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音乐概述资料
晋剧音乐概述

“夹板”是一板一眼的唱腔,相当于京剧中的::“原板”或“紧三眼”,是2/4的拍子。夹板的速度较慢,故也称“紧四眼”。
夹板的结构是:帽子--上句本句--下句。
起板:5 |56 53 | 2 54| 34 32 | 1—|如不唱,可继续补奏:36 | 61 32 | 1—或从头再起。
华丽的一种奏法:5 | 56 5432 | 2423 5761 | 5761 6532 | 1212起唱
《上句本句》:
(过门:1 7 | 6756 1 | 5·5 67 | 6765 32 | 1—)【上字韵】
(过门:23 | 535 2·3 | 5 5 6765 | 3432 1 61 | 2—)【尺字韵】
(23 | 53 2 | 55 65 | 32 61 | 2—)
(过门:35 | 65 3 | 55 65 | 12 65 | 3—)【工字韵】
(5 56 | 72 1 76 | 5 6765 | 32 61 | 5—)
(54 | 34 32 | 1 57 | 61 32 | 1—)
三二性:
二性是晋剧中最灵活的,变化最多,适应性最强的一种板式。
起板:05 63 | 5 65 32 | 1
丝丝挂儿:63 | 5 52 | 1·7 62 |$ 15 63 | 5 52 | 17 62 |$
驸马妻。
32 1 762 21 | 5 --)
2须生三花腔:
【导板】23 2 76§1 65§65 32§1-§2 76§5-§
25 32§55 32§1-§55 32§55 32§72 56§1-§
(平板,起板5 52§1 76)3 36 53§2-35 23§5-3 3§
2 5 35 32§1-67 65§3-22 1§22 1 76 21§5-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一、晋剧概述晋剧,也称为山西梆子,是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剧的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二、七种板式简介晋剧的音乐板式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有七种,分别是慢板、流水板、紧流水板、快板、散板、滚白和介板。
这些板式各有特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三、慢板讲解慢板是晋剧中最基本的板式,它的节奏缓慢,旋律优美,给人以深沉、庄重的感觉。
慢板的旋律常常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思念、悲伤、忧愁等情感。
四、流水板讲解流水板是晋剧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给人以活泼、灵动的感觉。
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欢乐、喜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五、紧流水讲解紧流水板是晋剧中节奏最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急促,节奏紧凑,给人以紧张、激动的感觉。
紧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情节和场景。
六、快板讲解快板是晋剧中节奏较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
快板常常用来表现欢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七、散板讲解散板是晋剧中节奏自由的板式,它的旋律自由、散漫,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
散板常常用来表现抒情、感怀等情感和场景。
八、滚白讲解滚白是晋剧中一种特殊的板式,它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常常用来表现悲痛、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滚白的唱腔独特,常常使用大段落的朗诵调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九、介板讲解介板是晋剧中节奏较为紧凑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刚劲有力,给人以激昂、壮烈的感觉。
介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昂的情节和场景,如战斗、抗争等。
晋剧文场四大件历史概述及定弦特色

LIYUANXIEYING 梨园撷英35一、四大件的历史晋剧文场四大件,指的是晋剧的文场乐器晋胡、二股弦、三股弦和四股弦。
这四件乐器是晋剧的传统乐器,是晋剧唱腔和音乐风格的主要体现者。
晋胡,属于板胡系列的乐器,为次中音板胡。
一般情况下,乐队的主奏乐器均为高音乐器,而晋胡作为晋剧的主胡、领奏乐器,却是中音乐器。
这种情况在民族音乐乃至世界音乐中也属特殊现象。
晋胡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奚琴。
宋代陈旸所著《乐书》曾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方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根据这一记载,奚琴属于胡乐,即胡人所用乐器。
在古代,中原汉族人把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可见,奚琴为胡琴。
奚,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一支少数民族,南北朝时称库莫奚。
唐朝末年,一部分奚人迁入内地,时称西奚。
五代十国时,奚人逐渐与契丹人融合在了一起。
陈旸的上述记载还表明了早期奚琴的演奏方法是“竹片轧琴”,即在两弦之间用一支竹片摩擦而发音。
至宋代晚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用本民族丰富的资源——马尾代替竹片进行演奏。
可以说,这在乐器演奏方法、乐器改制方面向前迈出了伟大的一步,使拉弦乐器产生了质的飞跃。
