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佘守章

合集下载

舒芬太尼的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的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的靶控输注发表时间:2012-01-05T15:58:48.8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王丽娜梁超宇汪明惠[导读] 舒芬太尼是目前最强的麻醉性镇痛药,具有镇痛效果显著、心血管影响小、麻醉诱导迅速、恢复及时、呼吸抑制轻等特点。

王丽娜梁超宇汪明惠(解放军第11医院麻醉科新疆伊宁 835116)【中图分类号】R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1-0255-02舒芬太尼是目前最强的麻醉性镇痛药,具有镇痛效果显著、心血管影响小、麻醉诱导迅速、恢复及时、呼吸抑制轻等特点。

1 舒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快速分布t1/2(1.4±0.3)min,慢速分布tl/2(17.7±2.6)min,tl/2β(164±2)min,tl/2keo4~5min,t1/2cs33.9min。

舒芬太尼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代谢物随尿和胆汁排出,肾功能不影响舒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

舒芬太尼给药后160min仅有2.5%的药物储存于体内,因而再吗啡化的可能性很小。

2 舒芬太尼的药效动力学2.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舒芬太尼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芬太尼相似,在应用大剂量时,可出现轻度心率减慢,心脏指数和平均动脉压轻度下降,未发现心肌抑制、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紧张,因此比芬太尼更平稳。

舒芬太尼并不引起组胺释放,所以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组胺无关。

2.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舒芬太尼在临床镇痛剂量下可引起呼吸抑制,其呼吸抑制程度和时间与使用的剂量成正比,最初呼吸频率减慢,继之意识控制呼吸消失,最后呼吸停止。

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中,呼吸幅度受损要比频率减慢对呼吸功能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1]。

因舒芬太尼与受体的结合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故其呼吸抑制作用比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弱,且可被纳洛酮迅速有效拮抗。

3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的临床应用3.1舒芬太尼TCI用于全麻诱导 Hentgen等对45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别设定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1g/L、0.2g/L、0.3g/L,用丙泊酚TCI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值在40~60,平均动脉压不超出基础值的30%,结果发现舒芬太尼效应浓度越高,患者的血压越低。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一、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作用原理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是一种通过靶控输注麻药来保持麻醉深度的技术。

舒芬太尼是一种很强的镇痛药物,通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以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和镇痛需求来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从而保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

而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起效的全身麻醉药,具有快速入睡、恢复快的特点,通过复合丙泊酚可以更好地调控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术中镇痛效果。

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1. 优势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精确控制舒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控制,减少术中术后的疼痛感。

复合丙泊酚能够快速进入患者的体内并产生麻醉效果,有助于患者快速入睡,缩短手术准备时间。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更精准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呼吸抑制和术中苏醒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2. 应用效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方面,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感明显减少,术后镇痛需求降低,有助于术后恢复。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更好地保持患者的呼吸稳定和心血管功能稳定,减少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明显好于传统麻醉方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三、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时,需要注意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来进行个性化的药物调整,从而使麻醉效果更佳。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麻醉服务。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合成阿片类药物,常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

本文将讨论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中的效果。

静脉术后镇痛
一项研究表明,舒芬太尼与小剂量利多卡因联用治疗静脉术后镇痛,可以显著降低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和静脉镇痛药物的总用量,同时减少镇痛时间和镇痛效果不良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临床麻醉
舒芬太尼也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麻醉中。

由于其优异的镇痛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舒芬太尼已成为许多临床麻醉方案的必备药物,特别适用于对镇静和止痛要求较高的手术和疼痛管理。

一项研究表明,舒芬太尼和丙泊酚联用的麻醉方案,可以有效封闭外周痛觉神经,提供强力的止痛效果,减少了其他药物的用量,改善了镇静水平和心理负担,降低了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舒芬太尼和异氟醚联用的麻醉方案,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镇静和止痛效果,并且可以使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更快地恢复清醒。

结论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可以有效提供强力的止痛效果,并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

各种联合用药方案可以进一步增强其镇痛效果和改善镇静水平。

然而,由于其成瘾性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舒芬太尼应该在严格的临床监护下使用,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进行控制和管理。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观察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观察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行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情况的比较。

方法4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

s组麻醉诱导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0.5ng/ml,麻醉维持为0.3ng/ml;r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3ng/ml,麻醉维持浓度为2ng/ml。

记录两组入室时(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1min(t3)、拔管后1min (t4)心率、平均动脉压、麻醉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拔管后5min 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

结果两组t1时心率比t0均显著降低(p<0.05),r组t1时的平均动脉压低于s组(p<0.05);r组t4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高于s组(p<0.05);r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于s组(p<0.05);术后sas评分高于s组(p<0.05)。

