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水文学基础知识
工程水文学知识点总结

工程水文学知识点总结
工程水文学是一门研究水文工程中的水文学现象、水文过程、地下水运动、水资源管理和水文水文工程的科学。
以下是工程水文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基础概念: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和水文水资源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河流湖泊、海洋等水文水资源。
工程水文学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和研究的学科,主要包括水文工程、水资源管理、水文水文工程等。
2.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是指水流、降水、蒸发、土壤的水分输移和分布等过程。
这些过程会影响水文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研究。
3.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是指水下的地质水,包括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地下径流、地下水的输移和分布等。
地下水运动是工程水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地下水是水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工程的基础。
4. 地表水和河流湖泊:地表水和河流湖泊也是工程水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表水和河流湖泊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水文现象是工程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5. 水文水文工程:水文水文工程是指进行水文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各种工程,包括水文站、水文预报、水文监测、水资源论证、河道治理、泵站建设等。
这些工程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至关重要。
6. 数值模拟:工程水文学中的数值模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数值模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模拟各种水文过程和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进而进行分析和预测。
7. 应用:工程水文学的应用包括水文预报、水资源管理、水文站设置、河道治理、泵站建设等。
这些应用对于工程水文学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生态水文学中的氢氧同位素分析

生态水文学中的氢氧同位素分析一、生态水文学基础生态水文学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生态系统中的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紧密结合了生态学、土壤学、气候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知识,是理解和管理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键。
生态水文学的主要任务是评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生态风险,确定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的平衡点。
氢氧同位素分析在生态水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水循环、水稳定同位素的来源、改变和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从而推断出水文地质特征和生态水文环境的演变历程。
二、氢氧同位素分析的原理氢氧同位素分析利用水稳定同位素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不同相对丰度,确定不同水样之间的关系。
水稳定同位素分别表现为δD和δ18O,并且比常规微生物探测技术更为敏感和精确。
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布不仅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降水、蒸发、渗漏等,也受到人为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生态水文学中,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追踪衡量水体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相关研究。
三、氢氧同位素分析的应用1. 研究地面水循环地球的气候和水文循环以及全球变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且错综复杂的,而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研究这些过程。
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直接检测地表水蒸发及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分析δD和δ18O,可以推断蒸发水的重要性,了解水稳定同位素在雨水中的分布规律和地下水水文地质形态的特点,以及水循环的速率和过程。
2. 研究水的来源和变化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水的来源和变化过程。
例如,在山区、平原、河流、湖泊和草地等不同地理环境中分别采集水样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水体的来源及其变化过程。
氢氧同位素分析还可用于分析水与土壤、地下水及大气的相互作用,并推断水的运动方向和热力学变化。
3. 研究河流水生态环境河流是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紧密联系的环节,而氢氧同位素分析则可以用来研究河流水生态环境。
氢氧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河流的水源、流量和水文水质特征,指示河流水的循环和运动趋势,构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网络。
第一章现代水文学导论

第一章 现代水文学导论
主要内容
1.1
水文学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1.2
水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3
现代水文学的特点及框架
Zuo Qiting
1.1 水文学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1.1.1水文学的概念
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 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体系。
▪ 水文学的特点: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属 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 属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Zuo Qiting
1.1 水文学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1.1.2 水文学的发展阶段
• 萌芽阶段
公元16世纪以前
• 形成阶段
公元17世纪初~19世纪末
• 元20世纪60年代~今
Zuo Qiting
1.2 水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1 水文学在理论和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篇 应用实践
第11章 水文学与水资源 第12章 水文学与生态环境 第13章 水文学与可持续发展
Zuo Qit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uo Qiting
