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发现的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hexandraSwartz)综述精品
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根系对Cr(Ⅵ)吸收机制的研究

农
业环境源自科 学学报
2 0 1 3年 1 1 月
J o u r n a l o fa g r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S c i e n c e
超 富集植 物李 氏禾根 系对 C r ( Ⅵ) 吸收机制的研究
Ab s t r a c t : e e h e x a n d r a S w a tz r . p r e s e n t i n S o u t h e r n Ch i n a . h a s b e e n f o u n d t o b e a c h r o mi u m h y p e r a c c u mu l a t o r . Un d e r h y d r o p o n i c c o n —
( G u a n g x i S c i e n t i i f c E x p e r i m e n t C e n t e r o f M i n i n g , Me t a l l u r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 G u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y, g G u i l i n 5 4 1 0 0 4 , C h i n a )
Me c h a n i s m o f C r ( V I ) Up t a k e b y Hy p e r a c c u mu l a t o r L e e r s i a h e x a n d r a S w a r t z
L U Yu a n — y u a n , ZHANG Xu e - h o n g , L I U J i e , WU C h a n - c u i
水分和光照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水分和光照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铬污染一直是近年来困扰人类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铬以化学工业、电镀、制革和城市生活废水等渠道进入土壤和水体中,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健康。
然而,铬并不是所有植物都能吸收利用的元素,一些植物具有一定的铬富集能力,可以通过吸收铬来促进生长。
利用这些铬富集植物清除污染土壤的方法被称为“植物修复技术”。
李氏禾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铬富集和修复污染土壤的研究中。
然而,李氏禾在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并不一样,研究其生长条件对铬富集的影响对寻找最优生长条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水分和光照对李氏禾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其铬富集能力的影响,为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李氏禾的生长状况和铬富集能力。
2. 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李氏禾的生长状况和铬富集能力。
(二)研究方法1. 材料准备:选择一定大小和生长情况的李氏禾进行实验,从同一个种子开始培育,避免种间差异性对结果的影响。
选取铬污染和未污染土壤各一份,进行土壤处理。
2. 水分条件对李氏禾的生长影响实验:分别设置不同的水分处理组,如水浇足、干旱处理等,记录其生长情况和生物量。
3. 光照条件对李氏禾的生长影响实验:分别设置不同的光照处理组,如充足光照、弱光照等,记录其生长情况和生物量。
4. 铬富集实验:将不同处理组的李氏禾通过干燥和酸处理后进行铬含量测试,比较不同处理组李氏禾的铬富集能力,并探究不同生长条件对铬富集的影响。
三、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通过对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下李氏禾的生长情况和铬富集能力的研究,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其生长机制和铬富集规律,并找到最优生长条件。
此外,本研究为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环境修复和人类健康。
富集金属的植物

与普通植物相比,学术界认为,超富集植物一般应具备4个基本特征:首先,临界含量特征,即植物地上部如茎或叶重金属含量应达到一定的临界含量标准,如锌、锰为10 000毫克/千克;铅、铜、镍、钴、砷均为1 000毫克/千克;镉为100毫克/千克;金为1毫克/千克。
其次,转移特征,即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大于根部重金属含量。
第三,耐性特征,即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性。
其中对于人为控制试验条件下的植物来说,是指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植物茎、叶、籽、实等地上部分的干重没有下降。
对于在自然污染状态下生长的植物来说,是指植物的生长从长相来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症状。
第四,富集系数特征,即植物地上部富集系数(定义:指某种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其在的环境中的浓度的比值)大于1。
一般来讲,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随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世界上已发现超富集或具有超富集性质的植物多达几百种,涉及十字花科、凤尾蕨科、菊科、景天科、商陆科、堇菜科、禾本科、豆科、大戟科等。
在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发现了蜈蚣草、东南景天、龙葵、宝山堇菜、商陆、圆锥南芥、李氏禾等砷、锌、镉、锰、铅、铬等超富集植物,转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是地上部元素的含量与地下部同种元素含量的比值,即:转运系数﹦地上部植物中元素含量/地下部植物中元素含量。
用来评价植物将重金属从地下向地上的运输和富集能力。
转移系数越大,则重金属从根系向地上器官转运能力越强。
滇白前调查,表明其地上部中含Zn、Pb 和Cd 平均为(11 043±3 537)、(1 546±1 044)和(391±196)mg·kg -1 ,富集系数(地上部和土壤金属质量分数之比)分别为0.35、0.08 和1.05,转运系数(地上部和根中金属质量分数之比)均超过1,均值分别为8.21、3.90 和8.36。
野外调查数据表明,滇白前是一种Pb/Zn/Cd 共超富集植物。
土壤修复常用富集重金属的植物介绍

与普通植物相比,学术界认为,超富集植物一般应具备4个基本特征:首先,临界含量特征,即植物地上部如茎或叶重金属含量应达到一定的临界含量标准,如锌、锰为10 000毫克/千克;铅、铜、镍、钴、砷均为1 000毫克/千克;镉为100毫克/千克;金为1毫克/千克。
其次,转移特征,即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大于根部重金属含量。
