采用嚼服的方法,如:对咽喉肿痛闻药气呕吐者,张老用鲜梨片蘸生石膏末嚼咽;用清脑黄连膏即黄连二钱为细末,香油调成糊,常以鼻嗅之,治因热而眼疾者,张老认为目系神经连于脑脑部因热生炎,病及神经,必生眼疾,故借鼻窍之捷径,直达于脑部;对于婴幼儿疾病,难以服药,张老用药末至于乳房上让婴儿乳食,如:定风丹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阴津亏虚之证又不耐服药者,张老用薯蓣粥煎茶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张老又
善用饼剂治疗疾病,又是一大创新,如:用益脾饼治疗脾虚中寒泄泻,用期颐饼治疗气虚痰盛胸满肋痛之病等。

此书张老对西医解剖、生理、西药理论也有所讲解,虽然有些内容过于片面和肤浅,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能有这样思想的着作,已经相当了不起了,此书张老对于肺结核的治疗,采用中药参麦汤和西药阿斯匹林,对于西药的服用方法及治疗周期描述的非常详尽,是现代中西医治疗模式的雏形,可见张老对西医有所研究,思想比较前卫。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古人言:“医诚艺也”中医多与艺术相似,重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治疗决策个体化、技艺化,非物化,非规范化,开出的方药如艺术作品,又明显的个人风格或流派,这些对于规范化的西医是不可想象的。

西医主要靠逻辑与规范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替补性,方法简明直接。

《医学衷中参西录》既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理、法、方、药之根本;又能触类旁通,撰古人言外之旨;体现了张老医学思想的先进性。

在当代祖国的医学模式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掘一条成熟的中西医之路。

用我们的热情去激发潜能,做一个有效行动力的祖国医学发展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