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关于夏至的古诗句

关于夏至的古诗句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唐代: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一、译文及注释
1、译文:夏至时节,处处都能听到蝉鸣声响,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年已走到五月中。
龙儿也畏惧炎热,潜在碧绿的潭水深处;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
每当下雨前,频频飞驰的闪电;雨过天晴后,看到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阳律“蕤宾”换移离去后,阴阳二气开始各奔东西。
2、注释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
渌水:清澈的水。
太阳宫:太阳神居住的宫殿。
传说,燧人氏曾乘鸟去取火。
飞电:飞驰的闪电。
带虹:带状的彩虹。
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蕤宾属阳律。
移去:改变离去。
二气:阴阳二气。
二、典故分析
1、龙潜渌水坑:古代认为龙是水中的神灵,夏至时节阳气最盛,龙潜入水中避暑,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
2、火助太阳宫:太阳宫是太阳神居住的地方,夏至时节太阳最接近地球,阳光强烈,象征着自然界的火热与生命力。
3、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象征着夏季的音乐节奏,预示着季节的更迭。
三、佳句点评
1、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这一句通过蝉鸣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夏至时节的到来,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
2、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这一句通过对夏日天气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多变与美丽,画面感极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1/ 1。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夏至的时间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
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古代人的“夏至”怎么过“夏至”这个时点它是太阳运行的北回归线上的一个极点,这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之一。
夏至是什么时候?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什么时候?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那么,夏至是什么时候?下面网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夏至的学问。
夏至时间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基本介绍夏至(summer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由于,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连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由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纳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头,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谚语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有雷三伏热爱玩夏至,爱眠冬至夜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馄饨免疰夏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节气过后白天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夏至过后是什么节气夏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由来与含义大全网 . /。
关于夏至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关于夏至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夏至的寓意和象征1、夏至代表寓意:炎热将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2、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3、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也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夏天来临。
夏至的饮食习俗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夏至美好寓意祝福寄语1.热情似火的夏至已来到,抱一抱你,开心无边;照一照你,幸福如火;亲一亲你,神采飞扬;拥一拥你,活力四射;搂一搂你,激情无限。
愿你夏至舒爽,欢乐开怀!2.夏至到,幸福的花儿对你笑,美好天天;快乐的歌儿对你唱,欣喜连连;平安的大道任你逛,福寿绵绵。
祝你夏至快乐,幸福无忧!3.三月桃花七月荷,荷叶丛下有轻歌。
暗香浮动晓寒外,早有蜻蜓立初荷。
荷外青山连碧野,青蝉幽鸣夕阳斜。
夏至,一首轻诗寄我情。
4.稻花香里论丰年,夏至祝福送上前,听取蛙声一大片,送来祝愿一大片,夏风吹动我思念,牵挂之情永不变,问候真情天可见!5.夏日已至,昼长夜短,暑气灼人,养生莫忘记:重养神,慎起居,调饮食,重降温。
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并且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寓意。
夏至这一节气的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
让我们一起探索夏至的内涵与寓意。
时间角度上,夏至代表了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地方最北,而北半球的各地将迎来最长的白昼。
这也意味着阳光和热量的最大输出,是大自然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
夏至的到来象征着大自然进入了一种繁荣和充满活力的状态,这也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积极向上的力量的渴望。
农业角度上,夏至代表了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
在北半球,夏至之后,阳光逐渐减少,但土壤的温度还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使得农作物在这个时期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和热量,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
夏至的寓意也是农民丰收、五谷丰登的象征。
在中国农村,夏至往往是农民们忙于种植、收获和农事活动的时期。
因此,夏至也被赋予了团结力量、劳动创造的意义。
文化角度上,夏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含义。
根据《周易》中的描述,夏至是阳气达到最盛的时刻。
阳气代表着积极向上、明亮温暖的力量,而夏至则被视为阳气到达极致的代表。
夏至的寓意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象征。
在古代,夏至被视为重要的祭祀日期,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并祈求夏季的顺利和丰收。
这种祭祀和庆祝活动是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致敬,也是人们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体现。
个人发展角度上,夏至也可以被理解为时令与人生的比拟。
夏至之后,阳光逐渐减少,白天变短,这象征着自然界在进入秋天之前的准备和调整。
同样地,人生中也存在着阴晴圆缺的变化,时光荏苒,人们也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
夏至的到来提醒着我们珍惜时间,把握机遇,顺应自然规律,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同时,夏至也给予我们思考人生、面对挑战的契机,激励我们要勇往直前,追求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
总之,夏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寓意。
详解二十四节气——夏至

