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欣赏
第2章 影视艺术的欣赏与评论

一、局部的角度 以某部影视作品中的某一局部现象作为主要 的欣赏对象,诸如一部作品中的文学因素、 摄影因素、声音因素、导演因素等
注意:在细节中感受真切与生动
《末代皇帝》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阿甘正传》(开头结尾飘浮羽毛的意境解读) 标题的细节:《当幸福来敲门》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 《女人四十。》《色,戒》
二、整体的角度 针对一部作品中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因素进行 欣赏,诸如一部作品中的风格、艺术构思、 美学体现。 《秋菊打官司》
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 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 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 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五、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 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 观点而无论证。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 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 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 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 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95年台湾电影节j’ma’jia金马奖。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 期困惑的真实描绘;一部从内容到 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影视艺术欣赏PPT课件

第一章 影视艺术本体界定及 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影视艺术本体界定的探讨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蒙太奇艺术 影视艺术是照相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项世界性语言
影视艺术是以科技为中介的 消费艺术
观看视频短片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一、视听性 二、动态性、逼真性 三、大众性
四、现在性、进行性
《对不起,我爱你 》 “我....明天也会来的,后 天也会来的,再后天也会,直到看腻了大叔
为止,直到厌倦到可以适可而止的时候为止
,会一直来看你的,所以,不要大叔随心所
欲的叫我来来去去,要我过去,我就过去,
大叔让我走,我就走,我不是你们随心所欲 .....不是任你们摇摆的芦苇,我也...有所期盼 ...也有想得到的,也有想做的,即使一忍再 忍,也有无法忍受的,知道吗?我也是跟你 们一样有感情的人类,不知道吧?我是..... 跟你们一样的人类,我爱你,大叔,我爱你 ,我爱你啊!我爱你,我爱你啊,大叔。”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五、科学性、科技性
六、商业性
诞生的商业性、生产的商业性、发行 的商业性第三节 电影艺术与电 Nhomakorabea剧艺术的比较
一、画面空间的可能性
两者画面空间不同 画面的大小;画面的清晰度
两者表现方式的差距 景别;题材的选择
二、画面语言的沟通性
电影以画面为主
电影的画面语言与观众有较强的沟通性 。
电视以声音为主
三、结构表意的有效性
主要表现在故事的叙述逻辑
影视艺术鉴赏

【主题、内容、手法】看了《法国中尉的女人》,而在这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手法就是蒙太奇手法。
在这一部影片中,导演巧妙的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其实,说真的,不用心去看这部影片还真的会有点看不懂。
因为《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套层结构影片。
该影片以其高超的蒙太奇技巧,巧妙地安排了两个时空中的故事——一个是戏中男女主角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个是现实中演戏的男女主角之间发生的故事。
两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索交织前进,并行不悖。
戏里戏外两个时空的镜头剪切,巧妙而自然,影片整体而不散。
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反复运用蒙太奇形成古代与现代相互交错的效果,将故事合里结合。
三、拍摄手法1.时空的呼应1)生活空间中安娜和迈克的距离由近至远,暗示着人类永远的孤独与宿命的观念。
2)银幕空间中莎拉与查尔斯的距离由远至近,暗示着爱情历经磨难,终于经受了考验。
时间(空间)的转化如下:偶然邂逅(狭长危险的堤岸)——躲避相晤(近距离的闪躲)——相对无言(眼光的交流)——大胆约会(危险中孕育希望)——直面倾谈(心理障碍的排除)——危难相救(绝望中的生机)——相爱结合(爱情的升华)……这是一种完全对称的运动,莎拉与查尔斯的终点正是安娜与迈克的起点。
2.长镜头的运用最有代表的是序幕这一段落,它所表达的丰富内容已大大超过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而构成了一个段落。
这是一个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不问断拍摄长镜头,从这个长镜头我们看到了三个特点:1)景物的变化承载了不同的信息对象,前者是拍摄现场(现代),后者是戏剧的场面(维多利亚时代);2)通过特写镜头把演员、角色的双重含义交待的很清楚,演员进人角色,拍摄场景也变成了故事场景,过渡得非常自然;3)摄影机从固定拍摄到拉、摇、移、升还有变焦、从不同的人物环境,方位角度,分别表达不同的视觉效果:拍摄场景给人以一丝不苟的感觉;船场则给人以空旷,冷漠的感觉;防波堤则更是灰暗、压抑甚至有点神秘莫测的环境。
