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修复重金属
生态学实验报告植物修复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植物修复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4. 分析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2. 污染土壤:含有Cd、Pb等重金属的土壤;3. 实验设备:盆栽、土壤分析仪器、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将污染土壤过筛,去除石块等杂物,然后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实验组;2. 植物种植:将紫花苜蓿种子播种于两组土壤中,确保两组土壤的播种量、种植密度、水分管理等条件一致;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前期、中期和后期;a. 前期:在播种后30天内,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b. 中期:在播种后30~60天内,每10天测定一次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情况;c. 后期:在播种后60天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修复效果;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植物生长、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情况:实验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植物的叶片颜色更绿,生长速度更快;2. 土壤重金属含量:实验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好的吸收和降解作用;3. 植物修复效果:实验组植物生物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表明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 紫花苜蓿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可作为植物修复技术的候选植物;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污染程度、植物种类、种植密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修复方案。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直接利用植物把受污染土地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等)移除、分解或围堵的过程。
其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
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
目前普遍认为利用植物修复的方法,来清除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是一种较便宜且方便的作法。
透过了解植物在重金属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有助于人类利用生物科技制造出可以大量吸收重金属的植物。
基本上可以有效清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最好须有下列特征:生长快速、根系能深植土壤、容易收割、能够容忍并累积多样化重金属。
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植物修复作用可以具体分为5种:1、植物转化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
2、根滤作用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
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3、植物辅助生物修复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有些元素如Se、As和Hg通过甲基化挥发,大大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4、植物萃取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植物提取作用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5、植物固定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摘要本文综述了重金属植物修复的基本机理、目前的进展和展望。
目前植物修复重金属主要包括了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固化和根系过滤等几种技术,通过在植物体吸收转化、与植物体内物质络合和转化为挥发性物质进入大气等机理减轻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重金属种类及其形态、温度、pH 和根系微生物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修复的效率。
植物修复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超积累植物引言随着工业的发展,土壤和水域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一个严峻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约有3万多hm2土地受汞的污染,有1万多hm2土地受镉的污染,每年仅生产“镉米”就达5万t以上,而每年因污染而损失的粮食约1200万t⑴。
重金属污染具有稳定性高、不可逆和后果严重等特点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治理方法,而传统的工程、物理和化学等手段因耗资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修复重金属上的应用,因此需要探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 1 2。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 )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3。
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
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也是一门正在崛起并涉及土壤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环境工程等多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它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4。
植物固化指的是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从而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这过程中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并不减少,只是暂时将其固定,其中包括分解、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
Salt D. E.等人在1995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将六价铬转变为三价铬,从而减小了伤害性。
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植物种类

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植物种类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有多种植物种类被广泛应用。
这些植物主要通过吸收、富集和转化重金属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1. 印度芥菜:这种植物能够吸收铅、镉、锌等重金属,并将其储存在叶片和根部。
印度芥菜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因此具有较高的修复效率。
2. 柳树:柳树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如铅、镉、铜等。
柳树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大量的重金属。
3. 杨树:杨树对铅、镉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杨树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可以持续吸收和富集重金属。
4. 芦苇: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湿地和水体。
芦苇对铅、镉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
5. 紫云英:紫云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对铅、锌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紫云英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提高土壤质量,降低重金属含量。
6. 狗牙根草:狗牙根草是一种常见的草坪草种,对铅、镉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
