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里养生秘方

合集下载

张仲景治疗阳气虚的方子

张仲景治疗阳气虚的方子

张仲景治疗阳气虚的方子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书《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在他的书中,有很多治疗阳气虚的方子。

阳气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导致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晕、乏力、四肢冰冷等症状。

以下是张仲景治疗阳气虚的几个方子:
1.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能够补气健脾,提高人体阳气。

适用于体虚乏力、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情况。

2. 枸杞炙甘草汤:由枸杞子、炙甘草、大枣组成,能够补气养血、益精补肾,提高人体阳气。

适用于肝肾亏损、腰膝酸软、目眩头晕等情况。

3.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能够补血活血、调和气血,提高人体阳气。

适用于气血两虚、经期不调、面色无华等情况。

以上是张仲景治疗阳气虚的几个方子,但是在使用这些方子之前,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清晰整齐)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清晰整齐)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

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

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

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

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

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知识运用# 1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

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

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

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知识运用# 213、干姜甘草汤干姜甘草14、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 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 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 四物汤方:当归 15 克川芎 15 克白芍 15 克生地 15 克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 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钱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枚 芒硝二两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 炙甘草二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抵当汤方 :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抵当丸方 :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大陷胸丸方 : 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 (去皮尖 , 熬黑) 大陷胸汤方 :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小陷胸汤方 :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个文蛤散方 : 文蛤五两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 ,研如脂 ) 贝母三分柴胡桂枝汤方 : 柴胡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39 40 4142434445 46 474849505152535455 5657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一两 人参一两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甘草二两炙半夏泻心汤方 : 半夏半斤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十枣汤方 : 芫花 2 克 甘遂 5克 大戟 2 克 大枣十枚劈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附子泻心汤方 : 大黄二两 黄连二两 黄芩一两 炮附子一枚生姜泻心汤方 : 生姜四两 炙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甘草泻心汤方 :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劈 黄连一两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旋覆代赭石汤方 :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代赭石一大枣十二枚585960616263 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脏结汤方: 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 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灸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大承气汤方 :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小承气汤方 :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 , 炙 调胃承气汤方 :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猪苓汤方 :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二两 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 泽泻一两 健胃整脾汤方 : 柏子仁 黄芩 当归 白朮 茯苓炙甘草 茵陈蒿汤方 :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 吴茱萸汤方 :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麻子仁丸方 :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斤炙去皮 杏仁一斤 栀子蘗皮汤方 : 栀子十五个 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 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去节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二枚 桂枝加大黄汤方 :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大黄一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 大黄二钱 细辛二钱附子三钱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 黄连阿胶汤方 :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阿胶二两 附子汤方 : 炮附子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桃花汤方 : 赤石脂一斤 , 一半全用 , 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猪肤汤方 : 猪肤一斤 甘草汤方 : 甘草二两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 ,去黄,内上苦酒 ,着鸡子壳中 半夏散及汤方 :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白通汤方 :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 生用 77 78 79 80 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 94 95 96979899100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张仲景补脾胃的方子

张仲景补脾胃的方子

张仲景补脾胃的方子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所创立的《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他的补脾胃方子被广泛采用,被认为是治疗脾胃病最为有效的方子之一。

本文将从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张仲景补脾胃的方子以及其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供三条与之相关的养生建议。

一、方子名称和适用人群张仲景补脾胃的方子,也称为四君子汤,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的人群。

二、方子成分和用量四君子汤由四味药材组成,分别是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

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固涩的作用;白术可以健脾益气、止泻降脂;茯苓能渗湿利水、健脾益肾;甘草则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四味药材的用量如下:人参:6g白术:9g茯苓:9g甘草:3g三、方子制作步骤1. 将四味药材放入药袋中。

2. 在药袋上系上一根绳子。

3. 将药袋放入瓦煲中。

4. 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

5. 取出药袋,添加适量冰糖即可饮用。

四、注意事项1. 本方子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药量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

3. 煮药时,应控制火候,防止药材煮烂。

4. 本方子不宜长期使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五、养生建议1. 饮食宜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度节食。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熬夜。

3. 适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

六、总结张仲景补脾胃的方子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子之一,它由四味药材组成,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肾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使用本方子时,需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药量和煮药时的火候。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可以起到更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伤寒杂病论治疗皮肤病的方子《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该书总结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包含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子。

虽然该书主要是针对伤寒及其并发症进行论述,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治疗皮肤病的方子。

1. 薏苡附子散【方剂组成】薏苡仁、附子【主治病症】瘙痒湿疹、湿疹糜烂、麻疹后痒、痱子、水疮、疥疮等。

【用法用量】薏苡仁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附子炮制后,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2. 白术附子散【方剂组成】白术、附子【主治病症】湿疹、瘙痒、疥癣、湿疹糜烂等。

【用法用量】白术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附子炮制后,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3. 麻黄汤【方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病症】风寒感冒引起的皮疹、发热、恶寒等。

【用法用量】麻黄、桂枝、杏仁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4. 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生姜、大枣、甘草【主治病症】瘙痒、湿疹、疮疡等。

【用法用量】桂枝研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3次。

生姜、大枣切片,每次服用10-15克,每日2次。

甘草研末,每次服用1-3克,每日2次。

5. 茵陈蒿汤【方剂组成】茵陈蒿、苍术、附子很抱歉,由于我的回答长度有限,无法提供完整的4000字方子。

然而,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和草药组合,这些方剂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一定的应用。

请注意,对于确诊的皮肤病,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1. 风湿痒痒方【方剂组成】地肤子、苦参、黄柏、防风、连翘、白薇、黄芩、秦皮、薄荷【主治病症】湿疹、荨麻疹、皮炎、瘙痒等。

【用法用量】上述草药混合,煎煮后取汁液,外用于患处,每日2-3次。

2. 苦参丸【方剂组成】苦参、黄柏、黄连、地肤子、连翘、白芷、白薇、薄荷、黄芩、桂枝、防风、乳香、没药、冰片、甘草、大黄【主治病症】湿疹、瘙痒、皮炎等。

【用法用量】将上述草药研末,制成丸剂,每次服用5-10克,每日2-3次。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针灸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调理身体免疫力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结合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针灸艾灸配合该方剂的疗效和机制,并分析其对身体免疫力的调理作用。

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古代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即将转入热证的病情,其药性温和,功效独特。

桂枝具有温阳驱寒的作用,芍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甘草则具有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

这个方剂的组方思路是通过桂枝的辛温气质驱散风寒,通过芍药的活血功效改善血液循环,再通过甘草的调理作用提升免疫力。

在临床应用上,这个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身体虚寒、易感冒的患者,增强其免疫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经脉上施针刺激来调理身体的疗法。

它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艾灸则是将艾绒燃烧并使其温热直接作用于穴位或经脉上,以达到温通经络、助阳散寒的目的。

针灸艾灸疗法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运行,激活经络,疏通脏腑,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与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的联合应用中,针灸艾灸可以进一步强化该方剂的效果。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艾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脏腑器官的供氧供血量,提高其功能活性。

艾灸的热熏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速度,促进养分和氧气的运输,加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其次,针灸艾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改变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效应。

最后,针灸艾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激素水平,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针灸艾灸配合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的。

通常情况下,针灸艾灸的疗程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疗程。

通过连续的调理,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伤寒杂病论”里养生秘方
导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其中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其中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

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

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正是其例。

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