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高温过热器结构尺寸和热力计算
高温过热器的计算

7 高温过热器的计算7.1 高温对流过热器结构尺寸 7.1.1管子尺寸 425d mm φ=⨯ 7.1.2冷段横向节距及布置 40L n = (顺列,逆流,双管圈) 7.1.3热段横向节距及布置 39R n = (顺列,顺流,双管圈) 7.1.4横向节距 195mm S = 7.1.5横向节距比 11 2.262dS σ==7.1.6纵向节距 287mm S = 7.1.7纵向节距比 22 2.07dS σ==7.1.8管子纵向排数 28n = 7.1.8冷段蒸汽流通面积 222*0.06424nL Ld f n m π== 注:n d 单位:m下同7.1.9热段蒸汽流通面积 222*0.06284nR Rd fn m π==7.1.10平均流通截面积()/20.0634pjLRff f=+=7.1.11烟气流通面积 2(7.68790.042) 5.4323.3Y m F =-⨯⨯= 7.1.12冷段受热面积 2**( 5.6)237L L z pj pj d m n n l l m H π=== 7.1.13热段受热面积 2**( 5.6)231R R z pj pj d m n n l l m H π=== 7.1.14顶棚受热面积 27.68(0.70.61)10.06LD m F =⨯+= 7.1.15管束前烟室深度 0.7YS m l =7.1.16管束深度 0.61GS m l = 7.1.17辐射层有效厚度 124*0.9(1)0.188s d m πσσ=-= (注:d 单位:m )7.2高温过热器的热力计算7.2.1进口烟气温度 'GG ϑ=995 0C 查表4-7,凝渣管结构及计算第11项7.2.2进口烟气焓 'GG I = 11821.0703 KJkg查表4-7,凝渣管结构及计算第12项7.2.3进冷段烟气温度 'GGL t = 513.3248 0C 即屏出口蒸汽温度,查表4-6,屏的热力计算7.2.4进冷段烟气焓 'GGL I = 3405.5931 KJ kg即屏出口蒸汽焓,查表4-6,屏的热力计算7.2.5总辐射吸热量 '''f f GGNZQ Q== 157.4649 KJkg7.2.6冷段辐射吸热量 'f f LGGLGGLRLDH QQH H H=•++=237157.464978.0623723110.06⨯=++ KJ kg7.2.7热段辐射吸热量 'f f RGGRGGLRLDH QQH H H=•++=231157.464976.0823723110.06⨯=++KJ kg7.2.8顶棚辐射吸热量 'f f LD GGLDGGLRLDH Q QH HH =•++=10.06157.4649 3.313623723110.06⨯=++KJ kg7.2.9出热段蒸汽温度 ''GGR t = 540 0C (建议取额定值5400C )7.2.10出热段蒸汽焓 ''GGR i = 3476.45 KJkg查附录二中水和水蒸气性质表,按计算负荷下高温过热段出口压力P = 9.9 MPa (查表1-6)7.2.11出冷段蒸汽温度 ''GGL t =535 0C (先估后校) 7.2.12出冷段蒸汽焓 ''GGL i = 3461.158 KJkg查附录二中水和水蒸气性质表,按计算负荷下高温过热段出口压力P = 10.10 MPa (查表1-6)7.2.13第二次减温水量 2jw D = 2800 KJ h(取用)7.2.14减温水焓 JW i = 923.69 KJ kg 就是给水焓,按P =10.98MPa7.2.15进热段蒸汽焓 '''22()jw jw GGLJW GGRD Di i D D i -+==33461.158(220102800)923.6928003428.863220000⨯⨯-+⨯= KJ kg7.2.16进热段蒸汽温度 'GGR t = 524 0C 查附录二中水和水蒸气性质表,按计算负荷下高温过热段出口压力P =10.10 MPa (查表1-6)7.2.17冷段吸热量 '''21()()/jw j GGL GGL GGLD D Qi i D B =--=(2200002800)(3461.1583364.675)3428.86331642.3221--=662.281KJ kg7.2.18热段吸热量 '''1()/j GGR GGR GGRD D Qi i B =-=220000(3521.24753428.863)797.530131642.3221⨯-=642.329KJ kg 7.2.19高温过热器吸热量 11GGGGLD GGRD QQQ=+=663.6538+642.3231 =1305.9769 KJ kg7.2.20高温过热器对流吸热量 'D f GGGGGGQQQ=-=1305.9769-157.4649=1148.5129KJkg7.2.21顶棚对流吸热器 1GGLDD Q = 48 KJ kg (先估后校)7.2.22高温过热器出口烟焓'''D GGGG GG LF QI I I αϕ=-+∆•=11821.0703-1148.51290.9946+0.025225.44810535.0124⨯=KJ kg7.2.23高过出口烟气温度 ''GG ϑ= 883.7995 0C (查焓温表), 7.2.24烟气平均温度 '''()2GG GG PJ ϑϑϑ+== 10671.9588 0C7.2.25烟气流速(273)3600273jyPJyyV B WFϑ+=⨯⨯=31642.32217.7569(944.3998273)13.0488360023.3273⨯⨯+=⨯⨯ m s (其中Y V 见表2-9)7.2.26烟气侧放热系数dZSwC C Cαα=•••= 800.9410.9672.192⨯⨯⨯=20()WC m查《标准》线算图12(附录图8)7.2.27冷段蒸汽平均温度 '''()/2GGLPJ GGl GGL t t t =+=(513.3248535)524.16242+=0C7.2.28 冷段蒸汽平均比容 GGL v = 0.034 3Kg m 查附录二中水和水蒸气性表,按冷段进出口压力平均值PJ P = 10.15 MPa(查表1-6)7.2.29冷段蒸汽平均流速 2()(3600)jw GGLGGLPJ LD v D W f-=⨯=3(220102800)0.03431.952236000.0642⨯-⨯=⨯m s 7.2.30冷段蒸汽放热系数GGLα= 3404 20()WC m,odCα•查《标准》线算图15即(附录图11) 7.2.31热段蒸汽平均温度 '''()/2GGRPJ GGR GGR t t t =+= 5405245322+=0C7.2.32热段蒸汽平均比容 GGR v = 0.035 m s查附录二中水和水蒸气性质表,按冷段进出口压力平均值PJ P =10 MPa (查表1-6)7.2.33热段蒸汽平均流速 (3600)GGRGGRPJ RD v W f=⨯⨯=3220100.03534.058736000.0628⨯⨯=⨯ m s 7.2.34热段蒸汽放热系数GGRα= 38000.923496⨯= 20()WC m,odCα•查《标准》线算图15即(附录图11)7.2.35三原子气体辐射减弱系数0.78 1.60.1)(10.37)1000pjQ TK +=-0.1-)(1-1217.39980.371000⨯)=24.711(.)m MPa7.2.36三原子气体容积份额 r = 0.2360 查表2-9烟气特性表7.2.37灰粒的辐射减弱系数H K =88.6804=1(.)m MPa 注:h d 单位:m μ7.2.38烟气质量飞灰浓度 Yμ= 0.0134 3kg m查表2-9烟气特性表7.2.39烟气的辐射减弱系数Q H YK r K K μ=+=24.710.236088.68040.01347.0199⨯+⨯= 1(.)m MPa7.2.40烟气黑度 a =1kpse--=7.01990.10.18810.1236e-⨯⨯-=7.2.41冷段管壁灰污层温度1()3.6j