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

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

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

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

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

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

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由多层圈层组成,每一层圈层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蓝色星球。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大气层与地表层的相互作用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它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组成。

而地表层则包括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大气层与地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大气层的紫外线过滤、大气热量的传递和空气的循环等都对地表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地表层也会影响大气层,陆地和海洋的大气交换,地表层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对大气层的原始气体和二氧化碳含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海洋与地表层的相互作用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与地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环境中一个恒定的循环。

首先,海洋通过水循环将淡水输送到陆地上,为陆地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水分;其次,由于海洋的循环,大量的太阳能被储存起来,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提供稳定的能量;最后,海洋生态环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作用不可忽视,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保持了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地幔与地壳的相互作用地球的地幔和地壳组成了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幔和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

地幔中的熔岩在地壳中形成了火山,而板块运动则是因为地幔中的热量造成的对地壳的推动。

这种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总结: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它们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变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未来,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海洋生态学探索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

海洋生态学探索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

海洋生态学探索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这个学科中,人们探索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深入研究它们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相应的生物学和地球学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重要发现。

一、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1. 海洋向陆地的营养物质供应海洋中富含的养分,如氮、磷、硅等,通过物质循环流向陆地。

这些养分通过洋流、风等运输方式进入陆地,促进了陆地上植物生长,维持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许多国家的农业依赖于海洋供给的养分来提高作物产量。

2. 陆地向海洋的有机物输送陆地上的有机物质往往通过河流、潮汐等方式进入海洋。

这些有机物质不仅是海洋生物生存的重要营养源,也为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

同时,陆地带来的有机物质也会影响海洋水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从而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二、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1. 海洋生物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生物的迁徙和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对陆地生物种群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季节性迁徙的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海狮等,会在陆地上寻找繁殖和产仔的场所,这直接影响了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陆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陆地上的人类活动、农业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质往往通过河流、潮汐等方式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这些污染物质不仅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失衡。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1. 制定合理的海洋保护政策针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各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海洋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应综合考虑海洋和陆地的生态需求,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开发,维持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推动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认识,培养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海洋与陆地间的相互作用

海洋与陆地间的相互作用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自然方面来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气候、海浪、潮汐、地壳运动等方面。

海洋对陆地的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海洋的水汽能够影响陆地的气温和湿度,同时海洋还能帮助陆地调节大气压强。

海浪是海洋向陆地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海浪能够沿着海岸线转化为海流,影响陆地的河流和湖泊的流动。

潮汐是海洋的另一种向陆地传递能量的方式,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影响陆地的河流和湖泊的水位,同时也能影响陆地的沿海地区的地貌。

海洋的地壳运动也会影响陆地的地貌,例如海洋的地壳运动能够促使陆地的地震、山岳的形成等。

从人为方面来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方面。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海洋采矿、海洋捕捞、海洋旅游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同时也会给海洋带来一定的破坏,例如海洋采矿会破坏海底生态环境,海洋捕捞过度会导致海洋生物的灭绝,海洋旅游可能会带来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人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类的工业活动、生活污水、农药、化学品等都可能对海洋造成污染,这些污染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总的来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对海洋和陆地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保证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和谐发展。

地理初中教案: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地理初中教案: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地理初中教案: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一、介绍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两个主要的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文循环、气候调节、生物迁徙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

二、水文循环与陆地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1. 水体流动:水文循环是指全球范围内大气中水分的循环过程。

陆地和海洋是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太阳能使得海水蒸发成为水蒸汽,并在大气中形成云层。

随后,这些云层会随着风向而移动到陆地上,并引发降雨。

降雨又会导致河流水系形成,并将来自陆地的淡水输送到海洋中。

2. 河流冲积:由于降雨引起的河流径流,将带走大量来自陆地上的泥沙等物质,最终输送到海洋中。

这些泥沙在与海水混合后,会形成底层沉积物。

这种过程称为冲积作用,通过不断的冲刷和沉积,塑造了海岸线的形态,并且影响着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气候调节因素: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气候具有重要影响1. 热量传输:由于海水比陆地热容量大,吸收和释放热量时需要更多能量。

