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精神病学编写大纲(8th)clean

合集下载

精神病学(第8版)第八章 抑郁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第八章  抑郁障碍
• 费立鹏等在2009年对中国4省市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抑郁障 碍的患病率为2.06%,恶劣心境为2.0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等 报道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抑郁障碍的年患病率为3.59%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神经生化
•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能、多巴胺(dopamine,DA)能 和5-HT能神经递质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 抑郁障碍不仅与体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有关,也与相应受体功能的 改变有关,即长期神经递质的异常,引发受体功能产生适应性 (adaptation)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有受体本身数量和密度的改变,还 会累及受体后信号转导功能,甚至影响基因转录过程
精神病学(第8版)
三、疾病负担
• 研究预测从1990年至2020年,中国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从14.2%增 至15.5%,如果再加上自杀与自伤因素,将占全部疾病负担的1/5, 其中抑郁障碍在所有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中贡献最大
• 自杀是抑郁障碍患者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在所有自杀者中约50% 可能符合抑郁பைடு நூலகம்碍的诊断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精神病学(第8版)
六、心理社会因素
• 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亲人丧失、婚姻关系不良、失业、严重躯体疾 病等是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均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
• 如果多个严重不良的生活事件同时存在,则可能协同影响抑郁障碍 的发生

第八版精神病学编写大纲

第八版精神病学编写大纲

全国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八版编写大纲一、总体构思(一)主要参考书1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美国精神病学会、欧洲精神病学会对医学生精神病学课程设置2对第四4~7版得反馈意见3国际知名教科书,如牛津《精神病学》等(二)编写注意事项与选材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基): 依据学生水平,在校时间,教材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要强调三基,使学生能掌握各学科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得学习方法与临床思维方法,为毕业后学习打下基础2.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五性)3.人文(社会、文化、伦理、患者隐私、歧视与偏见等等),态度(服务理念、医患关系、职业精神等等)、理念(心身统一得哲学思想、大精神科概念、精神疾病属性)得培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根据其重要性与适用性可分为:1必须要掌握得(must know, minimal requirement)2应该要掌握得(should know)3最好要掌握得(nice to know)因此在选材时, 把“必须要掌握”得写透, 可适当涉及”应该要掌握得”, 尽可能少写”最好要掌握”得内容。