Zuo Qiting
1.2 水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水利知识点总结

水利知识点总结一、水利的定义和意义水利是指人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技术与工程体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维护水资源安全、保障农田灌溉、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文学基础知识1. 降水量:指某个地区在特定时间内通过降水的形式沉积在地面上的水量。
常用单位有毫米和立方米。
2. 蒸发量:指水从地表或水体蒸发到大气中的过程,常用单位有毫米。
3. 地表径流:指降雨水在地面流动形成的河流、湖泊等。
4. 地下水:指地下沉积层中储存的水资源,是重要的水资源补给源。
三、水利工程1. 水库:是人工修建的蓄水工程,用于调节河流的径流、发电和灌溉等。
2. 水电站:利用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对发电起到重要作用。
3. 灌溉系统:包括引水渠道、水门、喷灌装置等,用于向农田输送水源进行农业灌溉。
4. 河道整治:通过改善河道的水流动力条件,防止洪水、冲淤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5. 水务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水环境保护等。
四、水资源保护1. 水土保持: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2. 水污染防治: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3. 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广水-saving设备和技术,减少人们对水的过度利用。
五、水利问题与挑战1. 水资源短缺: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2. 水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受到各类污染物的威胁,需要加强治理工作。
3. 水灾害: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做好应对和减灾工作。
六、未来发展趋势1. 水资源综合管理:通过整合各类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2. 智慧水利: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水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 生态水利: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设课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设课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水文学、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设课程中,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 水文学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水的循环过程、降水量的测量和分析、蒸发和蒸发皿法测量、降水径流产量计算等。
同时还应该学习水文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水文学测站的建设与管理、水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
2. 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学生需要学习水文过程模拟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气象水文学模型、数值模拟方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预测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水文过程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学生需要学习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掌握水资源的定量评价与管理技术,培养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能力。
4. 水资源工程设计与施工学生需要学习水资源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水利设施的设计与规划、水力学基础、水利工程测量及监测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掌握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实际操作和工程实施的能力。
5.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学生需要学习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水污染产生与治理、河流湖泊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了解水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
6. 水灾害与紧急救援学生需要学习水灾害与紧急救援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包括洪水、旱灾、滑坡等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紧急救援组织和应急预案制定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了解水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技术,掌握紧急救援的方法和技巧。
7. 水权管理与水法政策学生需要学习水权管理和水法政策的相关知识,包括水资源的法律与政策法规、水权管理机构与管理流程等内容。
水文地质学基础

毛细水在岩土体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与岩 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和排列有关。
毛细管水
存在于岩土体毛细孔隙中的水,对岩土体 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0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季节性变化
01
受气候、降水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呈现季节性波动。
年际变化
02
受长期气候变化、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
地下水的运动与排泄
运动
地下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受水力梯度控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河流泄流、蒸发排泄和人工排泄等。
03
岩土体水理性质
岩土体渗透性
渗透系数
表示岩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流 体通过岩土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
岩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孔隙度 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渗水,包括地下水的赋存 条件、分布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 质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补给、排泄等 。
任务
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地下水动态, 防治地下水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水文学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 ,但水文学更注重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
