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日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农业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庆贺,以及气候有关。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

所谓四时, 即春、夏、秋、冬。

所谓八节, 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 , 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 “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 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大多与传统农业活动有关,常在农闲时节,人们有时间、有收获的充足食物进行庆祝活动,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气候与节气也影响着传统节日的形成,端午节时气温升高,病虫活跃,人们容易得病,为了远离疾病,获得健康,才有了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与道教思想有一定关系;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就是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春节活动, 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 正是农闲季节。

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 需要休整生息, 总结经验, 以利再干, 所以把春节活动, 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来庆祝。

正月期间是“立春”的气节, 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适应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 其目的是春节的继续, 以展示花灯为主。

花灯象征着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要大显手艺, 表现一番。

道家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 七月十五为中元, 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中, 上元最受重视, 因为这是天地赐福之日。

这一日又正当年初, 所以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上元, 祈求得到全年平安,百事如意。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意在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神州谣》让我们感悟祖国的伟大,《传统节日》向我们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贝”的故事》这一课通过讲述“贝”让我们体会到汉字构造的奇妙,《中国美食》则通过讲述我国菜肴来揭示我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分别以壮丽河山、传统节日、汉字、美食为题来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学生将收获更多有关我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并体会作为华夏子孙深深的自豪之情。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78个字,2个多音字“漂、炸”会写4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传统节日》。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78个字,2个多音字“漂、炸”会写40个字。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难点:1..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学生生活常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课文以我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为主,而基于学生年纪较小的特点,记忆和理解力较弱,因此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多姿多彩的图片和视频与课文相融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述我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丰富课文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计划用11课时完成教学。

(每篇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三”2课时)。

二年级下册 传统节日_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 传统节日_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_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 1.学问与能力认识“宵、巷〞等生字,会写“贴、街〞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ZG的传统节日。

3.情感与价值了解春节、元宵节等七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预备】识字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趣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来自民间的传统节日也丰富多彩。

今日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几个传统的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留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留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识字卡。

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伴侣赶快找出来。

(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终,“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请认真观看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艾〞,谁来提示同学们写这个字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2.教师指导书写。

板书:“贴、转〞左右写匀称。

“团、闹〞外大内小,内要居中,不要顶到外框。

“艾、热〞留意部首要谦让。

“街、舟〞的中间部分要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察,个别指导。

5.总结,表扬写得好和进步大的学生。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把传统节日圈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稳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课文提到了哪些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什么特点?(2)学生沟通圈出的节日。

(3)教师板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篇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演示课件)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与教案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与教案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与教案一、内容概览课文《传统节日》是一篇描绘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动文章,选入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和美好习俗。

文章开头先介绍了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描绘了家人团聚、欢庆新年的温馨画面。

随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依次展开,每个节日都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特色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比如元宵节的花灯璀璨,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

接下来是课文的主题部分,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如春节贴春联、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浓厚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还强调了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点,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的朗读、背诵和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节日》是一篇富有情感、生动有趣的课文,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案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1. 简述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当我们翻开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时候,会发现其中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传统节日》。

这篇课文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还传递了深厚的文化情感。

那么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首先这套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二年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

部编教材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旨在通过生动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同步阅读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元宵节的夜晚,大街上人流如潮,灯火通明。

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啊!免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喊:“龙活啦!”歌声□笑声□锣鼓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欢乐的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这篇短文一共有____个自然段。

2.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口”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按要求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1)表示人多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表示灯亮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表示长龙动作灵活的词语是:___________。

(4)表示长龙片闪烁耀眼的词语是:__________。

4.花灯很多,文中介绍了____灯、____灯和____灯,写得最具体的是___灯,它是什么样的呢?请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年很久以前,有个怪兽叫“年”,住在山上。

每到隆冬季节,食物短缺,“年”就要到山下来吃人。

有一次,“年”在村口看到一个牧童在放鞭炮,它很害怕,转身就逃。

在逃走的路上,它又看到村民的门口挂着一件飘动的红色衣裳,“年”更加害怕了,只好躲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

但是,从门缝里漏出的蜡烛光又刺得它头昏眼花。

终于,“年”跑回山中不回来了!人们发现原来“年”有三怕:声响、红色和火光。

从此以后,每到“年”要出山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色的春联,还点起火。

因为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作“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

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1.百姓把哪一天叫作过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查日历,今年何时过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下面的春联。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2传统节日》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2传统节日》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2传统节日》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识字1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进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识字2传统节日》。

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

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

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

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阅读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对话法解析法三、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艾、转”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传统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认读课文的15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可以给课文中的传统节日按照顺序正确排序,通过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法学法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朗读课文,会读“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背诵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搜集、讨论、整理传统节日的知识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农业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庆贺,以及气候有关。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

所谓四时, 即春、夏、秋、冬。

所谓八节, 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 , 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 “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 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大多与传统农业活动有关,常在农闲时节,人们有时间、有收获的充足食物进行庆祝活动,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气候与节气也影响着传统节日的形成,端午节时气温升高,病虫活跃,人们容易得病,为了远离疾病,获得健康,才有了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与道教思想有一定关系;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就是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春节活动, 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 正是农闲季节。

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 需要休整生息, 总结经验, 以利再干, 所以把春节活动, 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来庆祝。

正月期间是“立春”的气节, 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适应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 其目的是春节的继续, 以展示花灯为主。

花灯象征着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要大显手艺, 表现一番。

道家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 七月十五为中元, 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中, 上元最受重视, 因为这是天地赐福之日。

这一日又正当年初, 所以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上元, 祈求得到全年平安, 百事如意。

清明节, 主要是为了“慎终追远”, 悼念先祖。

端午节的原意是为了健康身体, 趋邪避疾。

开始以吃角黍、插艾叶、饮雄
黄酒、戴香包为主要活动内容。

中秋节是希冀家人团结, 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 故以“拜月”活动为主。

“十五月儿圆”, 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重阳节主要是提倡远游、登高、开拓视野为目的, 所以有登高望远、插茱萸、娘家人给女儿家送花糕的风俗。

花糕的“糕”(谐音高) , 取步步登高之意, 也可作为登高、远游的干粮。

茱萸是野生植物, 到野外采集几株茱萸回来, 有
纪念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
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
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今天,我们庆祝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