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级下册《维新变法运动》
八年级历史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③翻译外国书籍
A.①②③ C.①②④
④建设海军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 C①②③ D②③
10.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 )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想一想:光绪帝的变法措施哪 些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切身 利益? 4、结局:
力量对比
政治力量 军事力量
想争取袁世凯 保护光绪帝
维 新 派
维新派依靠光 绪帝 (无权) 以慈禧太后 为首 (掌握实权)
顽 固 派
袁世凯统帅新 建陆军投靠顽 固派
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不 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
11.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A 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 D林则徐
12. 戊戌变法开始于(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 C保国会 D光绪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14.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发展农工商业 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 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D 训练新式陆海军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 《天演 百日 维新 上书 论》
变法 失败
知识纲要
第 7 课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公车上书
揭 开 变 法 序 幕
严复的译述《天演论》
推 动 变 法 发 展
戊戌变法 (1898年)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变法

第三课维新变法(第1课时)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组主备人主备章节内容:维新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所起到的启蒙作用。
②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②通过课外查找和阅读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有关资料,学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小组讨论分析,学生初步掌握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是进步的,培养学生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事物的意识和精神;②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戊戌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维新变法运动面对中华民族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活动2【讲授】粉墨登场——公车上书简单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维新派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
引导学生观看“公车上书”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活动3【讲授】大展宏图——百日维新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扩大了一定知名度,要想使更多的人了解维新思想,新派是如何宣传变法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 页。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金融与贸易系 朱宝宪 副教授
1
沈 阳 九 一 八 纪 念 碑
东北军北大营成废墟
蒋介石手令:攘外必先安内
日军占领 沈阳城
日寇活埋被抓获的抗日志士
赵一曼 杨靖宇
军警逮捕、殴打学生
北京大学示威学生
军警用高压水枪 冲散示威队伍
扶着电车向群众讲话
清华大学女生陆瑾向被阻 于西Biblioteka 门外的燕京、清华等校学生讲话
“华人与狗不能入内”, 历史的耻辱, 民族的伤疤! 久远的“拒入牌”啊, 羞辱着同胞, 刺疼着华夏!
“松花江上”的除夕夜, “小家”,被泪水冲刷, “大家”,支离破碎, 悲苦的祖国啊, 被洋人践踏! 炎黄子孙, 被鬼子兵肆意宰杀!
第三课第1课时维新变法运动

新课标(RJ)·历史与社会·八革新
第1课时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自 主 学 习
维新变法运动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
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们十分愤慨。
(2)含义: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带领在京举人给光绪 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是举人入 京应试的代称,这次上书也就被称为“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 的序幕。 (3)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____________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解析] A 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戊戌变法。
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B、C、D的作用都不
存在,其积极作用只能从思想这一层次来分析,故选A。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课 堂 小 结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僚士大夫的眼界,争取他们对变法的支持,对维新运动起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1896年1月,《中外纪闻》因北京强学会被
封禁而停刊。
于巩固清朝统治,不当亡国之君,并借助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
回最高统治权力。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2)失败的原因 ①维新派没有足够实力,又不发动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皇帝,所以自上而下的变法注定要失败。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3)评价: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运动,它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
天演论 》, b.严复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_________
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维新变法运动》

第五课维新变法运动瓜分狂潮上课了,老师将做好的课件打开,只见屏幕上一幅幅画面,都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竞相争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短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列强在中国胡作非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学生们纷纷回答。
老师说;“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请大家看时局图。
”屏幕上的时局图,形象的描绘了列强的瓜分,造成中国行将亡国灭种的局势。
肖璐说:“老师,我知道,熊代表俄国,蛙代表法国,虎代表英国。
”王菲说:“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膺代表美国。
”陈军说:“我从这幅图中看出,列强已形成包围、吞噬中国的形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老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以天下为己任,国难当头,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作何凡响呢?”维新运动兴起老师打开课件,是一段纪录片。
同学们被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的爱国热情感动着。
老师说:“面对瓜分豆剖的危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回答下面问题。
”1、康梁的主要变法维新活动。
2、与顽固派展开怎样的思想斗争?3、戊戌变法为何还叫百日维新?4、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死,你怎样评价他们的选择?为什么?带着问题,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老师在小组间走动,及时回答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几分钟后,第一小组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要上台发言了,他们推出的代表是大男孩曾强同学,只见他胸有成竹的走上讲台,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把康、梁的维新活动归纳为:上书——请求变法;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开设学堂——培养变法人才;与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
”他的发言赢得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第三组派两名同学上台来,他们是孙宇和余波,孙宇说:“我是维新派代表”余波说:“我是顽固派代表”,两人握手,宣布论战开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的时间、过程及特点。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的过程、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史料实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及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
2.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戊戌变法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但是,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维新变法运动上海教育

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第15页/共25页
在维新派宣传鼓动下,光绪帝支持变法
光 绪 帝
第16页/共25页
时间: 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内容:
政治方面: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废除旗人寄生特权。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裁汰旧军,训练新式海陆军。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的原因
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第9页/共25页
面对着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史实和洋务运动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封建时代的古书中找不到答案。他们开始怀疑儒家经典,并从外国书中了解到日、俄通过变法而强盛;所以他们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派。
第13页/共25页
四项措施
第14页/共25页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论战内容: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论战的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论战的作用:(1)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播。(2)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传播开来。
政治:经济:思想:
第11页/共25页
二、维 新 变 法 运 动 经 过
兴起
发展
高潮
失败
公车上书
四项措施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第12页/共25页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你知道“公车”的含义吗?
公车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学
人才。。。
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 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力量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 海军。
废除八股文,创设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派 人出国游历,留学
1、上述内容选自历史上那次变法?当时在位的黄帝是 谁?他对变法是什么态度?从材料分析这次变法具有封 建主义性质,还是资产阶级性质?
2、这次变法后来被顽固派所发动的政变镇压下去了, 但有一项内容被保留下来,是什么内容?说一说顽固派 为什么反对变法?
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 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在维新变法失败时,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诗句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2、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的表现是(
)。
①划分势力范围 ②租地造屋 ③竞相争夺租借 ④竞相划分租界
3、从上述内容中,你能否找出一项对当今社会改革有 借鉴意义的主张?变法失败后甘愿为变法而死的勇士是 谁?你认为在当时他的做法值得吗?为什么?
戊戌政变
1.以慈禧套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2.旧官僚机构及各地督府实力派的阻挠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 杨深秀、康广仁.
4.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失败原因:
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
康梁的主要变法维新活动
开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变法维新
公车上书(1895年) 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 与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
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问题
顽固派
(要不要)
维新变法 祖宗之法不可 变
兴民权
反对君主立宪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 理 实行君主立宪
提倡西学 科举取士,反 变法之本在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
)。
A、光绪帝
B、同治帝
C、咸丰帝 D、道光帝
二、材料分析:下面表格内容节选自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上谕:
经济 方面
政治 方面
军事 方面
文教 方面
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 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广开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撤销重叠闲散机 构,裁汰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