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诫子书》教案 (2)

合集下载

《诫子书》名师教案

《诫子书》名师教案

《诫子书》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诫子书》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3)了解作者诸葛亮及《诫子书》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诫子书》的内容和意义;(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提炼文章主旨,锻炼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自律自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诫子书》全文的背诵;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作者诸葛亮及《诫子书》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2. 对文中深层次意义的把握;3. 将文章主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诸葛亮及《诫子书》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诫子书》,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主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

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句式,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旨。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谈谈如何将《诫子书》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诫子书》;(2)写一篇关于《诫子书》心得体会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诫子书》,并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有深入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诫子书》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诫子书教案4篇

诫子书教案4篇

诫子书教案4篇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清晰体现,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小编为你整理的“诫子书教案”资料让你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诫子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和停顿,有感情地熟读成诵。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体会父对子的殷切希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热爱诵读,同时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方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旨:静;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教师)课件出示出自《论语》、《周易》的名句,学生齐读并说说大意,引出“君子”一词。

“君子:有才德的人。

”板书课题《诫子书》。

二、整体感知: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作者常识介绍和性格特点。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一读,读出准确”。

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中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3、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4、教师引导归纳停顿的方法:弄懂大意、注意对称、抓标志语。

5、学生齐读课文译文。

三、精读品味:“二读,读出情味”。

背景及文章中心介绍,学生思考朗读情味。

学生自选喜欢的句子揣摩并交流朗读体会,教师屏示关键句并引导分析句式特点来读情味。

“双重否定句对偶句感叹句”爸爸语重心长-----------------儿子心领神会课外学习资料引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四、精读精析:“三读,读出理味”。

学生活动:“说一说,我喜欢文章中句,读出一个的诸葛亮。

”再读句子和精析诸葛亮的卓越品质。

教师从字源探究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旨“静”字。

专题《诫子书》教案

专题《诫子书》教案
专题《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专题《诫子书》教案
本节课内容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文鉴赏》中的《诫子书》一文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诫子书》原文阅读与理解。
2.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的意义。
3.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重点句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教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后续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诸葛亮教诲子女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中的教诲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古文句子,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让学生们仿写古文句子,这一环节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但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仿写时仍然存在语言表达上的困难。因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古文的表达方式。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模拟演讲、辩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2

16.诫子书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教法、学法设想:1.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①读得流畅、自然。

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

(1)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2)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3)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4)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5)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6)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7)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8)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9)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10)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诫子书》教案(2课时)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诫子书》教案(2课时)

《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3.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和文体知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就是诸葛亮54岁病死五丈原前写给他8岁幼子诸葛瞻的书信。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诸葛亮给他的哥哥写信时,曾经如此评价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但心性早熟,恐怕成不了大器。

所以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写了这封信。

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诫子书》;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三、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夫淡泊淫慢遂庐2.学生读课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读出节奏。

朗读要点提示:(1)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2)朗读否定词和表示品格的实词时使用重音。

(3)读出反问句的语调。

2.文章节奏,你读对了吗?学生朗读,老师明确节奏: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下列选项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B.非淡泊/无以明志C.才须/学也D.险躁/则不能治性2.根据提示填空。

(1)《诫子书》中的“,”,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来劝勉他们。

(3)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意与日去”。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失败..之母..乃成功C.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志:明确志向。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振奋精神。

C.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D.意与日去.。

去:距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人之进道,唯问其志。

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山溜①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②。

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凿,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③也。

初中语文《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诫子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诫子书》。

(2)理解《诫子书》的文意,把握其内涵。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诫子书》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关爱子女、教育子女的真挚情感。

(2)理解并践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理念。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诫子书》。

2. 理解《诫子书》的文意及内涵。

3. 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诫子书》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引出《诫子书》这篇课文,告知学生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2)各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分析(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理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及自己的实践运用情况。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诫子书》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名句,理解其内涵。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回顾(1)让学生简要回顾《诫子书》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包括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教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3.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对偶、双重否定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淡泊”“宁静”“淫慢”“险躁” 等实词,以及“以”“之”“则” 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偶句的运用及其作用,双重否定句所强调的语气和效果。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投影出示一些关于诸葛亮的诗句,如“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在赞美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事迹和成就呢?学生回答:诸葛亮。

他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他联孙抗曹,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教师总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一生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看看他对儿子有哪些教诲。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2.投影出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如“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诫子书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

1课时“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1.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词句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4)集体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

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教师强调重点词,学生通译全文。

3.理清层次。

(1)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

(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点评。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论据略)(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背诵积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简短的文字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1.从语言特点来看,《诫子书》主要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2.从写作手法来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诫子书⎩⎪⎨⎪⎧⎭⎪⎬⎪⎫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这是一篇较短的文言文,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教这一课的,整个课堂中都以学生为中心。

“诵读”与“研读”环节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完成了从“积累”到“延伸”的课堂建构。