3.场面调度在莎拉、查尔斯讲述往事的这一片段可以很好看出导演的调度功力:空间关系变化能表现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俩人开始相处的十分拘紧,在画面构图上,俩人背对背且面向画框边缘;随着莎拉的走动,俩人的空间距离急剧缩短,但同时由于她的愤世嫉俗,使查尔斯心存反感,所以查尔斯走出画面但随即又入画,这是查尔靳为了治疗莎拉的“隐行忧郁症”,而做出的努力,查尔斯本想用手扶起莎拉,但由手种种顾虑没有实现。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501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3师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门课程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容:一是进行影视艺术鉴赏和评论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如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逼真性和假定性,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等等;二是关于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影视艺术的剧作因素、造型因素和其它艺术因素,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影视评论的方法、角度、文体等等,此外,对中外影视评论发展的历史也将作概略的介绍。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并指导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大纲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开拓思维,丰富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影视制作技巧与方法。
本课程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影视艺术欣赏提供了指导作用。
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以下容:影视发展历史、两大影视理论、电影流派、其他国家影视、影视制作过程与分工、影视机构与奖项、影视的画面审美、声音审美、情节结构、影视文化、影视特技等。
并且最终能够做到深刻全面的赏析某部影视片。
(四)实践环节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视频讲评结合。
黄土地教父( The God Father)毕业生( Graduate)偷自行车的人( The Bicycle Thief)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花火(Hana-bi)激情燃烧的岁月黑暗中的舞者(The Dancer in the Dark) 甜蜜蜜辛德勒的( Schindler’s List)幸存者(The Survivor)变脸(Face Off)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邦尼与克莱德( Bonnie and Clyde)精神病患者(Psycho)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民警故事罗拉快跑( Rola Run)明日帝国( Tomorrow Never Dies)发现记录片(Discover)最后的山神霸王别姬红色( The Red)公寓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Department) 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实话实说谰访谈背靠背脸对脸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森林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
影视艺术鉴赏

反映和评价,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 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 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 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 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
•
• • • • • • • • •
2、研究对象: • 电影的研究对象是电影事业、电影活动 和电影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对 象和审美主体两个方面,那么,影视美 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呢?电影如果 能在形式上吸引受众的眼睛并进而在内 容上波动受众的心灵,那么“影视美” 也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因此,影视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电影的内容美 与形式美以及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最佳规 律。
接受美学-影视审美心理
• 情感在影视审美心理活动中,集中表现为影视 观众的“移情”与“共鸣”。
• 所谓“移情”,就是人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 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 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来 没有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了人的生命活 动。
接受美学-影视审美心理
• 所谓“共鸣”是指在欣赏活动中,通过 再创造和再评价,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 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 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
(三)影视美学的一般内涵及其研究范畴 • 1、内涵: 影视美学是影视理论的一种,而且是其理 论中较为高级的形态。它是研究影视艺术中关 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 的关系。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 术评析。 它首先要求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 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 点和艺术特点。 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影视艺术欣赏社团活动记录

影视艺术欣赏社团活动记录活动概述本次影视艺术欣赏社团活动于日期在地点成功举行。
活动旨在提升社员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并增进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日期在地点成功举行。
