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范文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释与制图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释与制图
18
根据热红外影像解译标志,可以识别不同的地物。下面 介绍一些主要地物的解译方法:
水体与道路 在白天热红外像片上,由于水体具有良好的传热性, 一般呈暗色调。相比之下,道路在影像上呈浅灰色至白色,这因 为构成道路的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白天接受了大量太阳热能, 又很快转换为热辐射的缘故。午夜以后获取的热红外像片,河流、 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呈浅灰色至灰白色,而道路呈现暗黑色调, 这因为水体热容量大,散热慢,而道路在夜间散热快。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释与制图
19
(5)热红外像片:3.5-5.5μm, 8-14 μm
白天
黎明前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释与制图
20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释与制图
21
5.2.2 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
1.常见的遥感扫描影像类型与主要特点
目前,常见的遥感扫描影像类型包括以下 几种 :MSS,TM(ETM),SPOT
5.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5.2.1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1 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
1839年摄影像机问世,法国人达格雷(Dagurre)发表了 第一张航空像片。从1913年开始,摄影技术用于地质研 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像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目的, 它有力的推动了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技术的发展。
经常可以见到的遥感摄影像片包括: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 黑白红外像片、天然彩色像片、彩色红外像片、多波段摄 影像片和热红外摄影像片。
遥感导论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41
遥感原理
热红外图像解译—城区昼夜变化
白天
黎明前
42
遥感原理
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1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在潮汐息流期间,热流受潮汐的影响很小, 在江中自由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43Βιβλιοθήκη 遥感原理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2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热流在江中的扩散方向反映涨潮方向
25
遥感原理
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 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 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 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 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 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 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 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 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 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 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 物间的内在联系。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6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 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 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22
遥感原理
一.
二. 三. 四.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象的判读 微波影象的判读 目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
ch5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第一节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1)第二节不同类型遥感图像的判读 (3)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16)第四节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本程序与步骤 (18)第五节遥感制图 (19)第一节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5.1.1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特征遥感影像包括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
常用的航空影像以航空相片为主, 常用的卫星影像以TM和SPOT图像为主。
把这些图像放大来看, 它们都是由一行行、一列列的像元构成。
像元是遥感影像中最基本的单元, 有时也把像元称为像素。
各个像元按照行列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点阵, 宏观上表现为一幅遥感图像。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目的是从遥感图像中获取需要的地学专题信息, 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读出遥感图像中有哪些地物, 它们分布在哪里, 并对其数量特征给予粗略的估计。
因此, 我们必须掌握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特征。
概括说来, 目标地物特征包括“色、形、位”三大类。
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的颜色特征。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的形状特征。
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特征。
地面各种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中存在着不同的色、形、位的差异, 构成了可供识别的目标地物特征。
目视解译人员依据目标地物的特征, 作为分析、解译、理解和识别遥感图像的基础。
5.1.2 目视解译的生理与心理基础目视解译是人与遥感图像相互作用的复杂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目视解译者生理与心理许多环节。
为了更好理解目视解译过程, 这里对目视解译的生理与心理基础作一简单介绍。
人的眼睛是目视解译的重要器官, 眼球的构造与功能在获取信息的许多方面类似照相机。
依据生理学的功能划分, 人的眼睛由以下部分组成: 眼球壁和折光部分, 其中眼球壁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图5-3), 它们在获取图像信息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当眼睛观察遥感图像时, 图像信息从每只眼睛的视网膜沿着视神经向上传导。
视神经由视神经孔入颅腔形成交叉后, 延为视束。
遥感导论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

⑥ 格状水系(方格状水系、矩形状水系、菱形状水系) 矩形状水系:一般出现在沉积岩褶皱构造区 菱形状水系:一般出现共扼相交的裂隙发育区。
⑦ 放射状水系 常见于火山锥和穹窿构造上升区。
③ 中等色调:指浅灰-深灰之间的色调变化。
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以及中基性岩浆岩等,变质岩中的变粒岩具 有灰色色调。
2、色调均匀性:指地质体内部色调的均匀程度
① 色调均匀:反映土壤和岩石物质比较均一、稳定,地质体的物质成分和 结构变化不大,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
② 色调有规律性变化:有一些地质体,当其出露面积较大时,内部色调有 时会出现规律性变化,如岩浆岩的环带状色调变化,可能反映岩体内部 的分带现象.