狗牙根草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7. 苎麻:苎麻对铅、锌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苎麻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可以持续吸收和富集重金属。
8. 狼尾草:狼尾草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狼尾草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大量的重金属。
除了上述植物种类外,还有多种其他植物也被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如向日葵、油菜等。
这些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进行修复。
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植物被广泛地应用在很多领域里,例如农业、林业以及生态修复等等。
其中,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原因就在于它具备了重金属积累的能力。
重金属通常都对生物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而植物可以通过吸收、转运、积累这些重金属,来清除污染区域的土壤和水源,从而发挥生态修复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进而探讨它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一、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重金属,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现在已经有许多研究人员在进行该领域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一机理也越来越被全面深入地研究。
1、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方式植物吸收重金属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根吸收法:这种方式是通过植物根部所分泌的根系分泌液吸收重金属。
这种方法的吸收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它却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方式。
(2)叶吸收法:这种方式是通过植物的叶子表面的气孔吸收重金属的。
这种方式的吸收速度比根吸收法快,但是它只能吸收少量的重金属。
(3)气态吸收法:这种方式是通过植物的叶子表面吸收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
这种方式的吸收速度极快,但是其局限性比较大,只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植物。
2、植物转运重金属的方式植物转运重金属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1)整株转运法:这种方式是植物将吸收的重金属通过根系运输到植物的上部部分,进而通过植物体内的循环系统分配到不同的器官中。
(2)分散转运法:这种方式是植物在吸收完重金属后,通过分泌物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来转运重金属,这样可以让吸收的重金属更分散而少积累在某一器官中。
3、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植物积累重金属主要通过以下机理:(1)配位机理:通过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而形成一些细胞壁或细胞的内部复合物,从而达到重金属的积累和固定的作用。
(2)化学沉淀和共析机理:通过植物体内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重金属离子的结合,而形成一些沉淀和共析的复合物,进而实现重金属的积累。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构成了威胁。
传统的重金属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而重金属植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吸收和富集:重金属植物修复的第一步是植物吸收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植物根系通过水分的吸收,从土壤中吸收溶解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根部的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能选择性地吸收重金属离子。
一些植物还通过分泌有机酸或氨基酸等物质改变土壤pH值,促进重金属离子的释放。
2.转运和沉积:吸收后,重金属离子会在植物体内进行转运,并沉积在不同的组织部位。
根部和叶片是重金属积累的主要部位。
植物根部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毛细根,这些细根大大增加了植物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重金属吸收的效率。
吸收后的重金属离子会被转运到根部的内皮细胞,并进一步转运到根部的皮层细胞中,最终沉积在根部的质体中。
3.生物化学转化:一些植物还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物质,从而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一些植物可以将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沉淀物,从而减少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伤害。
此外,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它们能与植物共生,通过不同途径降解或沉淀污染物,提高修复效果。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还与植物的根系特性和生理生化过程密切相关。
一些植物具有较长的根系和较高的表面积,这使得它们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吸收重金属离子。
一些植物根系具有不同的分泌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或结合重金属离子,减少其毒性。
此外,植物还能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控制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
总的来说,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离子,并最终富集或沉积在根部或地上部分的组织中,从而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可持续、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植物耐受性、修复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提高其效果。
《植物修复重金属》课件

2
离子交换作用
植物根系和养分交换体系可以将根际离子和土壤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促进重金属的转移与转 化。
3
沉淀作用
植物代谢产物可以与重金属形成沉淀,进而稳定重金属。
适用植物种类
铜
拟南芥、小麦草、大豆等可以有效修复土壤中的铜污染。
铅
紫花苜蓿、小麦草、柳树等可以有效修复土壤中的铅污染。
镉
拟南芥是修复土壤中镉污染的良好选择。
植物修复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应继续研究新型植物与修复技 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应用推广
发扬优势、弥补不足,让植物 修复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
通过植物修复,促进土地恢复 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结论
植物修复重金属是一项有效的治理污染的技术,不仅具有技术与经济优势,同时也符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期望植物修复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植物修复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PPT将介绍植物修复重金 属的机制、适用物种、案例及未来发展,希望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新思 路。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 健康影响
重金属会大量积累在人体内,导致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问题。
2 环境影响
重金属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土壤结构,进而影响植被生长、甚至污染地下水。
植物修复的优势
成本低
相对于传统物理和化学方法, 植物修复所需成本更少,能够 达到更好的效果。
可持续
植物修复通过自然的生长和代 谢过程,不仅能解决污染,还 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 响。
适应性强
植物修复可针对不同的重金属 污染情况和场所进行调整,适 应性非常强。
植物修复机制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

主要内容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2 重金属污染旳植物修复技术 3 问题与展望
什么是重金属?
