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名师导学课件: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性质(共1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性质(共14张PPT)

新课讲解
三、运用物质的性质解决问题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性质:氧气能供给人呼吸
决 定
用途:氧气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登山、潜水、航空等领域。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强化练习
1、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B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方法点拨】明确物质的用途依据物质哪些性质,然后根据化学性质的概念进行判断。物质在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解析】A、无水酒精可以溶解手机屏幕上的赃物,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属于物理性质; B、水垢不易溶解于水,但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的盐,故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了物 质的化学性质;C、食盐易溶解于水,可用水溶解后洗净,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属于物理性质; D、植物油不易溶解于水,不能用水洗净,可用汽油洗去,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属于物理性质。
强化练习
3、下列关于氧气的“自述”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C ) A、我能让铁生锈 B、我能使食物腐烂 C、加压降温我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 D、我能供给呼吸
【方法点拨】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 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解析】A、能让铁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B、能使食物腐烂,是利 用了氧气的氧化性,是化学性质;C、加压降温我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 来,是物理性质;D、能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件 (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网络
走进化 学世界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实 验探究
➢ 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化学实验 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物质的加热 ➢ 实验仪器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例题解析
►类型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判断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认识。 例1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理解 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请仔细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 (1)现有①湿衣服晾干②铁锅生锈③轮胎爆炸④镁条燃烧⑤衣 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⑥食物变质⑦电灯发光⑧冬瓜腐烂,八种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知识点2 化学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反思与评价
解释与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计实验
实验验证
收集、整理 实验数据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白色块状固体,__质__软__,无气味,__难___ 溶于水,密度比水__小___。 (2)燃着时: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分别为_外__焰___、 _内__焰__和_焰__心__,其中_外__焰_温度最高,焰__心__温度最低。 在蜡烛的火焰上罩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 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二__氧__化__碳___生成。 (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_蜡__烛__蒸__气__凝__成__的__小__颗__粒___。
知识回顾
知识点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理变化:_没__有_____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_形__态___的变化。 2.化学变化:_有___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_颜__色___变化、放 出__气__体__、生成_沉__淀___等; ②常伴随__能__量__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PPT教学课件

实验现象
变化前的物 变化时发生 变化后的物 变化后有无新

的现象

物质生成
蓝色的硫酸 铜溶液
有蓝色沉淀 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 铜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1(4)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 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 水的烧杯里。
总结
比较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
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 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 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 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 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化学性质。例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等。
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探讨
电灯通电发光是什么变化? 小明: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小红: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聪明的你知道谁对谁错吗?
温馨提示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 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 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例如:电灯通电 时发光也放热,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 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 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 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 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 过程及其现象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名师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名师教学PPT课件
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 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 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 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 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
【重难点4】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
现象是物质变化时伴随产生的,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 现象为“干冷的烧杯壁有水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壁变浑 浊”,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
现出来。
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 来。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 助燃性、可燃性、稳定性、还原
举例 性、熔点、沸点、挥发性、吸附性、 性、氧化性、毒性、酸性、碱性、 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能与某物质反应等。
确定 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 方法 知或仪器测得。
【重难点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或化工生产中,尽 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即:达到零排 放,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化学的发展史
【典型例题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 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 范畴的是( A )
A.杜绝污染源 B.治理污染点 C.深埋有毒物 D.处理废弃物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
【重难点5】性质与变化的区分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 “会”、“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 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如“铁丝生锈”、“铁丝易生 锈”,其中前者为变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 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共33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共33张)
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4.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 B )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5.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 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 生能量的是( C )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利 : ______________ ;
弊 : _______________ 食物腐败等。
注意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 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现象,但 有这些现象产生的不一定是 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但它是物理变化。 爆炸是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二者常常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 化共分为几类,如何区分他们呢?
实验一:水的沸腾(仪器名称)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
上,如右图所示。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至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观察现象。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仪器名称)
开阔视野:
熔点: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时的温度, 像冰熔化为水。 沸点:液态物质转化为气态物质时的温度, 像水沸腾为水蒸气。 密度: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温馨提示:怎
性质: 能(够)、可(以)、(不)易、难