色彩:是指物体具有的颜色类别。
在利用色彩判断地物时,要注意: ① 多波段的彩色合成图像,不仅要了解地物的波谱 特性,而且要知道彩色合成时波段影像与红、绿、蓝三色的 对应关系 ② 彩红外图像:植被-红 水-蓝青 道路-灰白
建筑物-灰或浅蓝
四、阴影(Shadow) 阴影分本影和落影两种。 本影-指物体本身没有被光线直接照射到的部分,
三、色调(Tone)和色彩(Color)
色调是物体的电磁波特性在图像上的反映,在黑白像 片上指黑白深浅程度。地物的形状、大小都要通过色调显 示出来,所以色调特征是最基本的解译标志。
色调的深浅以灰阶来表示。在解译中,人们根据眼睛的 分辨能力将灰阶从白到黑分为十级:白、灰白、淡灰、浅 灰、灰、暗灰、深灰、淡黑、浅黑、黑。应用时,归为五 级:白、灰白、灰、深灰、黑。
③ 斑状色调(色调不均匀):在小范围内地层或地表物质成分,含水状况 有很大变化,结果出现一片暗,一片亮的斑块状色调
3、边界清晰程度:指不同地质体之间色调的差异程度 ① 边界清晰 反映地质体之间界限分明,是截然的、突变的关系。 ② 边界模糊 反映地质体之间的界限不甚分明,呈过渡的关系。
遥感概论课件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目标地物特征
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特征是地物电磁辐射差异 在遥感影像上的典型反映。按其表现形式的不 同,目标地物特征可以概括分为3类:
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这里包括目 标地物的色调、颜色和阴影等;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这里包括目 标地物的形状、纹理、大小、图形等;
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这里包 括目标地物分布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地面各种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中存在着不同 的色、形、位的差异,构成了可供识别的目 标地物特征。目视解译人员依据目标地物的 特征,作为分析、解译、理解和识别遥感图 像的基础。
5.1.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
1. 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 2. 遥感图像的认知过程
1. 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
色调完全均一或颜色完全相同的图像是不能产 生图像知觉的,目视判读遥感图像时,只有在 遥感图像上存在着颜色差异或者色调差异时, 并且这种差异能为判读者视觉所感受,才有可 能将目标地物与背景区别开。这是图像知觉形 成的客观条件。
2. 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 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如海滩的砂砾,因含水量不同,在遥感黑白像片中 其色调是不同的,干燥的砂砾色调发白,而潮湿的 砂砾发黑。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 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在一些情况 下,还可以识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例如,黑白航 空像片上柏树为主的针叶林,其色调为浅黑灰色, 山毛榉为主的阔叶林,其色调为灰白色。目标地物 与背景之间必须存在能被人的视觉所分辨出的色调 差异,目标地物才能够被区分。
北京故宫 博物院与 护城河之 间的色调 差异。
颜色(colo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 标志。
遥感图像处理_第5讲(目视解译制图)

目视解译的重要性
目视解译是信息社会中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的一 项基本技能。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地、准确地获取资源与环境信息,如 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等,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地监测全球资 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定性、定量与 定位的信息服务。通过目视判读遥感图像
– 地理学家可以了解山川分布,研究地理环境等 – 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质地貌或深大断裂 – 考古学家可以在荒漠中寻找古遗址和古城堡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大小(size):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
面积与体积的度量。它是遥感图像上测量目标 地物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根据物体的大小 可以推断物体的属性,有些地物如湖泊和池塘, 主要依据它们的大小来区别。判读地物大小时 必须考虑图像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 以计算或估算出图像上物体所对应的实际大小。 影响图像上物体大小的因素有地面分辨率、物 体本身亮度与周围亮度的对比关系等。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 阴影(shadow):是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
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 性质或高度,如航空像片判读时利用阴影可以了解铁 塔及高层建筑物等的高度及结构。阴影的长度、方向 和形状受到光照射角度、方向和地形起伏等影响,山 脉等阴影笼罩下的树木及建筑物往往会使目标模糊不 清,甚至丢失。 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例如:侧视雷 达影像中目标地物阴影由目标阻挡雷达波束穿透而产 生,热红外图像中目标地物阴影是由于温度差异所形 成,例如夏季中午飞机飞离机场不久进行热红外成像, 地表仍会留下飞机的阴影。
由于目视判读需要的设备少,简单方便,可以随时从遥感 图像中获取许多专题信息,因此是地学工作者研究工作中 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实验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04