详解二十四节气——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
一、夏至节气的由来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二、夏至节气如何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夏至,又称“夏节”、“夏至日”,在中国农历中是一年中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6月20日或21日,夏至标志着夏天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夏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夏至这个名字的含义来源于古代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夏至一词中的“夏”指的是夏天,表示季节的变迁;“至”表示到达的意思,即夏天到来的标志。
因此,夏至意味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是农历24个节气中最早到来的一个。
夏至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首先,夏至标志着阳光的达到最高点,白天变得更长,夜晚变得更短。
这暗示着人们要积极迎接夏天的来临,享受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天气。
同时,夏至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能量的爆发,植物开始茂盛生长,农作物开始丰收,人们的生活也进入了丰裕的季节。
其次,夏至还具有养生和健康的寓意。
夏至这一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所以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可以适当调整饮食习惯,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取,以补充体内的元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同时,在这一天还可以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登山等,让身心得到放松和锻炼。
另外,夏至还在文化和民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夏至是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夏天的喜爱和向往。
总结起来,夏至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它意味着夏天的正式到来,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阳光和能量的爆发,以及生命和丰收的季节。
同时,夏至还具有养生与健康的寓意,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参加户外运动来享受这一天的盛夏之美。
另外,在文化和民俗中,夏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传统活动,以表达对夏天的热爱和祝福。
无论是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的角度,夏至都是一个令人期待和值得庆祝的日子。
2024年夏至是哪一天

2024年夏至是哪一天2024年夏至是天文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它代表了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
夏至通常发生在6月21日或6月22日,但具体的日期与每年的月球和太阳位置有关。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2024年夏至究竟是哪一天吧!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节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了北回归线的最北端,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2024年夏至预计将在中国大陆时间的6月22日凌晨3点25分左右到来。
当时,太阳将达到北纬23°26',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这一时刻标志着太阳从南半球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标志着北半球的夏季正式开始。
夏至这天,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最短。
在北半球,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间最早,西方落下的时间最晚。
夏至这一天,大部分地区将会迎来炎热的天气,阳光强烈,白天持续时间长,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夏至对于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夏至是中国古代农民划分季节和农事活动的标志。
夏至以后,正值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农民们开始进行田间管理、灌溉、除草等工作。
一些地区还会举办丰收祭祀和庆祝活动,祈求丰收和好运。
夏至不仅在农耕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多启示。
夏至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好时机。
阳光充足,人们可以多参加户外运动,进行日光浴,补充维生素D。
同时,由于白天时间长,人们可以适当延长工作和学习时间,更好地利用光照资源。
总之,2024年夏至将于6月22日凌晨3点25分左右到来,标志着北半球的夏季正式开始。
夏至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太阳位于北回归线最北端。
夏至对于农耕文化、节气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
让我们一起期待夏至的到来,享受阳光、健康、快乐的夏季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
始于太阳位于黄经90°位置,约在阳历6月22日前后。
此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上升。
夏至日(夏至日)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简介
每年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长,白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地球上距北回归线越远的地方,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
相比之下,此时北半球比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
一般北半球6,7,8三个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太阳是从东北方升起,向南方运行,到西北方落下;在北回归线以南,太阳是从东北方升起,向北方运行,从西北方落下。
因为海南全岛都在北回归线以南,所以海南在夏至日这天,日出时太阳在东北方,日中时太阳在正北方,日落时,太阳在西北方。
平时说的夏至日(一般指北半球)实际上是北至点,就是太阳直射点最北的一刹那,是一个时刻,不是一天,其实你仔细看看日历会发现所有节气都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原因就在于此.但习惯上我们会把自己所在时区包含这一刻的一整天都叫做夏至日. “夏至”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过了这天,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也就逐渐变短了。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
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昼长夜短这种变化,纬度越高的地区越明显。
那么,这一天中国不同地区白昼到底有多长呢?江苏省天文学会天文专家严家荣介绍,根据这些地方在夏至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出了白昼的长度(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中国的最北端的漠河是中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6小时56分;中国领土最南边界曾母暗沙是中国昼长最短之地,昼长12小时16分。
南北差距达4个小时40分钟。
另外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为:哈尔滨市昼长15小时43分;北京昼长15小时1分;济南昼长14小时40分;
上海昼长14小时11分;杭州昼长14小时7分;福州昼长13小时46分;广州昼长13小时34分;香港昼长13小时30分。
夏至饮食习俗
夏至节气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故为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周代夏至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饥饿。
从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
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夏至祭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
有的地方麦糊烧(一种用面粉调成糊在锅中摊成极薄的大饼)供司灶、祖宗。
也有擀面为薄饼,烤熟后夹以青菜、豆荚、豆腐等祭祖。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标志盛夏的来临。
与冬至开始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数“夏九九”。
《夏九九》有很多版本,最能反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湖北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
《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谚语: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漠河县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光出现。
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是人们旅游观光的最佳季节。
漠河县于1989年把“夏至”定为旅游节。
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
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特点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减短。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