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以及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世界环境的变化越加明显。
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开发,例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的出现以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使得世界人民逐渐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展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中,以海尔集团和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尝试,给国内外的企业以借鉴。
但不得不说的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我国企业案例——中国海尔集团1 案例描述海尔空调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并成功推出了自己的无氟变频空调产品。
如今海尔又推出整套绿色家电,并形成了模块化的基地生产线,以新成立的低碳产业链和无氟变频空调推广联盟引领着家电行业的低碳经济潮流。
目前,海尔无氟变频空调不仅实现了绿色环保,还彻底解决了行业内空调制冷制热慢、效率低的问题。
现如今,海尔无氟变频空调能够2分钟速热、1分钟速冷、-20℃超低温启动,能效比更是高达6.91,运行24小时比普通变频空调省电5.2度,相当于94支11瓦节能灯5小时照明量,也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
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到2007年,海尔节能冰箱又提前达到最新能效标准。
新的1级能效标准比过去的1级能效标准平均节能还要低25%,比普通冰箱节能50%。
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Euromonitor(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2009年底最新发布的全球家用电器市场调查结果:海尔品牌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为 5.1%,居全球第1;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1.由于在低碳领域节能环保方面的贡献,在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的上海世博上,海尔更是成为世博会无氟变频空调唯一指定产品。
海尔集团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海尔成功之道海尔集团成功之道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20余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
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其如此大的发展得益于正确合理的市场营销之道。
(1)海尔2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战略阶段。
1984年至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主要致力于增强质量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1992年至1998年,多元化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从整体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
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最终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2003年,国际化战略的阶段。
在国内家电行业尚处于一片混战状态时,海尔领导人张瑞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际化的战略,即“走出国门,与狼共舞”。
这个阶段企业旨在增强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海尔产品、品牌和企业文化的扩张,以冲击世界500强和创世界化的海尔品牌为目标。
2003年开始全球化战略。
(2)海尔集团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为宗旨,正确处理顾客、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致力于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营销观念。
同时,为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的要求,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海尔集团还建立起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观念,以便把市场需求的变化作为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在具体的营销管理工作中,集团重点培育和贯彻了四项支持性观念,即品牌形象观念、先进质量观念、捕捉商机贵在神速观念和低成本扩张观念,用于指导其具体的营销活动。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海尔跨国经营的成功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也是海尔人十几年来不断追求卓越的成果。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分析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吧!分析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正文:1995年5月22日,海尔集团总部东迁海尔工业园,完成了海尔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转移,掀开了海尔的二次创业,挑战国际市场的崭新一页,也是海尔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的开始。
通过17年的努力,海尔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500强迈进。
十几年的海尔成功投资及跨国经营的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营管理体系制胜海尔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并且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管理模式的发展。
海尔的管理从无序到有序、有序到形成体系、由体系到高度、由高度到延伸,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环环相扣,步步相接。
从管理上在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使海尔不断走向辉煌。
我认为海尔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采用自己独创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因人制宜,灵活掌握。
例如:海尔独创的OEC管理模式,PDCA管理法以及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而开创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来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是追求全员自主管理。
海尔对自主管理的认识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只有尊重员工,相信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将员工真正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培养员工的公司主人翁意识,才能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991年冰箱二厂总装前排班长梁军采用的“25分钟班长制”是海尔的一项伟大的实验,也是海尔追求自主管理的成果,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狠抓基础管理,独创OEC管理模式海尔的基础管理非常严格,它的监督管理体系覆盖了所有员工。
张瑞敏说:海尔在管理上的成功就是“抓反复,反复抓”狠抓基础管理,同时他也提出另一个要求就是“抓重点,抓提高”。
为此他根据海尔和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管理方法—OEC管理,概括起来就是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国际投资成功案例

