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运行维护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1.1运行调度概述1.1.1运行调度概述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调度主要由运行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控制水泵、风机、阀门等设施来实现。

运行控制参数主要包括:1)水量调整因湿地系统受外部影响较大,来水水量不稳定,甚至存在断水的情况。

主要手段是通过调节、切换管路系统阀门开关等措施,保证系统运行稳定。

2)溶解氧量的调整其主要依据是湿地进水端水中溶解氧(DO)浓度,主要手段是曝气强度控制;湿地进水溶解氧浓度宜2 mg/L~3.0 mg/L,通过控制鼓风机的曝气量控制水中溶解氧浓度。

3)故障调度人工湿地系统主要故障包括:停电或断电、管线泵站故障、大火、暴雨洪水及突发污染事故。

1.1.2操作规程每班巡检及运行调整调度员在日班时应对厂内的关键工段巡检,并查看仪表记录以及及时对运行进行调整。

每班巡检应包括:1)查看仪表数据记录➢运行控制参数是否正常;➢溶氧是否在2.0 mg/L至3.0 mg/L的幅度内;➢出水水质是否达标。

2)感官巡检➢进水色度、浊度判断;➢进出水流量判断;➢渠道淤积程度判断。

故障调度对较长时间的计划性断电、停电,值班人员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运行管理部门通报此次停电原因、时间、范围,运行管理部门根据此报告确定应对措施;对于主要设备突发性故障,值班人员在收到此信息后及时调整设备的投运组合,设备故障处理后应由设备动力部门维修人员及时填报故障设备修复通知单,反馈到运行部,以便安排该设备的正常投运;暴雨时视水量大小打开系统应急旁路阀门,防止湿地被大水长时间淹没;遇高负荷事故排放,必要时系统停止运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

记录记录表分为两种,即每日进行和每月进行。

每日关键运行参数应及时填表,以产生月运行汇总表。

每月进行一次表格中应包括对系统可能的偏差趋势进行分析, 以便总结规律并适当作出调整。

技术指标出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未处理水溢流率不高于10%。

1.2进水泵站运行维护(若有)1.2.1操作规程启动前检查启动前检查工作包括:➢吸水池水位,是否在允许开机水位以上;➢水中有无可能影响水泵运行的杂物;➢检查泵机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若有)是否关闭;➢检查控制台(柜)开关位置,切换成手动控制状态。

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与维护技术方案

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与维护技术方案

**县**河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与维护技术方案**县**河人工湿地位于**县境内,立足打造“一城秋色半城湖”美景,建设园林生态景观,打造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带状湿地长廊,使其具备娱乐休闲、自然游赏、生态保育等功能,并为城区“北拓”接续发展开辟空间。

处理规模 40000吨/日,工程总面积约325 亩,主要包括引水系统、进出水提升泵站、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区及配套设施。

工艺采用提升泵站、滞留塘+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区组合工艺,水质符合《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的规定。

1 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与维护整体实施方案1.1编制依据(1)《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环办水体函〔2021〕173号)(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4)国家及山东省有关人工湿地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管理办法1.2工作目标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维护项目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使其发挥应有功能,实现项目最初的设计和建设目标,保障工程建设效果和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

1.3项目运行维护范围及时间运行维护范围:**县**河人工湿地提升改造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运行维护时间:合同签订之日起 3年1.4项目运营维护内容按照《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第四章运行维护中“基本规定、生产调试、日常运行与养护、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监测与记录、常见问题及建议措施清单”等规定执行。

运行管理与维护内容如下表:1.5运营管理与维护原则运用统筹学原理和思路,采用统筹运营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内部各环节间、各行业间、人员安排上、日常运营与应急管理间、短期效果与长期效应间的协调统一,实现最高运营管理效果和效率。

主要管理原则包括:时间最优化原则:通过合理安排运营班次、人员配置,并制定运营管理应急预案,实现人员配备合理化、高效化,并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节约时间成本。