GGGGLHBGGL GGLPJ LQB t t H εα••+=+=131642.32211305.9769(0.0043)3404524.1624717.31843.6237⨯⨯++=⨯0C ,其中:0.0043ε=7.2.42热段管壁灰污层温度 1()3.6j GGGGRHBGGR GGRPJ RQB t t H εα••+=+==131642.32211305.9769(0.0043)3404532 3.6237⨯⨯++⨯=759.89110C ,其中:0.0043ε=7.2.43冷段辐射放热系数FGGLα=22.04 20()WC modCα•查《标准》线算图19即(附录图12)7.2.44热段辐射放热系数FGGRα=23.12 20()W C modCα•查《标准》线算图19即(附录图12)7.2.45修正后冷段辐射放热系数0.250.071273[10.4((]1000))GGLPJ YS F GGL FGGLGSt l l αα+=+• =0.250.07524.16242730.722.04[10.4((]10000.61))+⨯+•=33.255420()W C m 7.2.46修正后热段辐射放热系数0.250.071273[10.4((]1000))GGRPJ YS F GGR FGGRGSt l l αα+=+• =0.250.075322730.723.12[10.4((]10000.61))+⨯+•=31.964620()W C m 7.2.47冷段传热系数11GGL GGL GGLK ψαααα•==+105.447434040.65105.44743404⨯⨯=+66.4814 20()W C m (其中ψ—热有效系数,对烟煤ψ=0.65。
浅谈有关锅炉的校核计算

浅谈有关锅炉的校核计算摘要:为了方便锅炉设计的计算,在这里浅谈了有关锅炉校核计算的事项,从煤的特性到锅炉的设计结构和外界等综合因素校锅炉参数。
关键词:锅炉校核计算;参数;因素;综合1引言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一般都从燃料的燃烧和热平衡计算开始,然后按烟气流向欧陆机组的各个受热面(炉膛、过热器等等)进行计算,锅炉热力计算分为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两者计算方法差不多,其区别在于计算任务和所求的数据不同。
校核计算的任务是在给定的锅炉负荷和燃料特性的前提下,按锅炉机组已有的结构和尺寸,去确定各个受热面交界出的水温、汽温、空气和烟气温度、锅炉热效率、燃料消耗量以及空气和烟气的流量和流速。
进行校核计算是为了估计锅炉机组按指定燃料运行的经济指标,寻求必需的改进锅炉结构的措施,选择辅助设备以及空气动力、水动力、壁温和强度等计算提供原始资料。
2 概述对锅炉机组做校核计算时,不仅烟气的中间温度是未知数,而且排烟温度和热空气温度,有是连过热蒸汽的温度也是未知数。
因此在计算时,上述温度需先假定,然后用渐进法去确定,所谓逐渐接近法就是当一个参数未知而用已知量直接求解又条件不足时,可以先假设一个目标参数的值,将其带入进行运算。
并求出另一参数的值。
然后用求出的参数值对目标参量进行校核。
如果误差合格,则假设值便可作为问题的解,而如果校核不合格,则应把进行校核时得到的目标参数值作为已知,重新代入计算,直到校核误差达到要求为止。
根据锅炉基本结构和燃料特性(收到基、挥发分、灰熔点特性、可磨度、低位发热量),锅炉设计参数有锅炉额定蒸发量、过热蒸汽参数、汽包蒸汽压力、给水参数、排污率、排烟温度、与热空气温度、冷空气温度、空气中含水蒸气量。
3 设计步骤第一步:进行锅炉热平衡计算,设定热空气温度,确定锅炉热效率,根据过热器出口焓、再热器进出口焓、给水焓以及蒸汽流量确定锅炉有效利用热以及燃料消耗量。