第三,耐性特征,即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性。
其中对于人为控制试验条件下的植物来说,是指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植物茎、叶、籽、实等地上部分的干重没有下降。
对于在自然污染状态下生长的植物来说,是指植物的生长从长相来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症状。
第四,富集系数特征,即植物地上部富集系数(定义:指某种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其在的环境中的浓度的比值)大于1。
一般来讲,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随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世界上已发现超富集或具有超富集性质的植物多达几百种,涉及十字花科、凤尾蕨科、菊科、景天科、商陆科、堇菜科、禾本科、豆科、大戟科等。
在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发现了蜈蚣草、东南景天、龙葵、宝山堇菜、商陆、圆锥南芥、李氏禾等砷、锌、镉、锰、铅、铬等超富集植物,转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是地上部元素的含量与地下部同种元素含量的比值,即:转运系数﹦地上部植物中元素含量/地下部植物中元素含量。
用来评价植物将重金属从地下向地上的运输和富集能力。
转移系数越大,则重金属从根系向地上器官转运能力越强。
滇白前调查,表明其地上部中含Zn、Pb 和Cd 平均为(11 043±3 537)、(1 546±1 044)和(391±196)mg·kg -1 ,富集系数(地上部和土壤金属质量分数之比)分别为0.35、0.08 和1.05,转运系数(地上部和根中金属质量分数之比)均超过1,均值分别为8.21、3.90 和8.36。
野外调查数据表明,滇白前是一种Pb/Zn/Cd 共超富集植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伍婵翠;刘杰;张学洪【摘要】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was used for the separ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low molecular-mass organic acids in the root exudates of Cr-hyperaccumu-lator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Eight organic acids,oxalic,tartaric,formic,malic,lactic, acetic,maleic and citric acids,were separated on an XSelect HSS T3 column(250 mm×4.6 mm,5μm)within 13 min with the mobile phase of 40 mmol/L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phosphorous acid at pH 2.40,a flow-rate of 1.0 mL/min,a detection wavelength of 205 nm and a column temperature of 25 ℃. This is a simple and highly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sep-aration of the eight organic acids with well-shaped peaks. The limits ofdetection(LODs)for the eight acids ranged from 0.12 mg/L to 12.32 mg/L.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tartar-ic,malic,lactic,maleic and citric acids in the root exudates were detected with high lineari-ties,acceptable recoveries and excellent precisions. The contents of these acids calculated in the root exudates were(130.90 ± 1.44)μg/g(root dry weight(DW))for tartaric acid, (1 031.34±4.38)μg/g(root DW)for malic acid,(65.54 ±1.01)μg/g(root DW)for lactic acid,(0.960 00±0.003 67)μg/g(root DW)for maleic acid and(201.50 ± 1.13)μg/g(root DW)for citric acid. The proposed HPLC method is quite suitable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in the root exudates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and can beused in other plant root exudates as well.%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Cr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根系分泌物中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的分析方法.采用XSelect HSS T3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Waters),以40 mmol/L磷酸二氢钾-磷酸缓冲溶液(pH=2.40)作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25 ℃,在波长205 nm处检测.该方法在13 min内简便快速地分离出8种有机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甲酸、乙酸、马来酸和柠檬酸),且峰形良好.有机酸的检出限(LOD)为0.12~12.32 mg/L;草酸的加标回收率为73.15%,其他有机酸的加标回收率为94.54%~109.98%.李氏禾的根系分泌物中各有机酸含量分别为酒石酸(130.90 ± 1.44)μg/g(根干重)、苹果酸(1031.34 ± 4.38)μg/g(根干重)、乳酸(65.54±1.01)μg/g(根干重)、马来酸(0.96000±0.00367)μg/g(根干重)和柠檬酸(201.50±1.13)μg/g(根干重).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植物根系分泌物样品中有机酸的测定.【期刊名称】《色谱》【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6页(P167-172)【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有机酸;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根系分泌物【作者】伍婵翠;刘杰;张学洪【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8大多数植物根系都能够分泌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1]。
欢迎访问《生态学报》编辑部网站!