明代时,戏曲和曲艺的兴起促进了奚琴的改革,使其呈多样化发展,同时,奚琴也被各种胡琴所代替,包括二胡、四胡、京胡、板胡、高胡、马头琴等。
其中板胡,因琴筒上蒙置桐木板而得名。
板胡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特别在梆子腔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
作为板胡家族的一员,晋胡最初的形态也是比较陈旧、落后的。
例如,半圆形的又厚又重的竹弓,显得非常笨拙;椰壳偏大,声音容易发闷、发沙;延用老弦和缠弦,音色受到很大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今天,晋胡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变得做工精良,使用灵巧,音色清亮,美观大方。
二股弦,是四大件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有人称之为“醋味”乐器,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最能体现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鲜明的艺术特征的,就是它的音乐。
晋剧音乐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具有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更有着自己的特有声腔体系和器乐曲牌使用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本文首先对晋剧音乐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晋剧音乐的特征,最后对各种板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戏曲晋剧音乐板式一、晋剧音乐晋剧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晋剧包括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和中路梆子,而狭义的晋剧则是专指中路梆子。
对于晋剧的唱腔音乐而言,基本是属于板腔体结构,主要有属于主唱腔的“乱弹”、各种花腔的“腔儿”和昆曲等地方小曲的“曲子”。
“乱弹”为中路梆子的主要唱腔;“腔儿”是依附于“乱弹”中的各种板式来进行;“曲子”则是指吸收一些外来的曲子,如地方小曲或一种民间腔调。
晋剧的唱腔既具备梆子腔的豪迈和激荡,还有着民间小调的圆润和细腻,故它能胜任多种题材的内容。
晋剧的器乐,一般表现为文场和武场,九个人为基本编制,即武场的鼓板、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和文场的呼胡、三弦、二弦、四弦,艺人们常讲的“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各自的分工和相互间的关系。
文、武场的器乐伴奏或独奏贯穿于戏曲剧目的始终,从头通二通的纯打击性器乐演奏,到剧目中唱念做打的伴奏,再到期间的器乐曲牌的运用,晋剧的器乐几乎没有片刻的清闲。
二、晋剧音乐的主要特点晋剧的音乐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晋剧的各个演艺团体,也都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
如山西省晋剧院的音乐,使人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晋腹乡土气息和醇厚大气恢弘的独特艺术魅力,独特魅力源自于该单位对传统艺术的深度总结和不断革新的思维和创新手法的探索和运用。
乐队老师为演员伴奏时完全能做到在保证凸显自我特色的同时,和表演主体紧密结合,乐贴人走,人随乐行,受众感受到的是声、器完整统一的艺术表演,或静或动、或抑或扬,再加上独特的手法运用和紧跟时代的编创举措。
晋剧曲牌大全

晋剧曲牌大全晋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山西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二大戏曲”。
晋剧曲牌是晋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音乐伴奏,也是晋剧的独特魅力所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晋剧曲牌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
一、单弦曲牌。
单弦曲牌是晋剧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曲牌,它的伴奏只有一根弦乐器演奏,音乐简洁明快,常用于一些欢快活泼的场景,如《打花棒》、《打水漂》等。
单弦曲牌的特点是旋律简单易记,富有节奏感,能够迅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双弦曲牌。
双弦曲牌是晋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曲牌,它的伴奏由两根弦乐器演奏,音乐旋律多变,常用于一些戏剧性较强的场景,如《打梆子》、《打狗棒》等。
双弦曲牌的特点是音乐旋律丰富多彩,能够很好地配合演员的表演,增强戏剧效果。
三、三弦曲牌。
三弦曲牌是晋剧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曲牌,它的伴奏由三根弦乐器演奏,音乐旋律丰富多变,常用于一些情感表达较为复杂的场景,如《打麻将》、《打猎》等。
三弦曲牌的特点是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很好地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四弦曲牌。
四弦曲牌是晋剧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曲牌,它的伴奏由四根弦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极为丰富多变,常用于一些大场面的戏剧表演,如《打大鼓》、《打铁花》等。
