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保护形势2篇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趋势

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趋势

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趋势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然而,对于环保事业的整体情况和未来趋势,许多人还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当下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趋势,以期为更好地推动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1、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但同时也面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水质环境状况总体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但仍有33.44%的地表水和65.3%的地下水不达标。

另外,PM2.5等细颗粒物的浓度依然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此外,我国还面临着大量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关闭淘汰燃煤小锅炉293.8万台次,退出落后产能2.76亿吨,居民家庭厕所改造完成比例已达96.8%。

但是,还有一些政策难以落地,具体原因包括政策重心不够明确,执行力度不够等。

3、社会各方的参与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加入到环保行列中,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大型企业开始主动采用环保技术和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公民也开始重视环保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等。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1、政策的强化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逐渐显现,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治理也将会更加强化。

政策方面将加强对排污、垃圾分类等问题的管理,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也将会增强。

政府将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推广低碳、环保的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技术的革新科技进步对环保事业意义重大。

当前在减少碳排放、水质治理、污染物分解等领域,新的技术产品将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卫星监控技术用于环境监测,污水再生技术用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

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毒气”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可怕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也许你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数据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现实。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城市空气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的污染水平仍较严重。

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目前严重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TSP)或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即直径在10微米以内的悬浮颗粒物)。

由于可吸入颗粒物上常常附着有害的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它们被人尤其是儿童吸入后,对健康的危害很大。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资源匮乏等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对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污染问题污染是我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污染、交通污染以及农业污染等问题在我国不断加剧。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使得许多河流和湖泊变得不适宜饮用和农业用水。

此外,土壤污染也日益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资源匮乏我国资源匮乏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能源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

水资源短缺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地区。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管理体系薄弱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是监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

此外,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不到位。

对策分析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教育宣传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现状,我们需要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加大环保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同时,媒体也应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强调每个人的环保责任和行动。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制度为了加强环境保护管理,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监管部门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监督和执法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督,建立健全环境数据和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改善污染问题和缓解资源匮乏,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推动其减少排放,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

同时,还要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力度为了解决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薄弱问题,我们需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了解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以及热点问题,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环保策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在许多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能源消耗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长期超标,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水污染状况也令人担忧。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水域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土壤污染同样不容忽视。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以及垃圾填埋等,都导致了土壤的污染和退化。

受污染的土壤不仅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生物多样性减少也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森林砍伐、湿地破坏、非法捕猎和采集等活动,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削弱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发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减少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塑料污染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不当处置,导致了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和陆地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减少塑料使用、加强塑料回收和处理成为了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环保形势与应对措施

当前环保形势与应对措施

当前环保形势与应对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环保成为越来越大的问题。

当前,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前环保形势及应对措施。

一、全球环保形势近年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加剧。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现象已经不再是科学家们的疑虑,而是成为日益增长的社会现实。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现象已经不再是科学家们的疑虑,而是成为日益增长的社会现实。

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甚至威胁到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中国的环保形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人口密度高、工业化进程快、资源压力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

尤其是大气、水和土地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国内的天津爆炸、海宁震荡、大西海变色等严重污染事件不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环保问题已是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三、应对措施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中国政府的头号任务。

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如“十三五”规划、修订环保法、加强监管执法、实施“河长制”等。

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入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

同时,各个企业也在推进绿色转型、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四、未来展望环保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家和工业国家,既是环保问题的重要责任方,也是环保问题的难友,更是环保问题的必要力量。

未来,中国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为应对当前环保形势,全球性的合作和中国自身的改革行动都是势在必行的。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环境和地球共同家园。

生态环境现状总结范文

生态环境现状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参考。

一、总体状况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2.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每年扩展约2000平方公里。

3. 森林资源锐减: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66%,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4.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知的生物物种有4万多种,但每年有近100种物种灭绝。

5.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全国有80%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

6.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突出,雾霾、PM2.5等指标持续超标。

7.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源不断增加。

二、局部改善情况尽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我国生态环境在一些局部地区已取得一定改善。

以下为部分改善情况:1. 三江源地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场的压力得到有效减轻,草场植被覆盖率和草地生产能力开始恢复和提高。

2. 森林植被恢复:我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3. 污水处理: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加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4. 大气污染防治: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治理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空气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三、治理意义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与热点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紧迫和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温度持续上升,引发了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人类的过度开发、森林砍伐、非法捕猎等活动,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削弱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大气污染依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取暖等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问题同样严峻,部分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土壤污染也逐渐引起重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安全。

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是绿色能源的发展。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主流。

各国纷纷加大对绿色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能源存储技术的进步也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支持。

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也是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

有效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并加强对资源回收企业的支持和监管。

环保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新的监测技术、治理技术和环保材料不断涌现。

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在人类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背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展开讨论。

一、环境保护的现状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无论是大气污染还是水体污染,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健康隐患。

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上升,水体污染使得供水安全成为全球难题。

其次,生物多样性丧失成为一大难题。

由于森林砍伐、湿地消失、物种灭绝等,生物多样性正不断减少。

这不仅危及着动植物的生存,也影响着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再次,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加速了资源枯竭的速度,如水资源短缺、能源资金缺口等问题日益严峻。