决定上述重要性与适用性时, 主要考虑:1.对象: 本科生, 毕业后大部分不从事精神科临床2.疾病谱得变化3.服务理念、服务对象变化4.向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社区服务方向发展变化5.新得精神卫生法所强调得服务重点与难点,如非精神病性疾病、成瘾性疾病、脑与躯体相关精神疾病以及综合医院联络咨询等等(三)主要变化1.采用国际分类(ICD-11)最新分类,同时参考美国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2.强调综合医院得精神卫生服务;3.更加简练、更加基础、更加可读、更加有趣;5.调整、增加Box,有助于读者理解、思考,并增加趣味性6.进一步保证质量,互校,主编、副主编把关。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整体医学概念及精神卫生得重要性与精神疾病得普遍性;强调医患关系与职业服务得重要性;介绍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与精神疾病得关系,特别就是神经生物学在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等方面得进展;贯彻减少对精神病学与精神疾病得歧视与偏见;展望今后得发展方向等。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双相障碍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双相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病因和发病机制其他二神经生化因素精神病学第8版病因和发病机制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四脑电生理变化五神经影像改变临床表现精神运动性改变1焦虑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生物学症状1睡眠障碍2食欲下降3精力缺失4其他躯体丌适一抑郁发作精神病学第8版临床表现二躁狂发作其他症状三混合发作四其他症状临床分型一双相障碍双相i型bpi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精神病学(第8版)
治疗与预防
(一)双相障碍的治疗
原则: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长期治疗、心境稳定剂为基础、联合用药、定期检测血药浓度。 1. 双相躁狂发作 (1)药物治疗: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性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2. 双相抑郁发作 (1)心境稳定剂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3)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 双相情感障碍排第18位,而在我国,双相障碍排在第12位。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病学(第8版)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家系研究 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精神病学(第8版)
(二)诊断标准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环性心境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反复出现轻度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
心境不稳定至少2年,其间有轻度躁狂或轻度抑郁的周期,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
精神病学(第8版)
(三)鉴别诊断
1. 继发性心境障碍 2. 精神分裂症 3. 其他
双相Ⅱ型障碍:是由一种或多种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种抑郁发作所定义的发作性情绪障 碍。轻躁狂发作是持久的情绪状态(至少4天),症状一般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且仅体现于 个体行为的改变,并不严重到导致功能明显受损。抑郁发作的特征是持续至少2周的抑郁的 情绪,兴趣减少,伴有其他症状。没有狂躁发作或混合发作的既往史。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 精神科临床诊断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完整、真实的病史和全面、有效的精神检查,良好 的的医患关系是获得真实信息的重要基础 。
➢ 良好的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患者进入并保持在治疗过程中。 ➢ 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学习范本,让患者在同医生的交往中学会人际交往的一
般准则,学会与他人沟通,培养信任感。 ➢ 良好的医患关系,能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史采集的内容
1. 一般资料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5. 个人史 6. 家族史
二、病史采集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病史采集
(二)病史采集的程序
➢ 病史收集的程序,可以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 在一般情况下,医生应首先同患者谈话,其次才是家属,而且同家属交谈前应先
第四节
精神科病历书写
精神病学(第8版)
➢ 客观 ➢ 目的性 ➢ 全面 ➢ 细致
精神科病历书写
发现与识别症状与体征即是临床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疾病学 推断,就是诊断过程。这也是临床检查与诊断学的基本内容。精神科 的检查和诊断与其他临床学科并无本质区别,它同样是一门实践技能, 需要在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督导下,经过不断练习才能掌握。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精神检查
(二)精神检查的步骤
2. 深入 面谈检查转入实质性内容,了解就诊者的精神状况,目前都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的起因和演变等。 应注意: (1)以开放性交谈为主 (2)主导谈话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精神检查的步骤
一、精神检查
3. 结束 深入交谈时间视问题的复杂性而定, 一般持续20~45分钟。在交谈临近结束时,
征得患者的同意,使患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 ➢ 同家属谈话时,患者是否在场,可由患者自己决定。 ➢ 我国精神科医生习惯首先向患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采集病史,这可能与我国非自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分裂症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第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流行病学
5. 性别、发病年龄 • 男女患病率总体大致相等 •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初发年龄和病程特征上 • 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 • 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 中年是女性的第二个发病高峰年龄段,约3%~10%的女性患者起病于40岁以后 • 女性患者总体预后好于男性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流行病学
1. 精神分裂症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各个地理区域中。 2. 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大致相等,终生患病率约为1%。 3. 对发表于1965—2002年间的188项研究系统回顾认为该病: • 时点患病率中位值:4.6‰ • 终生患病率中位置:7.2‰ 4. 对发表于1965—2001年间的160项研究系统回顾认为: • 年发病率中位置为0.15‰ • 年发病率平均值为0.24‰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流行病学
6. 共病状况 • 物质依赖常见,尤其是尼古丁依赖(国外资料约90%) • 遭受躯体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几率高于常人 • 平均寿命缩短约8~16年 7. 疾病负担 • WHO采用DALYs来估算,2000年间,在15~44岁年龄组常见的135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中,精神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 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分裂情感性障碍 第三节 妄想性障碍 第四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重点难点
掌握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 复发策略。
熟悉 其他原发性精神障碍的概念和主要临床特点。
了解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预后特征。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科急诊及危机干预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科急诊及危机干预
➢ 性别:男女攻击行为比例9∶1 ➢ 遗传:家族聚集现象 ➢ 神经递质:5-HT、DA、NE、Ach、GABA等 ➢ 内分泌:雄性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固醇水平等 ➢ 脑结构和功能:前额叶、杏仁核、海马等相关脑区情绪唤醒时反应增高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攻击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
2. 心理学因素
(二)自杀的危险因素
1. 心理学因素 2. 社会学因素 3. 生物学因素 4. 疾病因素
精神病学(第8版)
1. 心理学因素
(二)自杀的危险因素
应激:重大负性生活事件
心理特征 ➢ 认知方式:非此即彼、以偏概全、易走极端、自卑或自尊心过强 ➢ 情感:负性情绪,绝望感,情绪不稳定 ➢ 意志行为:冲动性,盲目性,不计后果,缺乏社会支持资源,适应性差 ➢ 人格特征:内向,孤僻,敏感,自我中心
精神病学(第8版)
(二)自杀的危险因素
2. 社会学因素
年龄 ➢ 15~35岁 ➢ 65岁以上 ➢ 自杀未遂的高发年龄低于自杀死者,多发生在30岁以下
婚姻家庭:独居、离婚、丧偶、无子女者 职业与社会阶层
➢ 失业者、贫困、无固定职业、非技术工人 ➢ 高社会阶层
精神病学(第8版)
2. 社会学因素
精神病学(第8版)
(三)自杀风险评估与识别
1. 自杀的动机 2. 自杀前的心理特点 3. 自杀风险的基本线索
精神病学(第8版)
自杀危险性评估
评估自杀危险性需要考虑的因素
当前自杀观念、意向或计划,及其致命性 自杀工具的获得和致命性,如农药 绝望、精神痛苦、自尊下降、自卑等 严重焦虑、惊恐发作、激越、冲动等
精神病学(第8版)
2. 处理原则
(三)精神科急诊诊断与处理原则

