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道、佛
金庸小说中儒、释、道思想的转变与融合

出金庸 的原儒情怀 。陈家洛的人生终极 目标便是忠君爱国, 反清
复明( 者说是反满复汉 ) 这与儒 家的“ 而优则仕 ” 或 , 学 以及 “ 忠 君” 的思 想 是 同 出一 辙 的 。 而 由 于儒 生 的 软 弱性 , 造 成 了陈 家 也 洛 在 实 现人 生 目标 过程 中对 乾 隆 的依 赖 心 理 , 最终 铸 成 大错 。这 也 是 中 国历 史 上 儒 生革 命 的 悲剧 性 的真 实 写照 。 金 庸 出 生 于 海 宁 查 氏 , 得 上 是 当地 名 门望 族 , 代 书 香 。 称 代 查 氏先 祖 “ 宦 均 文苑 , 名 代代 有 清 官 ” 。至 明 清 之 时 尤 盛 , 氏宗 查 祠 有 康 熙 皇帝 曾亲 笔 题封 : 唐 宋 以 来 巨 族 , “ 江南 有数 人 家 ” 。 家 门世 代 书香 , 自然 藏 书 甚 多 , 庸 从 小 与 书 为伍 , 生 好 读 不 金 一 倦 , 庸 说 :我 年 轻 时 代 最 爱 读 的三 部 书是 《 浒 传 》 《 国 演 金 “ 水 、三
文 学异 ・谚嗜捌觉
金庸 小 说 中儒 、 、 思 想 的转 变 与 融 合 释 道
赵 啸非
( 河南 洛 阳 理 工学 院 中文 系 , 河南 洛 阳 4 12 ) 70 3
摘要: 金庸 自 15 开 始 发 表 《 剑 恩 仇 录》 , 17 95年 书 起 到 9 2年 9月 写 完《 鼎记 》 宣布 封 笔 , 鹿 后 创作 共经 历 了 1 时 间 , 品 共 7年 作
完 成 自已 的心 愿 , 儒 家 的思 想 文 化 已在 青 年 时代 的 金庸 内心 深 但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
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
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
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
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
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
金庸武学中的佛家与道家

金庸武学中的佛家与道家金庸小说里的武功有哲学底蕴的大概有两派,一派是佛家武功,一派是道家武功。
佛家武功以少林为代表,道家武功代表有全真教、武当派等,另有很多高人,比如逍遥子、独孤求败、小龙女、风清扬、令狐冲等。
关于少林佛家武功的来源,在笑傲江湖中有交代:【那《易筋经》神功,乃东土禅宗初祖达摩老祖所创,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得之于老祖。
慧可大师本来法名神光,是洛阳人氏,幼通孔老之学,尤精玄理。
达摩老祖驻锡本寺之时,神光大师来寺请益。
达摩老祖见他所学驳杂,先入之见甚深,自恃聪明,难悟禅理,当下拒不收纳。
神光大师苦求良久,始终未得其门而入,当即提起剑来,将自己左臂砍断了。
”令狐冲“啊”的一声,心道:“这位神光大师求法学道,竟如此坚毅。
”方证说道:“达摩老祖见他这等诚心,这才将他收为弟子,改名慧可,终得承受达摩老祖的衣钵,传禅宗法统。
二祖跟着达摩老祖所学的,乃是佛法大道,依《楞伽经》而明心见性。
我宗武功之名虽然流传天下,实则那是末学,殊不足道。
达摩老祖当年只是传授弟子们一些强身健体的法门而已。
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
但后世门下弟子,往往迷于武学,以致舍本逐末,不体老祖当年传授武功的宗旨,可叹,可叹。
”说着连连摇头。
过了一会,方证又道:“老祖圆寂之后,二祖在老祖的蒲团之旁见到一卷经文,那便是《易筋经》了。
这卷经文义理深奥,二祖苦读钻研,不可得解,心想达摩老祖面壁九年,在石壁畔遗留此经,虽然经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于是遍历名山,访寻高僧,求解妙谛。
但二祖其时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虑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胜于他的大德,那也难得很了。
因此历时二十余载,经文秘义,终未能彰。
一日,二祖以绝大法缘,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刺密谛,讲谈佛学,大相投机。
二祖取出《易筋经》来,和般刺密谛共同研读。
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顶互相启发,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豁然贯通。
”方生合十赞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方证方丈续道:“但那般刺密谛大师所阐发的,大抵是禅宗佛学。
金庸众武侠中的儒侠与道侠

1 金庸众武侠中的儒侠与道侠摘要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十分明显可见金庸受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很深体现在其作品中就是一部分主人公是有为国为民积极强烈的入世精神的儒侠和一部分追求自由不为外物所拘独行于天地间的道侠。
读者往往在不知不觉当中为其中极副个性的人物形象所倾倒我想这些生动鲜明的形象正是金庸小说倍受欢迎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关键词儒道侠影响正文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他不仅有讲述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的卓越才能而且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使他的小说不仅有十足的武侠味而且有十足的书卷味。
他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真正作为显学的还是儒和道。
可以说道学及儒学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中国人一方面受儒家影响关注现实人生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不能说与道家无关。
儒侠先说儒家代表即《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
郭靖是金庸笔下一个平实可信充满阳刚之美的侠义英雄。
他出身于忠良之家可是郭靖还未出生家中已遭不幸父亲郭啸天被与金人勾结的南宋官府害死母亲被迫流落蒙古。
苦难中出生的郭靖年幼只是一个呆拙愚笨、到四岁还不会说话的傻孩子。
可是就是这个在大漠深处长大的傻乎乎可怜巴巴的孩子最后成了刚正不阿、大仁大义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郭靖外表长的高大威猛相貌英俊内心善良仁慈诚实憨厚。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侠义英雄性格具有多重内涵他对国家忠诚执着对朋友义重如山对师傅敬若神明对爱情忠贞不渝等等。
