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1)

0984]《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的兴起和发展[论述题]题目:传播学为什么在美国产生参考答案:1.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美国政治家向来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其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大战传媒进行战争宣传,也使民众看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大战1917年,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宣传了战争的意义,协调协约国之间的关系。
战后,人们对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有了相当的认识。
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小结:从严格的学科范畴来说,二战之前美国的宣传研究并不属于传播学,但是宣传研究使民众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战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二战期间,参战各国有意识地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
1942年美国成立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
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专家卡尔・霍夫兰,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
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等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
小结:二战间,美国军队空前广泛地利用电影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
(3)和平时期美国政治家非常重视传媒,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往往通过广告、演讲、公关、活动等,在所有媒介上展开竞选攻势。
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他非常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塑造公共形象。
2.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力两次大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2\3集中在美国手中。
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因此,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拓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环节,营销行为也就前所未有活跃。
为了判断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学者等在垄断财团和企业的资助下不断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美国在舆论战中的常用手段

美国在舆论战中的常用手段引言舆论战是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塑造国际形象、推动国家利益和影响公众意见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作为全球大国,在舆论战中运用了多种手段,如虚假信息传播、软实力的有效利用、媒体控制等。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舆论战中常用的手段。
1. 虚假信息传播美国在舆论战中经常运用虚假信息传播来操纵公众意见。
他们通过掌控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传播虚假信息,影响国际观众对特定国家的看法。
这种手段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对目标国家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国际纠纷。
2. 软实力的利用美国在舆论战中善于利用自身的软实力,如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优势。
他们通过大规模投放文化产品、软件、电影等,主动塑造国际形象,并渗透对方国家的公共舆论。
通过软实力的利用,美国能够有效地影响和塑造他国的舆论态度,使自己的观点成为主导。
3. 媒体控制美国在舆论战中积极控制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舆论引导等手段来刻意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媒体影响力,通过对特定事件的解读和评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美国还通过掌握国际广播电台等工具,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到全球各地,扩大影响力。
4. 制造危机和挑起争端美国在舆论战中常常利用危机和争端来分散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通过操纵和渲染事件来引导舆论。
他们以此来掩盖自身的问题,将视线拉向其他国家,从而达到转移公众注意力的目的。
此种手段可以产生混乱和矛盾,为美国在舆论战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结论美国在舆论战中广泛运用虚假信息传播、软实力的利用、媒体控制和制造危机等手段来影响国际舆论。
这些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同时也展示了美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影响力和卓越的战略思维。
要应对美国的舆论战,其他国家需要提高自身的宣传能力,增强国际合作,形成共识,以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形象。
新闻舆论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舆论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伊拉克战场,美伊双方借助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强大影响力,打响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新闻舆论战。
认真研究新闻舆论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舆论;信息化战争;地位和作用拿破仑曾说:“报纸一张,犹联军一队”。
在人类战争史上,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早被人们所认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业的迅猛发展,使新闻舆论成为了战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
新闻舆论战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媒一改往日那种仅靠报纸、传单、广播等的单一传播方式,发展到具有电视、网络、通信卫星等多种高科技媒介的立体传播体系,任何信息几乎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及时传递到世界各地。