44 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陈灵芝.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Ⅱ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995,15(3):268-277
45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984,4(1):1-9
46 毛志宏,朱教君.
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2006,26(8):2695-2701
杉木幼林群落生产量的研究. 1983,3(2):119-130
15 傅伯杰.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1995,15(2):113-120
16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2001,21(1):1-6
17 高平平,赵立平.
20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
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 2006,26(4):1037-1046
21 郭忠升,邵明安.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003,23(8):1640-1647
36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05,25(3):639-644
37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2000,20(5):733-740
38 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朱永官.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 1997,17(1):91-99
25 侯扶江,杨中艺.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 2006,26(1):244-264
26 胡诚,曹志平,叶钟年,吴文良. 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2006,26(3):808-814
有机酸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Cu的影响

李氏禾为铜 、 铬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了 种新 的具 有潜 力 的物种 资 源 。本研 究 以桂林 市 农 科所 未 受污 染 的水稻 土为 供试 土壤 ,研究 多种 有 机 酸 对李 氏禾 吸收 重金 属 C u的影 响 ,以找 到一 种适 合植物修复技术的有机酸来提高李 氏禾对 C u的吸
可以极 著的降低土壤中的铜 质量分数 ,使其转化成 水提取态 的 C u浮于土壤表面 ,并 大部分 聚集在根部周 围 ,同时向土壤 中施加 E T D A不但促进 丫对 C u的活化 而且 显著提高 了李氏禾对 c u的吸收 , 叶中最 高质 量分数达 到 3 65 ・ "是对 照中 3 . mg g 4 k
比较满 意 的鳌合 剂 。
野 外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李 氏禾 对 铜 有 很 强 的 富集 能 力 ,叶 中铜平 均质量 分 数为 1 1.5mgk ~ 78 ・ ,根 和 7 g 茎 中铜 平均 质量 分数 为 534 ・g。叶 中铜质量 3 . mg - 2 k , 分 数 与 水 和 淤 泥 中铜 质 量 分 数 之 比分 别 为 2 1 8 9. 8 和 1:1 40 。营养 液培 养 条件 下 ,李 氏禾 对 铜也 有 较 强 的 富集能 力 。当培养 液 中铜 质量浓 度 为 4 ・ 0 L mg 『 时 ,叶 中铜质 量分 数最 高达 到 2372 ・g。 5 .6 k 。叶 mg 对铜 的最 高 生物 富集 系数达 到 9 . 。李 氏禾能 够 16 9 在含铜 质量 浓度 低 于 4 ・ 的 营养 液 中存 活 , 0mgL 但 铜 的加入 对李 氏禾 的生 长产 生 明显 的抑 制作 用 ,含 铜质 量浓 度 为 54 ・ 的培养 液 中生 长 的李 氏  ̄ 0mg 禾 生物 量 均 显 著低 于 对 照 < . ) 00 。这 些 结 果 表 明 5
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杜俊杰;周启星;李娜;吴建虎【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中的严峻问题,危害人类食物链安全和身体健康;利用超积累植物的提取作用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修复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为全面深入了解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提高超积累植物的修复效率,从超积累植物的评定标准、解毒机制和品种筛选等方面进行综述,对植物修复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05【总页数】9页(P64-72)【关键词】超积累植物;重金属污染;筛选;植物修复;强化措施【作者】杜俊杰;周启星;李娜;吴建虎【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4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把土壤基质中的有害外来物质固定、降解或提取出来的技术[1],植物修复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即植物固定、植物提取、植物根际过滤、植物挥发和植物降解[2]。
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植物提取是一种最有效的植物修复方式。
植物提取就是利用超积累植物从被污染的土壤中提取重金属并将其富集和转移到相对容易处理的地上部分[3-4]。
据文献报道,目前有超过500种的超积累植物品种,占所有被子植物品种的0.2%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为Ni超积累植物[5]。
但是,仍然有很多具有超积累重金属特性的植物品种还未被证实[6]。
而且,许多超积累植物生长速度慢,生物量低,导致其修复污染土壤的效率较低[7]。