当然郭靖的侠义英雄性格的核心是尽忠报国。
这也是他成为万民称颂之侠与一般江湖游侠的根本区别。
郭靖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自勉处处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成吉思汗曾有恩于郭靖母子而且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勒情同手足但是当成吉思汗想要侵吞大宋国时郭靖立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成吉思汗反目成仇。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金庸笔下融为一炉。
儒释道墨法,皆为中国先秦诸子思想文化的最高结晶,让我们通过《天龙八部》,一览其悠久绵长的魅力。
“天龙八部”之名出自佛经,包括了八种神道怪物,这也注定了天龙八部成为一部佛教思想宣传片。
天龙八部通过萧峰命运的转折变化,传达了佛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思想。
萧峰是生于辽国长于大宋的契丹人。
从佛家的思想来看,中原群雄的行为就是属于过分执着于对世俗的追求,拘泥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排斥外族,简单认为本民族绝对是正义的,而少数民族一定是凶残嗜杀的。
这注定了萧峰一生的悲剧性。
当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份被揭穿时,江湖群雄马上把各种恶行都归到这本是大仁大义的英雄身上,并以最快的速度纠集起来对他进行追杀,原因无他,只因他是契丹人。
这正是儒家正统观念“夷人性恶”,“尊夏贬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表现。
萧峰为了民族大义,自杀身亡。
这些形象,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光辉所在。
《天龙八部》里,武功最高的,大约要算那扫地僧了吧,须臾间制服两大不世高手,令慕容博萧远山死而后复生终于将其点化,却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称得上是金庸小说里一等一的高人,其胸怀之博大,早已经看破名利生死。
诚然,金大侠是无法给这位高僧取任何名字的,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实在是真正的美只能由人感受,却不好描述。
扫地僧隐居於少林藏经阁,日常功课是扫地。
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不就是道家思想的最高体现吗?虚竹无心争斗,不想成为武林高手,反而最后能够天下无敌。
虚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林和尚,他对武艺看的很淡,只是把武艺看成强身健体的运动,而从来没有想过要提升武艺,成为绝顶高手。
他对一切采取的都是淡然的态度,最后却得到了一切别人挖空心思、拼上老命都得不到的福报。
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虚竹没有威仪,不会处理政务,但他德性厚重。
灵鹫宫九宫部署都愿意为他而死,对他心悦诚服——这是天山童姥做不到的。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解读

渐渐听得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呼吸由低而响,愈 来愈是粗重,跟着萧远山脸色渐红,到后来便如 要滴出血来,慕容博的脸色却越来越青,碧油油 的甚是怕人。…… 突然间只听得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 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 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萧峰和慕容复各见 父亲睁眼微笑,欢慰不可名状。只见萧远山和萧 峰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 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 心中可还有什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 有什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和念头?” 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 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 国是空,复国亦空。” ——《天龙八部》
好像在说:“观世音菩萨,求求你免除令狐 大哥身上痛楚,把他的痛楚都移到我身上。 我变成畜生也好,身入地狱也好,只求菩萨 解脱令狐大哥的灾难……” 令狐冲不由得胸口热血上涌,眼中望出来, 这小尼姑似乎全身隐隐发出圣洁的光辉。仪 琳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柔和,在她眼前,似乎 真有一个手持杨枝、遍洒甘露、救苦救难的 白衣大士,每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都是 在向菩萨为令狐冲虔诚祈求。令狐冲心中既 感激,又安慰,在那温柔虔诚的念佛声中入 了睡乡。 —————《笑傲江湖》
金庸笔下的王重阳
1.他是抗金保宋的义士。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 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起 事之根本。 2.他是智义双绝的英雄。他夺取九阴真经,是为 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让江湖远离腥风血雨。他 智慧超群,安排一场假死的戏震慑欧阳锋。 3.他是不懂爱情的男人。因他一心国事,无暇私 情,辜负了林朝英;又因争强好胜,尽管是相恋 一生,却仍是“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 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一)小说据历史虚构有三类: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多数具有儒道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中的智慧。
他们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这些儒道思想不仅为小说赋予了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儒家主张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以义务为先,以礼仪为准则,以智慧为导向,以信仰为支持。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等,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义气。