化学上跟据金属旳密度把金属提成重金属和轻金 属,常把密度不小于5g/cm3旳金属称为重金属。 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铬、汞、镉 等大约45种。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旳重金属是指:镉、铬、汞、 铅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明显旳重金属。对人 体毒害最大旳有5种:铅、汞、铬、砷、镉。这些 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 与水中旳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旳有机物。
重金属污染现状
• 65%旳中国人以稻米为绝对主食,而美国 农业部旳一项研究表白,水稻是对镉吸收 最强旳大宗谷类作物,其籽粒镉水平仅次 于生菜。2023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 安全性抽检。成果显示,稻米中镉超标率 为10.3%。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 环境研究所教授潘根兴在全国六个地域县 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大米样品91个进行检 测,成果也一样表白:10%左右旳市售大 米镉超标。有人计算,即便稻米到达国家 限定旳镉含量0.2mg/kg,中国南方人每日 摄入镉旳总量也大大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推 荐旳限定额。多位学者以为,将来中国农 产品安全问题中,重金属污染将取代农药 ,成为事故多发地带。
印度芥菜
mg/kg
15000
Pb Cd
280070
添加EGTA
10mmol/kg旳EGTA可使印度芥菜植株地上 部分旳Cd含量提升10倍,到达2800mg/kg
原始
加EGTA后 加EDTA后
地上部分旳Cd、Pb含量
添加EDTA
10mmol/kg旳EDTA则可使印度芥菜植株 地上部分旳铅含量高达15000mg/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 不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所起的 作用不同,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的重金属累 积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一种 的重金属累积量也不同。重金属目前世界 上已经发现的可超量积累Cd、Co、Cu、 Pb、Ni、Se、Mn、As和Zn等的植物约500 种,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45个科。在对Cd、 Zn、Cu、As等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鉴定方 面,以我国的研究最多。
7结语
• 植物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成败和将来的发展完全取 决于选取合适的植物,这种植物必须具有最理想和可开发 的生长特性、生理特形态特性和农业应用的适应性。虽然 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土壤污染的治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但 从发展前景来看,其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特别适 合发展中国家采用。随着各方面研究的深入,植物修复技 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域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 应用。植物修复较之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式,有其独 特的优点。首先,植物是以阳光为能源,节省人力物力, 投资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其次,利用植物修复有 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持,不会出现类似化学治理导致的 土壤 pH 变化,或者土壤板结等二次污染;再次,植物修 复有美学价值,对环境基本没有破坏作用,易被公众所接 受。
• (1)土壤因素,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很快就会通过一系 列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过程与矿物质或有机物结合,土 壤释放(解吸)重金属的能力以及重金属从土壤团粒转移 到植物根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决定了金属的植物可利用 性。这两个过程取决于下列几个因素,土壤黏粒含量:黏 土矿物具有特殊的表面,并带有负电,具有很高的阳离子 交换量,可以通过离子交换来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 子, 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土壤 pH 值:不同植物修 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都有其适宜的 pH 范围,应控制好 pH 范围,使修复效果更优.如铜在土壤 pH 为 5~7 时, 活性最小,而当 pH>7.5 时,铜的溶出量反而增大,这 可能是由于形成了铜的羟基络合物而增大了溶解度的缘故。 化肥中含有的氨离子或施加土壤酸化剂可以维持土壤的微 酸性环境,有可能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可利用性并提 高植物的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对 重金属的吸附、络合和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其分解 过程中形成各种有机酸可与土壤中重金属反应而形成难溶 性化合物(如褐藻酸、油酸等),从而影响了重金属的形 态、迁移以及生物有效性。