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地理信息科学领 域的应用。
实验要求
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特征 和分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 步骤和流程。
熟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 技巧和方法。
学会利用遥感图像目视解 译制作专题地图。
0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本概念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和分 析遥感图像,对地表特征进行识别、 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实验5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目 录
• 实验目的与要求 •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 遥感图像制图 • 实验数据与软件 • 实验过程与结果 • 实验总结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
01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熟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步骤和流程。
03
学会利用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制作专题地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技术应用中 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地 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 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01
02
03
直接解译法
根据遥感图像上直接呈现 的地物特征进行识别和分 类。
对比解译法
通过对比动态解译法
结合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 据,分析地物的动态变化 过程。
软件功能
ENVI软件主要进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增强、分类等操作,ArcGIS和QGIS则主要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等方面。
软件操作
在进行目视解译和制图时,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包括图像导入、调整视图、标记特征、制作 地图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过程
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遇到了遥感图像解译难度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提供了 额外的遥感图像数据供学生练习,并加强了解译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遥感导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

遥感导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引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数据处理中最基础且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通过人眼观察和分析遥感图像,将图像中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从而获取地表信息。
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概念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遥感图像并辅以特定的解译规则,对其中的地貌特征、地物类别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和识别。
它利用人眼对图像细节和纹理的敏感性,以及对地物光谱反射信息的分析能力,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识别和解释。
目标和意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目标是准确地将遥感图像中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这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意义包括: 1. 获取地表信息:通过目视解译,可以获取遥感图像中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的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地表信息。
2. 土地利用规划:目视解译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标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监测: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环境变化,如森林退化、水资源变化等,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 资源管理: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识别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为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在进行目视解译之前,需要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解译的准确性。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 - 辐射校正:校正图像中的辐射失真,使图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具有一致的亮度和对比度。
- 大气校正:校正图像中的大气影响,减少大气散射和吸收带来的影响。
- 几何校正:校正图像的几何畸变,使图像具有准确的位置信息。
2. 目标选择在目视解译之前,需要确定解译的目标和区域。