第八版精神病学编写大纲(8th)clean

第八版精神病学编写大纲(8th)clean

全国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八版编写大纲一、总体构思(一)主要参考书1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美国精神病学会、欧洲精神病学会对医学生精神病学课程设置2对第四4~7版的反馈意见3国际知名教科书,如牛津《精神病学》等(二)编写注意事项与选材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基): 依据学生水平,在校时间,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要强调三基,使学生能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为毕业后学习打下基础GAGGAGAGGAFFFFAFAF2.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五性)3.人文(社会、文化、伦理、患者隐私、歧视与偏见等等),态度 (服务理念、医患关系、职业精神等等)、理念(心身统一的哲学思想、大精神科概念、精神疾病属性)的培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根据其重要性与适用性可分为:1必须要掌握的(must know, minimal requirement)2应该要掌握的 (should know)3最好要掌握的 (nice to know)因此在选材时, 把“必须要掌握”的写透, 可适当涉及”应该要掌握的”, 尽可能少写”最好要掌握”的内容。

决定上述重要性与适用性时, 主要考虑:1.对象: 本科生, 毕业后大部分不从事精神科临床GAGGAGAGGAFFFFAFAF2.疾病谱的变化3.服务理念、服务对象变化4.向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社区服务方向发展变化5.新的精神卫生法所强调的服务重点与难点,如非精神病性疾病、成瘾性疾病、脑与躯体相关精神疾病以及综合医院联络咨询等等(三)主要变化1.采用国际分类(ICD-11)最新分类,同时参考美国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2.强调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3.更加简练、更加基础、更加可读、更加有趣;5.调整、增加Box,有助于读者理解、思考,并增加趣味性GAGGAGAGGAFFFFAFAF6.进一步保证质量,互校,主编、副主编把关。

精神病学大纲

精神病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精神病学的相关概念,精神疾病的病因,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目前精神障碍的状况。

教学要求:1.掌握精神病学的相关概念,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大脑可塑性在人类精神活动、精神疾病的发生及其治疗中的意义。

3.了解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目前精神障碍的状况。

重点:精神疾病的相关概念以及精神障碍的病因。

难点:精神障碍的病因;大脑可塑性在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疾病中的意义。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教学内容: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分类原则、目的和意义、常用的分类系统。

教学要求:1.掌握精神障碍常用的分类系统。

2.理解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的分类原则、目的和意义。

重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难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教学内容:各种精神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1.掌握如何判断某一精神活动属于病态或正常范围,掌握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掌握自知力的定义和在诊断中的意义。

2.理解智能障碍、意识障碍、记忆障碍的定义和障碍的类型,理解一些类似精神症状的区别和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

3.了解正常的心理过程。

重点:常见精神症状的概念、表现和特点。

难点:常见精神症状的概念、表现和特点,类似症状之间的鉴别。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教学内容:医患关系,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病史采集,精神状况检查,精神科诊断过程,精神科病例的书写。

教学要求:1.掌握精神障碍检查的内容和诊断过程。

2.理解精神检查的原则和技巧。

3.了解精神科病例的书写。

重点:精神状况检查的内容。

难点:精神状况检查的技巧;精神科诊断过程。

第五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教学内容: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含义及相关概念,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原则,阿尔茨海默病。

教学要求:1.掌握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定义,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八版编写大纲
一、总体构思
(一)主要参考书
1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美国精神病学会、欧洲精神病学会对医学生精神病学课程设置2对第四4~7版的反馈意见
3国际知名教科书,如牛津《精神病学》等
(二)编写注意事项与选材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基): 依据学生水平,在校时间,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
上要强调三基,使学生能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为毕业后学习打下基础
2.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五性)
3.人文(社会、文化、伦理、患者隐私、歧视与偏见等等),态度(服务理念、医患关系、职
业精神等等)、理念(心身统一的哲学思想、大精神科概念、精神疾病属性)的培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根据其重要性与适用性可分为:
1必须要掌握的(must know, minimal requirement)
2应该要掌握的(should know)
3最好要掌握的(nice to know)
因此在选材时, 把“必须要掌握”的写透, 可适当涉及”应该要掌握的”, 尽可能少写”最好要掌握”的内容。

决定上述重要性与适用性时, 主要考虑:
1.对象: 本科生, 毕业后大部分不从事精神科临床
2.疾病谱的变化
3.服务理念、服务对象变化
4.向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社区服务方向发展变化
5.新的精神卫生法所强调的服务重点与难点,如非精神病性疾病、成瘾性疾病、脑与躯体相
关精神疾病以及综合医院联络咨询等等
(三)主要变化
1.采用国际分类(ICD-11)最新分类,同时参考美国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
2.强调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
3.更加简练、更加基础、更加可读、更加有趣;
5.调整、增加Box,有助于读者理解、思考,并增加趣味性
6.进一步保证质量,互校,主编、副主编把关。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介绍整体医学概念及精神卫生的重要性与精神疾病的普遍性;强调医患关系与职业服务的重要性;介绍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生物学在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等方面的进展;贯彻减少对精神病学与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等。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描述常见的症状,强调症状的识别、鉴别、意义等,并且增加简单案例以增加学生理解。