他们追求的是道义心灵的卓越,以治愈世人心灵创伤。
这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和底线,使人们能够取得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师,倡导心如止水、无为而治的境界。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如张无忌、独孤求败等,都有修行内观的经历,追求的是自然、无为的道家境界。
他们在修炼武功的同时,也修养内心,注重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种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给予现代社会指导,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安宁,让人们明白必要的时候要懂得放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儒家价值观的重视逐渐增强。
"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弘扬互助、友善的价值观。
"义"让人们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正义之心去参与社会事务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礼"让人们有清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智"则让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
"信"让人们坚守诚信、守信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作者姓名:石买波专业:汉语言文学目录内容摘要 (4)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 (4)二、“仁者无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爱民” (5)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6)四、“忠”、“孝”、“悌” (8)五、“礼”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后记(致谢) (11)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石买波内容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主要是“积极入世”、“为国为民”、“仁者无敌”、“以人为本”、“重义轻利”、“舍身取义”、“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和反对封建礼教的观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金庸射雕英雄传儒家思想上世纪5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部《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一个武侠的神话也由此开始。
随后,《雪山飞狐》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1957年《射雕英雄传》面世,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
本世纪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新旧版本层出不穷,争相上演,《射雕英雄传》更是多达五个版本。
金庸小说被奉为武侠小说的经典,正如古人所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我认为应该是:“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影响何其深,流传何其广也。
金庸的小说读者群之众,在中国来说,古今罕见,上到名人政要,如邓小平,蒋经国,下到平民百姓,提起金庸的小说,人人都能说出个头头道道来。
金庸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自西汉开始人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民族的人生观,希望整个社会都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发展。
所谓三纲五常说到底也是为了稳固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道、佛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十七八年的时间里金庸老先生笔耕不辍,写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中篇)共十五部武侠小说,成为武侠小说史上一座新高峰。
作品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不缺读者,上到学者教授,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知,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也被一部分人视为难登大雅之堂之物。
然而,老先生从七十年代封笔到今天也已四十余年的时间了,可喜的是十五部作品耐住了岁月的洗礼和考验,近些年来也被不同程度地写进了文学史,实至名归。
在很多人看来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除了可读性之外并无他长,但是仔细分析推敲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单以老先生的几部作品来说吧,比如作品中对儒释道三教内涵的深刻阐释和领悟。
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射雕英雄传》是阐释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主要体现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身上,而且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神雕侠侣》中杨过这一形象身上;《笑傲江湖》阐释的是道教内涵,主要表现在令狐冲对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潇洒豪迈精神的渴望与追求之中,当然除此之外《笑傲江湖》还有其独特而又深刻的政治寓意。
而对于佛教的阐释则具体体现在《天龙八部》一书中。
翻完《天龙八部》之后仔细体会一番似乎就会觉得这几乎是一部罪孽之书,不说别的,单从乔峰、虚竹和段誉这哥仨的身世就可见一斑。
乔峰刚满周岁就遭逢大难,侥幸不死但也为他的一生埋下了诸多隐患,而虚竹和段誉这哥俩就更惨了,说得好听一点叫原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难听一点他俩就是两个孽种。