根据解译的目标和研究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区域和特定的地物类型进行解译。
3. 目视解译在目视解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眼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根据目标的特征和解译规则,对图像中的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遥感图像解译的目的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典型地物的目视解译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遥感制图遥感图像解译的目的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图象的目视解译是把解译者的专业知识、区域知识、遥感知识及经验介入到图象分析中去,根据遥感图象上目标及周围的影象特征一色调、形状、大小、纹理、图型等以及影象上目标的空间组合规律等,并通过地物间的相互关系,经综合推理、分析来识别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于它充分利用了判读者的知识、经验,这要比计算机的内存和判断更为高明,因而目视解译是遥感图象解译最基本的方法,是遥感应用分析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
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遥感图象解译与我们日常的观察习惯有3点不同:一是遥感图象通常为顶视,而不同于平日里的透视;二是遥感图象常用可见光以外的电磁波谱段,而大多数我们所熟悉的特征在可见光内外谱段,可以表现得十分不同;三是遥感图象常以一种不熟悉或变化的比例和分辨率描述地球表面。
因此,对于初学者需要多对照地形图、实地、或熟悉地物的观测,增强立体感和景深印象,以纠正视觉误差,积累经验。
可见,遥感图象的解译过程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影像目视解译的影响因素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季相影响:植被差异;太阳高度角;水分影响图像显示:真彩色合成,假彩色合成,伪彩色季相影响:1)植被差异冬季成像有利于突出地表信息;夏季有利植被解译。
2)太阳高度角冬季太阳高度低,物体阴影长,辐射强度低,地物形态信息丰富。
夏季太阳高度高,阴影短,有利地物光谱特征的反映。
3)水分影响黑白影像(全色)真彩色(天然彩色):影像上地物的颜色是地物天然色彩的再现。
如RGB:TM3,2,1。
标准假彩色(彩色红外)false color:与地物的天然色相比,都向短波方向移动了一个色向。
如RGB:TM4,3,2。
地物反差增大有利于解译。
伪彩色(Pseudo color ):1张黑白图像的灰阶分为若干等级,在每个等级上赋予颜色,就成为最简单的伪彩色。
目视解译方法目视解译要素色调 (tone)颜色 (colour)阴影 (shadow)形状 (shape)纹理 (texture)大小 (size)位置(site)图形 (pattern)相关布局 (association)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颜色: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是地物在可见光波段对入射光选择性吸收与反射在人眼中的主观感受。
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是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
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在图像合成中任意选定,例如多光谱扫描图像可以使用几个波段合成彩色图像,每个波段赋予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按照遥感图像与地物真实色彩的吻合程度,可以把遥感图像分为假彩色图像和真彩色图像。
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图象记录的多为地物的平面、顶面形状;侧视成象雷达则得侧视的斜象。
地物的形状是识别它们的重要而明显的标志。
不少地物往往可以直接根据它特殊的形状加以判定。
如飞机场、港湾设施在遥感图像中均具有特殊形状。
用于判读的图像通常多是垂直拍摄的,遥感图像上表现的目标地物形状是顶视平面图,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形状。
由于成像方式的不同,飞行姿态的改变或者地形起伏的变化,都会造成同一目标物在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解译时必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纹理: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细部结构以一定频率重复出现造成的影像结构。
它是一种单一细小特征的组合。
这种单一特征可以很小,以至于不能在图象上单独识别如叶片、叶部阴影、河滩的沙砾等。
目视解译中,纹理指图象上地物表面的质感(平滑、粗糙、细腻等印象)。
纹理不仅依赖于表面特征,且与光照角度、图象对比度有关,是一个变化值。
对光谱特征相似的物体常通过纹理差异加以识别,如在中比例尺航空象片上的林、灌、草,针叶林粗糙、灌丛较粗糙、幼林有绒感(绒状影纹)、草地细腻、平滑感等 .纹理(texture):也叫内部结构。
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
纹理在高分辨率像片上可以形成目标物表面的质感,在视觉上看上去显得平滑或粗糙,幼年林看上去像天鹅绒样平滑,成年的针叶树林看上去很粗糙。
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
图形: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反映地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许多目标都具有一定的重复关系,构成特殊的组合形式。
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这些特征有助于图象的识别,如住宅区的建筑群、水田的垄块、果园、排列整齐的树冠等。
例如住宅区建筑群在图像上呈现的图型,农田与周边的防护林构成的图型,以这种图型为线索可以容易地判别出目标物。
位置: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反映地物所处的地点与环境。
地物与周边的空间关系,如菜地多分布于居民点周围及河流两侧;机场多在大城市郊区平坦地等。
