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由于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以及矿区的污染, 有相当数量农田的土壤质量日趋下降。

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有逐年增加之势。

土壤重金属污染可经水、大气、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因此,寻求缓解或解决此类污染的办法成了全球关注的棘手问题。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由活化态转变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以使其存留浓度接近或达到背景值。

当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和化学法往往需要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破坏土壤生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有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而作为生物法典范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治理过程对原来的土壤扰动较少,能够逐渐减少甚至清除其中的重金属,且成本低廉,是真正“绿色安全”且能够标本兼治的方法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在世界上越发成为重要的环境议题。

尤其在我国,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发生了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据报道,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传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包括化学吸脱附、客土法(从外地运载乾净土壤加入受污染土壤达到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现地淋洗土壤法以及现地电熔法等也存在著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包括资金耗费与化学药剂的问题等。

近年来,一种运用植物来去除有毒重金属的新型态植物修复技术给这一问题提供了另外的一套思考路径。

该技术在国外也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而有效的"绿色"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分为四类:1植物提取,即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污染物,随后收割地上部并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一个严重的挑战。

重金属污染源广泛存在于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修复机制,就是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修复能力。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适用植物种类及其应用前景。

一、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指植物通过吸收、转运、抑制和转化等方式,将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转移到其根系、地上部分或内部物质中,进而将其毒性降低或转化为可形态排除的形态。

主要的生物修复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 吸收: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特别是根系毛细管的形成使得植物对水溶性重金属离子有更高的吸收能力。

2. 转运:吸收到的重金属元素会通过植物的血管系统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形成根-茎-叶的元素分布。

3. 抑制:植物通过增加细胞壁、分泌物质等方式抑制重金属元素进入细胞核,从而减少其在植物内的积累。

4. 转化:植物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无害的形态,如转化为难溶于水的物质或结合到有机物质上。

二、适用植物种类针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不同的植物种类表现出不同的修复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用植物种类及其对应的重金属修复能力:1. 矿产型植物:对于含有高浓度金属元素的土壤,如铜、铅、锌等,一些矿产型植物如铜钱草、柳叶菜等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

2. 能源型植物:对于含有放射性元素铀或油田污染的土壤,能源型植物如悬铃木、榆叶梅等适用于生物修复。

3. 资源型植物:对于重金属元素浓度较低的土壤,一些资源型植物如小麦、玉米等对铬、镉、汞等重金属的修复效果较好。

三、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环境友好等特点,凭借其显著的优势和潜力,已逐渐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以下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1. 植物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水体净化工程,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植被覆盖和水体处理,能够降低污染物浓度并改善生态环境。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
目录
• 引言 •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 • 植物修复技术原理与特点 • 植物种类选择与育种策略
目录
• 田间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 挑战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 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和新技术成果。
04
启示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是促进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重 要途径。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 交流与合作活动,学习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 我国植物修复技术的跨越式发
展。
07
挑战与展望
当前面临主要挑战和问题
植物修复效率
目前已知的超富集植物通常生长 缓慢,生物量小,修复效率低, 难以满足大面积土壤修复的需求
植物修复技术优缺点分析
• 社会可接受度高:植物修复技术符合公众对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的期望,易于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植物修复技术优缺点分析
1 2
修复周期长
植物修复技术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著降低土 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难以满足紧急治理需求。
受环境条件限制
植物生长受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 能导致修复效果不稳定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增加生物量,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02
利用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强化重金属的活化、吸收和转
运过程,提高修复效果。
农业措施辅助
03
结合合理的农业措施,如施肥、灌溉、耕作等,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
政策法规支持和科技创新推动
政策法规支持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环保、化学、生物、地质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为重金 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感谢观看
在实践应用中,往往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例 如,在轻度污染的地区,可采用生物修复法;在重度污染地区,物理法和化学法 结合使用可能更有效。
五、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 创新性。首先,新型技术的研发将进一步改善现有方法的效率和环保性,如基因 工程技术在微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有望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其次,综合使用多 种技术手段将成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物理法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吸附、解吸、溶解等,以 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物理法的优点在于效果稳定、处理速度快,但设备成 本较高,且操作复杂。
化学法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中的化学环境,使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易被植物吸 收的形态,从而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化学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 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经过修复处理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案例二:某市电子废弃物处理厂附近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采用生物-化 学联合修复法进行治理。首先,通过植物提取和微生物吸附的方法,将土壤中的 重金属富集到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然后,采用化学还原剂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低 毒或无毒形态。
同时,为加快修复速度,还采用了添加有机质的方法,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 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处理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且修复效果稳 定。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元素,如铜、铅、锌、汞等。这些金属在 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一旦进入土壤,便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 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植物修复:利用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将重金属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达到显著的效果。