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优于瑞芬太尼。

【关键词】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是指输注静脉麻醉药时,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相比传统给药模式,其可控性更强,精确度更高[1]。

目前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均可通过靶腔输注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药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比较,寻找更加合理、安全的麻醉方案,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级或ⅱ级,体重指数<30kg/m2。

纳入标准: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无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史,围术期未输血及行放疗、化疗。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1.2治疗方法在麻醉前30min肌注咪达唑仑0.04mg/k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引言腹腔镜手术是一种现代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腹腔脏器及盆腔疾病的治疗。

在腹腔镜手术中,全麻是必不可少的麻醉方式之一。

虽然全麻是为了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舒适度,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作为麻醉药物的一种新模式,其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一、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药理特点1. 舒芬太尼是一种高效的合成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麻醉和镇静等作用,其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毒副作用小,受体选择性强。

2. 丙泊酚是一种非吸入麻醉药,具有快速起效、作用平稳、恢复迅速等特点,是一种较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

3.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手术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靶控泵或控制单元实现靶控输注,从而保持患者在术中的镇痛和镇静状态。

1. 优点(1)维持患者的镇痛状态: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能够根据患者的镇痛需求,实现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有效减轻患者在手术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感。

(2)保持患者的镇静状态:丙泊酚作为保持全麻的麻醉药物,能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镇静状态,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3)减轻术后恶心呕吐: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的复合应用,可减少患者术后的恶心呕吐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4)恢复快:由于丙泊酚的作用特点,使得患者在手术后能够快速清醒,减少了恢复期的时间。

2. 研究数据支持有研究对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给药方式,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麻醉控制,减少了手术中的镇痛需求,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手术体验。

研究还发现,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手术期间的交感神经激活,减少了术后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

3. 临床应用展望。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一、舒芬太尼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舒芬太尼是一种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效果强大且作用迅速,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舒芬太尼常常被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中,特别适用于需要强力镇痛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

舒芬太尼还可以用于产后镇痛及重度疼痛的治疗。

舒芬太尼通过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效果,使得患者在手术后能够更舒适地度过术后的恢复期。

由于其镇痛作用迅速而强大,因此舒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之一。

二、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近年来,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良好的镇痛效果备受赞誉。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中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且不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安全性较高。

在静脉术后镇痛中,舒芬太尼可以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快速达到效果,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这对于一些需要立即缓解疼痛的术后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舒芬太尼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加速术后康复过程。

在静脉术后镇痛中,舒芬太尼常常与其他镇痛药物联合使用,如丙泊酚、罗库酪和曲马多等。

这样可以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舒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在临床麻醉中使用舒芬太尼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较为稳定的生命体征,减少手术期间的疼痛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舒芬太尼的作用迅速,可以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清醒,有利于减少手术后的恢复时间。

四、舒芬太尼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尽管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舒芬太尼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受性,使得患者需要增加用药量才能达到同样的镇痛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舒芬太尼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

在使用舒芬太尼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以及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一、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机制靶控输注 (TCI) 是一种根据体重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来计算并控制给药速率,以维持特定的血药浓度范围的输注方式。

而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快速起效、短效和镇痛效果稳定的特点,适合用于靶控输注。

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起效的全身麻醉药,通过靶控输注控制其血浓度,可以实现较为稳定的麻醉效果。

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通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的需要,调整药物给药速率,使药物的血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内,从而实现较为平缓的麻醉深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1. 麻醉效果稳定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根据手术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生理状况,精准地调整药物输注速率,维持麻醉的深度和效果稳定。

在腹腔镜手术中,由于手术部位深浅变化较大,靶控输注可有效地减少因手术位移而引起的麻醉效果波动,使手术更加顺利。

2. 减少术后并发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实现较为平缓的麻醉深度,减少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呼吸功能受损,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采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控制和意识恢复上,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快的康复速度。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精准地调整药物输注速率,可以实现麻醉效果的稳定和平缓,减少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呼吸功能受损,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舒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舒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舒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力的镇痛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

它可以在术后快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并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在观察舒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效果时,以下几个指标可以作为评估的标准:
1. 疼痛程度评分:可以采用0-10分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在10厘米的横线上划线,越靠近左端表示疼痛程度越轻微,越靠近右端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2. 镇痛药物使用量:观察舒芬太尼使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其镇痛效果的好坏。

通常可以记录每个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静脉给药的总剂量,并与其他镇痛药物相比较。

3. 发生镇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如果患者在使用舒芬太尼过程中出现镇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停止给药并及时处理。