四弦曲牌的特点是音乐气势恢宏,能够很好地配合大型戏剧表演,增强整个场面的气氛。
总结。
晋剧曲牌作为晋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特色,而且在戏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曲牌在配合不同的场景和表演时,都能够很好地增强戏剧效果,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感染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剧曲牌的丰富多彩,进而对晋剧产生更深的兴趣和喜爱。
浅析山西晋剧音乐的构成元素及其组织手法

浅析山西晋剧音乐的构成元素及其组织手法作者:郝捷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4期摘要:晋剧音乐的结构是“板腔加速体”,其唱段的组成是由各种不同板式的运用与转换得以实现的。
只有充分掌握并深入了解每种板式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与性能,才能很好地把握戏曲音乐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才能对本土音乐文化内涵有更深入准确认识,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给养。
关键词:晋剧音乐;板式;组织手法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139-04一、晋剧音乐概述中国戏曲起源于歌舞,后经汉唐宋金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以唱为主的元杂剧演变成为歌舞并重的明传奇与昆曲,再演变为唱念做打全面发挥的地方戏,它所体现的戏曲发展轨迹,大体正是一种声腔剧种的交替与更迭,和以此作为依托,恰如王骥德所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
时至今日才逐步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态,其混合了众多不同的艺术种类。
戏曲音乐,作为近几百年来中国汉族音乐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存在,是音乐学界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戏曲音乐结构形态的研究比较薄弱,这种应有的研究和交流并没有真正的形成,这也影响了晋剧戏曲音乐乃至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
晋剧(今称),亦名中路梆子或者山西梆子,是山西省主要剧种之一。
流行于山西、内蒙的大部分地区和河北、陕西、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形成时间,根据现有材料推断,约在明末清初。
系秦晋山陕梆子腔传入晋中后,受晋中秧歌、民间音乐和当地语言等影响,形成于清代末叶,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它最早活动在山西中部,即韩信岑,北至石岑关一带,在关外(娘子关)、口处(长城北)以及北京、天津一带叫“山西梆子”,也叫“晋剧”。
这一剧种,传说是由蒲州梆子衍变而来,远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一些班社的名艺人如十二红、盖蒲州、十七生、小燕秋等,就是蒲州人,迄今晋剧都强调唸白要强调“蒲白”也是一个明证。
多年来,由于剧种间的相互交流,因而晋剧又受到了河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同时它吸收了晋中艺术的长处(唱腔、唸白),经过前辈艺人的不懈努力发展,逐步形成了在音乐、唱腔别具一格的“中路梆子”。
晋剧知识的简介

晋剧知识的简介晋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山西晋中一带,流行于晋、陕、豫、鲁等地。
晋剧是以山西晋中方言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剧情内容而闻名于世。
晋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晋中地区的民间艺人开始以杂剧的形式演出,逐渐形成了晋剧的雏形。
到了清代,晋剧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戏曲艺术形式。
晋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孟母三迁》等。
晋剧的表演风格独特,以唱为主,兼有念、做、打、舞等表演形式。
晋剧的唱腔分为高腔、二黄、梆子等多种,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高腔是晋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为特色,适合表现豪杰英雄的形象。
二黄是晋剧中的女性唱腔,以柔美婉转的唱腔为主,适合表现女性的温柔婉约。
梆子是晋剧中的快板唱腔,以其快速、生动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晋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演员们除了唱腔外,还要掌握念白、打击乐器、舞蹈等技巧。
晋剧的念白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演员通过念白来说明剧情、揭示人物内心的想法。
打击乐器在晋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还可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舞蹈是晋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剧情,丰富演出的内容。
晋剧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剧,也有民间传说和现代戏。