活动旨在提升社员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并增进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活动内容1. 影视作品分享:社团成员自愿分享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并向其他成员介绍其特点和观点。
在活动中,共收到了n部影视作品的分享,涵盖了不同类型和风格,包括电影、剧集和纪录片。
n部影视作品的分享,涵盖了不同类型和风格,包括电影、剧集和纪录片。
2. 影视讨论小组:社团成员分成小组,对刚刚分享的影视作品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成员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成员的意见进行交流和辩论。
这项活动有效增进了社员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 专题讲座:请到了影视艺术专家XXX教授做关于某一主题的讲座。
XXX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该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引导大家深入思考。
社员们反馈良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某一主题的讲座。
XXX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该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引导大家深入思考。
社员们反馈良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4. 影视欣赏赛事:社团成员自愿参与了一场影视欣赏比赛。
比赛形式包括对片段的观看和答题,以及对影视知识的考察。
比赛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研究热情和竞争意识。
活动总结此次影视艺术欣赏社团活动收到了热烈反响,社员们通过分享、讨论和参与比赛,提升了对影视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活动成功地促进了社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实现了活动的目标。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影视艺术欣赏活动能够举行,让更多的社员有机会与优秀的影视作品和专家互动,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视野。
参考资料此记录旨在概述活动内容,不包含详细资料,如有需要请参考以下资料:。
影视艺术鉴赏PPT课件

二、喜剧片
(一)概说
是一种总体上有完整喜剧性构思、塑造出喜剧性 人物(性格),将生活中令人可笑的现象作夸 张的处理,达到艺术与真实的统一,在笑声中 娱乐教育观众的类型故事片。喜剧片是最早的 电影类型。
(二)艺术特征
1、从讽刺、赞美与幽默中发掘出真善美、鞭挞假、 恶、丑。
2、强调塑造喜剧性格、以之造成喜剧冲突。
二艺术特征1惊险片在题材上比较注重社会意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2惊险片要有紧张离奇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3惊险片注重并善于表现人物尤其注重塑造正面或英雄人例如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虎口脱险等40一概说是一种总体上有完整喜剧性构思塑造出喜剧性人物性格将生活中令人可笑的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艺术与真实的统一在笑声中娱乐教育观众的类型故事片
快与慢的运动节奏给人带来和谐而有意味的感受。
《我的父亲母亲》
一、惊险片
(一)概说 以紧张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等艺术手段,获取令人震
惊或 颤栗的艺术效果,突出显示人物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性格的一种 类型片。
(二)艺术特征 1、惊险片在题材上比较注重社会意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2、惊险片要有紧张离奇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 3、惊险片注重并善于表现人物,尤其注重塑造正面(或英雄)人 物 例如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虎口脱险》等
(一)蒙太奇
*蒙太奇的概念: 蒙太奇原是建筑学 上的名词,意为安 装、组合。后来被 借用过来指称电影 镜头的剪辑和组接 ,成为电影的专用 术语。
*蒙太奇的功能:
A、创造新时空 B、服务于叙述功能 C、创造运动与节奏感 D、创造思想
A、创造新时空
电影再现运动的自然生活形态,而现实中的时空 是连绵不断、不可分切的,借助蒙太奇的镜头分切与 组合,电影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自由地把时间和空 间不同的片断连接起来。
简述影视艺术欣赏的含义

简述影视艺术欣赏的含义
影视艺术欣赏是指我们通过观赏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并对其中的逻辑、故事情节、人物打造、视觉效果等进行深入探究
的过程。
它既是一种文化体验,又是一种审美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
欣赏水平。
首先,影视艺术欣赏能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能够通
过一系列视觉、听觉等元素,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各种情感。
通过欣赏,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到艺术作品的美感、娱乐性、文化内涵等方面所带来的
独特享受。
其次,影视艺术欣赏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影视作品往往
会涉及到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探讨。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
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人生问题和社会现实,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和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最后,影视艺术欣赏还能够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
不同的电影、电视剧作
品往往有着不同的故事情节、视觉效果、音乐配合等元素,在感受到这些元素的同时,我
们也能够学习和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这样的拓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影视艺术欣赏是一种愉悦和启迪感受的过程。
