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等级划分标准

合集下载

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试行)

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试行)

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试行)(1994年2月21日水利部水管[1994]106号通知发布)第一条 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多目标综合利用,使河道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六条“河道划分等级”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所有河道。

跨国河道和国际边界河道不适用本办法。

河道内的航道等级按交通部门有关航道标准划定。

第三条 河道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

(表见后)第四条 河道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五级河道。

在河道分级指标表中满足(1)和(2)项或(1)和(3)项者,可划分为相应等级;不满足上述条件,但满足(4)、(5)、(6)项之一,且(1)、(2)或(1)、(3)项不低于下一个等级指标者,可划为相应等级。

第五条 河道等级划分程序:一、二、三级河道由水利部认定;四、五级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认定。

各河道均由主管机关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划出重要河段和一般河段。

第六条 具备某种特殊条件的河道(段),可由水利部直接认定其等级。

第七条 河道划分等级后,可因情况变化而变更其等级,其变更程序同等五条.附件一: 河道分级指标表 分 级 指 标影 响 范 围 级 别流域面积(万km2)(1)耕地(万亩)(2) 人口(万人)(3)城市(4)交通及工矿企业(5)可能开发的水利资源(万KW )(6) 一 >5.0 >500 >500 特大 特别重要 >500二 1-5 100-500 100-500 大 重要 100-500三 0.1-1 30-100 30-100 中等 中等 10-100四 0.01-0.1 <30 <30 小 一般 <10五 <0.01注:1.影响范围中耕地及人口,指一定标准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城市、交通及工矿企业指洪水淹没严重或供水中断对生活、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的。

河道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划分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试行)第一条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多目标综含利用,使河遣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六条“河道划分等级”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所有河道。

跨国河道和国际边界河道不适用本办法。

河道内的航道等级按交通部门有关航道标准划定。

第三条河道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

(表见后)第四条河道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五级河道。

在河道分级指标表中满足(1)和(2)项或(1)和(3)项者,可划分为相应等级;不满足上述条件,但满足(4)、(5)、(6)项之一,且(1)、(2)或(1)、(3)项不低于下一个等级指标者,可划为相应等级。

第五条河道等级划分程序:一、二、三级河道由水利部认定;四、五级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认定。

各级河道均由主管机关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划出重要河段和一般河段。

第六条具备某种特殊条件的河道(段),可由水利部直接认定其等级。

第七条河道划分等级后,可因情况变化而变更其等级,其变更程序同等五条。

河道分级指标表注:1.影响范围中耕地及人口,指一定标准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城市、交通及工矿企业指洪水淹没严重或供水中断对生活、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的。

2.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大城市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小城镇人口10-20万。

特别重要的交通及工矿企业是指国家的主要交通枢纽和国民经济和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工矿企业。

附件二:关于编制河道等级划分办法的说明根据《河道管理条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河道划分等级”,河道等级划分等河道等级标准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为此,我们制定了《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实行)》,现作如下几点说明:一、制定河道等级划分办法的目的我国地域辽阔,河道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流域共5万多条,自然属性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都很大。

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

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

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1. 引言在我国众多河道中,防洪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为了能够有效地预防洪水,减少灾害损失,我国制定了一套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体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标准的等级划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2. 河道防洪标准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确河道防洪标准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洪涝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河道防洪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这套标准能够通过制定合理的河道治理和灾害防范方案,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河道,提高洪水防治的能力。

3. 河道防洪标准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河道防洪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我国将河道防洪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些等级是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流域面积和河道水位等因素综合评估得出的。

在划分标准时,政策制定者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3.1 多因素综合考虑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历史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力、河道的地理条件和地貌特征、流域的面积和自然补给能力等。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才能制定出适应实际情况的标准。

3.2 由浅入深、分级应对在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中,采取了由浅入深、分级应对的策略。

这意味着河道等级越高,其防洪标准和能力要求越高。

这一划分方式能够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防洪工作,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洪涝灾害防治效果。

4. 河道防洪标准等级划分的具体内容河道防洪标准的等级划分主要按照河道宽度、水位、洪水位宽余条件和洪水位骤变坡度等指标进行评估和划分。

一般情况下,我国将河道防洪标准分为一到五级。

其中,一级标准适用于主要河流,五级标准适用于支流和小河道。

各级标准的主要内容如下:4.1 一级标准一级标准适用于我国主要水系中的大江大河。

按照规定,这些河道的宽度要求在120-200米之间,设计洪水位宽余条件达到1:3,在洪水位上坡度要求不大于0.2%。

河流分组设计方案

河流分组设计方案

河流分组设计方案背景在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中,河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河流,需要将河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组,以便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会介绍河流分组的设计方案。

分组标准对于河流的分组标准,可以从水质、水流、流域等方面进行考虑。

水质河流的水质是衡量其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从水质的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等指标出发,将河流分为以下几类:•一级水质:pH值在7-8.5之间,溶解氧高于5mg/L,总氮低于0.5mg/L,总磷低于0.02mg/L。

