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博物馆大事记

合集下载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案例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案例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案例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是指将博物馆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并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

数字化文物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保护文化遗产,方便公众了解和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下面是十个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案例:1.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故宫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使其可以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在线浏览,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故宫的文物珍品。

2. 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品在线数据库”,公众可以在该数据库中浏览和搜索博物馆的文物。

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馆藏的航空航天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航空航天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的在线平台,公众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和学习相关知识。

4.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其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东京国立博物馆数字化文物库”的在线平台,公众可以在该平台上查看和研究日本的历史文化。

5. 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在线收藏”的平台,公众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和学习澳大利亚的文化遗产。

6. 法国卢浮宫:法国卢浮宫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卢浮宫官方网站”的在线平台,公众可以在该平台上欣赏和学习法国的艺术珍品。

7.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馆藏的自然历史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自然历史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的在线平台,公众可以在该平台上了解和研究自然历史知识。

8. 加拿大皇家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馆藏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储,并建立了一个名为“加拿大皇家博物馆数字化收藏”的在线平台,公众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和学习加拿大的历史和文化。

简述我国数字文博的新发展

简述我国数字文博的新发展

简述我国数字文博的新发展摘要:一、我国数字文博的概述二、我国数字文博的新发展1.数字技术的应用2.互联网+文博的融合3.跨界合作的推动4.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三、新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文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数字文博,指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展示和传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普及。

在我国,数字文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还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我国数字文博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文物的展示、保护和研究。

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流量,实现参观预约制,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二是互联网+文博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文博领域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

如阿里巴巴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推出了“故宫淘宝”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是跨界合作的推动。

数字文博领域开始涌现出跨界合作的案例,如博物馆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的结合。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文博产业的边界,还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国家宝藏》电视节目的热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是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探索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通过智能导览、线上参观、虚拟展览等形式,让博物馆的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我国数字文博的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数字化技术,文物得以原貌重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新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体验途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最后,数字文博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与创新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博物馆逐渐成为了博物馆展示的新方式。

数字化博物馆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博物馆的展品进行数字化,赋予其虚拟形态,为观众提供更加流畅、便捷的展示方式。

数字化博物馆在信息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与创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设了一个数字图书馆计划,向全球发布了数字化图书馆计划的征集令。

此后,一些博物馆也开始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1995年,首个杰出的数字化博物馆——“史蒂夫.科恩博物馆”(The Steven Cohen Museum)诞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

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经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数字化博物馆的作用和价值数字化博物馆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体验方式。

在过去,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参观时间过少、参观难度大等问题。

而通过数字化博物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参观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更多地了解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并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验。

对于博物馆来说,数字化博物馆也具有极大的价值。

数字化博物馆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

同时,数字化博物馆也可以有效推广博物馆的品牌和影响力,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扩大其群众基础。

数字化博物馆还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更多的经济收益来源,例如数字化图片的授权和网络营销等。

创新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技术数字化博物馆需要引入一些技术手段来实现。

目前常用的数字化技术有3D扫描技术、全息投影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并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观赏体验。

3D扫描技术是将物体进行完整扫描,然后使用计算机将其还原,可以使文物的细节和构造更加清晰明了,使用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发展。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陈刚摘要: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博物馆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

本文简单回顾了数字博物馆发展历程,分析了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发展模式,最后讨论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集成应用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近年来,博物馆领域新技术应用发展极为迅速。

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泛在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技术应用大量涌现。

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新媒体博物馆、泛在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尤其是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将“物”转化“数字”,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展示的表现能力和交互能力,拓展了博物馆展示时间和空间。

数字博物馆的核心是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传播与展示构成了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内容。

但是,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只是手段,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才是数字博物馆发展的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的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博物馆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推进了“以数字为中心”的数字博物馆向“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1、数字博物馆发展回顾数字博物馆早期发展主要受到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强调以藏品资源数字化为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最早的数字博物馆实践是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计划。