因此,海洋具有调节气候的特性。

在夏季,海洋能够吸收大部分来自陆地上的热量,并减轻了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

而在冬季,则反之,海洋释放出储存的热量,使得附近地区气温较为温暖。

2. 水汽输送:由于陆地上存在岛屿、半岛等凸起部分,当暖湿气流经过这些地区时,会缓慢上升并丧失大部分水汽形成降雨。

同时,在接近陆地边缘区域的升空运动,会形成云层和降雨进一步增加了降雨量。

这种水汽输送作用对于某些地区的降水分布至关重要。

四、生物迁徙与陆地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1. 鱼类迁徙:海洋是大量鱼类的栖息地,许多鱼类在特定季节内会进行长途迁徙。

这些迁徙既可以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繁殖环境,也可以是为了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而陆地则为一些鱼类提供了繁殖和产卵的场所,如河流上游或者滨海湿地等。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两个重要的自然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也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热体,它吸收和释放的热量对大气的温度分布和气候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海洋的温暖水汽蒸发到大气中,形成云层并降水,这直接影响着陆地上的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

同时,海洋表面的海流也会将热量和能量输送到不同地区,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将温暖的水流向北极地区,使得北欧地区的气候相对较温暖。

其次,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之一,各种海洋生物在其中繁衍生息。

而陆地上的河流和湖泊则将养分和水源输送到海洋中,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同时,陆地上的植被也受到海洋的影响。

海洋中的水汽通过大气层的运动和降水,为陆地上的植物提供了水分和养分,维持了陆地上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海洋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源和原材料。

渔业、海洋石油开发和海洋旅游等产业都依赖于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可持续利用。

同时,海洋还承担着调节气候和吸收二氧化碳等重要功能,对人类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而陆地上的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也会对海洋产生影响,如农业化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可能导致海洋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