3.1 空气平衡烟道(炉膛、凝渣管簇、高温省煤器、高温空气预热器、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低温省煤器、低温空气预热器)各处空气系数(出口和入口)及各受热面的漏风系数(),空气预热器出口热空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为:,为制粉系统漏风系数(以理论空气量为基础)3.2燃烧产物的体积及焓的计算3.2.1理论空气量:3.2.2理论氮容积3.2.3三原子气体容积3.2.4理论水蒸汽容积3.3燃烧产物的平均特性、热平衡及燃料消耗量和烟气焓温的计算可根据《锅炉热力计算标准方法》、焓温表等相关公式求出。
锅炉机组热力计算(完整版)

136
1
186 0.65 103.93 63.3 161.7 105.0
js
ξ (a d +a f ) 查附录2表8 ψ a 1 a 2 /(a 1 +a 2 ) θ "- t" θ ' - t' 3.6k Δ tA
gz /B j (Q d gz -Q cr gz )/Q d gz ×100
500.27841 -14.24
y /d
50.00 0.0028889 34.44 7.26 118.19 3.80
h
调用函数 ky(rh2o , pns, θ pj)
kyr n
调用函数 kh( θ pj)
khμ
h
k y r n +k h μ kps 1-e
-kps
11.07 0.152 0.141
pj , t hb )
调用函数af(a ,θ ξ 取1.0
ld+bf fj
单位
MPa
℃
kg/h kJ/kg kJ/kg kJ/kg
℃
kJ/kg kJ/kg kJ/kg
10 进口烟焓 11 进口烟温 12 高温再热器对流传热量 13 省煤器附加吸热量 14 炉顶及包覆过热器附加吸热量 15 烟气出口焓 16 烟气出口温度 17 较大温差 18 较小温差 19 平均温差 20 传热系数 21 计算对流受热面积 22 蒸汽质量流速 23 蒸汽流通截面积 24 管子外径 壁厚 25 每根管子截面积 管子总根数建议值 26 管子总根数 横向节距建议值 27 横向节距 管排数建议值 28 管排数 29 每排管子根数 30 每根管子长度 31 管子弯曲半径 纵向管子弯曲后排数 纵向管间距 进口处管子直段长 出口处管子直段长
锅炉课程设计说明书

锅炉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基本资料1.锅炉额定蒸发量:De=670t/h2.给水温度:tgs=250℃3.过热蒸汽温度:t gr=540℃4.过热蒸汽压力(表压)=14.0MPa5.制粉系统:风扇直吹式6.燃烧方式:四角切圆燃烧7.排渣方式:固态8.环境温度:12℃9.过热蒸汽流程:10.再热蒸汽流程:汽轮机高压缸低温再热器高温再热器汽轮机中压缸11.烟气流程:炉膛前屏过热器后屏过热器高温对流过热器高温再热器低温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二、煤质资料(设计煤种):元宝山褐煤碳C ar=39.3 % 氢H ar=2.7 % 氧O ar=11.2%氮N ar=0.6 % 硫S ar=0.9% 灰分A ar=21.3%水分M ar=24 % 挥发分V daf=37% 低位发热量Q ar,net,p=14580kJ/kgDT=1150℃ST=1300℃FT=1360℃三、锅炉概况本锅炉为Π型布置,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锅炉燃用元宝山褐煤,采用中速磨磨煤,直吹送粉系统送粉,正四角布置直流燃烧器,按假想切圆组织燃烧。
锅炉构架全部为钢结构,除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用支撑方式外,锅炉本体全部悬吊在顶板上。
锅炉外部配有外护板。
锅炉采用单锅筒,集中下降管,自然循环系统。
锅炉前部为炉膛,四周布满膜式水冷壁,炉膛出口处布置屏式过热器,水平烟道内装设高温一级过热器,尾部竖井依次布置省煤器、空气预热器。
水平烟道向室为膜式壁顶棚包墙管。