因此,继续筛选高效的超积累植物品种和探索新的筛选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深入了解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提高超积累植物的修复效率,笔者从超积累植物的评定标准、解毒机制和品种筛选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植物修复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情况、方法、条件、进展、质量、地方、深入、发现、研究、规律、特点、关键、热点、环境、工程、途径、资源、能力、作用、标准、关系、分析、倾斜、保护、教育、适应、实施一种新发现的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 Leersia hexandra Swartz)吴东(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摘要:通过对某电镀厂附近的植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发现了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 。
结果表明,多年生禾本科李氏禾对铬具有明显的超积累特性,叶片内平均铬含量达1786.9mg/kg ,变化范围为1084.2~2977.7mg/kg ;叶片内铬含量与根部土壤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6.83 ,叶片内铬含量与根茎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11.59 ,叶片内铬含量与水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17.86。
李氏禾不仅对铬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而且具有生长快、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李氏禾的发现将为植物的铬超积累机理与铬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提供新的重要物种。
关键词:李氏禾;湿生;超积累植物;铬A Newly Discovered Hygrophyte With Comium HyperaccumulatorPropertiesLeersia hexandra Swartz:WuDong(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In a serie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plant samplings around an electroplating factory , a hygrophyte with chromium hyper-accumulative properties ,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 was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is a perennial species that often grows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tailing pond of the electroplating factory and the nearby streams. It grows to about 1m tall but when floating , it may have branches several meters long. Further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hygrophyte from the tailing pond was obvious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hromium enrichment in its leaves , with a mean Cr concentration of 1786.9mg/kg (1084.2~2977.7mg/kg) . Its rootstalks had an average Cr concentration of 236.6mgP/g (135.2~386.1mg/kg) , whereas the Cr concentrations in the silt and water of the pond were determined to be 114.3mg/kg and 5.90mg/L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ratio of Cr concentration in its leaves to that in soil around its roots was 56.83, the highest ratio of Cr concentration in its leaves to that in its roots was 11.59 and the highest ratio of Cr concentration in its leaves to that in water was 517.86.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could significantly absorb chromium from the silt and water and enrich its leaves , stems and roots. In addition to its Cr hyper-accumulator characteristics,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is known to grow quickly , to be highly adaptable and is found over a wide geographical area. Therefore, this hygrophyte shows potential as a very successful phytoremedy in treating Cr-contaminated soil and water. Furthermore, its discovery provides a new plant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 hyper2accumulation mechanism.Key words: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hygrophyte; hyper-accumulato ; chromium引言近年来.制革、染料、化工等工业排放含铬废水。