化学精品课件-九年级上册-全册-人教版

化学精品课件-九年级上册-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化学
全册优质课件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 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 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 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性质属 于化学性质。 5.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 判断的科学素养。
颜色: 无色
状态:
气味: 有特没殊有气发味生化沸学点变:化
液体 80℃
点燃时: 能燃烧 在化学变化中 2人小组讨论: 这些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语言叙述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时有“可、易、能、会”等字
如 :酒精燃烧; 酒精能燃烧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判断下列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化 学 反

生成沉淀

木材燃烧 示例 铁的生锈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判断正误。 ⑴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⑵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 √) ⑶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⑷当两种物质相遇后 , 有沉淀生成 , 说明它们发生了
化学变化。 ( ) × ⑸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这是化学变化。( ×)
1.酒精易挥发 物 2.汽油可燃 化 3.水可变成冰 物 4.食盐有咸味 物
5.空气无色无味 物 6.银能导电 物
7.钠很软

8.常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 物
9.铁的熔点为 1535 ℃

10.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共43张PPT)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共43张PPT)

知识点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2)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是氧气的特征反 应。很多物质在氧气浓度高的时候,反应都更剧烈, 反应现象更明显,有关氧气的相关知识,将在第二单 元学习。
知识点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千奇百怪的排水法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排水法,方便快捷。尤其是 收集一些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非常适用。这套装 置还有一个优点是:通过排出水的体积的测量,可以 得出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知识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区分方法: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 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气体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 旺,则气体是氧气。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中国古代的炼丹炉
尽管在今天看来,连小孩子都知道,炼丹、长生 不老这样的说法是伪科学的,但是古代的炼丹术士 们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 过滤、蒸馏等,为化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七、实验完毕,把废液和废物倒在指定的容器中,并关闭电器开关和水 阀。
八、实验室要定期检查电源保护器、灭火器等安全设备,注意门窗的关 闭。
知识点 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及其用途
常见危险化学品标识
对其危险特性的分类: 第1类 爆炸品 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 易燃液体 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 有毒品 第7类 放射性物品 第8类 腐蚀品
知识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延展性
延展性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指可锤炼、可 压延的程度。物质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 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下能碾 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全套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全套ppt课件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课堂小结