2。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
• 有一种植物叫作超富集植物,它可以使体内 的重金属含量比普通的植物重金属含量高10倍甚 至上百倍。重金属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包括植物 自身的吸收、运输以及植物的根际行为两方面的 机制。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包括植物 根系的吸收、植物向地上部分运输及在植物体内 贮存。②植物的根际行为。植物根系由于生长发 育和生理代谢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非根际的 微生态系统,它是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 的场所,也是水分、养分和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 的门户。
1.植物修复
• 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 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 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的理 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50一70年代。非耐性植物和 耐性植物的机理研究是当时的热点;70年代末一90年代初, 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对超积累植物的研究;90年代以后, 有人开始注意到超积累植物及其微生物共存体系研究的重 要性。随后有关研究迅速增多,国际上也掀起研究植物修 复技术的高潮,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交流会。 1995年以来,相关研究的论文在(Nature))和(Science)上 共发表了5篇,1999年美国CRC出版社开始出版有关植物 修复的国际期刊。
• 总结为:(1)大多数超积累植物根系较浅, 对于深层污染的修复有困难,生长缓慢, 修复周期比其他物理、化学技术长;(2) 植物物种和生长受到地理气候及地质条件 的限制;(3)污染物会通过落叶重新回到 土壤中去, 也有可能通过食物链为人或动 物误食并重新返回土壤中。(4)经常只能 积累某些元素,还未发现能积累所有关注 元素的植物。
•
景天属中的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富集重金属的能力。Sun等研究 发现,东南景天不仅能忍耐高浓度Zn、Cd复合污染,还对其具有超 量积累的能力。刘威等发现一种新的Cd超富集植物宝山堇菜,在自然 条件下其地上部Cd平均含量为l 168ms/ks,最大含量为2310ms/ ks,而在温室条件下其地上部Cd平均含量可达4 825ms/ks。刘秀梅 等研究发现,印度芥菜对Cd的活化率可达2.17%,遏蓝菜属植物对 Cu和Zn的活化率分别达2.74%和3.56%,这充分说明印度芥菜和遏 蓝菜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性。同时研究还发现,在盆栽试验条件下, 乡土植物羽叶鬼针草和酸模对Pb有很好的耐性,能把绝大部分的Pb 迁移到茎叶,有效去除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Pb。叶春和研究了紫花 苜蓿对Pb污染土壤的修复及活化机理,指出紫花苜蓿可以当作土壤 Pb污染的一种理想修复植物。吴双桃等首次报道了土荆芥茎叶Pb质 量分数高达3 888mg/kg。对土壤Cr污染富集效果明显的植物有遏蓝 菜、李氏禾等。薛生国等发现,商陆对Mn具有明显的富集特性,该 发现填补了我国Mn超富集植物研究的空白。此外,陈同斌等于1999 年首次报到了蜈蚣草能大量富集As,进一步研究显示其对As有极强 的耐性和独特的富集能力。韦朝阳等也发现了另一种As的超富集植 物——大叶井口边草。
4 植物累计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效果与许多因素 有关,主要有重金属浓度、Ph、电导率、 营养物质状况、迁移速率(TF),有的还与土 壤中磷、铅等微量元素及生物活性有关。 在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过程中,为 了使植物有效地吸取并累积或稳定土壤中 的重金属,应该适当地控制和调节可控因 素,使修复效果达到最优。
5物修复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综上所述,利用植物修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取 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该技术涉及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 遗传学、环境学等多个领域,所以将植物修复应用到实际 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已知的超积累植物多为 野生型稀有植物,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并且常具有个体矮 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等特点,所以修复治理效率低、 周期长而难于满足商业要求;我国物种资源丰富,但目前 发现的超积累植物比较少。因此,可从我国丰富的杂草资 源中进行筛选,寻找、培育和驯化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的 超积累植物,从而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本身的理化特性、污染区的气候地理条等因素影响植 物修复的有效性,且植物受病虫害袭击也会影响修复效果; 大多数植物由于根圈范围有限,只能修复土壤浅层;根系 供养不足的地区,根系发育不良,修复效果也降低。