虚竹——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儿子,和尚的儿子,罪过罪过,阿弥陀佛(那时候的和尚得守清规戒律,不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了);段誉的身世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可以说正是段正淳的风流成性为段誉的降生提供了可能,大理段氏的那些事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也难逃因果报应。
下面咱们就通过作品中几个关节性的人物来理一理这其中的孽缘。
一、慕容博:始作俑者,罪孽之源
老先生在作品中对慕容博这一形象着墨并不多,但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关节性人物,甚至是个关键人物,众孽皆因此人而起,可以说没有此人就没有后来的乔峰,更没有之后的一系列恩恩怨怨,很多麻烦事都是由他引起的。
三十年前他假传情报引起了雁门关外乱石谷的一场大战,乔峰生母被杀,生父跳崖,独留刚满周岁的乔峰,这就为后来乔峰与中原武林乃至因宋辽两国矛盾而起的恩恩怨怨埋下了一个伏笔,也注定了乔峰的一生将是一个悲剧。
慕容博之所以假传情报目的是想挑起宋辽两国的矛盾,他好从中
取利,试图复兴早已亡国几百年的大燕国,而且他还将这一看似光荣无比的使命传递到了自己的独子慕容复身上去了,这爷俩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奔波,可怎奈志大才疏,寡道失助,终究还是一片泡影,可怜的慕容公子为了这一不切实际的理想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把自己都给逼疯了。
二、康敏:一个貌美如花而又心酸可怜的蛇蝎毒妇
不得不承认在老先生的所有作品中,康敏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女性形象,此人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可是却有一副堪比蛇蝎的心肠,爱慕虚荣,轻佻放荡,嫉妒心、占有欲和报复心极强,爱她的男人她看不起,不爱她的她怀恨在心,自己得不到的也绝不让别人拥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如果说慕容博把乔峰逼到了悬崖边上,那康敏就是在背后推了他一把的那个人,而且之所以推这致命的一把只是因为在洛阳的百花会上乔峰没有像别的男人那样为她的美貌所吸引,而且还拒绝她的勾引,在康敏看来这简直就是奇耻之大辱,这样一个大美人摆在你面前你居然连眼皮都不眨一下,一个臭乞丐头子竟然胆敢不把老娘放在眼里,好,你等着!这样一来,在康敏偷看了丐帮前帮主汪剑通留给马大元的信之后就握住了一把复仇的利剑,可怎奈一个女人势单力薄,于是她又通过美色勾引了白世镜和全冠清,这才有了后来杏子林丐帮大会上乔峰契丹人的身份被揭露出来的一幕,从此乔峰便与中原武林由朋
友变成了死敌。
可是康敏恶毒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一段心酸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关节性的人物了,大理镇南王段正淳。
三、段正淳:风流成性,难逃报应
在很多男同胞看来,镇南王段正淳无疑是《天龙八部》中最幸福的男人,每次出场屁股后面都跟着一大帮女人,一口一个“段郎”叫着,书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就有六七位之多:秦红棉(女儿木婉清)、甘宝宝(女儿钟灵)、阮星竹(女儿阿朱、阿紫)、阿萝(女儿王语嫣)、刀白凤、康敏。
用风流成性来形容段王爷一点都不为过,可是他的所做所为却也不同程度地伤害了几位女性,其中最记恨他的就是康敏。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康敏委身下嫁马大元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借丐帮的手报复那个薄情寡义的大理“段二”,而乔峰充其量只是她复仇之路上遇到的一个不识好歹的臭男人,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轻易放过乔峰,甚至想借乔峰之手报复段正淳,这才有了后来青石桥上乔峰错杀阿朱,使得塞外牧羊的许约终成空,为此悔恨终生。
然而这个心肠歹毒的女人最终却被另一个女人——阿紫给折磨死了,到头来也是罪有应得。
由此可见有些野花是不能随便采的,闹不好会有毒,遇上这样的女人也算段王爷倒霉了,可是处处留情的段王爷最终也为他不负责任
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段誉是刀白凤的儿子,但却不是他段正淳的儿子,当年风流成性的段王爷四处沾花惹草,见一个爱一个,这让身为王妃的刀白凤心中很不平衡,于是,出于报复她就在天龙寺外的一棵菩提树下与一个身有残疾的乞丐模样的人“那个”了,九个多月后生下了儿子段誉——这个大理镇南王的世子。
可怜的段王爷直到在曼陀山庄丧命的那一刻对此也毫不知晓,或许这也是金庸老先生对他手下留情了,否则段王爷死都闭不上眼睛。
另一方面,段誉的降生同样也是老天对另一个人的眷顾,此人就是原大理国太子,四大恶人之首的“恶贯满盈”段延庆,他就是当年天龙寺外菩提树下的那个乞丐,说白了他才是段誉的生父。
段延庆一心要夺回大理皇位,谁承想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自己居然还有个儿子,而且还是未来皇位的继承者,延庆太子多年的苦难也算换来回报了。
凡此种种,既种孽因,终得恶果,不是不报,冥冥之中终有定数。
家仇,国恨,无一不是刻骨铭心,不共戴天,然而对于此中恩怨的化解金庸老先生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心中有数了,小说开篇就对佛教用语“天龙八部”作了阐释,“天龙八部”原指佛教中的八个神怪,即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八部,老先生很巧妙地将这八个神怪的特点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应在了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此外,作品其他地方也多有暗示,比如段誉、虚竹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领会,萧远山和慕容博这一对老冤家在少林寺摒弃前嫌一同出家为僧,天龙寺外的那棵菩提树等等。
所以说,面
对如此深仇大恨,也唯有佛家大慈大悲的理念可以包容它们,化解它们,在佛家看来,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倒不如一切罪孽都归老衲,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弥陀佛。
凡尘俗事,无需过于执着,否则就会像慕容复一般,最终把自己逼疯。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寓意深刻的哲理,还能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难登大雅之堂之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