综上所述,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热量和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和物质的输送,相互影响和调节着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在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保护和维护它们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相互作用
动力过程而言,海洋上混合层(UML,简称 海洋混合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海气 相互作用正是通过大气和海洋混合层间热 量、动量和质量的直接交换而奏效的。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3、 ENSO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ENSO事件 ENSO是埃尔尼诺(El NiNo)和南方涛动
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所覆盖,全球海洋吸收的太 阳辐射量约占进入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左右。 因此,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源。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而言,
海洋运动比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海洋是 地球大气系统中CO2的最大的汇。
2
CO2
Fe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25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2、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海洋和大气同属地球流体,它们的运动规律有相当
类似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 是海洋和大气都是气候系统的成员,大尺度海气耦合相 互作用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近代 气候研究必须考虑海洋的存在及海气相互作用。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1、锋面与温带气旋
中纬度地区属西风带,西风带的扰动如 高空槽、脊、气旋、反气旋等都是中纬地区 天气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是典型的温带天气 系统。这些系统既可发生在陆上,也可以发 生在海洋上。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2、热带气旋与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 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是达到一定强度的 热带气旋。台风伴有狂风暴雨,是一种灾害 性天气系统。世界各地对台风的称呼不同, 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 带风暴,在南半球称热带气旋。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一)沃克环流及影响 赤道附近太正平常洋年中份东赤部道的附表近层太海平水洋温地度区较的低海,气大状气况较稳定,气流下沉; 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 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 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下图)。
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分之一,是 植物三大营养元素(N、P、K)之一。
磷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类岩石和沉积物(如 鸟粪等)。
岩石和沉积物通过风化、侵蚀、淋溶作用和 采矿释放出来进入水流和土壤中变成可溶性 磷酸盐。 其中一部分进入海洋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 环,另一部分被陆生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下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分布 图(单位:℃)。
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区海水等
温线 A.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加大
B
B.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减小
C.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加大
D.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减小
(二)厄尔尼诺现象
非正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自西向东)增强,迫使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即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距平: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为正距平和负距平
3.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茎柔
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C
A.甲
B.乙
C.丙
D.丁
4.反厄尔尼诺年的茎柔鱼产量偏高。
与其相关度最小的是
D
A.饵料来源充足 B.海水温度适宜
C.生存空间扩大 D.天敌数量减少
不同纬度海洋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与陆地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1.下列月份中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出现冰进现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1、锋面与温带气旋
中纬度地区属西风带,西风带的扰动如 高空槽、脊、气旋、反气旋等都是中纬地区 天气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是典型的温带天气 系统。这些系统既可发生在陆上,也可以发 生在海洋上。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2、热带气旋与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 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是达到一定强度的 热带气旋。台风伴有狂风暴雨,是一种灾害 性天气系统。世界各地对台风的称呼不同, 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 带风暴,在南半球称热带气旋。
大洋与陆地间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洋与陆地
• 地表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许多 块,通常人们把海洋所包围的大面积陆地 叫做大陆,小块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及其 附近的岛屿合称为洲。这样,地表的陆地 共分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 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 陆。
地球上海洋占71%,陆地面积占29%
El Nino: 热带太平洋水温图
Lea, 2003 MS
拉尼娜期间海洋大气状况
El Nino: 热带太平洋水温图
Lea, 2003 MS
拉尼娜期间海洋大气状况
厄尔尼诺造成的干旱、洪涝
第二节 大洋与陆地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只占 一少部分。地表的总面积约51,000万平方 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约36,000万平方公 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约 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29.2 %。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 分是陆地。
第三节 大洋中的岛屿
• 大洋中的岛屿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冲 积岛三类。 • 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基础固定在大陆 架或大陆坡上,原为大陆的一部分。又可 分为两种:因地层陷落或海面上升与大陆 分离而成的称构造岛,如我国的台湾岛、 海南岛;因海蚀作用使其与大陆分离而成 的称冲蚀岛。世界上多数岛屿为大陆岛。
第三节 大洋中的岛屿
第三节 大洋中的岛屿
浙闽隆起
第三节 大洋中的岛屿
中 国 沿 海 岛 屿 的 分 布
舟 山 群 岛
第三节 大洋中的岛屿