通过欣赏和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
和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能够更好地温故知新,帮
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红观后感结合第六代导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一)班学号 201102013006姓名陈祥时间 2013年6月《青红》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影片,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对感情问题比较敏感,因此,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青红》整部影片的情节在众多暗流的前呼后应下向前慢慢推进的,但是通过影片的结尾的影像,我们产生了许多思考,整个故事就像结尾那个连绵不断的山峰画面,让我们感到迷茫,不知下一个方向在哪儿,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通过影片我们不难判断,《青红》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具有相当水准的:清澈如水般的画面;灰白缀红的色调;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小号声;无一不让观者在视听上产生不小的共鸣。
而影片中有趣的画面,值得让我们去体味的细节有很多,像李军骑着自行车带着小珍在路边看日本电影,以及二次水开了而无人去过问,还有青红的父亲和房红根在澡堂子相遇一起泡澡的场景等等……勿庸置疑,《青红》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宣泄的思绪丰富沉甸,使观者数次陷入短暂的深思中。
八十年代初无疑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上山下农的政策,老百姓保守的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所谓的“糖衣炮弹”,这些纷杂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在影片中对于这些的表达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
然而,在我看完影片后脑海中却没有奏响长久的回音,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没有,这种不冷不热的感觉很难让我联想到王小帅手举戛纳评委会大奖时的情景,莫非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最优秀的作品了?在我看来青涩的情节是影片不能进一步与观者沟通的主要原因。
青红与房红根的感情,从影片开始至终,除了那双红色高跟鞋之外几乎找不到更多的铺垫和烘托,这使得最后小根对青红的恶行变得毫无同情可言,事实那本来应该是一场能让观众不忍目睹,甚至饱含泪水的桥段。
青红是个沉默的孩子。
她一直在沉默着,她的出场是沉默的,她的离开也是沉默的,她对父亲那种专制霸道的反抗也是沉默的,甚至于她对现实的最后抵抗也是沉默的—白皙的手腕,刺眼的鲜血,干净的床单,没有割到的大动脉。
青红是个隐忍压抑的孩子。
她看着父亲把小根送给她的那双美丽的红色高跟鞋大力地抛出了窗外,而只是低着头;从那个一团乱的舞会脱身后,她坐在床边紧抓着裤子,安静地听着父亲的训斥,而后在门被大力关上前,松开了紧绷的手指。
青红很是迷茫。
她喜欢这个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喜欢她们的家,喜欢那里的人,她觉得这里比上海还好。
她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为什么她的父亲那么执意地想要回到上海,于是她迷茫;她不懂小珍说着“农场那女的“时脸上那种鄙夷的神色,农场的又怎么样,于是她迷茫;她不知道她和小根之间算是爱情么,于是她迷茫。
这些直到她离开她长大的家时,她也没弄明白,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迷茫,所以她沉默隐忍压抑。
于是最终悲剧发生当离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房红根的强暴,使青红心里对这里一切的留恋完全切断,她终于说:“离开”。
而在青红这一方,我在观影过程中多次渴望看到的与父亲据理力争的场景却始终未能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倔强却无力的脾气话,当然还有那场令父亲退缩的绝食。
也许在那个年代,只有撞破墙壁才能赢取自尊。
青红的父母当年一腔热血,支援三线建设,可青春挥洒后发现现实生活很无奈,青红的父亲一直梦想着能回到上海,回到大城市,但随着一天天的老去,他发现希望越来越渺茫,没有办法,他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女儿青红。
这是上一代人的悲哀。
他们热爱过这里,奉献过这里,可他们到头来厌倦了这里,鄙视这里,却又没法离开这里。
知青们当年一腔热血,万种理想,如今只剩下“回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知青父母们做出各种各样无奈的行为。
青红的父亲把青红看的很严,一心希望青红好好读书考大学,回到上海去。
因此他瞧不起痴恋青红的土小伙子小根,认为他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千方百计的阻止女儿感情的发展。
青红在父亲的期望和爱情的渴望中苦苦挣扎,这就是知青下一代的悲哀,他们被贴上城里人的标签,为父母做着也许是遥不可及的回城梦,怀着对爱情的渴求,却无法自由的和身边朝夕相处的人发展爱情。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思想,决定了青红爱情破灭的宿命,青红想反抗,可她的反抗在现实中很无力。
当青红终于鼓起勇气面对樊红根时,却又无法在感情上做出选择。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樊红根把青红死死搂在怀里,按向草丛,作为爱情信物的皮鞋掉在了泥地上。
青红是一个柔弱的姑娘,她难以反抗,无论是父亲还是痴恋自己的小根。
就这样,小根被抓进了大牢。
青红的感情就这样的破灭了,青红采取了最后的反抗—割腕,同样也没有成功,而在牢里的小根得知青红自杀的消息,就承认自己强奸了青红。
结果是青红的家人为了让青红忘掉一切,偷偷举家搬回上海,路上却遇上严打行动的公判大会不得不停车,青红静静听着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宣判的声音:xxx,杀人罪,死刑,立即执行xxx,死刑,xxx,死刑,立即执行。
当青红听到房洪根,强奸犯时,汽车喇叭的嘈杂声掩盖了宣判的声音,青红没有听到,还是没听到的好。
之后是一声声清脆的枪响,枪枪打在青红脆弱的心上。
最后,青红家的车行走在山路上,伴随着口琴吹出的《南海娘》……哀婉和心碎的感情在那一刹那占据了我的心,让我难以入眠,深深体味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制度,特殊的思想观念,一群特殊的两代人的特殊的悲哀. 小珍对青红说:“他说我们永远不分手”。