2. 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或生物转化作用,将重金属转化为较低毒性或更稳定的形式。

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将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减少其迁移性。

3. 化学修复:使用化学药剂来沉淀、吸附或螯合重金属,使其变得不溶或不易迁移。

例如,利用石灰、磷酸盐等物质来降低重金属的溶解度。

4. 物理修复:包括土壤冲洗、挖掘和填埋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将受污染的土壤移除或隔离,以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5.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改良剂,如有机物质、沸石等,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重金属的活性和迁移性。

6. 生物堆肥:将有机废物与受污染的土壤混合进行堆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7. 农艺措施:合理的农艺管理,如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可以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法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法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法目前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有 3 种类型[13]:植物吸收、植物挥发和植物稳定。

1植物吸收(Phytoextraction)植物吸收是利用超积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一种或多种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通过收割从而去除土壤中重金属。

由于运行成本低,回收和处理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较为容易,故应用最多。

目前研究中关于Ni 的超积累植物最多[14]。

关于其他重金属如Cd、Pb、Zn、Co、As和Cu的超积累植物的数量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15]。

Baker[16]等曾在1994年关研究过野生遏蓝菜对Zn和Cd的的富集能力,目前被作为超积累研究的模式植物。

Murakami[17-18]等在调查研究,发现稻子的变种(Oryza sativa L. cv. Milyang)是超积累Cd的植物。

Zhuang等[19]发现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在吸收Zn和Cd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陈同斌[20]等利用蜈蚣草(Pteris vittataL.)6 个月时间内,As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可高达 2.19%~7.84%。

Antiochia[21]实验初步确定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中含量达到Pd 和Zn 的超富集植物标准,该技术适用面广,效果好。

2 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植物挥发是指植物将其吸收与积累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可挥发形态,并挥发出植物表面的过程。

这种方法只用于具有挥发性的污染物,应用范围较小。

同时该方法只是将污染物从土壤转移到大气,对环境仍有一定影响。

目前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类金属元素Hg 和非金属元素Se。

Rugh 等[22]研究表明,将来源于细菌中的永抗性基因转入到植物,可以使其具有在通常生物中毒的汞浓度条件下生长的能力,而且还能将土壤中吸取的汞还原成挥发性的单质汞;Meaghcr R B[23]研究发现,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汞。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三种主要方法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三种主要方法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三种主要方法重金属污染土壤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过环境标准所导致的问题。

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领域。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修复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其中之一是土壤固化技术,它通过添加固化剂或胶结剂来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释放,并使其转化为稳定的化合物。

固化剂一般包括水泥、石灰、氯化钠等,这些物质可以与重金属形成不溶于水的团聚体,从而有效地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

另一种物理方法是土壤热解技术,它通过高温处理来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和迁移性。

土壤热解技术一般分为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

低温处理通过高压注入热水或蒸汽来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状态,使其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和转化。

高温处理则是将土壤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通过热分解和蒸汽压力来去除重金属。

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其中之一是土壤酸碱调节技术,它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酸碱物质来改变土壤的pH值,从而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和迁移性。

一般而言,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更容易被植物吸收,而在碱性条件下则更容易形成沉淀物。

因此,通过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可以使重金属更容易被植物吸收或沉淀,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和迁移性。

另一种化学方法是土壤配位修复技术,它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配位剂来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阻止重金属的迁移和释放。

配位剂一般包括EDTA、EDTA、柠檬酸等,这些物质可以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从而有效地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

生物方法是利用生物学原理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其中之一是植物修复技术,它通过选择耐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来吸收和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

这些植物被称为重金属植物或超累积植物,它们能够忍受高浓度的重金属且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萃取、悬浮种植和种植-收获-再种植等方法。

例如,通过萃取方法可以将重金属吸附在植物根系或叶片上,然后收获这些植物并安全处置。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毒 热