•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某些重金 属,如Cd、Zn等,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 进入人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超 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量超过了土 壤基准值时,就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种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变 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问 题。利用传统的物理、化学等方法修复技术不仅成本昂贵, 而且对环境扰动大,会破坏土壤结构和土著微生物,还有 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在不破坏 土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大量的重金 属元素,达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植物修复重金 属污染技术是一种绿色技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技术。处 理重金属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 存在形态;二是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
• (2)植物因素,不同的超积累植物所积累的重金属类型及积累量都 不同,如十字花科的庭荠属和李禾氏植物积累 Ni 效果明显,高山萤 属类超积累 Cu、Co 等效果明显,蜈蚣草对 As 的积累效果明显,根 据不同污染环境的土壤选择不同的超积累植株类型, 有一些特殊的环 境甚至需要人为进行养护, 而且一些植物只针对部分重金属进行吸附, 一旦体内积累过多其他种类的重金属就会严重阻碍植株的生长,出现 重金属中毒。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即使是同一类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品种不同,器官不同,积累同一重金属量也不同。陈同斌等报道了蜈 蚣草能大量富集 As 的研究结果,同时分析了该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 属的富集量, 发现蜈蚣草不同器官组织中 As 的含量为羽片﹥叶柄﹥ 根系,说明 As 在该植物体中容易向上运输和富集,显示出蜈蚣草对 As 有极强的耐性和独特的富集能力。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吸收积累重 金属的能力也不同。莫争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水稻分蘖期重金属在 叶片、茎干部和根部的积累量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根部积 累的重金属会愈来愈少,茎干部积累的重金属在拔节期降至最小, 随 后含量又稍微上升, 叶片上的重金属含量在拔节期迅速下降,随后趋 于稳定.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植物的根系发育也会影响其对重金属的 吸收。他们对 Zn、Cd 超积累植物遏蓝菜根系的分布特性和伸长规律 做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遏蓝菜具有较发达的根系和稠密的根毛, 能主动向土壤中的 Cd、Zn富集区伸展,通过根毛直接接触土壤颗粒 获取重金属,在高 Zn 土壤上,根系密集分布,在整个生长期间茎基 部有大量的不定根繁殖
•
目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超富集植物筛 选是土壤植物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例如,印度芥菜可同时积累高浓度的Pb、 Cr、Ni、Cd、Zn、Cu和Se等,在重金属污 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被广泛应用。田胜尼 等认为,香根草无论是对Cu、Pb、Zn单一 污染还是复合污染都有较好的修复能力。 杨兵等也验证了香根草对Pb、Zn尾矿的复 合修复作用。
6展望
已经发现的超积累物种数量只是我国生物资源量很小的一部分, 常常只生长在一些偏远的、受采矿危害的地区。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进 行耐性植物的人工筛选显得尤为重要。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基因工 程技术结合到植物修复技术中,通过改良遗传来提高植物对污染物的 耐性、富集能力,培育一些生物量大、生长效率快、生长周期短的超 积累植物,以克服天然超累积植物的缺点。在大规模应用转基因植物 修复之前应考虑其环境安全性问题,需要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重视 生物技术与土壤系统重金属污染研究工作的结合。 • 各种技术手段的联合使用土壤污染的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 的修复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物理、化 学和微生物手段,充分发挥植物修复与其他技术的联合修复作用,取 长补修复周期长,生长缓 慢,发现的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种类不多, 以及对植物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人们研究转基因植 物,使得转基因技术得到发展.目前,研究发现的方法有 在植物体内嵌入多重基因 (在新陈代谢第一阶段 : 细 胞 色 素P450 s;新陈代谢第二阶段:GSH, GT 等),在植 物系统内完成外源性物质的降解。还可以在植物降解外源 性物质的不同阶段加入多重基因, 并加入细菌的 ACC 脱 氨酶, 解决了重金属积累在植物根部不转运到地上部分 而影响植物修复的问题。Karenlampi 等将动物体内的 MTs 转入超积累植物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中,结 果,拟南芥对Cu 的吸收能力提高了 37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