• 海洋岛,指分布于广阔而又深邃的海洋上 的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无关。按成因 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由海底火 山的喷发物质(主要是熔岩)堆积而成, 一般面积不大,高度较大,形态多样:有 聚簇在一起的,如斐济岛;有的近似方形, 如亚速尔岛;有的成团状,如冰岛;有的 成长线状,如夏成夷群岛;有的成弧状, 如阿留申群岛等,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 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3、 ENSO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ENSO事件 ENSO是埃尔尼诺(El NiNo)和南方涛动 (Southern Oscillation)的合称。 历史上埃尔尼诺一直是指每年圣诞节前后(西斑牙语 的埃尔尼诺为圣婴),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一弱 的暖洋流,它代替了通常对应的冷水。不过,近年来埃尔 尼诺的名称已倾向于用来指一种更大尺度的海洋异常现象, 它不是每年而是3~7年发生一次。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出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另外, 与赤道海表水温的这种变化相联系,海洋和大气环流也发 生很大的异常。 南方涛动(SO),用以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 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台风的生命期一般为(3~8)天,台 风直径一般为(600~1000)km,最大的 可达2000km,最小的只有100km。在北半 球台风集中发生在7~10月,尤以8、9月最 多。据统计,每年5~11月台风可能影响或 登陆我国。
三、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3、 副热带高压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副热带 高压带,它是由若干高压单体组成的,这些单 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 是西太平洋热带高压,其次是青藏高压。
二、平均大气环流
一般说来,凡是大范围的、半球的或全 球、对流层、平流层或整层大气长期的平 均运动状态,或某一时段的变化过程都可 以称为大气环流。这么大范围的大气运动 的基本状态,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 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也是完成 地球大气系统的热量、水份、角动量等输 送和平衡,以及能量转换的主要机制;同 时也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和平衡的结果。
欧洲 亚 洲 非 洲
北美洲
30N
大洋洲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 河
南美洲
南 极 洲
德雷克海峡
大陆和大洋作用最强烈的地方-海岸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各式各样的人工海岸
各式各样的人工海岸
各式各样的人工海岸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2、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1)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 (2)大气对海洋的风应力强迫 (3)海洋混合层 无论从海气相互作用来讲,还是就海洋 动力过程而言,海洋上混合层(UML,简称 海洋混合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海气 相互作用正是通过大气和海洋混合层间热 量、动量和质量的直接交换而奏效的。
(注意比例和位置)
第二节 大洋与陆地
• 第三,大部分大陆的轮廓都是北宽南窄,呈倒置 三角形。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 大陆都非常典型;澳大利亚大陆也具有北部较宽 的特点,只有南极大陆例外。 • 第四,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岛屿多位于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都有一 连串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为一系列深海沟。 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成弧形排列,较大的岛屿也 少,唯一例外的是不列颠群岛。 • 第五,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轮廓非常相似,海岸线 彼此几乎吻合,仿佛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气候系统的概念可以用下图表示。它既包括 了大气和海洋等子系统内部的各种过程,例如 大气和海洋环流、大气中水的相变以及海洋中 盐度的变化等,又更多地反映了各个子系统间 的相互作用,例如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 用、冰-海相互作用、大气-冰雪相互作用以及气 候(大气)-生物相互作用等等。越来越多的事 实表明,上述各种相互作用过程对气候及其变 化的影响是复杂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各式各样的人工海岸
金砂银砂铺起的砂质海岸
晶莹洁白的冰雪海岸
晶莹洁白的冰雪海岸
晶莹洁白的冰雪海岸
晶莹洁白的冰雪海岸
第二节 大洋与陆地
• 地表的海洋是相互沟通的,形成了统一的 世界大洋。根据海陆分布形势,可把世界 海洋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和北冰洋。其间没有什么天然的界线, 通常以水下的海岭或某条经线为分界的。 • 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大致有以下特点: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 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80年代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气 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内容,对于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及其预测,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气和海洋的耦合作用 及其动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 重要地位是由海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所覆盖,全球海洋吸收的太 阳辐射量约占进入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左右。 因此,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源。
Fe、冰芯记录、海洋初级生产、海洋生态 系统、CO2通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Fe Fe
CO2
冰 芯 纪 录
2
CO2
Fe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25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2、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海洋和大气同属地球流体,它们的运动规律有相当 类似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 是海洋和大气都是气候系统的成员,大尺度海气耦合相 互作用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近代 气候研究必须考虑海洋的存在及海气相互作用。 在相互制约的大气海洋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 气输送热量,尤其是提供潜热,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 主要通过风应力向海洋提供动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 海洋的热含量。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在大尺度海气相 互作用中,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 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苏伊士运河:位 于埃及东北部连 接亚非两大洲的 苏伊士地峡上, 开凿于 1859-1869 年,沟通了地中 海和红海,大大 缩短了从欧洲和 北美洲到印度洋 沿岸的航程。
乌拉尔山\乌拉 尔河\高加索山 30W 脉\黑海海峡 直 布 罗 陀 海 峡
白令海峡
0 30E 60E 90E 120E 150E 180 150W 120W 90W 60W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而言, 海洋运动比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海洋是 地球大气系统中CO2的最大的汇。 上述三个重要性质,决定了海洋对大气运动和 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岛屿
半岛
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州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

美 洲
南 美 洲
南极洲
欧洲 亚 洲 非洲
大 洋 洲
南极洲
苏伊士运河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 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 南北美洲分界线处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全长 82千米,可通行6万吨级船舶。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大洲的分布,赤道穿过哪些大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