限制因素
气 肥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分别按垃圾占混合基质0、25%、50%、75%、100%等 配置垃圾营养土、然后按土壤重的25%,垃圾重的50% 加水(相当于田间持水量)。陈化7天后,测定速效氮、磷、 钾。以后每隔7天测定速效氮、磷、钾,考察垃圾土的养 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垃圾土的速效氮、磷、钾含量 随时间的变化与土壤小的速效氮、磷、钾随时间的变化 趋势基本一致,但其速效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土壤。 因而具有较高的肥力,具有持续、稳定提供养分的能力, 可以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
植物稳定技术
利用耐重金属植物降低土壤中有毒 金属的移动性,从而减少金属被淋 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 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植物挥发技术 植物提取技术
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而减 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
利用重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 从土壤中吸取一种或几种重金属, 并将其转移、储存到植物根部可收 割部分和植物地上枝条部分。
干涸型采矿场:可采用 交替循环修复法进行修 复,即在采矿场中堆积 一层垃圾,再堆积一层 泥土和碎石,交替进行 充填。一般垃圾层的厚 度可取2米左右;泥土、 碎石层的厚度可取30厘 米左右。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⑵有覆盖层的浅采矿场修复
有覆盖层的浅采矿场是指覆盖层比较厚,开采深 度在30米以下的露天采矿场。
无覆盖层的浅采矿 场是指覆盖很薄, 开采深度小于30米 的采矿场,如开采 石灰石、花岗岩等 的露天采矿场。
亚洲第一大露天石灰石矿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无覆盖层的 浅采矿场
水淹型采矿场:若其 中的水体与其他水系( 地表水或地下水)没有 连通,则可用一般充填 料充填进行修复。若其 中的水体与其他水系相 连通,为了保护其他水 系不受污染,则应对充 填料进行严格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院系:生命科技学院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01姓名:刘忠臣学号:20100114103完成日期:2012-12-29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4)第1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概念及特点 (5)1.1 植物修复法定义 (5)1.2 植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6)第2章超积累植物及其概念 (6)第3章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 (7)3.1 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 (7)3.2 重金属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 (8)3.3 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的积累 (8)第4章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措施 (9)4.1 调节土壤pH (9)4.2 添加螯合剂等添加剂,提高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率 (9)4.3 施加植物营养,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10)第5章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所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刻不容缓,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以其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受关注。

科学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也越来深入,其配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

本篇论文主要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做完整的介绍,并对其技术特点及应用做了详细的描述。

对土壤重金属有超积累现象的植物的寻找与培育是今后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超积累植物引言土壤重金属以其特殊化学性质,对环境污染的持久性以及强烈的生物毒性,一直被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工作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近几十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废水或污水灌溉、工业废渣与垃圾填埋渗漏和大气沉降等,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

土壤重金属污染,改变土壤化学组成,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土壤的生态结构,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积累,进而影响农产品安全乃至人体健康。

据估算,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约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左右,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数百万吨。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对我国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亟须解决。

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主要有植物修复技术、工程措施、热解吸法、玻璃化技术、电动修复、电热修复/电磁法修复、土壤淋洗、土壤固化技术、有机质改良法、重金属拮抗作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联合修复技术。

本文主要研究植物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防治一直是国际上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课题。

当前,主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工程治理、化学治理、农业治理和生物治理等四种措施,其中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效果好、投资省、费用低、二次污染小等优点,被誉为绿色修复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重金属污染是“十一五”凸显的重大环境问题,国务院已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列为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力争到2015年,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的结构,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可见,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将是未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植物修复技术是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

第1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概念及特点1.1 植物修复法定义在英文中,植物修复一词为“phytoremediation”,它由希腊词“phyton”(植物)和拉丁词“remediare”(修复)两词合成,言下之意即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者遗传工程培育植物修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的技术总称。

它通过植物系统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来移去、挥发、稳定土壤环境污染物的方法,是植物、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根据所需修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点、污染程度、污染物理化性质、所要求达到的净化指标和期限,以及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生长量等来选择所需植物品种,再根据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在立体布局和生产季节上进行搭配,构建一稳定的土壤净化生态系统,收获后的植物经干燥、灰化处理,回收重金属,从而达到永久去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植物修复的本质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将分散在土壤和水介质中的污染物泵吸出来,转移到植物地上茎叶部位,最后通过收获物提取作用(Phytoextraction),即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植物挥发作用(Phytovolatilization),即利用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属(例如 Hg)转化成气态(Hg0)而挥发出来;根据滤除作用(Pdaizotriltmtion),即利用植物根孔通过水流移出土壤中重金属;植物稳定化作用(Phytostabilization),即利用植物将土壤重金属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形态(生物无效态),但并未从土壤中真正去除它(又称作原位改良)。

一般用于植物修复技术中的植物应具备以下性质:能忍耐高水平的重金属;在可收获部分能积累高水平的重金属;生长速率高;田间的生物量大;具有发达的根系组织。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者某些污染物的(包括重金属污染)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治理技术【3】。

1.2 植物修复技术的特点植物修复是生物污染工程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治理技术,与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处理技术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同时植物修复技术本身及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具体见表1-1表1-1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第2章超积累植物及其概念1583年植物学家Cesalpino首次发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黑色的岩石”上生长的特殊植物,这是有关超积累物(Hyperaccumulator)的最早报道。