该计划预期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的数百万件有关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手稿、书籍、印刷文本、影像及录音等资源数字化,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手段,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和家庭用户都能像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便捷地接触到这些数字资源。

受此计划影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计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水准上,将全世界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永久性的数字化存储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国家图书馆2010年7月-9月大事记

国家图书馆2010年7月-9月大事记
21 0 0年第 4期 ( 总第 7 4期 )
国家图书馆学刊
9 5
国家 图书馆 2 1 00年 7月 一 9月 大 事记
7月
2日 原 中共 中央 政 治 局 常 委 、 务 院 副 总 理 国
馆馆长长尾真 和韩 国国立 中央 图书 馆馆 长牟 酷 敏 签署 了《 日韩数 字 图书 馆计 划协 议》 中 。中 日韩 三
国的 国家 图 书 馆 将 建 立 更 密 切 的 协 作 关 系 , 享 经 分
李 岚 清 同志 来 到 国家 图 书 馆 视 察 。李 岚 清 同 志先 后 观看 了“ 国家 图 书 馆 立 法 决 策 服 务 成 就 展 ” “ 家 、国 珍 贵 古 籍 特 展 ” 并 视 察 了 国家 图 书馆 二 期 新 馆 。 ,
9 6
国家 图 书馆 学 刊
2 1 第 4期 ( 第 7 0 0年 示 了 “ 字 圆 明 园 ” 期 建 设 该 数 一 成 果 圆明 园 “ 州 清 晏 ” 区 。 九 景
1 3日 斯 洛 文 尼 亚共 和 国政 府 向 中 国 国家 图
验与信息并促进在元数 据规范标 准化 、 信息 服务整
合( 门户 )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利 用等方 面的合作 、
与发展。
书馆赠送《 瓦尔瓦 索 图册集 》 。该 书是 斯 洛文 尼亚
著名 博 学 家 雅 奈 兹 ・瓦 伊 卡 尔 德 ・瓦 尔 瓦 索 (6 1 19 ) 集并 进行 学术 批判 性 评论 的 画作 14 — 63 收
在 国家 图书馆开讲 。全 国人大 常委会 副委 员长 、 民
革 中央 主席 周 铁 农 担 任 首 讲 嘉 宾 。 本 月 ,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向 O L 提 交 了 近 中 CC 10万 条 馆 藏 西 文 数 据 。 1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智 慧博 物馆
பைடு நூலகம்
数 字博 物馆 未来发展 的新趋 势
张 寅
( 青 岛市博 物馆 山东 青岛 2 6 6 0 6 1 )
摘 要: 随着科技 不断发展 ,博物馆从传统形 式转 变数 字博物馆是科技的重 大进步 , 为人们生活提供 了便利 ,而数 字博物馆 到智 慧博物馆 的发展 , 是 以人 为本理念在互联 网中普及 的必然途径 。 基 于此 , 本文对数字博物馆发展历 史进行总结与 回顾 , 对智 慧博物馆 发展趋 势进行 分析 。 关键 词: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 ;发展新趋 势
前言 :随着时代 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为人们 的生活带来了诸 多便利 ,数字博物馆 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博物馆 的服务方式。但是数 字博物馆依然有它的缺陷,随着科技不断 向前发展,数字博物馆在 不久 的将来终究会演变成更加便于人们使用的智慧博物馆。 数 字博物馆发展现状 ( 一 )数 字博物馆的产生 博物馆 是对 社会公众开放 的非盈利性常 设机 构, 它 主要 为社 会 中教育 、科研 、保护 、征集 、传播并且展 出人类环境 中的物质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 馆的基本功能就是 收集 、研 究、教育 传播 。近几年 来,我国的博物馆项 目发展 的非常迅速 ,据 统计 , 平均每 3 6万人享有 一家博物馆 ,泱泱大 国,人 口众 多,博物馆 数量增加依然 不能满足 社会对文化传承 的需求与渴望 。因此 , 在 近年来 ,随着 博物馆蓬勃发展 ,很多实体博物馆都在科技 时代 中 实现 了数字化 以及虚拟 网上博物馆的建设[ 1 】 。 ( 二 )数 字博物馆 开始转型 数字博物馆主要 结合现 代技术 中的数字处理和 网络技术 , 将 实体化 的博物馆 的具 体职 能转 化为数字 化形式 的完整 网络博物 馆 形态 。也就 是说,数字博物馆采用 国际上先进的互联 网与博物 馆机 构 内部 的信息构架 ,将传统 的博物馆 的业 务形 式改变,转换 成与计算机 网络上 的活 动紧密结合 , 从而能够构建博物馆大环境 所 需要的信息传播桥梁 , 发挥 出实体博物馆 的最大化职 能。 目前 , 在 我 国数 字博物 馆多 以三维虚拟 的技术 为数字 化系统运 转 的核 心 ,以互联 网上 的博物 馆网站为基本载体 ,通过对文物 以及展陈 进 行数字 化管理 ,并 且以一种模拟 现实 的方式将 博物馆进 行展 出。 虽 然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 比有很多科技信息技术方面 的优 越性 ,例如数字博物馆具有 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 、 信 息传递 网络化 以及信息资源共 享化 等特 点 。 但是 ,依然无法解 决博物馆 各元素质之 间的相互关联 , 并且不 能将 博物 馆的功能进 行 自我完善[ 2 1 。 现代博物馆的核心是 “ 物质” ,它的根本 目标就是 以人为本 , 随着互联 网技术 的不断发展,手机 A P P 、数字监控、数字三维等技 术不断演变成熟 ,博物馆 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展陈、文物 管理以及网络信息发布上,这些应用 随机产生的信息和数据能够进 行数据筛选,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受用于博 物馆中的各种元素中,因此使得智慧博物馆的理念 由此衍生。