学 探
蜡烛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蜡烛组成和 性质
燃烧的 现象
火焰的 温度
燃烧的 产物
白烟的 成分
课堂达标
1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 B.通过实验可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C.通过实验可以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D.进行化学实验时,要勤于动手,不必记录现象
(滨州中考)
课堂达标
2 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 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倒入澄清石灰水后, 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 二氧化碳
新知探究
熄灭蜡烛,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新知探究
蜡烛熄灭时的现象
操作方法 熄灭蜡烛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产生一缕白烟
新知探究
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成分是什么?请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新知探究
探究白烟成分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新知探究
探究酒精的性质
酒精:无色 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能燃烧
新知探究
通过实验分析,你发现物质性质的体现方式有什么不同?
空气:无色、无味、气体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15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A )
A. 水力发电
B. 煤燃烧发电
C. 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 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3. (2016广东)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 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 酿制甜酒 B. 煤炭燃烧 C. 瓷器破碎 D. 钢铁生锈 4. (2017广东)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 死灰复燃 B. 杯弓蛇影 C. 冰消雪融 D. 铁杵磨针 5. (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 ) 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考点突破
考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考点分析: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设置新情境,联系生产、
生活实际和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联系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
及典型的现代科学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判断。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
1. (2014广东)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 A. 铁矿炼铁 B. 干冰制冷 C. 海水晒盐 D. 风能发电
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因此,都属
于物性质。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中可燃性必须通
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氧化性也
属于化学性质,故C选项正确。
答案:C
【学以致用】 1. 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填空。 (1)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为__化__学_性__质___。 (2)水冷却到0 ℃时结冰,为__物__理__变__化____。 (3)煤烧成了灰烬,为__化_学__变__化___。 (4)镁条是银白色固体,为__物__理__性__质___。
【学以致用】 2.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D ) A. 点燃酒精灯时,火焰可分焰心、内焰、外焰三层 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C.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 燃 D.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易错点3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时,读数方法错误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 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了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如果仰视 将会造成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俯视会造 成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 【例3】某同学用100 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 图Z1-1所示。
【学以致用】 3. 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采用如图Z1-2 所示的方法,该方法导致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比规定值偏 __小___(填“大”或“小”),该液体的实际值是__4_2_._0_mL。 指出图中其他几处错误,并指出该错误可能导致的后果: __瓶__塞_正__放__在__桌__面_上__,__后__果__是_瓶__塞__上__沾__上_污__物__污__染__试_剂__;__ __标__签_没__有__向__着__手_心__,__后__果__是_倾__倒__液__体__时_的__残__留__液__腐_蚀__标__ __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密度、硬度
C. 氧化性、可燃性
D. 熔点、沸点
易错提醒: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
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
有新物质产生。
正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1)仪器a的名称是__酒__精__灯___。 (2)A图称量前,要将天平调平衡,首先要把___游__码__归_零___, 然后才调节平衡螺丝;称量粉末状固体时若药品量不足,此 时一只手用药匙取药品移至天平左盘上方,另一只手应 ______轻__轻__拍_动__拿__药__匙__的_手________,使少量药品落入盘中。
易错点透析
易错点1 无法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 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性质可以引起 某些变化,通过一些变化可以推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即性 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例1】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颜色、状态
易错点2 不能正确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东西,实验结论是由现象经过分析获得的。 【例2】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蜡烛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C. 燃烧过程中蜡烛逐渐变短 D. 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11. (2018广东)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D )
考点4 正确使用化学药品、安全操作 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后果,以及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易燃物、易爆物、腐蚀性等物质使 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 12. (2016广东)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 D)
13. (2018广东)下图属“用后必须洗手”标志(贴在微毒或 有毒的试剂瓶上)的是( B )
期末复习精练
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 2. 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 3.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 本的实验操作(独立操作); 4.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并能安全操作(独立操作); 5. 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内化)。
9. (2015广东)根据图Z1-4的实验常用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F的名称是__量__筒__。 (2)当用铁夹固定好试管后,要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 应调节___K_2__(填“K1”“K2”或“K3”);要调节试管与酒精灯 相对高度,应调节螺旋_K__1 ___(填“K1”“K2”或“K3”)。
易错提醒:化学实验的现象一般有发光、放热、生成沉淀、 气体或颜色变化等,实验结论一般是生成了什么,具有什 么性质等。如“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为实验现象,“蜡烛燃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则为实 验结论。 正解: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罩在 蜡烛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燃烧过程中蜡烛逐渐 变短,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所以都属于实验现象;蜡 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 观察不到,所以不是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答案:D
14. (2017广东)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请写出图 Z1-6中这些同学做化学实验时的违规行为(写三点):_____ _在__实_验__室__吃__食__物_;__在__实__验__室_内__追__逐__打__闹_;__手__持__试__管_加__热___。
考点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
考点分析:本考点一般考查的方式是提供教学、生活或生
产中的典型事例,判断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
质。并能根据“性质决定用途”判断物质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6. (2018巴中)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 颜色
B. 密度
(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_____mL。 (2)该同学若要量取46.0 mL的该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 该用________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 (3)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6.0 mL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 而是仰视读数,则量取的实际体积_______(填“大于”或 “小于”)46.0 mL。 易错提醒: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小,但实 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巧记为“羊(仰视)小虎(俯视)大”。 正解:(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 处保持水平,读数为44.0 mL。(2)接近要求的体积时,应改 用胶头滴管。(3)仰视时读数偏小,所以实际体积应大于 46.0 mL。 答案:(1)44.0 (2)胶头滴管 (3)大于
10. (2016广东)根据图Z1-5所示的实验常用仪器回答有关 问题。
(1)仪器E的名称为__试_管___。 (2)图A~C是常见实验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___B___(填 字母);请选择一个有错误的操作写出改正方法:_______ __A__操__作_中__应__先__挤__压_出__胶__头__中__空_气__,__再__插__入_吸__取__液__体_____。
C. 可燃性
D. 溶解性
7. (2018贵港)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 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 B. 锰钢用作钢轨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3 化学仪器与基本操作 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时的注意 事项及操作的规范性等。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8. (2014广东)请根据图Z1-3回答相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