综上所述,当前环境保护问题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大规模、全方位的整治和改善。

二、环境保护的前景虽然环境保护面临巨大难题,但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在逐渐增强,环保行动也在不断展开,给环境保护的前景带来了一丝希望。

首先,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共识日益增强。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签署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协议,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其次,科技创新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再次,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为环境保护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响应号召,从自我身边做起,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此外,政府也加大了环保力度。

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推动企业加强环保建设,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的前景并非一片暗淡,相反,随着人们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的前景将充满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2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据《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xx,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比xx年下降23.1%。

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比xx年提升8.9个百分点,国控劣Ⅴ类断面比例比xx年下降6.3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1.5%、11.9%、22.5%、16.3%。

同时,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了一批有效方式方法,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面向未来一段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美丽中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诗意表达,同时具有深厚的哲学和科学含义,代表着人与自然在较高发展水平上的协调统一,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这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研判生态环境形势的基本前提和总体要求。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特征近年来,虽然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今年两会上指出的"三个没有根本改变",这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特征。

一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xx中国统计年鉴》显示,xx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40.7:52.2,第二产业比重依旧偏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比重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的2.15、1.79、1.62、1.34倍。

在能源结构方面,20xx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煤炭消费国以及金属矿产消费国,约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4%,约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显示,20xx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

京津冀区域单位国土面积的煤炭消耗量是美国的40多倍。

在运输结构方面,我国运输结构仍以公路货运为主,20xx约占74%。

有关数据显示,就单位运量排放主要污染物数据相比,公路货运是铁路货运的13倍。

二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的《20xx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尚未达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仍不足一半,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3.1%;七大流域中的五大流域(黄河、松花江、淮河、辽河和海河)为轻度污染,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107个重要湖泊(水库)中有28%的湖泊(水库)处于轻度或中度富营养状态;全国有32.6%的县域面积生态质量为较差和差。

三是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在制药、化工、造纸等高风险行业企业集聚的沿江、沿河、沿海区域,水环境受体敏感性高,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突出。

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大量工业企业沿江河而建,特别是化工园区和重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危及饮用水安全。

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体系薄弱,重点流域、重要水源地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尚不健全。

安全生产事件引发的次生环境风险事件也不容忽视。

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需久久为功从国家发展阶段看,到2035年我国将整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基本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处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高品质提升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时期。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全要素生产率有望提升,制约绿色发展方式形成的不利因素犹存且影响程度可能加大。

由于GDP基数不断变大,经济增速平稳回落,20xx 我国GDP同比增长6.1%,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GDP分别下降5.2%和3%,我国GDP仍分别增长1%和1.2%。

"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新增需求,减轻生态环境系统性负荷,但部分地区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加大,对传统产业和粗放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减弱、保护意愿下降、行动要求放松、投入力度减小的风险有所增加。

二是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调整仍将长期处于胶着期,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长期努力。

据有关机构预测,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依然处于高位平台期,钢铁、石化、火电等我国传统重工业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峰值,并保持5年-xx年左右的峰值平台期。

"十四五"时期煤炭消费总量仍将增加,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6亿-57亿吨标准煤。

20xx铁路货运量比重为9.2%,公路货运比重为73%,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机动车保有量仍将继续增长。

三是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科技治污的需求对新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有望进入科技红利期,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未来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人工厂、无人车间、无人物流、无人售卖将逐步成为常态,对产业结构、社会就业、仓储物流、用户体验等产生革命性影响。

以新能源科技为驱动的储能释能技术,以材料科技为支撑的制造技术革命,将全方位革新社会生产、生活、消费等。

这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洁化、绿色化升级,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特征,同时新技术、新业态也将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新手段,有助于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深化,社会结构和群体诉求趋于多样,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需求将不断提升。

城镇化仍将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力与标志,中西部地区处于城镇化加速时期,将是城镇化主要动力板块。

"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超过20%,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3万-1.4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接近总人口的一半,网民数量超过10亿人,总体进入消费型社会、网络型社会。

信息渠道增多,传播方式和表达诉求方式跨入全民"微时代",社会价值观更趋多元化,社会治理认同度正面临挑战。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升级,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应用带来新型生态环境问题,快递包装物、电子废弃物、海洋微塑料等问题凸显。

五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管理体系、能力机制形成还需要较长磨合期,绿色发展机制还不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但距离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完善的机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形成有效配套机制与能力,落实各项改革要求,实施有效管理,还需要一定时间。

特别是新形势新要求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压力较大,地方在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等工作中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而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受疫情防控、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叠加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严峻。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提质发展阶段,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增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镇化发展、社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

但由于"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求更加迫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攻坚克难、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十四五"期间,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稳中求进、统筹兼顾。

从强化绿色发展机制入手,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布局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高品质提升、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27月9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

以下根据报告主要内容整理。

我国对环保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哪些阶段?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沉痛代价阶段、宝贵的觉醒阶段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的奋起飞跃阶段。

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我国环境保护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也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过程。

从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xx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从xx年到xx年是第三阶段: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

第四阶段是xx年到xx年这xx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阶段。

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xx年的52%提高到xx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xx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1.1万多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污染防治得到深化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xx年的41%提高到xx年的64%;劣V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