炉膛上部出口处,沿炉膛宽度方向布置8片前屏过热器,横向节距为1300mm,其后布置16片后屏过热器,横向节距为676mm,高温过热器布置在后屏过热器之后,位于折焰角的斜坡上。
再热器分为高、低温两组,分别位于水平烟道及尾部竖井。
全部受热面采用悬吊和支撑结合的方式。
竖烟井深度7600mm,其上部布置省煤器,尾部竖井后侧布置两台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的气温调节,主蒸汽采用一、二级喷水减温,再热蒸汽采用烟气挡板,作升温调节,此外,在高温再热器进口处设有事故喷水装置,作为不得已时的降温措施。
锅炉整体热力计算和壁温计算

一、锅炉整体热力计算1 计算方法本报告根据原苏联73年颁布的适合于大容量《电站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进行了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和中温再热器及低温过热器出口垂直段管壁金属温度计算,计算报告中所选取的有关计算参数和计算式均出自该标准的相应章节。
对所基于的计算方法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锅炉的整体热力计算为一典型的校核热力计算,各个受热面及锅炉整体的热力计算均需经过反复迭代和校核过程,全部热力计算过程通过计算机FORTRAN5.0高级语言编程计算完成。
管壁温度计算分别通过EXCEL 和FORTRAN5.0完成。
1.1锅炉炉膛热力计算所采用的计算炉膛出口烟气温度的关联式为:式中,M —考虑燃烧条件的影响,与炉内火焰最高温度点的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取决于燃烧器的布置形式,运行的方式和燃烧的煤种; T ll —燃煤的理论燃烧温度,K ; Bj —锅炉的计算燃煤量;kg/h 。
1.2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计算的基本方程为传热方程与热平衡方程除炉膛以外的其它受热面的热力校核计算均基于传热方程和工质及烟气侧的热量平衡方程。
计算对流受热面的传热量Q c 的传热方程式为:式中,CV B T F M T cpjj a ︒--+ψ⨯=2731)1067.5(6.031111111"11ϕϑKgKJ Bjt KH Q c /∆=H —受热面面积;⊿t —冷、热流体间的温压, 热平衡方程为:既:烟气放出的热量等于蒸汽、水或空气吸收的热量。
烟气侧放热量为:工质吸热量按下列各式分别计算。
a .屏式过热器及对流过热器,扣除来自炉膛的辐射吸热量Q fb .布置在尾部烟道中的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及直流锅炉的过渡区,按下式计算:2 计算煤种与工况2.1 计算煤质表1 设计煤质数据表(应用基)2.2 计算工况本报告根据委托合同书的计算要求,分别计算了两种不同的工况。
计算工况一 —— 设计工况计算(100%负荷)根据表1中的设计煤质数据,各设计和运行参数均按《标准》推荐的数据选取。
过热器和再热器PPT课件

B G
Qar,netb
保证煤水比即可以维持汽温的稳定。实际过程中控制中间点温度。
7
第四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汽温特性
• 再热器的汽温特性
– 再热器的汽温特性原则上与过热器的汽温特性相似,但又 有其不同的特点 。
– 再热器的汽温受进口汽温影响,其工质进口参数决定于汽 轮机高压缸的排汽参数。
• 定压运行时,锅炉负荷降低,汽轮机高压缸排汽温度降低,再热 器的进口汽温也随之降低,所以出口汽温一般随之下降。
低)
低少)
调温幅度(℃) ~16
~40
~50
延迟时间(s)
65
75
90
32
旁路系统示意图
图6-24 保护再热器的旁路系统示意图 1—锅炉;2—高压缸;3—再热器;4—中压缸;6—凝汽器;7—高压旁路;