加强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的开发利用研究,拓展水资源来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土层中的水分,包括土壤水和岩石 水。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 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
来源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一、概念1、水文学概念水文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1.水的波纹。
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
“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
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核心是水循环。
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三种。
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
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①河川水文学;②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③沼泽水文学;④冰川水文学;⑤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
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
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
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
水文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基础知识部分1. 请简要介绍水文的概念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
解析:水文是研究自然界水分循环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水文学中,水文循环是地球上的水分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进行连续不断的运动和交换过程。
水文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必要的水文数据;(2)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为防洪、抗旱、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提供决策支持。
2. 水文观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解析:水文观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位观测:包括水面高程、蓄水位等;(2)流量观测:包括瞬时流量、平均流量等;(3)泥沙观测:包括泥沙含量、粒径分布等;(4)水质观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等;(5)降水量观测:包括日降水量、月降水量等。
3. 什么是洪水过程?洪水过程包括哪些阶段?解析:洪水过程是指河流在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水位、流量急剧上涨的过程。
洪水过程一般包括以下阶段:(1)暴雨开始阶段:降雨强度逐渐增大,水位开始上涨;(2)涨水阶段:水位持续上涨,流量迅速增大;(3)峰值阶段:水位达到最高点,流量达到最大值;(4)退水阶段:水位逐渐下降,流量逐渐减小。
4. 请解释什么是径流?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径流是指从地表或地下流出的水流。
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降水:降水是径流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径流的大小;(2)土壤特性:土壤的透水性、蓄水能力、渗透速度等影响径流的产生;(3)地形地貌:地形坡度、坡向、坡长等影响径流的汇集和速度;(4)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度影响地表径流的产生和地表水下渗。
5. 什么是洪水灾害?洪水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解析:洪水灾害是指洪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损失。
洪水灾害的主要类型有:(1)洪涝灾害:指洪水淹没农田、城市、村庄等,造成农作物减产、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损失;(2)泥石流灾害:指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泥沙、石块等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运动,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3)滑坡灾害: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造成道路中断、房屋倒塌等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学基础知识水文学基础知识一、概念一、概念1、水文学概念水文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1.水的波纹。
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
“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
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核心是水循环。
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三种。
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
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河川水文学;?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
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
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
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
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
4、水量平衡研究水量平衡是对水文循环建立定量的概念,了解组成水文循环各要素——降水、下渗、蒸发和径流等作用;解决一个地区或流域的产水量和径流的出流过程;根据水量平衡由某些已知水文要素推求街定的水文要素(如已知降水、径流推求损失量)。
水量平衡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同时还可以用来对水文测验、资料整编、预报和计算的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分析并评价成果精度。
闭合流域在某一给定时段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为:P = E + R + ?W闭合流域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为:P = R + E二、降水1、降水降水主要是指降雨和降雪,其它形式的降水还有露、霜、雹等。
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为降水。
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用水的基本来源。
降水资料是分析河流洪枯水情,流域旱情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防洪、发电、灌溉等的规划设计与管理运用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