国际投资成功案例1:东方蓝天钛金有限公司由中国东方红卫星、烟台蓝天控股和航天513所合作建设,总投资3.2亿元的商用飞机钛合金紧固件项目,主要为中国商飞公司大型商用飞机提供高端零件配套,在中国商飞落实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整体产业布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配套支撑作用。
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由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6亿元,占地20亩,规划建设计算设计中心、海洋工程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中心、3个实验室,将吸引拥有2个以上两院院士、10 位左右国内海洋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共计1500人的研发设计团队进区。
烟台拓普邦生物科技园总投资6亿元,占地105亩,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最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进行生物抗原、抗体及快速检验试剂盒的研发、生产、销售。
中电投烟台核电培训基地由山东核电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0 万平方米,拟建设集展示、宣传、研发、培训、办公、接待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群。
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该项目主要是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优势,结合高新区产业特点,致力于把烟台分所建设成全市乃至山东半岛网络技术研发主力、计算所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基地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
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由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及化学药物新型制剂的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
项目占地24.87万平方米,约 400 亩,建筑面积约 28 万平方米,总投资 15 亿元。
其中,一期占地420平方米,建筑43900平方米,投资2.1亿元;二期占地86700平方米,建筑87800平方米,投资约 3.9亿;三期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约15 万平方米,投资约9亿元。
东方智能产业园由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2亿元,占地450亩,建设抢占未来竞争高地的节能、环保、智能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
高速铁路接触线项目由烟台金晖铜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亿元,该企业是国家铁道部定点生产厂家,主要从事高速铁路专用接触线的研发生产,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居世界一流。
海尔案例分析

一、海尔营销案例(电器行业)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电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
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
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2004年4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
2003年12月,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了2002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序,海尔以3.79%的市场分额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2004年8月号《财富》中文版评出最新“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海尔集团紧随IBM中国有限公司之后,排名第二位。
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属于白色家电。
作为在白色家电领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海尔有许多令人感慨和感动的营销故事。
1996年,一位四川成都的一位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这位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泥土大,当然容易堵塞。
服务人员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帮顾客加粗了排水管。
顾客感激之余,埋怨自己给海尔人添了麻烦,还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不用烦劳海尔人了。
农民兄弟的一句话,被海尔人记在了心上。
海尔营销人员调查四川农民使用洗衣机的状况时发现,在盛产红薯的成都平原,每当红薯大丰收的时节,许多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新鲜红薯,还要将大量的红薯洗净后加工成薯条。
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费时费力,于是农民就动用了洗衣机。
更深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四川农村有不少洗衣机用过一段时间后,电机转速减弱、电机壳体发烫。
向农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冬天用洗衣机洗红薯,夏天用它来洗衣服。
这令张瑞敏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发明一种洗红薯的洗衣机。
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海尔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品牌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国际化的经营策略。
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海尔还倡导以品牌文化为核心,推动本土化运营,以适应各地市场的消费需求。
1. 拓展市场海尔秉持着战术性快速发展和战略性稳健发展相结合的策略,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海尔已经在多家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以便在当地市场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2. 加强品牌建设在国际化战略中,品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海尔不断强化品牌形象和品牌声誉,并通过不断提高产品水平和服务质量,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制造”的实力。
3. 关注消费者需求海尔在全球市场中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的产品,以提高销售效益。
例如,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计中,海尔推出了多种语言显示、不同电压电频、不同电插头等特有的设计,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4. 优化营销策略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中还注重营销策略的优化。
例如,海尔在国内开展的“世界冰箱篮球赛”、“世界洗衣机比赛”等活动,在国际市场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海尔在全球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海尔的本土化战略除了国际化战略,海尔也注重推行本土化经营方针。
在进入全球市场后,海尔注重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并推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1. 适应当地文化和习惯海尔在全球市场中注重推行“根植当地,融合本土”战略,将当地的文化差异和习惯融入产品设计中,同时开展各种当地化的市场营销活动,增强品牌认知度。