资源最优化原则:通过统筹管理、合理调配运营所需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仪器设备、备品备件,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1.1卫生保洁管理标准管理范围内实行一清扫全保洁,确保湿地无卫生死角,清洁明净。

具体要求如下:1)湿地水面及基质表层无明显枯枝、落叶等垃圾;2)湿地及周围水面漂浮物随时清理,无明显垃圾漂浮;3)湿地植物修剪过后及时清理干净、做到地面无枯枝残叶;4)湿地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5)保证卫生工具、机械、垃圾桶等干净整洁,摆放有序;6)做好湿地周围蚊蝇防范并及时消杀的工作;7)对夏季湿地可能出现的异味要及时治理,保证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

1.2养护管理标准1.2.1湿地单元养护标准1)适时进行水位调节,保证人工湿地不出现进水端雍水和出水端淹没现象;2)做好人工湿地的低温环境时的保温及运行措施;3)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缓堵治堵,防堵塞,确保水流通畅;4)定期对护堤进行检查、维修,阻止出现漏水、渗水现象发生;5)湿地内无大面积恶性杂草;6)湿地环境整洁,无明显的的垃圾、残枝败叶等杂物;7)做好湿地蚊蝇的防控工作,做到湿地中无蚊蝇扰人现象;8)湿地植物无明显病虫害。

在病虫害发生时,原则上不引入新的污染源(农药、杀虫剂)。

多用物理和生物等绿色环保的方式防治病虫害;9)植物生长正常,无明显死亡缺株;10)适时(如秋末初冬)收割湿地植物,保证人工湿地的良性循环;11)严格执行定期和经常的安全检查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特别是秋季人工湿地收割植物应妥善处置,以免引起火灾;12)严格执行进水处理、出水检测制度和标准,保证出水水质。

1.2.2水生植物养护标准1)植物生长期旺盛,开花正常,无明显病虫害;2)根据季节和植物生长要求,控制好水位,保持其有适宜生长环境;3)植物病虫害防治要及时,注意保护益虫,不污染环境;4)定期清除杂草和枯死植株,并及时补植,保证净化和景观效果;5)对生长旺盛植物,要定期进行移植分栽,保证植物有适当生长空间;6)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在其生长茂盛或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定期收割。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维护方案一、前言人工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工程,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因此,对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以确保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效运转,提高其环境效益。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人工湿地是由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它通过水流、植物、微生物等作用,来净化废水,改善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水质、水量、土壤等多个因素。

1.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人工湿地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净化水质、保护水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等进行科学管理。

2. 微生物: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解有机物、氧化铵氮、硝化硝态氮等,在水质净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关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并合理调整运营维护工作。

3. 水质:水质是评判人工湿地运营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水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水量:人工湿地的水体是通过自然补给和排放来维持平衡,因此需要谨慎管理水体的水量,确保水体在适宜范围内。

5. 土壤:人工湿地的土壤也对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壤 pH 值、营养物质含量等进行定期测试,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三、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安排人工湿地的运营维护工作包括日常管理、设备维护、环境监测等方面。

1. 日常管理(1)清理水体:定期对人工湿地中的水体进行清理,清除水生植物残体和杂物,保持水体通畅。

(2)植物管理:对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进行及时修剪和换植,保持植物的生长状态。

(3)施肥管理:根据植物生长状态和土壤养分含量,定期施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4)水量管理:定期监测水体的水量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保持水体的适宜水量。

2. 设备维护(1)投放水体:对人工湿地中的水体进行定期清理和检修,保证水流通畅。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1.1运行调度概述1.1.1运行调度概述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调度主要由运行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控制水泵、风机、阀门等设施来实现。

运行控制参数主要包括:1)水量调整因湿地系统受外部影响较大,来水水量不稳定,甚至存在断水的情况。

主要手段是通过调节、切换管路系统阀门开关等措施,保证系统运行稳定。

2)溶解氧量的调整其主要依据是湿地进水端水中溶解氧(DO)浓度,主要手段是曝气强度控制;湿地进水溶解氧浓度宜2 mg/L~3.0 mg/L,通过控制鼓风机的曝气量控制水中溶解氧浓度。