观察舒芬太尼静脉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4. 患者的满意度评估:通过面对面的面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患者了解其对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满意度。

包括对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整体治疗效果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180)佘守章手术后创伤不可避免地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和疼痛。

疼痛应激一般持续几天到几个星期,可能会造成呼吸、循环、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等出现一系列紊乱或失调,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

阻断手术后的疼痛反射弧,确保外科治疗病人围术期舒适无痛苦,抑制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维持器官功能正常极为重要[1]。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Sechzer和Scott提出以来[2]。

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医学的紧密结合以及病人对术后镇痛要求的提高,微电脑PCA泵不断得到完善,九十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PCA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文献显示静脉途径PCA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率只能达到33%~51%,而PCA期间导致用药过量的病例亦时有报道。

其原因在于镇痛药物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极大,手术后的不同时间段病人的疼痛强度也相差很大,静脉PCA较容易引起镇痛不足或药物过量。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技术,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达到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痛深度目的。

自控-靶控(PCA-TCI)镇痛新技术是将患者自控和靶控输注有机结合的创新技术,PCA-TCI 能使病人体内镇痛药物迅速达到设定的血药浓度,病人可通过PCA对血药浓度自如调控,最大限度地符合按需法则和给药个体化规律。

本文介绍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及患者自控-靶控舒芬太尼镇痛新技术研究进展。

一患者自控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有效性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Sechzer和Scott为解决术后疼痛和分娩疼痛的难题而提出的一种镇痛技术[2]。

患者自控镇痛是患者根据其自身疼痛的需要,在设定的微电脑程序范围内,自行控制、调节镇痛用药的镇痛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术后疼痛治疗[3]。

PCA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优势,能及时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体现镇痛的按需法则,随着专用PCA泵的诞生与改进,PCA治疗逐渐受到重视。

PCA的微电脑程序镇痛模式有三种,即P(患者自控给药剂量)、LP(负荷剂量+患者自控剂量给药)和LCP(负荷剂量+背景输注剂量+患者自控给药剂量),设定参数包括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单次给药剂量(bolus)、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锁定时间(lockout time)和最大给药剂量(maximal dose)。

其主要原理为,启动PCA时给予负荷剂量或疼痛时按压Bolus给予的单次给药剂量,旨在迅速达到镇痛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inimum effective analgesic concentration,MEAC),迅速缓解疼痛[4,5]。

PCA镇痛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镇痛药物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较大,阿片类药物的MEAC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可相差3~5倍,同时手术后不同时段疼痛强度也不同,Bolus剂量、背景剂量设置过小或过大都有可能导致镇痛不足或用药过量。

上述的问题说明现行的PCA技术按需给药的程度、符合个体药代动力学规律的程度等方面均亟待提高,并呼唤遵循循证医学规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高的新型PCA 设备。

Sinatra等[6]报道29例妇科手术患者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并与吗啡PCIA进行比较,舒芬太尼PCIA组和PCEA组参数均设置为,负荷剂量:0.3μg/kg,单次给药剂量:4μg,背景剂量:8μg/h,锁定时间:6min;吗啡PCIA组参数设置,负荷剂量:0.1mg/kg,单次给药剂量:1mg,背景剂量:0.5m g/h,锁定时间:6min。

结果显示三组均取得良好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PCIA组和PCEA组比吗啡PCIA组起效更快,舒芬太尼PCIA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更高。

早期Rosseel和Geller[7,8]也有相关类似的报道,舒芬太尼PCIA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用量有关,国内报道舒芬太尼PCIA的用药剂量明显更小,同时其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更低。

有报道全髋置换术患者行舒芬太尼PCIA和PCEA镇痛,参数均设为,负荷剂量:5μg,单次给药剂量:2.5μg,背景剂量:1μg /h,锁定时间:3min,结果显示两组均取得良好镇痛效果,无1例发生呼吸抑制或过度镇静[9]。

舒芬太尼PCI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许多研究中都有报道[10,11],关于舒芬太尼PCIA最佳的参数设置尚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二.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可行性舒芬太尼的药理特性使其适合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同时舒芬太尼因其代谢较快,也适用于靶控输注。

因此舒芬太尼是术后PCA-TCI的较为理想的镇痛药物。

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靶控输注的最大顾虑是呼吸抑制和过度镇静,在舒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的应用过程中,应当限定其靶控浓度在临床安全、有效的范围。

有文献报道用序贯法测定腰麻病人舒芬太尼呼吸抑制的半数血浆浓度为0.23μg/L,95%可信区间为0.21~0.25μg/L[12]。

最新的关于舒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安全性研究显示[13],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靶浓度为0.1~0.15μg/L对病人无明显呼吸抑制,其浓度达0.2μg/L时有清醒镇静作用,且部分病人(10%)有呼吸抑制现象;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安全有效的临床推荐血浆靶浓度为0.1~0.15μg/L。