加重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70年代,日本东京曾因铬渣处理不当引起铬公害事件;我国的锦州等地排出的铬渣堆积如山,污染大片农田;北京、上海、河南等地也相继在土壤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铬污染。
土壤中的铬可由植物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及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土壤铬污染的防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正文铬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摄入过多的铬会引起铬中毒[1] 。
铬属于重金属,环境中主要以Cr6+和Cr3+出现。
cr 毒性低,而Cr6+ 因对皮肤和粘膜急性作用有潜在的致癌性。
铬对植物的毒性主要发生在根部,吸收的铬约有98 %保留在根部,高浓度的铬不仅对作物产生危害,而且能干扰植物对必需元素的吸收和运输[2]。
六价铬为我国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之一[3] ,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含铬矿石的加工、金属表面处理、皮革揉制和印染等行业,其中尤其以电镀行业造成的铬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中的铬,因其不可降解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致使铬污染土壤的治理变得十分困难。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 是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来降低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的浓度或降低重金属毒性。
由于该方法效果好,易于操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4] 。
目前世界上发现有400 多种超积累植物,其中见诸报道的铬超积累植物仅有两种,即在津巴布韦发现的Dicoma niccolifera Wild 和Sutera fodina Wild ,其铬的含量分别为1500mg/kg 和2400mg/kg ,均高于铬的参考值1000mg/kg[5]。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境内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资源报道较少,仅见陈同斌等在中国境内首先发现砷超积累植物———蜈蚣草( Pteris vittata L. ) [6];杨肖娥等在浙江衢州市发现锌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 Sedum alf redii H) [7] ;韦朝阳等在湖南石门发现砷超积累植物———大叶井口边草( Pteris cretica L. ) [8];薛生国等在湖南省湘潭锰矿污染区发现的锰超积累植物———商陆( Phytolacca acinosa Roxb) [9];刘威等在湖南郴州桂阳县宝山矿区发现的镉超积累植物———宝山堇菜( Viola baoshanensis) [10];魏树和等从杂草中筛选出镉的超积累植物龙葵( Solanum nigrum L. ) [11]。
但至今在国内尚未有铬超积累植物的报道。
本文研究了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 对铬的富集特征。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 ,多年生禾本科;杆下部伏卧地面或倾斜,并于节处生根[13]。
其节常具倒生微毛;叶鞘光滑或粗糙,上部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1~2mm ,其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愈合;叶片扁平或卷折,披针形,长约3~12cm ,宽约1.5mm ,具短柄;外稃五脉,脊与边缘均具刺毛,两侧具刺毛;雄蕊六枚。
结实了的外稃和内稃具刺毛。
秋冬抽穗。
广布于热带地区,为湿生野草,多生于沼泽地、溪旁和稻田的田基上。
池塘中不同地点的取样调查和化学分析结果见表1。
表明,李氏禾的地上部分铬含量高于淤泥中铬含量,尤其以叶片中铬含量最高,可达1084.2~2977.7mg/Kg ,平均铬含量为1786.9mg/Kg ,超过植物对铬超积累临界值(1000mg/Kg) 。
根部淤泥中铬的平均含量为114.3mg/Kg ,最高含量为186.2mg/Kg ,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95) 中二级标准[12],叶片中铬含量与淤泥中铬含量比值为5.82~56.83 。
水中铬的含量为5.55~6.70mgPL ,平均值为5.90mgPL ,叶片中铬含量与水中铬含量比值为161.82~517.86 。
根茎中铬含量为135.2~514.3mg/Kg ,平均282.9mg/Kg ;叶片中铬含量与根茎中铬含量比值为3.76~11.59 。
可见,李氏禾能从淤泥中或水体吸收铬并在叶片中大量的积累。
为了进一步研究李氏禾对铬的富集作用,在池塘、下游小河和上游小溪中再采样分析。
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李氏禾中铬含量有明显差异,小河下游一定距离(距尾池塘出口约1.5km) 和上游小溪中李氏禾叶中铬含量远低于尾池塘中李氏禾叶中铬含量,尤其是未受污染的上游小溪中李氏禾叶中铬含量只13.1mg/Kg ,说明李氏禾能从土壤或水体环境中富集铬。
李氏禾不同部位的铬含量差异明显,池塘中李氏禾对铬的富集规律为叶(2127.1mg/Kg) > 茎+ 根(514.3mg/Kg) ,小河下游李氏禾的铬含量表现为根(986.0mg/Kg) > 叶(641.4mg/Kg) > 茎(350.0mg/Kg) ,而未受污染的上游小溪中李氏禾中铬的含量为根(46.4mg/Kg) >(34.5mg/Kg) > 叶(13.1mg/Kg)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可能:(1) 在受铬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李氏禾的根能够不断的吸收重金属向茎、叶输送且转移效率与土壤或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土壤中铬的形态有一定的关系;(2) 李氏禾生长在水边等潮湿的地方,主要靠其节茎浮于浅水面或卧于淤泥上,叶片有可能直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因此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