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10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
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
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热力状况

1、温差:白天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考虑天气状况、海陆热力性质)
2、太阳辐射强弱:海拔高低(影响空气稀薄)、天气状况(阴雨和晴天)、昼夜长 短(考虑季节和纬度)、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考虑大保温作用(大气逆辐 射)——海波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
12、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依旧明亮——散射。
13、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削弱太阳辐射对树木的影响。
14、、一天中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前后?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在一 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是正午12点,而地面热量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地温最 高值出现的时间是一天中的13点钟左右。大气的增温也需要一个过程,气温最高值出 现的时间是一天中的14点左右。
8、深秋夜晚出现的霜、雾、露(十雾九晴):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 度低。
9、天空蓝色——晴天,蓝色易散射。
10、朝霞、晚霞红色——早(晚)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路程长,其他光散射掉了。红 色不易散射。
11、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 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黎明前的原因是经过一晚上的放热,气温降到了最低值。
4、农业(保温):增强大气逆辐射(烟雾),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深秋浇水、铺 草、大棚)
5、农业(增加温差):铺石头——从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考虑。
6、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中的热量,提高大气的温度, 使得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高低的分析:考虑天气状况——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取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要紧吸取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因此,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可不能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能够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因此日出前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缺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显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明白得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阻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耀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形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 精品导学案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学习目标: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学习内容: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平流层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二、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来源和表现---大气热状况大气受热过程例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答案: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三、全球气候变化1. 概述⑴主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⑵气候演化过程:①地质时期:距今几十亿年到1万年,时间尺度10万年,气温波动幅度10-15°C,以和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曾反复出现3次大冰期。
②历史时期:近1万年,气温波动幅度5-10°C。
③近代时期:近一二百年中有记录时期的气候,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现象(全球平均状况,不排除有些地区气温下降)。
主要问题排放的物质排放源或主要原因主要危害防御措施全球变暖大量__气体(主要是___)人类燃烧__燃料向大气中排放;__,特别是热带__被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海水__,__融化——海平面__,淹没沿海陆地;气温升高,降水的变化,极端天气情况多发;影响水循环过程(如蒸发增强等),加剧水资源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
出现资源灾害的地区变化,人类为此调整经济结构(农业和工业)---付出代价大于得到的好处。
发展中国家因处低纬度,问题更加严峻。
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核心:____1)________(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____。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1. 大气与天气1.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包围层,其主要组成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3%)、二氧化碳(0.04%)等。
大气还含有少量的水蒸气、臭氧、氮氧化物、微尘等。
1.2 大气的分层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逆温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是气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层次。
1.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云量和降水等要素。
而气候是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通常以30年为周期进行计算。
气候包括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2. 气候的形成原因2.1 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入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日照和夜晚的变化,也决定了阳光的照射时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
2.3 水汽与云的形成水汽是气象现象发生的基础,当水蒸气遇冷遇到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
2.4 气候带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角度和强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2.5 地形和海洋因素地形和海洋的分布会影响气候形成。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降水区;海洋则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3. 气象要素与气候类型3.1 温度温度是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表示空气的热度。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温度变化,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气候。
3.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
不同的湿度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造成降水、影响蒸发等。
3.3 风风是由空气的横向运动造成的。
不同的风系统会带来不同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西风带等。
3.4 云量云量指的是天空中云的多少和类型。
云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和日照,进而影响气候类型的划分。
3.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为液态或固态的水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特别提醒(关注右图4个关键点)①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上升而降低(高空气压总比近地面气压低;高压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在同一水平上比较)②等压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为高气压区,向下凸为低气压区③建立气温、气压、等压面弯曲的关联。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④热力环流形成的实质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地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与水面之间、裸地与绿地之间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热力环流①海陆风:“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前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
海陆风示意图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水域)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海水比热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
白天,陆地和海洋共同升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在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晚上,陆地和海洋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大气的热力状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能量传输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候相关知识,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的热力状况吗?大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的呢?2.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1)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3)讲解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辐射。
3.分析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作用,降低地面温度。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如保持地面温度,使地面温度不致过低。
(3)举例说明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
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大气的热力状况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状况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相关知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大气的热力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知识点可能过于抽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突破10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考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固体尘埃集中在高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读图10-1,回答2、3题。
2.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
A .低纬度的对流层
B .中纬度的平流层
C .高纬度的对流层
D .低纬度的平流层
3.该层大气 ( )
A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 .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 .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
(04年·全国Ⅲ卷)图10-2“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6.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
A.气温在-50~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考点二:逆温现象
图10-3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9.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10.(07年·广东卷)如果从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考虑,一天中空气最新鲜的时段出现在( )
A.清晨
B.傍晚
C.中午
D.夜晚
图10-1 图10-2
图
10-3
图10-6 11.(07年·上海卷)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
图10-4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
(04年·江苏卷)图10-5中甲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大气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 )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13.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 )
A.50米
B.75米
C.100米
D.150米
考点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14.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 )
①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②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③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④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读图10-6回答15~17题。
15.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
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25℃
B .12℃
C .10℃
D .8℃
16.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2008年元旦前后,我国某地天气状况如表10-1所示。
1月2日比1月1日温差大,原因是1月2日 ( )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B.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 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大 D.晚上气压升高,风力较大
图10-4
图10-5
甲 乙
图10-9 图10-10 图
10-11 19.(07年·天津卷)李明同学发现图10-7中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
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 )
A.乙→丙→丁
B.丙→丁→乙
C.丙→乙→丁
D.丁→丙→乙 考点四:等温线的分布
图10-8表示某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等温线分布图,据图回答20~21题。
20.若该图表示冬季等温线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北半球,甲位于海洋上
B .位于北半球,乙位于海洋上
C .位于南半球,甲位于陆地上
D .位于南半球,乙位于陆地上
21.若该图甲位于陆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冬季,乙位于陆地上
B .处于冬季,乙位于海洋上
C .处于夏季,乙位于陆地上
D .处于夏季,乙位于海洋上
读10-9“我国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回答22、23题。
22.关于图中各城市入春日期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兰州比西宁入春日期早的原因是河水调节气温
B.太原比石家庄的入春日期晚,因为太原地处谷地
C.重庆的入春日期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布规律
D.上海比济南的春天早是因为受海洋影响大
23.对图中各地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纬度
B.植被
C.距海远近
D.地形
图10-10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
位:℃)”,读图分析完成24、25题。
24.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 .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 .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 .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
原为主 D .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5.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 .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
C .地表缺少植被覆盖
D .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26.(08年·上海卷)等温线图能显示一个区
域气温分布的状况。
图10-11等温线图
中,显示该区域气温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的是 ( )
27. (10年·重庆卷)图2-1-13为四位同
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
温图(单位:℃),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①
② ③ ④ 图10-12
图
10-7 图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