晋剧的剧本通常由剧作家根据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剧情紧凑,富有戏剧冲突。
晋剧的演员要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内心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晋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变化和观众口味的改变,晋剧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剧团的数量也在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晋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文艺界人士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晋剧的发展,如举办晋剧演出、培养新一代晋剧演员等。
晋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内容。
浅析晋剧音乐中的板式及其组织手法

浅析晋剧音乐中的板式及其组织手法作者:蔡馥坤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1期摘要:中国戏曲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与古印度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它源于歌舞艺术,从汉代发展演变而来,至金代形成以唱为主的元杂剧,继而演变成歌舞并重的昆曲艺术,至清代发展为唱、做、念俱全的地方戏曲,晋剧艺术便脱胎于此。
晋剧形成于清代中叶,是山陕梆子传入晋中后,受到晋中秧歌和方言的影响,逐渐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路梆子——晋剧。
晋剧主要流行于山西、内蒙的大部分的地区和陕西、甘肃、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晋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乱弹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唱腔,大致有七种主要的板式。
本文将主要针对晋剧音乐七种基本板式的基本特点、组织形态及功能意义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探析,通过引用专著文献、结合行业内专家的访谈以及传统戏曲理论的支持,以期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拥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晋剧艺术的板式结构呈现出来,为笔者今后的深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晋剧音乐;板腔体;板式;组织手法中国戏曲因为有着极强的综合性和传承性,被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晋剧艺术是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冠上的宝贵明珠,有着独立完整的发展脉络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同其他省份的地方戏曲艺术一样,是综合了歌、舞、剧等舞台艺术形式而成的。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有“乱弹”、“腔儿”和“曲子”三大类;曲牌有“丝弦牌子”、“苦相思”和“唢呐牌子”三种;传统乐队叫文武场,文场指弦管乐器部分,武场为打击乐器部分,伴奏唱腔的乐器主要有:胡呼(中音板胡)、二股弦(高音板胡)、小三弦、四股弦,俗称四大件。
晋剧艺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艺术,突出特点就是由各种板式区分核心唱腔,即板腔体,不同板式的运用和转换赋予了晋剧音乐性极强的活力,晋剧艺术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研究其内核——板式,只有充分把握好每个板式的基本特点、各板式之间的转换及其在表演中的作用,才可能从本质上掌握晋剧音乐中所蕴含的奥妙和规律;只有先对本土晋剧音乐的内核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才可能结合现代化的作曲技法对晋剧音乐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门:6 67 | 65 35 65 6 | 556 17 67 65 | 35 6765 63 57 | 6—)【五字韵】
(过门:23 54 35 | 2 56 17 6765 1761 | 2—)【尺字韵】
《下句》:
(过门:56 52 | 17 67 543 567 | 5—17 61 | 2 3432 1 2 76 | 5—)
(过门:56 52 | 17 667 543 567 | 5—34 3432 |12 535 235 2176 | 5—)
(过门:56 5652 |17 667 543 567 | 5—667 6765 | 667 6765 72 7276 | 5—)
也叫“慢板”“四股眼”相当于京剧的“慢三眼”。其速度为每分40—70。为一板三眼。
平板的结构如下:
起板(6小节)——上句帽子(3-4小节,落在主音上)——帽子过门(4小节)——上句本句(4小节)——上句过门(4小节)——下句(6小节,必须落在主音上)——下句过门(4小节)。
起板:
5 52§1 76 55 36§52 1 55 67§55 65 36 51§25 32 57 61§5 667 65 32§1—(起唱)如不唱,从17节从起,再不唱,从9节再起。
『说明』:因为打字的问题,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不能分开,以小节来分,如:56,为一拍,56 5或5 65为一拍,6765,也是一拍,56727276,也为一拍。以此辨别。另外,高底音分不开,如:|17 61| ,7和6,可能是低7.6 .也可能是高1 .以整体的唱腔和曲牌,以及临场的经验来演奏.
