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

生子女倾注了更多的物质上的照顾。再加上很多家长喜欢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炫耀自己的能力,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导致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有的家长有一种补偿心理。“补偿心理”的本意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伤残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到低人一等,从而奋发图强,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这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然而,有的家长自己小时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愿望,不是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去弥补,而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代替”自己去弥补,导致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的原因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常常采取强制、过激的措施,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教育方式单一,每次处理问题都是对学生采取简单的说服教育,学生听得厌烦了,长此以往,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2)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根据以上分析,单靠说服教育,学生可能只是迫于老师的权威或暂时的心灵触动,并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得来的只是“昙花一现”,“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根据学生存在逆反心理的种种原因,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二、应对策略

1、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悦纳学生

现代教育主张赏识教育,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褒扬之辞特别渴求。职高生却有所不同,教师应一分为二看待学生,不能一味地伸出姆指。因为有的学生自卑,一味地夸赞反认为是嘲笑。教师对他们的褒贬应巧妙相结合,这样,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激励其上进心。职高生在老师和异性面前,喜欢自我表现,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教师应将“好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优点,加以正确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如班上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平时就是不喜欢做作业,而且还经常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上课也故意捣乱,经常与老师对着干,但他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我就选派他去参加杭州市的计算机网页设计比赛,结果他获得他市二等奖;他英文歌喝得很好,我就推荐他参加区英文歌曲比赛,结果他又获得二等奖。通过师生一次一次赛前与赛后的交流与探讨,以及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他对我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再抗拒了,有时还能主动和我交流与谈心。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3、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改变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4、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精神关怀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拿什么给学生精神关怀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坚定看好每一个学生。

第一:需要教师坚持读书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功底和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用自身的优良素质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心,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教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真诚的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若当他们提出合理的内容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并给予解释,即使我们错了我们也要勇于承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大度与真诚,也会真诚接纳我们的意见,甚至他自己可以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第三: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着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譬如经常要做些与班规相违背事情的甲值日工作确做的非常的出色,我适时的表扬他,使他意识到他是有优点的,这样可对学生群体的言行举止起到导引指向作用,有利于班级正气的树立,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5、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素质都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内心深处的“心理潜能”。高中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而班级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

1)创设愉悦的环境。注重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的同时,美化学生学习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有的人不讲卫生,有随地吐痰的陋习,为什么一踏上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就不敢随心所欲了呢这就是时位移人的缘故吧。在环境建设中,本人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每周一次教室大扫除,每天保持教室“洁静美”;每半学期举行一次以“布置我们美丽的教室”为主题的设计活动,开发每个学生的“资源”,让大家按自己的构想动手妆扮,美化教室。在教室布置上,在宣传窗上张贴有关短小的心理箴言,如:“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理由”,“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奋永向前,你就可以接近自己的目标”。黑板报上开辟一版“心理医生指导”,让学生编辑、摘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自诊自

治。不仅大范围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而且对学生心理诊治面广。特别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但他本人并没有自愿来咨询你,以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方式代替个别咨询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辩论赛一类活动,以及一二九大合唱、运动会等比赛,创造团结协作的团体氛围,使同学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并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对待,爱护和保护集体的形象及荣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克服逆反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6、家庭教育的优化指导

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有的方面,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学校教育还重要。常有这样的情况,多次耐心教育取得的教育效果,就因家长一次耐不住性子,控制不住情绪便使以前的成功教育归于失败,使刚刚出现的曙光变得黯淡。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指导家长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1)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教育内容是什么,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在哪里等等问题,需要让家长了解。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要指导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好教育的起点,促进孩子弱势智能的提升。”许多家长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缺乏信心、困惑无限,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未给孩子的心理上的疏导。因此,教师要给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学知识,让那些实用而简便易行的心理规律助家长家教成功。

2)帮助家长赏识孩子。赏识会导致成功,而抱怨会导致失败。不要怕夸奖孩子,你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成绩,并加以鼓励——用微笑,善良的话语,温存的抚摸。要鼓励!当孩子听到、感觉到、意识到别人看到了自己做的好事,便增长了自信心,产生

多做,做好的愿望。我们要及时地表扬孩子,表扬是对孩子行为的一定肯定,要注意在表扬时要做到你所肯定的东西必须是确有其事的,

3)指导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无原则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08年国家教育部规定要求中学生每天必须跑2000M,我们学校在早上大课间跑1000M,下午课外活动时再跑1000M,没跑几天,有些学生就开始抱怨了,回家诉苦,要求家长来校替他请假。结果班上学生A家长打电话来说,他对我们学校每天跑这么多不是很满意,他的孩子要求少跑一点。而且冬天来了,该生早自修经常性迟到,联系家长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其准时起床,结果其家长说,迟到是难免的,没什么大不了。诸如这样的事很多。在一次学生A的父母抱怨孩子不愿吃苦时,从初中开始孩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很过敏,总要与老师唱反调,问我该如何教育。我说就我与你们接触的几件事情来看,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完全是你们平时太没有原则造成的。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对每个学生有一个约束,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任何一项制度不是光针对你的小孩的,学校和家长的愿望是一致,我希望我们能好好配合,这样才会让小孩知道哪些他确实不能做的。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世界观,每次你们都顺着他,只会导致小孩越来越失去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

4)提醒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学习仅仅是孩子生活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真正好的父母应该如舒婷笔下的木棉树,和孩子“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不应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应该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无论是说服教育还是以上的对策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都只是外部的作用,最终我们需要通过外部的作用引起内因的变化即质的变化和升华。心理学家詹姆斯·鲁宾逊说:

“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对他的欲望禁止得越厉害,他实现其欲望的信念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永海.虚虚实实,均为我用.班主任之友,2008,6

2、倪学清.从学生的反面行为探寻管理思路.班主任之友,2008,4

3、农训之.打造班主任的影响力. 班主任之友,2008,1

4、蒋玉燕 .说服教育不是万能钥匙.班主任,2008,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