感觉她好单纯,单纯的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有点傻傻的,但纯真总是美的。
现在这样的话貌似听不到了,只是我们理性的背后有些过于功利了。
影片末尾的几声枪响很是让人感慨。
抛开对主人公命运的暗示意义,单纯地就枪声而言,我们知道,有人死了,他们的生命消失的原因不是枪声,是法律。
我不是抨击当今的人类社会,而是法律的的确确成为了凌驾于我们人之上的东西,不论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一样。
我们的自由是以法律为基础的自由,它是有边界的,也有的人认为,有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东西我们就不是自由的,我觉得这就是因人而异了。
至少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抛开法律的束缚。
我们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和灵魂不断地升华,渐渐地去适应和接受我们原本不愿去接受的东西。
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进步,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眼光和看法的改变,我们总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尽量不去发生,懂得是时候反思自己并且改变自己,这就是《青红》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随着《青红》在戛纳获奖,以王小帅、霍建起和贾樟柯等人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
用厚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的地位“第六代”导演这顶帽子具体落实到每个入选者头上可能都有大大小小的分歧,但是作为一个“家族相似”的谱系,它内在的独特文化气质还是能够把握的。
“第六代”导演大致由张元、霍建起、路学长、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等人组成,他们大多于1980 年代中期在电影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在 1990 年代初正式出场。
他们代际转换的意义在于其天然而自觉的边缘视角。
说天然,是1990年代初登场的他们生逢社会文化体制的变局,身处体制内外结合部也是不得已为之;说自觉,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第五代”的文化精英意识(“第六代”大多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并且加以“先锋”化的改造,在“第五代”的“宏大叙事”之外,寻找自己的影像话语。
“先锋”起源于边缘,在体制边缘游走的文化身份和“第五代”投下的巨大的“影响的焦虑”都迫使“第六代”以“先锋”的姿态酝酿突破。
边缘造就了“先锋”,在此,“先锋”既是自觉的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布迪厄言说的“胜者为败”的文化策略,因为“先锋”就是曲高和寡、特立独行、屡败屡战。
最为关键的是,“第六代”导演这种边缘视角的取得使他们能够沉潜到生活深处,发掘苦难,见证压迫。
表达愤怒,但他们身上那青年距文化的叛逆气质再加上西方现代美学元素的影响,使他们对苦难的书写决不是现实主义式的“叹息肠内热”。
而是发酵成了先锋的电影语法:平民视角。
边缘姿态,成长主题,原生态表达生活,关注小人物,关注失败和痛苦。
上述关于“第六代”的流派特征,学界已有很多深入的理论描述,不必赘谈。
笔者关注的是,“第六代”导演在当下的经济全球化和消费文化语境中,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批判立场的,这种批判视角又是如何确立的。
其实这也正是“第六代”导演当下的文化意义和知识阶层对其电影镜像的期许。
笔者通过对“第六代”导演新近的代表作——霍建起的《暖》、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等文本细读发现,三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和城市引力下心灵的失重。
这种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集体关注,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社会地理学的文化意蕴,并由此找到了批判的视角。
所谓社会地理学(social geograghy),是在当代地理学“文化转向”潮流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吸收了后现代解构中心的思维方式,关注文化和权力对地理空间的类型塑造,以及空间关系背后的非正义性,它着力在传统地理学上中心与边缘自明性的位次关系中揭橥压迫与宰制的隐性存在⋯。
其实这一理论关切,对于依旧身处严重的城乡差别之中的国人而言有着切身的体验,乡村和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乃至城市里的不同社区显然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含义,它们形成了一幅井然有序的社会身份地图,“区隔”了生活其间的人们。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社会景观背后的权力运作技术已经日趋精密,远非于连、拉斯蒂涅甚至高加林的时代可比。
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里。
电影是整个社会文化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织者之一。
电影决不是主观的叙事,它以“造梦”的方式建构了我们的文化想象和文化空间。
因此,对电影的社会地理学解读是必要和必需的。
因为“消除空间性的各种神秘色彩,并揭示披着面纱的工具性,这是从政治的实践和理论角度认清当今时代的关键之所在”。
在这种社会地理学的视角下,毙们发现“第六代”导演在构筑自己作品中的城乡关系时,大大超越了《人生》式的对“城乡差异”的关注,城市在“第六代”导演的镜头下,已经退去了现代性视域里的神圣色调和乐观精神,被“祛魅”为一种规训和宰制的力量。
它借助经济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浪潮,因物质的繁盛和欲望的释放具有了自明性的合法性,成为经济理性霸权的表征城市成为一个不可挑战的标尺,一切非城市的自然成为不入流的、不发达的、蒙昧的,城市的对非城市的统治也就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
“第六代”导演就是要拆穿城市的幻象,发掘城市所代表的霸权对非城市人们的压制,展示城市与非城市间的权力流动。
《青红》在第六套广播体操音乐声中开始,集体体操隐喻了体制的规训,人都像接下来画面中钳工小根冲压的、被千分尺测量的零件一样整齐划一。
也正是这样的政治理性制造了当年支援“三线”的理想主义神话。
可是学生们做广播体操时已经心不在焉,政治理性的强度已经减弱,现在是“回城”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