8—低压旁路
33
• 为维持过热汽温,需要适当提高B/G比:B不变,适当减小G,但机组 负荷降低;满负荷时,G不变,必须增加B,锅炉超出力运行,需 注意受热面金属温度,防止超温
4)受热面的污染情况 • 水冷壁结渣,过热汽温有所下降;过热器结渣、积灰,过热汽温下降明 显。
5)燃烧器运行(燃烧器的摆动、喷口的投入方式) • 火焰中心高度变化的影响类似于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3)给水温度
• 给水温度降低,产生一定蒸汽量所需的燃料量增加,与负荷变化相同, 对流传热量增加,辐射传热量变化较小。
• 对流式过、再热器汽温升高,辐射式过、再热器汽温基本保持不变。
4)受热面的污染情况 5)饱和蒸汽用量 6)燃烧器运行(燃烧器的摆动、喷口的投入方式) 7)燃料种类和成分
各因素对过热汽温的影响综合表
9
第五节 运行中影响汽温的因素
锅炉热力计算

炉内传热计算模型
炉内传热计算目的 确定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和炉膛的辐射传热量, 以便进行对流受热面的换热计算及锅炉热平衡校核。 为应用传热学基本原理分析炉内辐射传热,简化计算,需作以下假设
把传热过程和燃烧过程分开,在必须计及燃烧工况影响时,引入经 验系数予以考虑
炉内传热只考虑辐射换热,略去约占总换热量5%的对流换热 炉内的各物理量(温度、黑度和热负荷等)认为是均匀的 与水冷壁相切的平面是火焰的辐射面,也是水冷壁接受火焰辐射的 面积,称为水冷壁面积 这样,炉内火焰与四周炉壁之间的辐射换热可简化为两个互相平行 的无限大平面间的辐射换热来考虑
3/22
工质对流吸热量Qdx
从炉膛(透过屏)向屏后受热面的直接辐射热, 即来自炉膛的辐射热量经屏吸收后,继续向屏后 受热面辐射的热量
Qf
Qf
(1a)xp
a 为屏间烟气黑度,用后述有关公式计算确定
4/22
工质对流吸热量Qdx
x p 为屏进口截面对出口截面的角系 数,表示炉膛辐射热透过屏间空间而
落在屏后面受热面的部分
式中:I
0 rk
、I 0lk
分别为理论热空气、冷空气的焓,KJ/Kg。
5/12
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及 辐射传热量计算式
高温烟气和管壁间辐射换热量应等于炉内烟气的放热量,由此可得 炉内辐射传热基本方程式
a 0 p F jT h 4 y B jV p(C T ja T )
根据相似理论将上述方程变换为无因次相似准则方程可得到炉膛出
1/12
高温烟气和管壁间的辐射换热
根据传热学基本公式,高温烟气每小时传给辐射受热面的热量可
用Q 下f 列a 公 式0 计( 算x :iF i)T (h 4 yT b 4) a 0( x iF i)T h 4(y 1 T T h 4 b 4) yk , W 式中:a 为炉膛黑度;Fi 为布置水冷壁的炉墙面积,m2 ,xi为 水
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空预器

★随着压力升高,水转变成蒸汽所需要的预热热逐渐 增大,汽化潜热逐渐减小。(P25)
3、积灰、磨损问题
★受热面积灰
1.定义:积灰----当携带飞灰的烟气流经受热面时,部 分灰粒沉积在受热面上的现象。 2.积灰的危害: (1)降低传热效果,影响经济性、安全性。 (2)积灰严重时,会堵塞部分烟气通道,使烟气阻 力增加,增加引风机电耗。 3.措施: (1)控制烟速度。 (2)采用吹灰器定期吹灰。
●错列:传热性能好;但烟气阻力大,磨损严重,易 结渣和积灰,不易吹灰。
●顺列:传热性能较差;但烟气阻力小,减小磨损, 改善结渣和积灰情况,容易吹灰。
2、辐射过(再)热器:以吸收炉膛辐射热为主。 (1)布置特点:在炉膛主部。 (2)主要形式:前屏和屏过热器、墙式过热器、顶 棚过热器。 半辐射 辐射过 过热器 热器 ①屏式 过热器: 屏式过热器.AVI