3)故障调度人工湿地系统主要故障包括:停电或断电、管线泵站故障、大火、暴雨洪水及突发污染事故。

1.1.2操作规程每班巡检及运行调整调度员在日班时应对厂内的关键工段巡检,并查看仪表记录以及及时对运行进行调整。

每班巡检应包括:1)查看仪表数据记录➢运行控制参数是否正常;➢溶氧是否在2.0 mg/L至3.0 mg/L的幅度内;➢出水水质是否达标。

2)感官巡检➢进水色度、浊度判断;➢进出水流量判断;➢渠道淤积程度判断。

故障调度对较长时间的计划性断电、停电,值班人员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运行管理部门通报此次停电原因、时间、范围,运行管理部门根据此报告确定应对措施;对于主要设备突发性故障,值班人员在收到此信息后及时调整设备的投运组合,设备故障处理后应由设备动力部门维修人员及时填报故障设备修复通知单,反馈到运行部,以便安排该设备的正常投运;暴雨时视水量大小打开系统应急旁路阀门,防止湿地被大水长时间淹没;遇高负荷事故排放,必要时系统停止运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

记录记录表分为两种,即每日进行和每月进行。

每日关键运行参数应及时填表,以产生月运行汇总表。

每月进行一次表格中应包括对系统可能的偏差趋势进行分析, 以便总结规律并适当作出调整。

技术指标出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未处理水溢流率不高于10%。

1.2进水泵站运行维护(若有)1.2.1操作规程启动前检查启动前检查工作包括:➢吸水池水位,是否在允许开机水位以上;➢水中有无可能影响水泵运行的杂物;➢检查泵机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若有)是否关闭;➢检查控制台(柜)开关位置,切换成手动控制状态。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手册范本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手册范本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手册2017年7月微信号:huguanglong2010QQ:342816225目录总则1第1章人工湿地运维管理体系 (2)1.1运行管理机构 (2)1.2岗位职责 (2)1.3运行维护组织管理 (5)第2章运行维护标准 (6)2.1卫生保洁管理标准 (6)2.2养护管理标准 (6)2.3设施运维标准 (7)2.4野外巡护监测管理标准 (8)2.5安全保卫管理标准 (8)第3章初次运行 (9)3.1系统初次运行的前提条件 (9)3.2湿地植物初期维护 (9)3.3正常运行 (10)第4章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 (11)4.1运行调度概述 (11)4.2进水泵站运行维护(若有) (12)4.3粗、细格栅运行与维护(若有) (16)4.4鼓风机房的操作运行(若有) (18)4.5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 (20)4.6湿地床体的运行维护 (27)4.7湿地植物的养护 (31)4.8附属设施维护 (33)4.9湿地运维年度计划 (35)第5章检修 (40)5.1控制系统(若有) (40)5.2机械设备检修(若有) (41)5.3电气设备检修(若有) (42)5.4人工湿地系统建筑物的检修 (43)5.5检修纪录表和检修验收单 (44)第6章监测 (45)6.1监测内容和频率 (45)6.2样品检测 (45)第7章事故预案及工作考核 (47)7.1事故预案管理 (47)7.2事故处置方式 (49)第8章运维工作考核 (52)附表 (I)总则1.编制目的为保障人工湿地预处理设施、湿地床体、管道系统、植被系统等各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最终保障出水水质达标。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贯彻本公司“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等“三位一体+”的战略理念,特制定本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手册。

2.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式人工湿地的日常和应急情况运行维护管理。

3.规范标准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手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人工湿地后续维护管理制度

人工湿地后续维护管理制度

人工湿地后续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人工湿地的后续维护管理,保障其良好运行和生态功能,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湿地保护主管部门、湿地使用管理者等相关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人工湿地后续维护管理应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依法保护、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综合治理、全面推进。

第四条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工湿地后续维护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督促湿地使用管理者按规定履行湿地后续维护管理的职责。

第二章湿地后续维护管理措施第五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依法划定人工湿地边界、标识警示标识牌、设置警示标志,保障湿地的安全、稳定、良好生态环境。