受信息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战争的界限已被打破,战场从前方扩展到了后方,从军人扩展到了平民,从国内扩展到了国外,由此引发的军事行动之外的国际环境、人心向背、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使新闻舆论战成为实现国家军事战略的首要武器。
新闻舆论战是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战争中,由于新闻媒体对战场信息全方位、大批量同步传播,使得战局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参战军队、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而做出各种有利或不利于战局发展的决策和判断,新闻舆论战因此具有了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地位。
海湾战争后,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写到:“媒体传播的力量能够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
”纵观上世纪末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不难发现,新闻舆论战从战争的后台走向了前台,成为左右战局、主宰胜负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闻舆论战是巩固战争成果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战争的着眼点既注重武力征服,更重视精神征服。
而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政治主张、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巩固战争成果、实现精神征服的有效途径。
新闻舆论战作为信息条件下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总是先于军事行动而展开,同步于军事行动全过程,后于军事行动而结束,军事行动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战争的目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新闻舆论战的成败。
第七章 美国的大众传媒

第七章美国的大众传媒大众传媒mass medi a:拥有广大读者、听众或观众的传播媒介,即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和新闻社。
一、美国大众传媒的历史与现状1.早期的报刊(1)殖民地时期1690年9月25日,本杰明·哈里斯在波士顿出版了《国内外公共事件报》(月报),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报纸。
期刊: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的《综合杂志和历史记事》,于1741年1月在费城出版。
(2)建国初期:“党报时期”联邦党人创办《美国公报》The Gazette of the United States反联邦党人创办《国民公报》The National Gazette手工操作,成本高,售价贵,政党创办、资助和控制2.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和发展(1830-1914)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Benjamin Day)创办《纽约太阳报》The Sun (New York)便士报Pence newspaper发行量巨大,广告收入增加,走向独立第一家通讯社——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 (1848)合众社(1907)、国际新闻社(1909)成立。
后合并为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1958)3.报业的兼并和集中报业集团成立,日报数量减少,发行量增加4. 期刊1900-1910s “揭露丑闻的时代”“扒粪者”“Muckrakers ”《麦克卢尔氏》McClure’s,开创了“调查性报道”的报道模式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l (1857 –1944) 《美孚石油公司史》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城市之羞》The Shame of the Cities三大新闻性周刊《时代》Time《新闻周刊》Newsweek《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5.无线电广播和电视1920年1950年,96%的家庭拥有收音机1950s后,电视大发展1960年电视进入86%的家庭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现实政治格局 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 Fireside Chat s二、美国电视新闻1.电视新闻的开端、发展1940年,洛威尔·汤姆斯Lowell Thomas1948年,CBS开办了第一个晚间新闻节目《CBS电视新闻》,由道格拉斯·爱德华兹Douglas Edwards主持1950s ,三大新闻网加强新闻制作。
初探媒介对战争的影响

初探媒介对战争的影响作者:阿里木江·阿西尔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9期【摘要】媒介对于战争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近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对战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媒介与战争的结合条件,进而探讨媒介对战争的几个重要影响,具体从信息传播、推动战争、反战作用、桥梁作用、“侵略”作用等五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媒介战争影响战争历来是在两个战场上同时展开,一个是有形的战场,即正面交战的军事斗争,一个是无形的战场,包括政治战、经济战、舆论战、情报战、电子战等一系列非武装冲突形式。
直接的军事对抗固然关乎全局,特殊的“第二条战线”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斗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的战场。
在“第二条战线”中,媒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民传播,旨在赢得国内广泛支持;对兵传播,旨在激发参战人员斗志;对敌传播,旨在孤立瓦解动摇军心;对外传播,旨在争取国际道义支持。
无疑,一国通过多种媒介所进行的上述多向传播会对军事战场起到有力的支持及辅助作用,最终提高已方军事力量。
一、媒介与战争的结合大众传播技术和人们掌握传播媒介的技术日益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战争事务的关注程度因历史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的时候,大众传播媒介与战争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这种紧密联系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对战争的关注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们获取战争信息的目的不再仅仅出于商业或经济利益的考虑,其他如政治、道德、生存等方面的因素也成为人们对战争给予更多关心的原因。