2. 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基地海尔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基地,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并提供更快速、更高效的售后服务,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3. 引入本土人才海尔在本地推行引入本土人才的战略,以使当地员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背景,并提供当地化的产品和服务。
仓储管理经典例

仓储管理经典例【案例一】海尔集团的仓储物流策昭和大多数企业一样,海尔集团过去也认为库存在功能上仅仅相当于一个储存货物的场地,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海尔重新定位了仓储管理的地位,确立了新的仓储战略目标,主要体现在库存作业的现代化和库存管理方法的创新上。
首先,是库存作业的现代化创新。
1999年,海尔在青岛海尔信息国建立了一座立体仓库。
次年,海尔在青岛海尔开发区エ业园建造了国际化全自动物流中心。
而后,海尔在开发区工业国全部实行了国际化全自动仓储管理,借助大型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其次,是库存管理方法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ERP(企业资源规划)。
海尔在整个物流供应链过程中实施了ERP。
海尔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分步进行的方法: 第一步,应用于库存管理;第二步,应用于车间的生产计划管理;最后,逐步应用于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实施ERP,采购计划的制订、采购过程的控制和跟踪、物流的存取和配送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大减少了重复简单的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二,JT(Just in tim,及时生产模式)。
海尔率先提出了三个JT的管理,即JT采购、JT原材料配送、JIT成品分披物流。
通过它们,海尔物流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以信息流支撑的物流、商流、资金流的同步流程体系,获得了基于时间的争优势,以时间消灭空间,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价服务。
第三,3PL( third- part logistics,即第三方物流)。
青岛海尔物流一3PL部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代理销售、代理采购、物流服务企业。
我们再来看海尔的标准化物流。
海尔推崇一种制度零库存:海尔将各道生产工序标准化,每道エ序的产能精确计算。
エ程部门、维修部门、质检部门等全力配合做好预防安全、质量、故障等隐患,每一道工序的产品全部流入下一道工序。
而这套链式运作体系,需要很成熟的管理体系,包括严格的规章制度、优秀的企业文化、全体职员的良好职业道德等。
我国跨国公司从海尔国际化经营中得到的启示

234学苑论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豪无例外,都加入到产品的国际生产和交换中。
世界各国的参与,优化了国际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跨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
但我国跨国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成本、技术上强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如何从这场合作与较量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完善不足,成为我国跨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跨国市场环境及特点,选择跨国经营区位和进入方式跨国公司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先难后易”或“先易后难”的方式。
海尔在目标市场上“先难后易”。
海尔先将产品卖到德国发达国家,之后是东南亚,中东等发展中国家。
以美国市场为例,海尔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先易后难”。
海尔自1995年起向美国出口冰箱,最初以OEM 方式,之后才开始推介自己的品牌。
在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后才设立“海尔美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在产品种类上采取“先易后难”,海尔的策略是起初以一至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
毋庸置疑,这些正确的战略决策,保证了海尔国际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成功,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上了生动一课。
二、树立品牌观念海尔的宣传主题是:“海尔,中国造。
”张瑞敏对这一主题解释说:“要通过海尔这个品牌让世人认识到中国产品有能力在世界上参与竞争,有能力进入世界名牌行列。
”跨国企业要注重品牌的国际化经营。
品牌竞争已然成为各大跨国公司进行激烈市场角逐的法宝之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必定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当企业品牌发展成世界品牌时,就代表着会拥有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三、争取当地资源,与利益相关方合资合作以日本市场为例,海尔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竞合阶段、合资阶段、兼并阶段、自主发展阶段。
竞合阶段中,海尔与三洋开创了一种互相开放销售渠道的新商业模式,这一模式使海尔获得了日本市场和经营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一.海尔集团概况
海尔集团是以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热水器等为主流产品,兼营房地产、信息产品、金融投资、生物工程等业务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大型企业。
1999年海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其中工业收入212亿元。
目前集团下设企业100多家,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
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目前海尔出口国家和地区达87个,1999年出口创汇亿美元。
除出口业务以外,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在南斯拉夫、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在东京、阿姆斯特丹、洛杉矶、硅谷、里昂、蒙特利尔建立海外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海外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
二.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过程
海尔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其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其国际化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施名牌战略(1984-1991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冰箱厂蜂拥而起,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管理混乱,缺乏竞争优势。
为摆脱亏损,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青岛电冰箱总厂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冰箱业的中国名牌。
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与原西德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散件,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
这一阶段,海尔狠抓质量管理,1988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2.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1992-1998年)