•二级水质: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高于4mg/L,总氮低于1mg/L,总磷低于0.05mg/L。

•三级水质:pH值在6-9之间,溶解氧高于3mg/L,总氮低于1.5mg/L,总磷低于0.1mg/L。

•四级水质:pH值低于6或高于9,溶解氧低于2mg/L,总氮高于1.5mg/L,总磷高于0.1mg/L。

水流河流的水流情况是影响其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可以按照河流的水流速度和水深来进行分组:•小流:水深在1-2米之间,水流速度不超过0.3米/秒。

•中流:水深在2-5米之间,水流速度在0.3-0.7米/秒之间。

•大流:水深在5-10米之间,水流速度在0.7-1.5米/秒之间。

•急流:水深超过10米,水流速度超过1.5米/秒。

流域流域是指一个河流及其支流所辖的地区,可以按照流域面积进行分组:•小流域:流域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

•中流域:流域面积在50-500平方公里之间。

•大流域:流域面积在500-5000平方公里之间。

•超大流域: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

分组方案基于上述分组标准,可以得出以下河流分组方案:类别指标分组水质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水水深、水流速度小流、中流、大流、急流流流域流域面积小流域、中流域、大流域、超大流域应用方案按照上述的河流分组方案,可以进行以下的应用:•管理和保护:按照不同的分组对不同的河流进行不同的管理和保护,以便更好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

河道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划分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内部试行)第一条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多目标综含利用,使河遣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六条“河道划分等级”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所有河道。

跨国河道和国际边界河道不适用本办法。

河道内的航道等级按交通部门有关航道标准划定。

第三条河道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

(表见后)第四条河道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五级河道。

在河道分级指标表中满足(1)和(2)项或(1)和(3)项者,可划分为相应等级;不满足上述条件,但满足(4)、(5)、(6)项之一,且(1)、(2)或(1)、(3)项不低于下一个等级指标者,可划为相应等级。

第五条河道等级划分程序:一、二、三级河道由水利部认定;四、五级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认定。

各级河道均由主管机关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划出重要河段和一般河段。

第六条具备某种特殊条件的河道(段),可由水利部直接认定其等级。

第七条河道划分等级后,可因情况变化而变更其等级,其变更程序同等五条。

河道分级指标表注:1.影响范围中耕地及人口,指一定标准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城市、交通及工矿企业指洪水淹没严重或供水中断对生活、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的。

2.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大城市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小城镇人口10-20万。

特别重要的交通及工矿企业是指国家的主要交通枢纽和国民经济和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工矿企业。

附件二:关于编制河道等级划分办法的说明根据《河道管理条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河道划分等级”,河道等级划分等河道等级标准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为此,我们制定了《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实行)》,现作如下几点说明:一、制定河道等级划分办法的目的我国地域辽阔,河道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流域共5万多条,自然属性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都很大。

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根据河流不同河段的水文信息进行划分,根据流量、流速、比降、落差、泥沙含量、河流季节变化、水补给等因素进行划分。

根据流域内不同河段的地形、地势等因素进行划分。

小河流比较短,上下游差别不大,一般没必要划分。

河流各段在河道比降、水流特性、水量和侵蚀与堆积作用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一般说来,上游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以下切作用为主;中游河道比降小,流速缓,水量增多,以侧蚀为主;下游河道开阔,水量大而流速小,从上游搬运来的冲刷物一部分在这里沉积下来。

将河流大致分成三等段,河流的入(海、湖)口至最后一个较大支流的入口之间称为下游地区,河流越往下游走支流越少,流速缓慢、河面展宽,泥沙淤积,河流落差小,周围地形以冲击平原为主,洪水期河水经常漫过堤岸;上中游划分,要看河流周围地形地势走向、水文信息的变化等因素,上游地区一般为高山地区,河流深切山地形成许多深谷,流速急、落差大,多急流瀑布;中游地区一般流经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速明显下降,平均比降下降,河流流经地区形成较为宽阔的谷地平原。

应该说河流的上中下游的划分是有依据的,但是由于河流与河流间还存在差异,所以不能以同一指标来等同划分,不同的河流应该综合分析考虑。

河流从源地到河口,其河态、河床、坡降、流量等都是具有一定变化规律的。

所以,凡大江大河,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量资源,发展水运交通以及城镇建设等,通常将它们划分为上、中、下游。

其标准往往不一,但目前大多数是根据河流地形、河道特征和水文情势等进行划分的。

【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长6300公里,习惯上,人们把它分为三段,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三个河段是依据干流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来划分的,长江上、中、下游河段也各有明显差异。

先看长江上游,这一河段长约4500公里,河流大部分流经高原、高山、峡谷地带,特别是通天河、金沙江和三峡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峡谷河流特征。