蒸汽
与表面式减温器相比,喷水减温具有结构简单、调节灵 敏、调温能力大等优点;但对冷却水的品质要求较高, 一般采用锅炉给水作为冷却水水源。在高压以上的锅炉 中给水品质较好,故普遍采用喷水式减温器。
×
×
再热蒸汽事故喷水
4.尾部烟道挡板调节再汽温方式:锅炉的尾部烟
道分隔成2个或3个并列的烟道,在各个烟道中分别布置不 同的锅炉受热部件,在其出口处设置烟气挡板。利用挡板 改变各并列烟道中的烟气流量,达到调温的目的。这种调 温方法对燃料品种的适用范围较广,既可提高也可降低汽 温,但调温惰性较大。
顺流
逆流
双逆流
串联混合流
串联混合
并联混合
顺流式过热器与再热器
特点:蒸汽最高温端在烟气低温区,管壁温较低,管子安全性好; 平均传热温差小,传热性能差,经济性差。 适用:过热器与再热器的高温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系数
a1
w/(m2· (αd+αf)* ℃)
热有效度
37
系数
查赵翔《锅炉课程设计》附录三表Ⅶ
w/(m2·
38 传热系数 k
℃)
ψα1α2/(α1+α2)
39 较小温差 △tx
℃
θ"-t"
40 较大温差 △td
℃
θ'-t'
若△td/△tx<1.7则 △t=0.5*(△td+△tx);若
41 平均温差 △t
过热器吸
7
热量
Qgr
炉顶附加
kj/kg
受热面吸
8
热量
Qldfj
kj/kg
水冷壁附
假定
加受热面
9
吸热量
Qslbfj
kj/kg
假定
炉膛及后
屏 对过热
器辐射热
10
量
Qfp"
kj/kg
炉顶吸收
11
辐射热量 Qfjdfj
kj/kg
由后屏热力计算得 Qfp"Aldfj/(Aldfj+Aslbfj+Ajsgr)
水冷壁吸
水冷壁附
加受热面
13
积
Aslbfj
序号 1 2 3 4 5
名称 烟气进口
温度 烟气进口
焓
蒸汽进口 焓
蒸汽进口 温度
蒸汽出口 温度
符号 θ1 H1 h1 t1 t"
单位
计算公式或数据来源
mm
结构设计知
mm
结构设计知
mm
结构设计知
根
结构设计知
排
顺流 顺列
m2
0.785d2nn1z1
m2
按图计算
m2
按图计算
379.9 1820.617014
-0.16
314 577.34
65.02902394 -7.4
2779.04
333.53
4.087232946
2783.127233
333.9 557.625
45.88255897 8.24
1/(m·
30
乘积
Mpa)
Khμh
气流辐射
1/(m·
31 减弱系数 K
Mpa)
Kyrn+Khμh
32
乘积
KPS
KPS
33 烟气黑度
1-e-KPS
烟气侧辐 射放热系
w/(m2· 查赵翔《锅炉课程设计》附录三图XV得α0,
34
数
℃)
αf=αα0
35 利用系数
查赵翔《锅炉课程设计》附录三图XIV
烟气侧放
36
查蒸汽特性表,p=10.4 ,t=0.5(t'+t")=477.33
蒸汽平均
22
流速
w
m/s
Dvpj/()
23 灰污系数
m2·℃/w
赵翔《锅炉课程设计》附录三图Ⅻ
蒸汽侧放
w/(m2·
24
热系数
a2
℃)
赵翔《锅炉课程设计》图Ⅸ
管壁灰污
25
层温度
thb
℃
tpj+(ε+1/α2)(BjQgr/3.6Ajsgr)
351.97 540
3471.56 5510.865403
50
65
329 5.245576234
7.434517825
316.3199059 5194.545497 9415.198157
706.68 891.34 445.985 9.464401416
72 0.028355 14.40429096
烟气出口
16
温度
θ"
℃
查焓温表3-3
烟气平均
17
温度
θpj
℃
蒸汽平均
0.5(θ'+θ")
18
温度
tpj
℃
0.5(t'+t")
19 烟气流速 wy 烟气侧对 流放热系
m/s w/(m2·
BjVy(θpj+273)/(273*3600Apj)
20
数
ad
蒸汽平均
21
比容
vpj