关于舒芬太尼术后有效镇痛的靶控浓度,Bastin等[14]报道心脏手术后延长舒芬太尼TCI的输注时间(舒芬太尼靶控浓度为0.08~0.1 ng/ml)可进行有效的术后镇痛,与吗啡组比较,镇痛效果更好。

提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是安全可行的。

三. 自控-靶控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可靠性早在1997年,自控-靶控(PCA-TCI)技术国外就有过相关报道。

Van de Nieuwenhuyzen等[15]就对整形外科手术后患者应用阿芬太尼PCA-TCI的效应进行了观察,其镇痛初始将浓度设定为较低的水平20μg/L,再结合主观及客观众指标进行镇痛镇静评分,每5min评定1次,如V AS≥4分则增加靶浓度10μg/L,直至满意(设定最高给药速度25μg/L),随后进入患者自控阶段,如10min内需求则自动下降5μg/L,如1S内连续按压Bolus健2次则自动上升5μg/L,锁定时间5min,计算机根据设定的血药浓度计算目前运行所达到的浓度并每10min 调整1次输注速率;结果镇痛效果良好,与传统吗啡PCA方案相比,V AS评分低,拔管提前,患者满意度高;但2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流动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Checketts等[16]研究心脏手术后用阿芬太尼TCI-PCA与传统吗啡PCA方案相比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但V AS评分低于传统吗啡PCA组(2.3(95%可信区间为2.3~2.8)与3.0(95%可信区间为2.7~3.2),P<0.05),与Van de Nieuwenhuyzen 报道结果一致。

Schraag[17]报道了在矫形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瑞芬太尼TCI-PCA 的小样本量(30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维持麻醉,术后早期则实施瑞芬太尼TCI-PCA,患者同样通过Bolus键控制药物浓度,如在1S内按压2次,靶浓度升高0.2μg/L,锁定时间2min,前4h若30min无需求,靶浓度下降0.2μg/L,后续时间若45min无需求则靶浓度下降0.2μg/L,结果显示平均达到V AS≤3,时间为18.9min,镇痛良好的瑞芬太尼浓度为2.02μg/L,PCA过程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6.62%,在不供氧的情况下无低氧血症发生。

Irwin等[18]将阿芬太尼PCA-TCI技术用于体外震波碎石无明显不良反应,镇痛效果良好,也进一步体现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另外,有一些研究还将TCI 用于患者自控镇静,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患者满意度在90%以上[19-21]。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将PCA技术与TCI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PCA-TCI系统(专利号ZL200620165915.9), 其TCI程序内置于计算机,软件为stelpump version1.05,由南非stellenbosch大学编写[22];而最新的PCA-TCI控制装置和Graseby-3500输注泵连接一起构成PCA-TCI系统。

设定参数包括靶控浓度,靶浓度增减步长(增减靶浓度单位),给药时间,1h限制药量,4h限制药量等。

PCA-TCI控制给药系统具有独特的优点:①按预定设置的靶控浓度给药,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靶浓度;②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如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等;③系统可根据患者按压传递的信息自动调节给药剂量,如2~5min(锁定时间)内按压Bolus键可产生1次有效按压,靶浓度可增加1个步长,若患者连续多次按压3次以上,则会使设定浓度上升1.5倍的步长;④设置安全药量限制,可设定1h、4h限制药量,以避免药物过量,提高了给药的安全性;⑤具有个体化给药优势,TCI时患者的血药浓度平稳,同时应用PCA可对血药浓度进行调控,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镇痛,临床上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23]。

舒芬太尼PCA-TCI应注意的问题:①药代学及药效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病理生理状况,药理学牲不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人群也存在差异。

②TCI存在的问题在PCA-TCI中同样可以出现,如不同群体的药代动力学差异,预测血浆药物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的差异等。

③舒芬太尼PCA-TCI需要术后加强监测与管理,PCA-TCI系统较一般PCA泵更加复杂,出现报警或故障情况,需要APS人员及时处理,设计无线网络化管理系统可能解决此问题。

合理的PCA-TCI参数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PCA-TCI可通过患者按压Bolus向机器反馈给药信息,而在长时间不按压Bolus时,靶控浓度自动下降,这样就实现PCA-TCI系统与患者互动过程,并达到适合患者个体的靶控血药浓度,提示自控-靶控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临床使用前应确定舒芬太尼PCA-TCI最佳参数设置和给药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