从展览向传播的转型:博物馆历史文化呈现的数字化趋势张芯语

从展览向传播的转型:博物馆历史文化呈现的数字化趋势张芯语

从展览向传播的转型:博物馆历史文化呈现的数字化趋势张芯语发布时间:2021-07-28T07:57:02.07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张芯语[导读] 从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第一个博物馆以来,中国的博物馆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多,展览的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张芯语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一、博物馆文化遗产展览概述从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第一个博物馆以来,中国的博物馆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多,展览的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下发的当年就有502家博物馆积极响应号召,开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此后十年,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仅2018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大约2.6万个,参观人数达11.2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1。

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在履行教育职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展览一步步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也能通过丰富了文化生活并增加了知识,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愿并喜爱参观博物馆举办的展览。

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展览始终强调的是物质的呈现与故事的讲述。

近几年,许多博物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让收藏在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倡导下,采取叙事的方式,以文化遗产实物为基础,通过实践逻辑或因果关系进行陈列组织,通过展览向观众讲述文化故事。

在展览策划方面,更注重展览前期的学术研究和展览的学术深度,基本摆脱了以类型学为中心的简单策展组织方式,增加对藏品本身的研究深度、拓展策展视野、积极吸收最新研究资料,对同一件物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使观众能够摆脱定式思维,从一些新的视角去审视原先熟悉的物品,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认知与感受;在展览设计方面,坚持设计为主题服务的首要原则,除了起到提供形式上的美观之外,还要为展览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教育传播效果提供帮助。