2、降雨类型? 气旋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雨称为气旋雨。
? 对流雨在地面受热,温度升高、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
当下层带有丰富水汽的暖空气上升到温度较低的高空时,产生动力冷却而凝成雨滴下降,称对流雨。
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酷热的午后,一般强度大、面积小、历时短,它对小面积洪水影响大,易形成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
? 地形雨当暖湿气团在运动中遇到山岭障碍时,沿山坡上升,由于逐渐变冷凝结成雨而降落称地形雨。
地形雨多在迎风的山坡上,背风坡则雨量稀少。
? 台风雨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来的雨。
是由异常强大的海洋湿热气团组成,常造成狂风暴雨。
发生台风雨时,暴雨一天内可达数百毫米,极易造成灾害。
3、暴雨暴雨主要由于对流作用所形成,其特征是历时短、强度大,在地区上笼罩面积相对不大。
1d降雨量超过50mm或1h降雨量超过16mm者称为暴雨。
1d降雨量超过100mm者称为大暴雨,1d降雨量超过200mm者称为特大暴雨。
4、降水基本要素? 降水量在某一给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如日降水量是指某一面积上1d 内的降水总量,次降水量是指某一面积上一次降水的总量等等,以m3、亿m3或km3计,但一般常用降水深度表示,即在该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水深,以mm 计。
在各种水文资料中,降水量除特别注明外,均指降水深度。
? 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降水历时是指一次降水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降水时间则是指对应于某一降水量而言,某一时间内降雨若干毫米,此时间即为该若干毫米降雨的降水时间。
? 降水强度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以mm/min或mm/h计。
? 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水平面积,以km2计。
5、降水特征表示方法? 降水量过程线降水量过程线以时段降水量为纵轴,时段次序为横轴绘制而成。
? 降水量累积曲线此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代表自降水开始以各该时刻降水量累积值。
? 等降水量线或等雨量线为了表示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次、日、月、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可用等雨量线图。
? 降水特性综合曲线?降雨强度与历时关系曲线?平均深度与面积关系曲线?平均深度与面积与历时关系曲线6、降水量观测? 降水量观测场地:应按规范要求建立观测场。
? 降水量观测仪器:一般为20厘米口径的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目前水文遥测采用的是20厘米口径的翻斗雨量计。
? 降水量观测:一般只测记降雨、降雪、降雹的水果,并注记雪、雹符号。
单纯的雾、露、霜,不论其量大小均不测记(特别情况,可别作规定)。
? 降水量记至0.1毫米,不足0.05毫米的降水不做记载。
历时记至分钟。
每日降水以8时为日分界,从本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为本日的日降水量。
? 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一般采用定时分段观测制,测站各时期所采用的段次,在《测站任务书》中规定。
? 液体降水量的量法,将储水瓶内的水倒入量杯,放平量杯,使视线与量杯水面齐平,观测量杯中水面的凹下面,记至0.1毫米。
每次观测后应立即记入记载簿中。
如果降水量很大,量杯不能一次量完,则可分几次量,将总数记入记载簿内。
每次雨量,待复测后方可倒去。
7、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 算术平均法在地形起伏不大,区域内降水分布较均匀或降水在地区上的变化较均匀,测站布置合理或较多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法最简单且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 泰森多边形法(又称垂直平分法) 如果区域内雨量站分布不均匀,且有的站偏于一角,此时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较算术平均法合理和优越。
? 等雨量线法对于地形变化较大(一般是大流域),区域内又有足够数量的雨量站,能够根据降水资料结合地形变化绘制出等雨量线图,则应采用本方法。
三、蒸发与散发1、蒸发与散发蒸发与散发是水文循环过程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一个阶段。
大陆上一年内的降水约有60%消耗于蒸发与散发,显然蒸发与散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从径流形成来看蒸发与散发是一种损失。
蒸发与散发在水量平衡研究及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2、陆上水面蒸发场的设置要求?蒸发场四周应空旷、平坦,避开局部地形、建筑物及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
?蒸发场应离大水体远些,以避开其影响。
?蒸发场内及其周围,一般不应产生地面积水。
?选择场址应考虑到加水的方便,水源的水质应符合观测用水的要求。
?在城市和工矿区附近的蒸发场,最好选在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面,以减少烟尘对蒸发器内水质的影响。
?在大洪水期有可能遭致淹没的地区,一般应避免设站。
如确有需要,应考虑在淹没时期采取相应的观测措施。
3、观测仪器目前全国蒸发站网上使用的观测仪器,主要有E-601型蒸发器,口径为80厘米带套盆的蒸发器和口径为20厘米的蒸发皿三种。
4、蒸发量观测一般每日8时观测蒸发量和降水量一次,蒸发量以毫米计,测记至0.1毫米。
四、径流1、径流形成过程由降雨(或融雪)到水流汇集到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径流形成过程。
水文过程线以连续曲线的形式显示了通过断面的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过程线是指地面径流、壤中流(表层流)、地下水和河槽降水的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流域蓄渗过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时,除一小部分(一般不超过5%)降落于河槽水面上的降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雨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
在一次降雨过程中,流域上各处的蓄渗量及蓄渗过程的发展是不均匀的。
因此,地面径流产生的时间和地方并不一致,有前有后,先满足蓄渗的地方先产流。
渗入土壤中的水份,使包气带含水量增加,在表土层较薄,且松散透水、下伏相对不透水层的条件下,当达到饱和时,部分水份沿坡侧向流动,形成壤中流,注入河槽。
继续深向运行的下渗水量,到达地下水面,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称地下径流。
在这一阶段中凡是不构成径流的降水部分,称损失量,包括植物截留、填洼及滞蓄于土壤中的下渗水量。
在这一阶段中,河槽水流基本上没有大量的新的补给,主要仍靠前期地下水补给(可能有少量的河槽降水)。
因此,流量过程线无明显的变化。
3、坡地汇流过程超渗雨水在坡面上以片流域时分时合的细沟流运动的现象称坡面漫流。
当满足填洼以后,开始产生大量的地面径流,水流进入正式的漫流阶段。
在漫流过程中,坡面水流一方面继续不断地接受降雨补给,一方面又不断地消耗于蒸发和下渗。
壤中流及地下径流也同样具有沿坡地土层的汇集过程。
壤中流汇流速度比地面径流慢,到达河槽也较迟。
壤中流所占总径流中的比例与流域土壤和地质条件有关。
4、河网汇流过程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河网汇流。
5、径流计量单位? 流量Q :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以(m3/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