河道防洪标准的分级

河道防洪标准的分级

河道防洪标准的分级河道防洪标准的分级河道防洪标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河道能够承受的最大洪水流量。

河道防洪标准的分级是根据河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因素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河道防洪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防洪标准是指河道能够承受的最大洪水流量为5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这种洪水是指在50年内发生一次的洪水,也就是说,每50年才会发生一次。

一级防洪标准适用于城市中心区、重要的工业区、交通枢纽等重要区域。

二级防洪标准是指河道能够承受的最大洪水流量为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这种洪水是指在20年内发生一次的洪水,也就是说,每20年才会发生一次。

二级防洪标准适用于城市郊区、一般工业区、农村地区等。

三级防洪标准是指河道能够承受的最大洪水流量为1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这种洪水是指在10年内发生一次的洪水,也就是说,每10年才会发生一次。

三级防洪标准适用于一般农村地区、小城镇等。

四级防洪标准是指河道能够承受的最大洪水流量为5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这种洪水是指在5年内发生一次的洪水,也就是说,每5年才会发生一次。

四级防洪标准适用于一般山区、丘陵地区等。

以上四级防洪标准是根据我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确定的。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河道的特殊情况,如河道的宽度、深度、河床的材质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河道的历史洪水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水情况。

总之,河道防洪标准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河道的防洪能力达到标准要求。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河道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问题,确保河道的安全稳定。

一到五级水系划分标准

一到五级水系划分标准

一到五级水系划分标准
河道等级是综合考虑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五级河道等5个级别。

一、二、三级河道由水利部组织认定;四、五级河道由河道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其中跨省级行政区河道由相关流域管理机构组织认定。

支流级别是在同一个水系中,把直接汇入干流的河流称为一级支流,直接汇入一级支流的称为二级支流,依此类推。

河道的次序级别则是将在水系网中位于顶端,上游无进一步分支的河道称为一级河道,两条一级河道汇合后的河道称为二级河道,依此类推。

所以一段支流的支流级别越高,其河道级别越低。

这种表示法的缺点是会把一些大小不同的河流纳入同一级支流,还有一种是分级法,从源头最小支流开始,称为一级河流,以后把二条一级河流汇合后的河段称为二级河流,以此类推到更高级别的河流,这种分级法确定的各级河流有相近的客观特征。

河道管理范围按以下规定划定:
1、有堤防的河道,为堤防外坡脚线两侧外延八米至十五米范围内;
2、无堤防的河道,为河道两侧上口线外延八米至二十五米范围内;
3、防洪防潮海堤,为堤防内、外坡脚线外延每侧三十米至五十米范围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第三条规定:河道等级划分综合考虑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五级河道等5个级别。

第四条规定:河道等级确定采用分级指标综合评分法。

分级指标主要包括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影响范围内耕地、人口、城市、交通及工矿企业、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河道范围、生态重要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等级划分标准
一、河道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是河道分级的一种,指按照河道的自然属性、功能、规模、流域防洪标准等进行的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河道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级河道。

一级河道为干流和重要支流,二级河道为支流和大型排洪沟,三级河道为一般支流和排洪沟,四级河道为小河沟。

二、河道等级划分标准
1. 一级河道: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标准在20年一遇以上。

2. 二级河道:支流及大型排洪沟,防洪标准在10年一遇以上。

3. 三级河道:一般支流和排洪沟,防洪标准在5年一遇以上。

4. 四级河道:小河沟,防洪标准在3年一遇以上。

三、河道等级划分依据
河道等级划分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河道的自然属性,包括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河流形态等。

2. 河道的防洪标准,根据河道所在地区的防洪要求,确定河道的防洪标准。

3. 河道的功能,根据河道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河道的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主要功能。

4. 河道的规模,根据河道的水利工程规模和重要性,确定河道的规模和重要性。

5. 河道的维护和管理水平,根据河道的管理和维护水平,确定河道的等级。

四、河道等级划分的意义
河道等级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加强河道的保护和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有利于合理规划河道,充分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有利于规范河道管理行为,保障河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五、河道等级划分的实施
河道等级划分是一项重要的水利管理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

具体来说,河道等级划分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河道等级划分制度。

制定河道等级划分的相关法规和规范,明确河道等级划分的标准和程序,为河道等级划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

2. 加强河道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河道进行调查和监测,全面了解河道的自然属
性、功能、规模、防洪标准等信息,为河道等级划分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

3. 建立河道管理档案。

建立河道管理档案,记录河道的基本信息、功能、规模、防洪标准等信息,以及河道管理工作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为河道等级划分提供依据和参考。

4. 加强河道保护和管理。

根据河道等级划分的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保障河道的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河道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管理中的问题。

5. 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

加强河道等级划分工作的宣传和普及,促进公众对河道等级划分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监督能力。

河道等级划分是水利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以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