历史学论文范文

历史学论文范文
历史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论文范文篇1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数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有着延绵不断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了解,正是通过那些传世的文献典籍而获得的。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有关历史文献,由于年代久远,或是语之不祥或是神怪传说混杂太多,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面对此种困境,如果没有考古学的补充,历史学家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孔子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当然,有详实的文献资料,也并非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历史注重的是求实。因此,有了详实的文献进一步就是要“去伪证实”。
(一)实物史料的数字化
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不仅数量少,而且零散,连续性和系统性都比价差,但实物史料的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目前能够有效保存实物史料的数字化方法即数字博物馆。
著名历史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考古学与历史学不能打成两截。那种考古归考古,历史归历史,搞考古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考古的现象,是一种不应有的奇怪现象,说明了认识观的落后”。他将这个问题提到“认识观”的高度是很深刻的。考古学所研究的是历史的物化表现,而历史学研究的是对历史的文字记录,应该说二者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研究对象的本体,而只是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形态。两个学科间因为研究对象表现形态的差异造成的方法与技术层面的差别,只能决定学科各自教学方式与训练方式的区别,不应该成为学科间相互结合的障碍。如果仅仅因为这种差异,形成学科间的封闭,就恰如张光直先生所言,是非常落后的认识观。在提倡多学科交叉进行学术研究的今天,历史科学的这两个分支学科间的不正常状态实在有必要加速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杨璇 朱开屿 /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中国数字博物馆大事记
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从“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上网”到“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渐步入了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

为了总结和了解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历程,进一步推进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本文回首和梳理数字博物馆建设中
的大事记,力求以生动的事实和喜人的成就,展示数字博物馆这10年来的发展之路。

本大事记收录新千年以来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内容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年度数字博物馆领域的重点工作、年度重要会议等。

由于时间与能力所限,有未尽之处还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DOI:10.3772/j.issn.1673—2286.2010.01.013
2001年以山西为试点,2002年起试
行)》。

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终于乘着北京市科技周的东风正
式开通运行,它是集数字展示、科学普及、教育和研
究于一体的中医药知识平台、教育平台和服务平台。

该项目2004年4月通过一期验收,2006年1月通过二期
验收。

2003.11.28
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
届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博物馆学会
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

2004.10.26
由建设部干部学院智能建筑技术
培训办公室主办,中国博物馆学会博
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博物
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专题技术研讨会”于2004年10
月26日在北京观园大厦二层多功能厅召开。

本次会议
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29家
博物馆单位到会,共88位专业代表出席会议。

与会代
表结合20年来我国文博单位在数字化博物馆基础性建
这也是一家没有实体博物馆支撑的网上虚
拟博物馆,主要介绍与老北京民俗相关的文化。

2005.5.16-18
2005年数字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主题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该会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办,有来自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数十座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参加,研究探讨数字博物馆建设和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会后
现有数字化科普资源、发挥网络科普更大效能,把可利用的社会科普资源进行数字化入库,搭建有利于各方参与我国科普工作的平台,为全国科普创作、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数字资源支撑;同时,建设一个公众体验科学的网上科技活动乐园,为青少年开辟寓学于乐的网上科技教育第二课堂。

建成后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将为全社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打造中国数字化科普第一品牌,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

2006年12月20日中国数字科技馆开通试运行。

2007年11月,中国数字科技馆获得了“2007世界信息峰会”(WSA2007)颁发的最佳电子科学(e-Science )奖。

2007.1
教育部启动“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继续推进人文艺术类、生命科学类等11家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建设,并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在门户网站“首都之窗”下,汇集了北京157家有实体的科普场馆,分别归入虚拟博物馆、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综合博物馆、趣味动漫馆等五大门类中。

2008.2.29
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博物馆数字展示研究基地”,湖南省文物局为该基地的组织单位,湖南省博物馆为依托单位。

况》、《中小科技馆数字技术应用现状》、《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信息参考模型》、《视觉设计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价值》等9个子问题进行调研。

2009.5.10
由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大学制作的“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线下内容产品及电子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

以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博物馆注定要走上数字化的道路,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公众提供如亲临实境的体验,成为展示文化的舞台。

数字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在逐步扫清其发展障碍的同时,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数字博物馆必将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方便快捷地为公众提供智能化的文化服务,成为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舞台。

作者简介
杨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8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项目组成员。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00871。

E-mail:cheril_yx@
朱开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8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00871。

E-mail:zhukaiyu@
(收稿日期:2009-1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