第三章精神障碍检查和诊断
重要内容,是医生的基本的技能,解决如何强化医患关系,获得重要、可靠的临床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可靠的临床思维。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标准的意义,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重点是新的国际分类与诊断标准等,给学生精神科疾病的整体印象。

第五章神经认知障碍
概述部分总体介绍神经认知障碍基本概念、范围,重点是谵妄、记忆障碍、痴呆等,然后介绍传统的“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其他精神疾病(如物质所致认知功能相关问题)仍然在相应章节。

Box介绍传统的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念演变、范围等
第六章物质所致障碍与成瘾行为
分为概述、各论(阿片、酒精、镇静催眠药、兴奋剂、烟草、氯胺酮),所有物质所致的其他精神障碍均在此章写。

Box介绍行为成瘾,特别是赌博障碍、网络游戏障碍的内容。

建议将冲动控制障碍作为附录放在此章。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分裂情感、妄想性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Box介绍分裂型障碍临床特点与人格障碍关系)
第八章双相及相关障碍
主要介绍双相I型与II障碍(ICD-11分类),简单介绍环性心境障碍,用box介绍快速循环、混合型心境障碍。

第九章抑郁障碍
新的ICD-11把抑郁障碍分为:单次、复发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混合型抑郁焦虑障碍。

前者又根据其严重程度、有无精神病性障碍进行亚型分类。

由于混合型抑郁焦虑障碍临床分类首次出现,但临床上较为常见,建议放到正文中。

在ICD-11中,并没有DSM-5中的“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如有必要,可以在Box中写。

第十章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
包括: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殊恐惧障碍。

建议将
分离焦虑障碍此处编写。

第十一章强迫及相关障碍
重点介绍强迫障碍、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简单介绍囤积障碍、拔毛癖、搔抓障碍。

讨论疑病症的归属问题,建议疑病症在此章编写。

第十二章分离障碍
重点介绍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neurological symptom disorder),如抽搐、瘫痪、感觉运动障碍等;分离性记忆障碍(Dissociative amnesia),如神游、现实-人格解体、出神障碍(Trance disorder)、附体障碍(Possession trance disorder)。

对于出神、附体障碍,建议在Box论述。

第十三章躯体忧虑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这是一个新的类别,大概相当于既往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这一类的疾病,我们需要讨论是否需要采用新的名字。

建议在概述中或者Box中介绍这一类疾病的历史沿革,加强读者的理解。

第十四章应激相关障碍
此章有较大的变化,在ICD-11中,称之为Disorders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stress。

主要包括PTSD、复杂性PTSD、持续性居丧反应(prolonged grief disorder),还有两种儿童期的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以及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与DSM-5一样,ICD-11也没有急性应激障碍类别。

第十五章摄食与排泄障碍
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异食症(pica)、遗尿症(enuresis)、遗粪症(encopresis)等。

第十六章睡眠障碍
在ICD-11系统中,已经将睡眠障碍从精神障碍中分出,但我们认为仍然需要独立成章。

睡眠障碍包括:睡眠的启动与维持困难(失眠)、白天过度睡眠(嗜睡)、24小时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

第十七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强调人格及其人格障碍的概念,按照ICD-11的分类,写主要的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中的同性恋有争议,放在Box内。

第十八章儿童发育障碍与行为障碍
重点的内容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孤独谱系障碍、注意缺陷综合征、抽动障碍等儿童期的情绪与行为障碍放在其他章节写.
第十九章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重点放在危机干预,自杀问题简写。

第二十章精神科急诊与联络咨询
器质性精神障碍、急性焦虑、妄想发作的识别与处理、危机干预,以及综合医院精神问题的联络咨询内容与方法,特别强调急诊服务与联络咨询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躯体治疗
药物治疗与电抽搐治疗,介绍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新药物,适当增加新上市的药物的介绍。

简单介绍精神科物理治疗方法,如经颅磁刺激,可以考虑作为Box。

第二十二章心理治疗
尽量条理化、非专业化,强调实用性。

第二十三章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强调社区精神疾病预防、精神健康促进的理念,强调社区医疗、康复服务以及与医院服务的关系等。

第二十四章精神病学相关法律
简单介绍颁布的精神卫生法主要内容;司法精神病学的内容,特别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介绍精神科临床实践所遇到相关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估计字数:70万,没有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