另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与战争结合之后产生了一些新生事物,在人类生活当中开辟出来一系列新的领域,比如新的战争形式就是这种新生事物的代表。
大众传播媒介对战争的关注,主要是由战争的特点和大众传播的特点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从战争方面看,(传统)战争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从肉体上消灭敌人,一般总是要有人流血牺牲的。
来自战场上这样的消息总是能够给人的感官形成刺激。
不同时期美国政治选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

不同时期美国政治选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大众传媒与政治选举是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诞生地,在诞生之初就大量运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民主选举,并且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将大众传播的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政治选举中。
可以说,对大众传播手段的运用是否合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举的成败。
电台成就了罗斯福的“电台总统”形象,电视成就了肯尼迪的“电视总统”形象,互联网成就了奥巴马的“网络总统”形象。
事实证明,当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技术手段跻身主流,或占据传统大众传播领域的相当份额时,就必须予以重视。
如何充分的利用大众传播的手段,进行最广泛的传播,并且调动最广大选民的积极性,就成为政客们应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标签:大众传播美国总统选举新媒体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选举概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1.1报纸从职业和教育程度来看,阅读报纸的阶层可以说是媒体中幅度最广泛的。
报纸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大、灵活、及时;对当地市场的覆盖率高,易被接受和被信任。
而其缺点则主要在于传递率低、保存性差、传真度差、传播版面太小易被忽视。
1.2广播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的广播的特性首推时效性。
报纸由于广播的出现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是时效性被夺走。
广播可以向全国,也可以向特定的地域做传播。
总体来看,广播的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成本低。
其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展露转瞬即逝,表现手法不如电视吸引人。
1.3电视电视是现代传播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
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
电视传播有其他媒体不可比较的示范效果,常常成为话题的创意作品也肯定被电视传播诱导出来。
电视媒体的主要优点是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富有感染力,能引起高度注意,触及面广,送达率高。
而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即逝,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关于对舆论战的几点认识

关于对舆论战的几点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先后打响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在这四场战争中,舆论战作为信息化战争时期的一种作战模式,与军事战紧密配合的舆论战,主要以敌方意识形态为目标,通过各种媒介或渠道,运用意识渗透、政治进攻、舆论诱导等策略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令其发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变化,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它是达成国家战略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战时,信息渠道单一,高度依赖政府和媒体,媒体极易成为意见领袖,左右国内外的舆论。
当前,舆论战已经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作战样式,也是联合作战中的重要行动之一。
认真研究现代舆论战的特点规律,对于把握未来信息化作战中舆论战的制胜之道和破敌之策,增强我军政治工作综合作战效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与心理战、法律战的协调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是我军政治工作三种重要作战样式,尽管各自的范畴、载体和对象不尽相同,但都是“攻心”的重要形式。
在联合作战行动中,“三战”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借势、相互倚重,联体互动,共同发挥巩固己方、瓦解敌方的作战效能。
舆论战是实施法律战和心理战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心理战是法律战和舆论战的落脚点;法律战为舆论战、心理战提供法律依据。
舆论战的胜负关系到法律战和心理战的结局,心理战的得失会牵动舆论战和法律战的实施,法律战的状况直接影响心理战的效果。
舆论战与心理战。
首先,共同营造心理进攻强势。
交战双方以大众传媒为主战手段,借助传媒的强渗透力、强负载力以及高度的大众公信力,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发动心理攻势,往往是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刀枪已止、唇舌在舞。
其次,共同打造顽强战斗精神。
信息情报主宰下的高定位精确打击具有空前的毁伤力,会使参战军民产生异常强烈的心理震撼。
我军必须做好新时期包括战斗精神与武器装备两方面军事斗争准备,充分发挥舆论战和心理战打造顽强战斗精神、增强心理防护的重要功能,针对参战军民的理智、情感、意志、信念、道义进行舆论宣传,破除他们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恐惧、迷信心理。
战争中的大众传播

战争传播的定义战争传播,从其定义分析,就是战争状态下的信息流动及体系。
在传播中各方面的需求是不同的,政府、媒体和受众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信息需求,于是,不同的需求导致了不同的信息,这就使得战争传播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在战争中会因国家、民族、价值观等等因素的影响对战争发挥出各异的功能和特点。
这种体系同时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战争本身直接所需的信息流动,即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军队、军队之间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各方对战争的把握与控制,这是需要信息流通的。
从这中间衍生出了战争的一种新形态——信息战。
第二,随着人类进入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时代,战争已经演变成为以总体战为特征的现代战争。
