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分值: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化创意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
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
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
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
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
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
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
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
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
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
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
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
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
首先是“叙事的宏大”。
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25论述类文本阅读__学术论文含解析

专题25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启迪思想、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多重文化意义之下重叠的生活世界里架起不同解释之间共同认识的桥梁。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融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文化与民族、国家、世界关系的真理性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屋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建设更具包容性、普惠性的国际秩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具有天下意义的共同发展平台。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哲学的贡献是以文明对话论突破和超越文明等级论。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方法论互学作用。
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拥有有效接受对象、其价值得以传递时,才意味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现。
文化交流的方法论需要把“什么是”和“怎么样”结合起来,构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在“时间同质化、空间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哲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文化各个层面展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存智慧、精神特质、文化血脉;另一方面要融入并丰富世界价值共识,及时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从而有利于推动营造中国当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于文明本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范畴;关于文明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主张,为跨文化交流丰富了内容范畴;关于文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为跨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性目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汽车工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动力系统里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发展一直比较稳定,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近两年行业里很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新四化,包括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新四化给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当其冲就是动力系统,因为新四化首先是电动化,关系到所谓能源革命的问题。
新四化的出现对整个动力系统的影响非常巨大。
传统动力面临了很大挑战,但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传统动力系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现在汽车行业的基本共识是,在较长时间段里,多元化的动力系统会共存,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传统动力系统还是会被认为是汽车领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动力系统。
新能源的动力系统里面也分两部分,从国家定义的角度来讲,一部分是纯电动,另一部分是插电强混,插电强混中也有内燃机,也有电动机。
就纯电动而言,这块在我国发展非常快速。
因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在全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压力。
一方面能源被大量消耗,石油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就是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所以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决心来发展新能源的动力系统。
从更长期来看,现在很多主机厂都在投资研发燃料电池,也就是氢能源,因为氢能源目前也被认为是终极能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在新四化这样一个大变革环境下,动力系统将会多元化发展。
因此也需要我们提早布局:一要持续提升传统动力系统的效率,来支撑我们目前作为汽车行业基础的传统动力系统;二要不断发展电动化,包括混动和纯电动:三要提早布局燃料电池氢能源动力系统。
(摘编自《未来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化技术和动力系统并存是大趋势——对上汽集团乘用车技术中心总监、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徐政专访》)材料二:(摘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材料三: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投诉也是络绎不绝。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轮复习共29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轮复习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பைடு நூலகம்。—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试题在深度关注现实的基础上,回应考生思 想困惑,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培养积极的 情感态度。
• 如卷Ⅰ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 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 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 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
成语二轮复习策略
• (1)增强储备,每次出不同的点 • (2)题型多变,增加学生陌生感 • (3)回归课本,关注与教材有关的内容
• 逻辑推断常识既包括命题判断涉及到的原因 与结果、前提(条件)与结论(推论)等基 本关系,还包括假设推理、因果推理、条件 结果等逻辑思维。
• 第1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沿袭以前的思路, 着眼于“找得准”与“比得狠”,侧重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对应。(内容)
• 第2题考查论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
•从考生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实际 表现来看,一部分考生显然熟悉了 以前的题型模式(三道题全部考查 对原文信息或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考点布局重复),面对新变化,缺 乏必要的应对能力,以致在第2第3 题上栽了跟头。
应对 策略
1 着眼整体,梳理文本 2 增强储备,自如应对 3 明确考点,有的放矢
• 全国卷Ⅰ 第2题
• 第3题考查逻辑推断能力,直抵论述类文本的核心 与本质。要做好这道题,光有阅读知识储备还不 够,还要进一步形成对逻辑推理的理解与判断能 力。(逻辑)
二轮复习(落实在平时的周考训练上)
一、加强研究,随时掌握动态信息
二、开拓视野,文本类型丰富化 (时评、书评、杂文、自然科学类……)
三、题型注重“逻辑推断”,增设“结构论证”
1 解题方法 2 设错类型
←重点 1 读——读原文
2 审——审题干
3 找——找原文 4 比——比选项
←重点
1 重要的饰限定词 2 已然未然 3 或然必然 4 带逻辑关系的词句
1 形同意同 2 形异意同
3 形似意异 ←难点
1 以偏概全 2 张冠李戴 3 时态混乱 4 随意夸大 5 因果混乱 6 肯否混乱
7 混淆条件 8 主次颠倒 9 范围不清
•三套试题的论述类文本篇幅在 2016年1000字左右的基础上,
进一步下降到900字左右;选
项表述更加简洁,每项字数均
控制在35字以内。
•文本毫无学究气息,材料更加接地气。
•卷Ⅰ非常接近时评类文章,论述与人类生 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气候正义”;
•卷Ⅱ关涉“一带一路”和传统文化,探讨 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
• 特点:着眼于论证的考查,涉及中心论点与主要观 点、论述角度与论述重心、论证方法与主要论据、 论述的层次思路等,这些构成论述类文本的要件与 文本的整体架构密不可分。要在争分夺秒的考场环 境中抽丝剥茧,进而条分缕析,整体把握是文本解 读的前提。
• 就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2第3题而言,知 识储备包括议论文文体知识和逻辑推断常识 两大类。议论文文体知识我们基本熟悉,这 里重点说说逻辑推断常识。
• 1、承继过往,继续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基本观点的理 解和分析能力。
• 2、亮点鲜明,着力于命题思路和命题技术的探索— —既紧扣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强化对论述方法、 论证方式和论述思路的考查(2017年《考试大纲》新 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试题中赫然 亮相)。
• 3、重点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核心要素,考查逻辑推断 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命题思路的新变化,有力地 提升了试题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