它对植物识别尤为重要,如有的植被生长于高地、有的植被只能长于湿地等 .位置(site):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目标地物与其周围地理环境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联系,并受周围地理环境的一定制约。
位置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例如水田临近沟渠。
位置分为地理位置、相对位置。
依据遥感图像周框注记的地理经纬度位置,可以推断出区域所处的温度带,依据相对位置,可以为具体目标地物解译提供重要判据,例如位于沼泽地的土壤多数为沼泽土。
阴影: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据此可判读物体性质或高度。
反映了地物的空间结构特征。
它既增强立体感,又显示地物的高度和侧面形状,有助于地物的识别。
阴影可以分为本影和落影,本影——地物未被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形成的阴影;落影——在太阳光照射下,地物投落到地面上的阴影。
前者反映地物顶面形态;后者反映地物侧面形态,可根据侧影推算出地物的高度。
阴影(shadow):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如航空像片判读时利用阴影可以了解铁塔及高层建筑物等的高度及结构。
阴影的长度、方向和形状受到光照射角度、方向和地形起伏等影响,山脉等阴影笼罩下的树木及建筑物往往会使目标模糊不清,甚至丢失。
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例如:侧视雷达影像中目标地物阴影由目标阻挡雷达波束穿透而产生,热红外图像中目标地物阴影是由于温度差异所形成,例如夏季中午飞机飞离机场不久进行热红外成像,地表仍会留下飞机的阴影。
大小(size):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它是遥感图像上测量目标地物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
根据物体的大小可以推断物体的属性,有些地物如湖泊和池塘,主要依据它们的大小来区别。
判读地物大小时必须考虑图像的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以计算或估算出图像上物体所对应的实际大小。
影响图像上物体大小的因素有地面分辨率、物体本身亮度与周围亮度的对比关系等。
大小: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直观地反映目标相对于其它目标的大小。
若提供图象的比例尺或空间分辨率,相关布局: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则可直接测得目标的长度、面积等定量信息。
指某些目标的特殊表现和空间组合关系。
即物体间一定的位置关系和排列方式——空间配置和布局。
地面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与能量上的联系,依据空间布局可以推断目标地物的属性。
例如,学校教室与运动操场,货运码头与货物存储堆放区等都是地物相关布局的实例。
砖场由砖窑的高烟夕、取土坑、堆砖场等组合而成,军事目标可能有雷达站、军车、军营等。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地面各种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中存在着不同的色、形、位的差异,构成了可供识别的目标地物特征。
目视解译人员依据目标地物的特征,作为分析、解译、理解和识别遥感图像的基础。
水体解译:在标准假彩色图像上,深而清澈的水体呈黑或蓝黑色;水浅者多为浅蓝色;含泥沙者颜色更浅,含沙量过高则呈乳白色;有水生植物者呈红色斑点。
水系树枝状水系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侵蚀平原等基岩软弱地区。
放射状水系主要分布在火山,孤山或穹形隆起地区。
植被解译植被色调随其品种、环境和成像波段而变。
在Landsat4,5波段植被呈浅色调,在6,7波段为深色调,阔叶林比针叶林色调浅。
在标准假彩色图像,植被为红色,幼嫩植被带粉红色,成熟时是鲜红色,受虫灾时呈暗红色。
阔叶林比针叶林更鲜红,灌丛颜色较浅,水稻呈暗红色。
植被的光谱特征,叶绿素在0.45um和0.65um吸收带,在0.54um小反射峰,0.76-1.3um 高反射峰城镇、铁路城镇的光谱特征是各类建筑物与周围裸地综合反映,当面积较大或与周围环境的光谱特征有显著差异时,可从影像上识别。
在多波段黑白图像上,城镇多呈深暗色调;在标准假彩色图像上,中心色调深暗、边缘略浅的灰蓝或蓝灰色。
由于铁路路基材料与周围土地的光谱差异较大,因地基有较宽阴影,在卫星图像上呈色调深暗,较为清晰的线状影像。
红外遥感图像1)红外图像物体色调特征色调差别反映地物辐射温度的差别。
红外图像上灰度反映的不是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程度,而是其辐射温度。
2)红外图像物体形态特征与可见光相比,地物冷暖信息构成的模糊轮廓。
红外图像可用于对物体解译,不能用于对物体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和解译经验,识别目标地物的办法与技巧。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直接判读法是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标志,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与范围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可见光黑白像片上,水体对光线的吸收率强,反射率低,水体呈现灰黑到黑色,根据色调可以从影像上直接判读出水体,根据水体的形状则可以直接分辨出水体是河流,或者是湖泊。
在MSS4、5、7三波段假彩色影像上,植被颜色为红色,根据地物颜色色调,可以直接区别植物与背景。
对比分析法此方法包括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法、空间对比分析法和时相动态对比法。
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法是在同一景遥感影像上,由已知地物推出未知目标地物的方法。
例如,在大、中比例尺航空摄影像片上识别居民点,我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城市的特点,可以根据城市具有街道纵横交错、大面积浅灰色调的特点与其他居民点进行对比分析,从众多的居民点中将城市从背景中识别出来,也可以通过比较浅灰色调居民点的大小,将城镇与村庄区别开来。
空间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待判读区域的特点,选择另一个熟悉的与遥感图像区域特征类似的影像,将两个影像相互对比分析,由已知影像为依据判读未知影像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