当报纸和传单、广播等传媒工具在“一战”开始被广泛应用之后,战争传播的宣传作用便成为对战争影响巨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战争传播能成为沟通国家、民族、政治集团等之间的桥梁,向国际上传播有关国际关系的信息,将一国政府关于外交政策、军事斗争战略等问题的立场传达给有关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使国际社会主体能够了解、认知本国的政策和斗争行为,从而到达沟通与信任。
因此,有“媒体外交”一说,此为战争传播的外交形态。
战争与传播属于两种不同的行为体系,前者是政治的一种极端行为,后者则是信息流动的一种体系。
战争传播强调的是战争状态下的传播活动,战争限定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传播则发生在这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与直接的战争行为相并列。
在这里,无论战争传播表现为上面体系的哪一种形态,它的特殊性都主要表达在其工具性上,是战争中的一种软力量。
战争传播的媒介任何传播活动都是通过媒介来进行的,离开了媒介,传播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印刷媒介,第二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广播媒介,第三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电视媒介,第四代传播形态的标志是网络媒介。
从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看,现代战争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第一阶段,传媒的受众属于局部性,它成为现代战争的辅助战场;在第二阶段,传媒的受众呈现地区性,成了现代战争的次要战场;在第三阶段,特别是第四阶段中,传媒受众已表现出了世界性、全球性,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一个时刻不可缺少的重要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也在影响着战争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大众传媒美国战争作用【作者简介】:唐辉,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序言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是指以印刷媒体、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业务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相继经历了印刷媒体时代、视听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时代。
当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只是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当时更先进。
了解美国,就必须从了解美国战争开始。
美国从诞生以来一直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有人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铁砧敲打出来的。
”而美国呢,则不断用战争来壮大自己,锻炼自己。
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再到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
可以二战为界,之前的战争,美国是不断的壮大发展;之后的战争则是壮大和削弱参半。
而在历次战争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与大众传媒的纠葛之中。
或利用借助或被动卷入,从而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美国的战争,也影响着改变着美国甚至世界的面貌。
下面按历史顺序来看一下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独立战争中印刷媒体的作用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
在1776-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报刊在战争的酝酿、准备和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随着战场上的胜利,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期间由托玛斯·潘恩(1737—1809年)所写的小册子《常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776年1月,他发表了一本五十页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
在一个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
在这本小册子中,潘恩强烈抨击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
批判了那种依赖英国的殖民地思想,陈述了英国统治对殖民地人民所带来的种种害处。
他指出,现在已经不是辩论的时期了,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最后的争端。
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呼吁,“站起来吧,接受自由!你们这些热爱人类的人!你们这些不但敢反对暴政而且敢反对暴君的人,请站到前面来!”。
人们都被潘恩的思想和热情所感动,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读过这本书。
《常识》在唤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促使殖民地人民将独立作为自己战斗的唯一目标的宣传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塞谬尔·亚当斯等几位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充分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和鼓动,鼓舞了战争中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北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这里只介绍一部文学印刷品对美国内战的影响。
1851年,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
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
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不失为引发、推动废奴运动的惊世之作。
当然我们不能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引起了南北战争,而是这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使得奴隶制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也让赞成和反对这一制度的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局,进而导致南北战争爆发。
甚至对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美西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在美西战争中大众传媒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