第六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建立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档案,定期对湿地进行巡查检测并记录,确保湿地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七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定期开展湿地环境监测评估工作,对湿地水质、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整改。

第八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维护人工湿地内的各项设施设备和建筑结构,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第章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九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制定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第十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和恢复湿地内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确保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完整。

第十一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开展湿地植被修复工作,保护并适度修复湿地内的植被,确保湿地植被的覆盖率和生长状况。

第十二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建立和完善湿地的防治灾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对湿地内的洪涝、滑坡及其他自然灾害进行防治和修复。

第章湿地管理与监督第十三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建立健全湿地管理制度和责任制,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范围,并依法履行湿地管理职责。

第十四条湿地使用管理者应当建立健全湿地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湿地的维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标准1. 运行管理1.1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运行流程。

1.2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进行巡查,检查湿地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水质状况、植物生长情况、动物活动等。

1.3 湿地管理单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水位变化、水质异常、植被病虫害等,并记录处理过程和效果。

2. 水质管理2.1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监测湿地水质,包括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2 湿地管理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节进水量、调整水质处理设施等,保持水质平稳和达标。

2.3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清理湿地系统中的淤泥和底泥,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

3. 植被管理3.1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对湿地植被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修剪过密的植被、清除杂草等。

3.2 湿地管理单位应保证湿地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符合规划要求,根据需要进行种植、补植和疏伐。

3.3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施肥和浇水,保证湿地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4. 动物管理4.1 湿地管理单位应保护湿地中的野生动物,不得干扰和捕杀野生动物。

4.2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巡查和记录湿地中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的活动情况。

4.3 湿地管理单位应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和有害动物的数量,如设置捕捉器具、利用生物控制等。

5. 废物管理5.1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废物管理制度,明确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流程。

5.2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清理湿地中的垃圾和废物,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如分类回收、焚烧或填埋。

5.3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垃圾和废物的收集点和容器,并进行定期清理和更换。

6. 安全管理6.1 湿地管理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湿地系统的运行过程安全可靠。

6.2 湿地管理单位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事项,如禁止游泳、禁止捕捞等。

6.3 湿地管理单位应定期进行设备和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管理:
1、为防止杂草的大量生长,每年春季植物发芽阶段可对湿地进行淹水,防止一些旱生杂草的生长。

待植物生长良好,足以在与杂草生长竞争中占据优势时,恢复正常水位,此过程大约半个月。

2、每年冬季应对湿地中的植物进行收割,人工湿地植物收割后,应及时清理人工湿地上残留植物碎屑,防止因植物残留造成出水取出效率降低甚至污染物的浓度升高。

3、湿地植物除虫应尽量少用杀虫剂,避免对水质产生影响,造成二次污染。

人工湿地的启动运行: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启动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即系统调试、植物栽种、根系发展不稳定阶段和植物生长成熟、处理效果良好的稳定成熟阶段。

一般建成初期,需要将湿地填料浸水,按设计流量运行到3个月后,可将水位降低到填料表层下15厘米,以促进植物根系向深部发展。

待根系生长成熟,深入到床底后,将水位调节至填料层下5厘米处开始正常运行。

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后,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年际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稳定。

人工湿地的日常运行与维护管理:
正常情况下应保持湿地池中的水位,在湿地日常运行
中,建议每个月将湿地池排干一次,使湿地池处于晾干状态,使空气深入到湿地池内部,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降解填料中沉积的有机物,同时由于系统停止进水,微生物新陈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得不到持续的补充,填料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内源呼吸期,消耗本身资源并逐渐老化死亡,利于湿地的长期运行,并降低湿地填料发生堵塞的几率。

湿地运行中应及时清理人工湿地填料表面的植物落叶及败落的茎秆等。

在植物生长旺季可适当收割一些湿地植物,有利于取出废水中的氮。

在湿地系统运行期间,若出现表面堵塞现象,可适当更换堵塞区域的湿地填料,具体更换量为湿地表层一下15厘米左右,提高系统的渗透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