平板的各种唱法:
《1》上句帽子:
(过门:56 72§17 67 55 6765§23 55 65 32§17 67 543 567§5—)注:主要记载音乐过门。一般唱腔不记,特楚的才记载。
唱:32 15§23 21 76 1§10 2 67 65§11 42 5—§(过
一二三
门:56 52 17 65§1 6765 42 46§5—)
【此为通用】
(过门:5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2 17 65 | 1 6765 61 2765 | 4—)【凡字韵】
(56 72 17 6765 | 1 6765 27 65 | 4—)
(唱:————565 42 5 | 25 0 2·5 21 | 72 65 21 651|§4—(过门:56 72 | 17 6765 43 23 | 5 2 27 65 | 4—)
二弦——定弦“6——高3.”
三弦——定弦“低5——1——3”或“低5——低6——3”。
四弦——定弦“2——5”。
武场乐器:马罗(音高同主音,即“5”),铙拔,手罗,铰字,鼓等。
唱腔部分
(一)乱弹
“乱弹”是晋剧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唱腔。包括“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倒板”等。
一平板:
二夹板:
“夹板”是一板一眼的唱腔,相当于京剧中的::“原板”或“紧三眼”,是2/4的拍子。夹板的速度较慢,故也称“紧四眼”。
夹板的结构是:帽子--上句本句--下句。
起板:5 |56 53 | 2 54| 34 32 | 1—|如不唱,可继续补奏:36 | 61 32 | 1—或从头再起。
华丽的一种奏法:5 | 56 5432 | 2423 5761 | 5761 6532 | 1212起唱
工尺谱:六五乙仩尺工凡六
简谱:5 6 7 1 2 3 4 5(主音)
注:“乙”的音比7的本音略低,比b7有略高;“凡”的音比4的本音略高,但比#4有略低。
晋剧的唱腔的音域,一般是13度(低1—6),近几年来为两个八度(低1—高2)。
乐队,一般也叫文武场。弦管乐器是文场,打击乐器是武场。
文场乐器:胡呼——定弦“低6——3.”
四开头:
5 52§121 761 5365 3532§6132 1 223 6516§5163 5 1761 6535§235 231 6166 5§561 2165 3523 5632§6132 1(起唱)如不唱,从第5拍起奏。
丝弦挂儿(平板绕板):
57 61§5 67 65 32§1·2 55 67§55 65 36 51§25 32 57 61§5 67 65 32§1—(其标记是:在过门中,垫一声小罗,但,必须在板上。
唱:32 15 | 23 21 76 1 | 0 2 67 65 | 11 42 5—|(56
一二三
52 17 65 | 1 6765 11 436 | 5—)
唱:5 5 | 25 2321 25 7 | 70 21 72 765 | 1 567 5—|
一二三
(过门:56 72 17 65 | 4 6765 61 42 | 5—)
(过门:56 52 | 17 667 55 6765 | 23 55 25 2321 | 77 6756 72 7272 | 5—)
(过门: 56 52 |1217 6756 72 7276 | 5--)
《上句本句》:
(过门:11 17 | 667 56 76 1 | 56 72 17 6765 | 34 3432 65 6532 | 1—)【上字韵】
(过门:176 567 5643 | 52 176 567 543 | 2 5767 5767 6532| 1—)
唱:67 65 | 3—35 32 | 1 32 72 72 | 1—(过门:11 17 | 67 56 76 1 |56 72 17 6765 | 34 3432 65 32 | 1—)
晋剧音乐概述
晋剧又称“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其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是综合歌,舞,剧等艺术形式而成。
晋剧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三部分。
唱腔——有“乱弹”“腔儿”“曲子”。
曲牌——有“丝弦牌字”“苦想思”“唢呐牌子”。
锣鼓——有“唱腔锣鼓”“动作锣鼓”。
晋剧音乐是以征调式为核心的,即老艺人称谓的“六字调”。其排列如下:
丝丝挂儿
5 43 | 23 57 | 65 32 | 1 · 2 | 37 62 | 1 —|
夹板“还魂”:基本上是夹板的结构。“夹板七锤字——夹板起板——还魂——流水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