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
但是正当美国准备向海外扩张时,整个世界已为老牌殖民大国瓜分完毕。
美国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国西班牙是个好目标。
美国决定首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
这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
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
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
在美西战争爆发过程中,美国报纸竭尽煽风点火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
1898年2月份,发生了两件诱发战争的事件。
第1件,是西驻美公使攻击麦金莱的信件被公开。
第2件,美国l艘军舰在哈瓦那爆炸。
《纽约日报》2月9日刊登了一份西驻美公使德洛梅去年12月写给马德里《先驱报》一位编辑的私人信件。
信中谈及麦金莱的国情咨文时,说麦金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客。
这封信评论美国总统麦金莱是“一个政治骗子,既要把自己的后门打开,又要和党中好战分子保持良好关系”等等。
这些观点纯属公使的个人感受,不料,这封信被《纽约日报》公之于众后,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谴责这是西班牙官员对美国国家元首的侮辱。
在压力下,西班牙政府担心事态闹大,西政府一面正式向美赔礼道歉,一面让德莫洛引咎辞职。
但美国人不依不饶,抓住此事大造舆论。
在古巴起义军日益壮大的形势下,1897年底,美国驻哈瓦那总领事菲茨休·李要求政府派军舰到古巴“保护”美国侨民。
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面的美国军舰“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舰上的354名官兵中有266人丧生。
爆炸事件发生后,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一口咬定这是西班牙人的阴谋。
一时间,“记住‘缅因’号事件”和“西班牙人见鬼去吧”成为美国人口中最流行的话语。
加上《纽约世界报》等报的记者在报道古巴局势时对西班牙的邪恶和残暴加以渲染,很多不明真相的美国人产生了“正义干涉”的冲动情绪。
《纽约太阳报》在第2天发表的报导,更是让美国人冲动。
美国笼罩在一片痛苦与惊恐之中,华盛顿停止了公务,全国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哀悼活动。
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爆炸原因。
尽管报纸提到,许多士兵是被西班牙军舰派出的小艇救起来的。
人们还是怀疑此事为西班牙蓄谋制造。
调查结果对于已经群情激愤的国内气氛犹如火上浇油。
“让西班牙见鬼去吧”、“记住缅因号”、“讨还血债”的复仇怒吼在美国各地此起彼伏。
还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已有人开始煽风点火。
佛蒙特州参议员普洛克特在参议院发表演说,以不久前访问古巴的所见所闻,揭露西班牙在岛上实行集中营的罪行。
据当时的《华尔街日报》说,这次演说使“华尔街许多人转变了思想”,倒向主战派。
《纽约日报》的老板郝斯特在此期间曾电告驻古巴记者:“你供给速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
”此后不久,美西战争爆发。
二战中的美国媒体的作用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报纸相比,它具有时效性强、收听方便、万水千山瞬间即至、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跨越国界传播、感染力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正是这一传播优势使广播成为战争时期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进行心理战的主要武器。
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论战的先锋。
如果说网络和电视改变了现代战争,报纸推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广播则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
二战中,美国的广播主要起这几个方面作用:1、传递信息,改变本国受众思想。
广播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消息来源。
许多重大事件,人们都是最先从广播中得到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的相互广播公司最先报道这一新闻,许多美国人是从相互广播公司的广播中得到这一消息的。
美国国内的中立主义思想很快烟消云散了,全国都在积极备战。
2、鼓舞己方士气,对外广播获得国际社会和盟友的支持。
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前动员莫过于罗斯福通过广播所进行的四次被称为“炉边谈话”的演讲。
被罗斯福当作政治武器的“炉边谈话”,因为定位准确,采用适合于说与听双方身份的广播语言方式而独具魅力。
它对美国走进二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混淆敌方视听,离间敌人的关系,瓦解敌军斗志。
美国的一个“诺顿海军中校”电台节目向德国海军进行了309次广播,成为“美国在整个大西洋战争期间,在进行具有战略水平的战时宣传上卓有成效的一员。
……被缴获的德国海军文件承认:‘诺顿广播对于德国海军人员的士气具有摧毁性的影响。
’”还充分利用广播对敌军进行怀柔软化,使他们军心大乱,无心恋战。
二战期间,盟军充分利用广播,在战场广泛播放一首德国歌曲《莉莉·玛莲》,歌曲广为流传。
歌曲中流动的旋律所讲述的缠绵故事,使德军产生了思乡情绪,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对战争产生了厌恶。
美国的参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媒体英雄,那就是美国之音(VOA)。
美国之音在二战中,不断地给敌方制造混乱,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斗志,离间敌人和其盟友的关系,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
”一语道破了舆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越战中美国媒体的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1961--1974),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被美国人称为“越战泥潭”而留在记忆中的。
而此时大众媒体发展到视听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主流快捷的传播形式。
视听媒体对越战的介入极大的改变着越战的进程和结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的新闻媒体使美国得以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
所以,有人也称这次战争为“第一次电视战争”。
二战后,根据《日内瓦协议》,法国从越南撤军。
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加强对越南的干涉,并不断升级。
由“特种战争”演变为“局部战争”的全面参战。
从1961年到1968年间,包括电视在内的美国媒体大多都热情地站在美国政府一边,行驶着自己“爱国主义”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