植物可通过根部直接吸收水溶性重金属。

1814年,Desvaux 将其命名为Alyssum bertolonii,1848年,Minguzzi和Vergnano首次测定该植物叶片中含Ni量达7900mg·kg-1;1977年,Brooks超富集植物的概念,是指那些超量地累积某种或者某些化学元素的野生植物。

1983年,Chaney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思路,即植物修复。

英国Sheffield 大学的Baker提出,超富集植物具有清洁念金属污染土壤和实现金属生物回收的实际可能性,而且这种植物具有与一般植物不同的生理特性。

超富热植物是能超量吸收重金属并能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植物,也称为超积累植物或超富集体。

通常情况下,超富集植物的界定上主要考虑以个三个因素:能够忍耐较高浓度重金属的毒害;植物地上部富集的重金属要达到一定的量,一般累积某种重余属的能力较普通作物高出10~500倍;植物地上部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根部。

目前采来用较多的是Baker和Brooks 1983年提出的参考值:把植物叶上部分(干重)中Cd含量达到100mg·kg-1,Co、Cu、Ni、Pb含量达到1 000mg·kg-1,Mn、Zn含量达到10 000mg·kg-1以上的植物称为超富集植物;同时这些植物还应满足S/R>1的条件(S和R分别指植物地上部和根部重重金属的含量)。

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兴绿色生物技术,能在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情况下,通过植物的根系直接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吸收,从而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现已发现先As、Cd、Co、Cu、Mn、Ni、Pb、Se和Zn 等元素的超积累植物达700种,但几乎半数以上属于Ni超积累植物【4】。

重金属的超积累植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超耐性植物,它们能够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而其生长又不会受到影响;另—类是营养型超积累植物,这类植物嗜好某些重金属元素,并以这些元素作为其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

超积累植物一般是长期生长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经过不断的生物进化选择而形成的,或是通过遗传工程或基因工程培育、诱导而成的。

第3章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过程和机制涉及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重金属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以及重金属在地上部的积累三个过程。

3.1 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从生理角度出发,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可以分为离子的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离子的被动吸收包括扩散、离子交换、杜南平衡和蒸腾作用等,无需消耗代谢能;而离子的主动吸收可以逆梯度进行,这时必须由呼吸作用供给能量。

一般地,对非超积累植物来说,非复合态的自由离子是吸收的主要形态,在细胞原生质体中,重金属离子由于通过与有机酸、植物螯合肽的结合,使自由离子的浓度变得很低。

从热力学角度看无需主动运输系统参与离子的吸收,但是从离子如Zn吸收的动力学分析显示可能有载体调节运输。

特别是超积累植物,即使在外界重金属浓度很低时,其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仍比普通植物高10倍甚至上百倍。

Lasat等(1996)报道,T.caerulescens对Zn的最大吸收速率是同属的非超积累植物T.arvense的4.5倍,而米氏常数Km 值没有显著差异,显示Zn的吸收主要受膜上的主动转运载体数量的控制。

进入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对植物是一种胁迫因素,即使是超积累植物,其对重金属毒害也有耐受阀值,如当Cd、Co、Cr、Cu、Mn、Ni、Pb和Zn的浓度分别为44umol·L-1、85 umol·L-1、19 umol·L-1、16 umol·L-1、182 umol·L-1、59 umol·L-1、97 umol·L-1和382 umol·L-1时,Tcaerulescens幼苗生长下降一半(Baker et al.,1994)【2】。

显然,植株对重金属吸收富集的前提应该是其具有耐受重金属的特性。

3.2 重金属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重金属离子被根系吸收后,由于受根膜选择性的限制,需要其他配体如有机酸、氨基酸等作为选择体才能进入根内部。

以Ni为例,在根膜的外表面,选择体与土壤溶液中的Ni2+结合,穿过根膜进入内表面,与转运体结合成三元化合物。

这种转运体可能是一种氧的供体。

进入木质部后,三元复合物释放出选择体,选择体又返回根表重复这一过程。

而转运体-Ni复合物通过木质部到达叶细胞后,穿过胞间连丝、细胞质、液泡膜进入液泡。

在液泡中,转运体与Ni分离,Ni与最终的接受体形成接受体-Ni复合物,并贮存在液泡中,不参与细胞的生理过程。

液泡膜必须对接受体-Ni是非透性的,而转运体-Ni释放Ni 后,转运体可以透过,它再通过细胞质和胞间连丝进入韧皮部,由此到达木质部和根系进行新的Ni的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