所谓“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进入成本链相关的多个业务。
相关多元化使企业在各业务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统一,技能转移和成本分担使多元化企业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多的利润,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转移,并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
90年代以来,海尔着手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加强在家电行业的竞争地位。
1991年底,海尔兼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空调器厂,经营范围也随之由电冰箱扩大到电冰柜和空调器。
1993年9月,海尔先后收购了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莱阳家电总厂,经营范围扩大到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
1997年9月,海尔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等产品。
1998年6月,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进入电脑信息行业。
目前,海尔已经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产品范围最广、销售收入最多的企业。
这一时期,海尔国际化的活动主要是建立海外市场网络,初步尝试海外建厂,以及实现产品设计的国际化。
(1)建立海外市场网络
产品出口是海尔实现跨国经营的第一步。
海尔在一向重视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取得一系列国际公认的产品质量认证,这些质量认证成为海尔产品通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海尔品牌产品已先后进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海尔集团已形成了有效的海外营销网络,在海外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经销点达8000余个,并建立起售前宣传、售中安装、售后服务的全方位营销体系,为海外建厂打下良好基础。
(2)初步尝试海外建厂
1996年12月,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建立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首次实现海外投资跨国生产。
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2月,南斯拉夫生产厂成立。
(3)产品设计国际化
为了实现本土化设计、本土化生产,海尔集团坚持“市场设计产品”的经营理念,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市场信息,使产品设计紧跟市场变化。
自1994年海尔在东京建立了首家海外设计分部以后,先后在洛杉矶、硅谷、阿姆斯特丹、蒙特利尔成立海外设计分部;在汉城、悉尼、东京、洛杉矶、硅谷、阿姆斯特丹、维也纳、蒙特利尔、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城市设立了信息中心。
3、跨国经营(1998至今)
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明确提出“国际化的海尔”这一战略目标。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由三部分组成:质量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市场国际化。
(1)质量国际化
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国际认证以及检测水平的国际认可是海尔集团使其产品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内容。
目前海尔集团共有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六大产品经过ISO9001认证,是国内通过该项认证产品最多的企业。
在国际上,海尔产品获得德国VDE、GS、EMC、TUV,美国UL、ETL、DOE,加拿大CSA、EEV,美洲NRTL/C,澳大利亚SAA,日本S-MARK,欧盟CE,沙特阿拉伯SASO,俄罗斯GOST,国际CB,南非SABS,菲律宾PBS,韩国安全认证等共18类产品认证,产品可畅通无阻进入87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海尔的检测水平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国内同行业首家获得加拿大EEV、CSA“分享认证”、CSA“全权认证”和美国UL用户测试数据认可的企业。
(2)科技国际化。
在海尔集团十几年的经营中,科技国际化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引智创新、技术输出”的四步曲。
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是海尔实现技术领先的关键环节。
变频空调是海尔消化国外技术的典型。
海尔的变频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
针对中国电力紧张、电压不稳的特点,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海尔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使用的变频一拖二空调,既具有一般变频空调的优点,还可以进行单机能量的叠加,双机能量合理分配,节约用电,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较强的适用性。
目前,海尔的变频技术已向南斯拉夫、土耳其、西班牙等国输出。
海尔的“引智工程”是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又一举措。
为了培养人才,海尔集团每年选派大量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出国培训。
同时,海尔先后实施了11项引进外国技术、管理专家项目。
这些项目已不是单纯地将国外成熟的技术成果直接引进,更多的是利用外国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产品、技术、市场动态有及时、准确的把握。
海尔集团每年为科研开发投入的资金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
1998年8月,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入选中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
技术创新体系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1998年底,海尔集团在科技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正式成立海尔中央研究院。
该研究院是海尔集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公司,通过技术合作建成的综合性科研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超前5-10年技术及新领域技术。
中央研究院还设立了环境参数测试、IEC安全测试、数字技术等12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实验室。
通过这些实验室,海尔集团能够完成欧洲GS/CE、美国UL/DOE、加拿大CSA/EEV、中国CCEE等15种国际认证。
海尔集团成功地实现了技术出口和国际技术合作,标志着该公司开始以技术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产品开发上与国际水平同步,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3)市场国际化。
在市场国际化方面,海尔集团基本上实现了“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1/3。
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18000多个,产品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产品出口走的是“创名牌、扩名牌”的路线,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迅速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坚持国际市场布局的多元化。
目前,海尔出口市场欧美地区占60%,东南亚地区占16%。
试分析: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化经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