℃) m3/kg
赵翔《锅炉课程设计》附录三图XI
26
乘积
pns
三原子气
体的辐射
27 减弱系数 Ky
m·Mpa
1/(m· Mpa) 1/(m·
prnS
10*(((0.78+1.6*rH2O)/sqrt(10*pn*s))0.1)*(1-0.37*Tpj/1000)
28
乘积
Kyrn
Mpa)
Kyrn
灰粒的辐
射减弱系
29
数
Kh
1/(m· Mpa)
55900/power((Θpj+273)^2*dh^2)
0.005 1400
946.5758182 0.003793172
24.94707638 5.041305195
91.35444734
1.37031671 6.411621905 0.121820816 0.114693013
35.55483404 0.95
102.1770923 0.8
76.18165928 166.68 724.03
℃
炉顶过热
器对流吸
54
热量
Qdld
kj/kg
55
误差
△Q
%
3.6k△tAslbfj/Bj 100 * (Qslbfj-Qdslb)/Qslbfj,误差﹤10
h1grld=h"pld(后屏)
t1grld=t"pld(后屏)
QldfjBj/(D-Djw1-Djw2)
h1grld+△hgrld
查蒸汽特性表,p= 11.4 MPa θpj-(t1grld+t"grld)/2
对流传热
42
量
Qcrgr43误差△Q来自两侧水冷壁工质温
44
度
tbs
平均传热
45
温差
△t
℃
kj/kg %
△td/△tx>1.7则△t=(△td-△tx)/(2.3
㏒(△td/△tx))
3.6k△tAjsgr/Bj 100 * (Qdgr-Qcrgr)/Qdgr,误差﹤2
℃
查蒸汽特性表,p= 10.4 MPa
3.6k△tAldfj/Bj 100 * (Qldfj-Qdld)/Qldfj,误差﹤10
数值
42*5 95 87 4 80 0.257 55.7934 50.7863 53.17223356 0.187706469 827.3142329 13.719465
19.4445 数值 1076
14741.7 2916.42825
高温过 热器结 构尺寸 计算
序号 名称 符号
管径及壁 d
1
厚
2 横向节距 s1
纵向平均
3
节距
spj2
每排管子
4
根数
n1
管排数,
5
布置
z1
蒸汽流通
6
面积
A
烟气进口 7 流通面积 A1
烟气出口
8 流通面积 A"
烟气平均
9
流通面积 Apj
辐射层有
10 效厚度
s
计算对流
11
受热面积 Ajsgr
炉顶附加
12
受热面积 Aldfj
收辐射热
12
量
Qfslbfj
kj/kg
Qfp"Asldfj/(Aldfj+Aslbfj+Ajsgr)
过热器吸
收辐射热
13
量
Qfgr
kj/kg
Qfp"-Qfldfj-Qfslbfj
过热器对 14 流吸热量 Qdgr
烟气出口
15
焓
H"
kj/kg kj/kg
Qgr-Qfgr H'-(Qdgr+Qldfj+Qslbfj)/Φ+△αH0lk
℃
θpj-tbs
两侧水冷
壁对流吸
46
热量
Qdslb
kj/kg
47
误差
△Q
%
炉顶过热
器进口汽
48
焓
h1grld
kj/kg
炉顶过热
器进口汽
49
温
t1grld
℃
炉顶过热
器蒸汽焓
50
增量 △hgrld kj/kg
炉顶过热
器出口汽
51
焓
h"grld kj/kg
炉顶过热
器出口汽
52
温
t"grld
℃
53 平均温差
m2
"/(A1+A")
m
0.9d(4s1s2/πd2-1)
m2
πdlpjn1z1
m2
按图计算
m2 单位 ℃
按图计算 高温过热器热力计算
计算公式或数据来源
θ1=θhp "
kj/kg
H1=H"hp
kj/kg
[(D-Djw2)h"hp+Djw2hgs]/D
℃
查表,p= 10.5
℃
已知
蒸汽出口
6
焓
h"
kj/kg 查表,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