写作 思路要清晰1.了解一般文章的行文顺序,学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文章。

2.学会根据中心选材,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

3.学习列提纲和布局谋篇,并体验撰写提纲的作用。

学会根据中心选材,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

学习列提纲和布局谋篇,并体验撰写提纲的作用。

2课时一、导入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无论是长还是短,我们都会感觉是顺着一条线在走,到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中去,这就是行文思路。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文章思路方面的探讨。

二、请同学们阅读《思路要清晰》,交流读后心得。

1.整体构思,确定中心。

看到题目要求后,要先想清楚文章要写的中心是什么。

确定了中心后,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比较明确。

此外,还必须想一想该选哪些材料来突出这个中心,这些材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注意理清顺序。

(1)时间顺序:事情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发展。

(2)空间顺序:是以怎样的空间顺序观察物体的,是先看到上面还是下面,前面还是后面。

我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内部的规律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写作内容。

3.列好提纲。

列提纲是在审题、立意、选材后,把作文条理化的一个手段。

因为我们思维的条理性还不是很强,所以就很有必要在作文之前,把自己想写的事情列好提纲,这样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自然也就有条理,同时还可以清楚地知道怎么一步一步写下去了。

一、写作实践(一)1.导语:同学当中,总有那么几个个性十足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取他的两三件事,写出他的个性吧。

2.学生就选材、列提纲进行交流。

3.写作导引:(1)选定所写的人物后,确定文章的中心;想想围绕这一中心可以写哪几件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按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有详略之分的,在提纲上注明详略。

(3)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加文字的形式。

写完之后检查一遍,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

范文:郭蕾二三事她不是太阳,只是众多星辰中的一颗,可她依然发光发热,为天空增添一份美丽;她不是大海,只是山涧中的一条小溪,可她依然欢快地流淌,为幽美的山谷增添一份生气。

她就是我的同学——郭蕾。

郭蕾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对你大吵大闹。

有时我们都说,她都对不起她这个文静的名字。

但是,她可是个热心肠。

那是去年初冬,同学们都穿上了棉衣,只有王凤还没穿上,整天冻得脸色发青,哆哆嗦嗦.郭蕾看了就来气:“该死的!怎么不穿棉衣呢?”“还没做好呢,我妈病了……”王凤低着头小声地说。

“得了得了,怎么不早说,我还有一套闲着呢,你等着。

”还没等王凤反应过来,她就跑回家去了,不一会儿,就把自己的新棉衣拿来了.她把棉衣往王凤的怀里一塞,命令似的说:“快穿上,别显得你抗冻!”王凤说什么也不穿。

她火了,高嗓门又上来了:“你怎么这么烦人呀?快穿上得了,快点,磨蹭什么?”她急了,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拉过来就给她往身上穿,边穿还边说:“该死的!衣服还让别人帮你穿!”王凤穿上棉衣后,她亮开嗓门笑了起来:“你们看,还挺合适。

”郭蕾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不依不饶,上次王旭不小心把她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她立刻火冒三丈,对着王旭又叫又骂,弄得王旭很是无语。

因此大家还给了她一个特殊的称号:“小辣椒”。

不过,这个称号可是她大大咧咧的代表。

别看“小辣椒”平时笑笑闹闹,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

上次我们班大扫除,几个女生被派去扫厕所,其中就有她。

其他人还没到厕所就开始抱怨了,到了以后更是捂着鼻子杵在那,还不忘用埋怨的眼神看看其他人。

“小辣椒”哪管这些,看着她们一个个杵在那,立刻火大,撂下一句:“整天娇生惯养,抱怨什么?不能干找班主任去。

”说完提着工具就进了厕所,其他人一看,也不埋怨了,拿着工具也跟着进了厕所。

她的一身“辣”气,风风火火的精神一直都没变,只是她的那颗心却变得更加善良,她像明星一样更加耀眼,她用她的善良、大气,让我永远记住了她,那个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小辣椒”——郭蕾。

二、写作实践(二)1.导入: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

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思路的开展。

2.写作指导:(1)文中记事要交代清几个问题:这一天为什么回家晚了?回家后发生了什么事?我心里是怎样想的?(2)在文章记事的顺序安排上,可采用时间的先后顺序,也可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写,中间还可插叙相关的事件。

(3)在详略的安排上,可根据表达的中心,重点写回家晚的原因或回家后的情况怎样。

范文:这天,我回家晚了那一次的回忆至今我还牢牢记在心里,因为,这天我回家晚了。

我为我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

这天下午放学,小伊对我说:“我家里没人,我有些害怕,你能陪我一起写作业吗?”接受到朋友的邀请我的心里高兴极了,但是仍很犹豫——我的脑海里闪过爸爸平时一而再、再而三叮嘱的话:“放学后不能在外面玩,一定要回家!”但我看到小伊正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的心便软了下来,就陪她写一会吧,就一会,爸爸要是知道我是为了帮助同学,一定不会批评我的。

一进小伊的家,那摆设得整整齐齐的书,映进了我的眼帘,在书架的旁边还有个玩具海绵宝宝。

小伊告诉我,那个海绵宝宝一看见亮光会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